又是一年中最适合户外、行山的时候,每周一次的活动进行中,具体选哪一处,还是很纠结的。
清春同学推荐了打鼓嶂,说难度适中,最主要是适合我们姐妹。同时推送了小X书上的帖子,马上安排起来。
定位地点是坪山10号桥,下南坪快速后,右手边第一个路口是一段水泥陡坡小路,冲上去,可以停车。周中没什么人,不用担心车位。
同时看到明显的标志,有一条通往打鼓嶂,所以跟着上行就对了。
路况很是原始,没有过多的修筑,果然是喜欢的调调。
土路,比水泥、石头台阶更让脚步兴奋。
按着打鼓嶂的方向走,也发现了“鲲鹏径(十二段)”的字样。
这一年,鲲鹏径开始流行,在并非刻意安排的情况下,竟然也摸了个边,显然是歪打正着~~~
送了衣襟便来行山,时间还早,阳光还是金色的。
林间的光线也很充足。
这段路确实难度不大,坡度不高,确实很适合我们家的姐妹团。
手机、相机轮换着出图,都是久违的山野气息。
一步一步,都是经历。
经过一面超大的石头,目测坡度有40度。
从石头上爬上去,也能到达打鼓嶂,但我们还是算了吧,怕滑,怕危险。
感觉这段路是出于管理需要搭建的,每上升一段,便有一处架子,而那些钢铁,应该是人工抬上来的吧。
走到亭子处,大概是打鼓嶂的终极。
从亭子处,看到山与海,但还不是真正的打卡处。
还有山腰上蜿蜒的路,不确定具体通向哪里,以及怎样才能走过去。
亭子处拍完照,再从清春同学说的那个有小树的路口走进去。
右边开阔处,有几块巨石,拍照比较有感觉。
继续往下走,还有一个小亭子,是打鼓嶂碉堡遗址。
打鼓嶂碉堡所处的位置,自然是打鼓嶂山上,海拔约589米,属坪山区,是深圳地区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碉堡建于清朝晚期,是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建的军事设施,属于传统的山地碉堡类型,因为打鼓嶂山的地理位置使得碉堡能够俯瞰周围的景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继续往下走,是新修的台阶路,大概是进入了马峦山公园的地界。
更多的海,出现在眼前。
脚下的大石头,据说是经典的拍照打卡处。
但还是觉得我们选择的角度更好,更标新立异。
别看只是一根柱子,但为了这个角度,却是费了好一番功夫、鼓足了吃奶之勇气滴~~~
原本打了卡,该原路回返的。
但大家都觉得体力储备过于充足,不满足,便继续往下走。
又见落花,却总是搞不清楚是不是木荷~~~
虽然不冷,却是标准的冬天。
季节留给植物的看点有限,但既然背了相机,便还是要拍拍。
趴着树干向上生长的叶,绝对是一种坚韧。
还看到一只断了尾巴的蜥蜴,以为是死尸。因为担心被人踩到滑倒,用登山杖试图将其扒拉到一边,没想到人家是活的,呼的一下窜起来,把人吓一跳~~~
以为往下,会到达高处看到的水面位置,或者是半山腰上的行山路,却都不是。
台阶的尽头,是保护水源地的铁丝网。
铁丝网的左边,是一条原生的小路,也可向下。
时间还早,体力也还足够,鼓足勇气继续向下行。
林间光线有所黯淡,最主要是不知前方通向哪里,走了十几分钟后,还是不确定前面的路还有多远。
决定回头,因为开了车子来,怎样都要原路回去,越早回头,时间越可控。
回到铁丝网处,借阳光坐下来,把背包里的自嗨锅加热,休整+午饭。
背上的重量有所减轻,原路往上爬,感觉也还轻松。
回到网红的打卡处,阳光是更加充足了。
回到打鼓嶂亭子处,继续下行。
有时会觉得路滑,主要是鞋子不专业,所以小心行走,用时超过预期。
经过一个又一个铁架子,看到越来越接近的坪山区。
影子打在路上,一时被自己所感动。
也用两步路记录了此次行走,感觉走了很久,但步数却明显没那么多。
回到家,时间还早。
家长又一次远行归来,接风也组织起来。觉得在家里吃吃喝喝比在餐厅更舒服,于是用手机买菜买肉,大家七手八脚,速度出品一桌美食。
家长归来,意味着我们家的年,开始了~~~
因为开始年的节奏,会有越来越多的家人汇聚深圳,更多的户外活动也可以组织起来了,或许,就是更深入、更正式的鲲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