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bomb共生的老挝】 万象凯旋门、塔銮寺、西蒙寺,转至万荣,船游南松河

0

    D2,2024年11月13日,开始老挝的浏览,参观万象为庆祝独立而建立的凯旋门,存放佛陀指甲和舍利的塔銮寺,与哭声有关的西蒙寺,移动到万荣县城,乘坐tutu,乘长尾船游南松河,小桂林的气氛中,追逐晚霞中的红蜻蜓

    虽然飞老挝首都万象的飞机晚点五小时抵达,入睡得晚,但还是早早起了,因为大姐惦记着她的行李箱,算计好了比我们早一小时的家人起床时间,急于求密码。
    电话里家人回复说,并未设置密码,两边都应该是000。但此时的箱子密码却一边是126,一边是947。大姐一再确定,并未在办理托运前转动过密码,就算是机场工人员在搬运时无意碰到,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奇怪的两串数字。更奇怪的是947那边是可以打开的,而126却不能。求助手机,说到凹槽法,可能是那个箱子品质太好了吧,用手电使劲照,都照不出凹槽来。
    按理说,只有一边打不开,从000到999,最多试1000个数字,总能试出来吧。但大家却严重缺乏耐心,因为发现947那边的密码是坏掉的,无论换什么数字都能打开。既然一边是坏的,那么126的这边便也存在坏掉的可能性,如果是因为坏了才打不开,那么1000次功夫也会是无用功,旅途中时间有限,还是算了吧。
    剩下的办法,最为简单——撬。

    拖着行李箱去餐厅,问前台求工具,得来一把剪刀。不太敢使劲,怕被破坏力反噬受伤,所以无果。
    向导游彩云求助,请她来接我们的时候带上螺丝刀。彩云接令,行动力迅速,而我们则可以安心用早餐了。

    餐厅的早餐,品种还算丰盛吧,中西都有,吃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餐后见到彩云,接过螺丝刀,六姐出手,三两下即成功撬开。
    当行李箱被打开的霎那,发现大姐在发愣,几秒停顿后说,箱子不是自己的。可不,放在最外面的两把伞都不见了,而且衣物中明显放有两支酒,还是茅台酒。
    话说到这份上,情况已经再明显不过——大姐是拿错了行李箱,把别人的行李箱当成自己的了。按理来说并不亏,两瓶茅台啊,完全抵得过大姐箱中的衣物,但事情却不是这么说的,该是谁的还得是谁的。
    回到房间,把撕下丢在垃圾筒内的托运条找出来,果然写的是别人的名字。这么多年混迹江湖,还未曾遇见过如此情况,
    彩云在导游群里发出消息,试图找到丢失箱子的主人,却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说明那个人并没有参团。
    而大姐的箱子则有两种可能,一是被同样箱子的主人因为同样粗心而带走了,二是因为无人认领而滞留机场。
    带着行李箱和托运条,在浏览景区之前,先去机场,看看大姐的箱子属于上面的哪种情况。

    还好有彩云,当地话没有问题,只管放心地跟在她后面,推开一扇扇普通旅客根本就不会想着去推开的门,说出我们的诉求。

    一番询问之后,工作人员说昨晚并未有行李滞留,在我们到机场之前也不曾接到有他人拿错行李的反馈。
    难免有些失望,尤其是对大姐来说,这一路的换洗多多少少会有问题。虽然热心团友纷纷表示可以提供赞助,但自己喜欢的合身且漂亮的衣服就指望不上了。
    留下电话正准备离开,彩云接了个电话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说“那个人来了”。当真就有这么巧的事情,那个丢了行李的人同时出现在了机场。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机场工作人员才优先处理,发现大姐的行李还在机场仓库里。
    见到那个人,大姐先道歉,并提出更换行李箱的建议,因为自己的箱子是好的,而那个人的箱子却被撬坏了。对方是一位中年男,并没有和70多岁的大姐小肚鸡肠,爽快地拖回自己的行李就离开了。再想想,能在行李箱中放两瓶茅台酒的人,身价应该都不差这一只箱子,所以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失而复得的心情,全挂在大姐的脸上。

    拿到了箱子,大家都如释重负,轻松愉快地离开了机场。
    做为行程的第一站,没想到会是机场。
    而这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插曲,则是老挝特有的赠送,刻意设计都设计不出来的爆笑段子,且为今后的出行提供了印象太深刻的借鉴,可千万看好自己的行李啊,不是自己的可别随手拖着就走~~~
    卸下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再次行驶在老挝首都万象的街上,看什么都顺眼,很顺眼~~~

    正式浏览的第一站,是凯旋门。
    上篇说过,从1893年-1953年,老挝是法国的保护国,被法国殖民。这期间,法国人在老挝留下了大量具有法国殖民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至今仍在老挝的首都万象、琅勃拉邦以及其他地方得以保留,比如包括总理府在内的政府机关、学校等政府建筑,以老挝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大量带有法国风格的教堂和宗教建筑,带有显著殖民风格的老街区和民居,包括桥梁在内的基础设施,具有法国风格的酒店和餐厅,殖民时期的铁路和火车站连接起老挝与其他印度支那地区等等。这些建筑通常融合了法国古典和哥特式风格,加入了当地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殖民地”建筑风貌。
    但我们眼中的凯旋门,却建于1957年,并非法国殖民时期。与欧洲的众多凯旋门相比,眼中的这一座并大,也不复杂,但却用了11年才完成,也就是说从1957年始建,直到1968年才完工。工程由老挝政府资助,并由一位名叫Thao Ma的设计师领导,实际上建造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因为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老挝政府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做为老挝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该国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性建筑之一的万象凯旋门(Patuxai),虽然其设计灵感源自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但其建造目的却是为了纪念纪念老挝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战争。Patuxai(“帕图赛”)这一名字来源于老挝语,意思是“胜利之门”。
    不太好解释这种行为,明明是从法国的殖民统治中解脱出来了,却还是要建造一座模仿法国的凯旋门,包容心也太强大了吧,或者说是故意?

    凯旋门前的喷泉正在喷射,很显眼。
    导游说,这个喷泉是中国政府无偿援助的,时间是2009年,包括周边的小公园在内,共计花费1200万人民币。中国的援建,为万象凯旋门增添了现代感,提升了喷泉周边的绿地和环境,丰富了这个历史文化景点的景观,进一步提升了凯旋门广场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和聚集的场所。
    喷泉属于中国在老挝的多个援助项目之一,所以说这个喷泉不仅仅是美化万象市中心的一部分,更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说到中国对老挝的援助,多年来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等。不说别人,就说导游彩云吧,曾经在西双版纳民族大学留过学,留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都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只有生活费是需要自己负担的。
    中国政府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为来自东南亚国家(包括老挝)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而这些奖学金可以涵盖全额或部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医疗保险等。具体的资助内容和金额会根据奖学金的类型和项目有所不同,如果是全额奖学金,通常包括免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如果是部分奖学金,通常只包括学费或住宿费,需要学生自理其他费用。奖学金通常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或相关的合作项目(如中国-东盟奖学金)进行申请,而彩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再来细看看这座凯旋门。

    尽管建筑的外形灵感来源于巴黎凯旋门,但它的装饰和雕刻却更多融合了东南亚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老挝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和民族象征。
    凯旋门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建筑的拱门、柱子和顶部装饰部分。
    雕刻的内容包括象征着战争和胜利的元素,如盾牌、剑和枪等,象征着老挝人民为独立和自由而战斗的精神。

    佛教在老挝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做为佛教文化中重要象征的莲花(象征着纯洁和智慧)有凯旋门的柱子和拱门上多有体现,佛像和传统神灵的图案则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还有一些在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曼陀罗图案(通常与精神和神圣的理念相联系)。

    凯旋门上的雕刻不仅限于宗教象征,还有表现老挝民族文化和象征吉祥的传统建筑装饰和当地文化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等。还可以看到一些象征着力量和保护的动物形象,如狮子,狮子在很多亚洲文化中象征着保护和威严。
   和尼泊尔一样,猴神也被老挝人民信奉,猴神象征着力量、忠诚和智慧。

     站在凯旋门的正中央向上望,上述的元素和特点纵览无遗。    
    凯旋门广场的另一侧,立着一幢白色的建筑,是老挝总理府
    总理府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国殖民元素和老挝传统设计,是老挝政府的核心行政建筑之一,承担着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协调职能。

    凯旋门广场的另一侧,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名为苏发那蓬大道(Souvannavong Avenue)。苏发那蓬大道从凯旋门广场开始,朝东延伸,通向市区的其他重要地标和政府建筑,是万象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也是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要道,道路两旁有着许多装饰性强的建筑和政府机构,包括一些豪华酒店、办公大楼以及商场等。
    苏发那蓬大道的路灯,也是这条街道的标志性装饰之一,独特、华丽,为整条大道增添了不少豪华气氛,特别是在夜晚,它们将整个街道照亮,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富有典雅感的氛围。
几个小时前我们抵达万象后从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就从街道那头经过的。
    街道尽头的建筑,便是老挝有名的总统府了。总统府是一座具有法国殖民风格和老挝传统特色的历史建筑,原为法国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后改为老挝共和国的总统办公和居住场所。总统府不仅是政府的重要象征,也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体,虽然不对公众开放,但其外观和周围环境却依然是万象市重要的地标之一。

 

   此时不得不说,老挝的太阳是太热情了,万万没想到,在11月的老挝,阳光依然耀眼,气温依然高居不下,至少36度,又晒又热。在深圳的夏天,很少暴露在户外,受不了热也受不了晒。但做为旅行者就没办法了,多热多晒,都得忍着。
    离开凯旋门,继续前往下一站——塔銮寺。
    寺前广场上,如火的阳光下,有几棵大树,其中就包括菩提树。

    借树荫乘凉的人们,各有各的存在理由。

    年少的僧侣,也从广场上经过。

    等待被放生的麻雀,个头小小的,个个都急着冲出牢笼。

    塔銮寺,以金顶著称。
    确实很显眼,尤其是在鸡蛋花的映衬之下。发现老挝的鸡蛋花树身更高更大,花朵的颜色也更多样。

    在正式进入参观之前,先来了解一番塔銮寺。
    塔鸾寺(Pha That Luang)位于万象市区的西北部,距离市中心约2公里,是老挝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老挝的国家象征和佛教文化中心。
    塔鸾寺的金色佛塔不仅是老挝最著名的宗教地标,也是老挝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象征经常出现在国徽、国旗以及老挝的货币上。
    塔鸾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的佛塔较小,作为早期佛教传入老挝的象征之一。历史学者认为,塔鸾寺最初的佛塔可能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所建立,用以安放佛陀的遗物(指佛陀的指骨和舍利)。
    佛陀(悉达多·乔达摩)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去世后,按照佛教的传统和佛教历史上的多种记录,佛陀的遗体在他去世后被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和舍利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宗教和精神力量,被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成为各地佛教圣地的供奉对象和膜拜圣物
    关于佛陀的指骨和舍利是如何到达塔鸾寺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有一些佛教传统认为,这些圣物是在佛陀逝世后的几百年内,经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最终被传入老挝,并最终被安放在塔鸾寺。
    塔銮寺的现貌大部分是在公元16世纪赛宋汉国王(King Setthathirath)统治时期重建的。赛宋汉国王(Setthathirath,约1500年—1571年),是老挝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之一,统治时期约为公元1548年至1571年,是老挝兰纳王朝的皇帝,被广泛认为是老挝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常被誉为“老挝的第二位佛陀”,以其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对佛教文化的支持,通过统一国家、改革政治、支持佛教,成为老挝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对老挝国家的宗教、政治、外交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力延续至今。
    赛宋汉国王极力支持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被认为是老挝佛教文化的伟大促进者,不仅增强了佛教在老挝社会中的影响力,还通过宗教改革使佛教成为国家精神的支柱。而塔鸾寺则做为赛宋汉国王的文化遗产,至今依然是老挝的重要象征。赛宋汉国王不仅扩大了塔鸾寺的规模,还将其作为老挝佛教的象征,确保了佛教在老挝的长期传承。
    赛宋汉国王的雕像,就立在塔銮寺前的广场上。

    贴近了再看,更清晰一些:

    当然了,塔鸾寺也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扩建,尤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塔鸾寺的建筑遭受了严重破坏,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工作,恢复了原有的辉煌。
    在进入塔銮寺参观之前,需先租一条名为“萨皮”的裙子套上,租金为2万基普,相当于7块人民币。
    萨皮(Sinh)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服饰,也是老挝女性日常生活和正式场合上常穿的传统服饰。萨皮是一条修身的长裙,设计简洁大方,通常从腰部开始一直延伸至脚踝,可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萨皮通常由丝绸、棉布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其下摆通常会有精美的织花或刺绣装饰,多为几何图案、花卉图案,或佛教中的象征性图案。萨皮的颜色多种多样,通常为鲜艳的颜色,也会根据季节、场合和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被套上萨皮的感觉,说实话,又闷又不透气,倒是有利于减脂。

    穿着萨皮,进入塔銮寺内部。
    塔鸾寺的建筑风格深受印度高棉泰国等东南亚佛教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展现出典型的佛教寺庙建筑特色。

    塔鸾寺内最显著的建筑无疑是其金色佛塔,高约45米,塔身呈现出耀眼的金色光辉。佛塔顶部的尖顶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从世俗的纷争到精神的升华。塔身的装饰精美,浮雕和雕刻展示了佛教经典故事以及老挝的传统艺术。
    我们的脚步只停留在佛塔外部,拍拍照,看看热闹。至于大殿及大殿内供奉的佛像,则没有深入细看。

   在金色佛塔四周的走廊里,看到一些文物,其中有很多佛像。

    发现这些佛像的共同之处在于腰身部分,都比较瘦。
    好奇是问,导游说这与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有关,尤其是“过午不食”,无关不同年代的流行或创作者的风格。

    年代久远的文物,很多已经模糊不清。

    这些文物中,有一具佛像的头部,据说是赛宋汉国王的佛像。
    这尊佛像的头部雕刻被认为是塔銮寺的象征之一,雕刻细腻、形态庄严,在老挝的文化和宗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走廊里的资料中,展示了塔銮寺在漫长岁月中的变化情况,从最初的创立到如今的样貌。

    其中就包括这尊佛像于寺前端坐时的样子。
    但也有疑问,若果真如此,那么其存放方式就有些让人担心了,至少是被玻璃罩起来,存放在寺内更安全的位置才对。
 

    做为老挝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塔銮寺是老挝人民的精神象征,是佛教圣地,吸引大量的佛教信徒和朝圣者前来参拜。   
    大概是赶上了什么节,可能是每年十月十五的灯节,一波又一波的老挝人,盛妆打扮,前来参拜。
    女性身上穿的,都是萨皮。

    手里捧着的,多为塔形的花饰。这种塔状的花饰象征着对佛祖的敬意,也代表着“净化”和“祝福”的意思。

    供品和祭拜物品有很多种,以黄色为主。

    金银纸也被大量使用。

    而真的基普纸币,也被用来做成供品,而且看到了制作现场。

   还有很多看不懂的细节。

    顶着大太阳拍照的摄影爱好者,也有一些,拍的都是平日接触不到的这些细节。
 

    这次参与的并非摄影团,不然也会和他们一样,拍大量的片,然后是回来之后的大力整理。
    拍图并不认真,但还是被家人甩在身后,因为看到的更多,并且还是想拍下来。

   转过空旷的走廊,发现另一面的走廊里,色彩很是丰富,也很是跳跃。

    尤其是交接处立着的一位,着装上看是军人,显然是维持秩序的。
    各种色彩、色调的交杂,环境、人物、场景的对比,带来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一个小女孩的背影,也闯进了镜头里,被更强烈地冲击到了。

    上午11点,是僧人的进餐时间。
    导游一再说,小乘佛教讲究的是“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两餐饭。

    同时小乘佛教还有教义说,寺院内是不可以开火的,所以僧人们吃的食物,都是化缘来的。对食物,化缘者不能提出要求,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给素就吃素,给荤也就吃荤。
    细看,按老挝人的习惯,食物确实以糯米饭为主。
    导游还说,自来水尽量不喝,就算烧开了也不能,因为水质中的矿物质含量太多,所以此时看到僧人们喝的都是瓶装水时,并不会感觉意外。

    完成塔銮寺的参观,还了租借的萨皮,还原自己的衣服,感觉一身轻松,主要是通风、透汗。原来做老挝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单就服装来说,已经让人无法适从。
    在塔銮寺门前等着车子来接,发现身边的摊上,有很多韩国商品,因为老挝也是韩国人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很多地方都能见到韩文。

    离开塔銮寺,继续游玩万象的另一个景点——西蒙寺。
    进入寺庙门,眼前呈现的是一派亮丽色彩,红与黄为主调。

    此次老挝行只有五个晚上,被旅游社安排进日程中的,必是经典款,尤其是寺庙,在几乎全民信奉佛教的国度,寺庙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西蒙寺,又有什么来头呢?

    西蒙寺(Wat Simuong) 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寺庙,也是老挝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以其“母亲的哭声”传说和树下的佛像而著名。西蒙寺的名字“Simuong”可能源于一位叫西蒙(Simuong)的年轻女子,传说她因失去亲人而在寺庙内流下伤心的眼泪。
    西蒙寺的建立日期不完全确定,但据历史学者推测,其建造可追溯到15世纪或16世纪。
    西蒙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老挝传统的佛教寺庙元素,以及一些泰国和柬埔寨的建筑特点。寺庙内的建筑有着华丽的装饰,包括雕刻精美的木门、彩色的瓦片屋顶和金碧辉煌的佛像。这些建筑和装饰都展示了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老挝人民对佛教精神的崇敬。

     关于建筑,拍了几处细节,因为目光被其吸引。

    尤其是屋脊上的装饰,简中有繁,别具一格。

    所有的门窗上都被密集雕刻,匆匆拍下几图,如果一一细看,怕是一天都不够。

    老挝森林资源丰富,寺里的门窗绝对是优质木材,所以经得起精雕细刻。

    无处不是精心的制作。

    遇到摄制组前来拍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扛着系列器材。

    寺庙内有多尊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寺庙入口处、院子里、树下的一尊坐佛,正是西蒙寺内最著名的坐佛——西蒙菩萨
    佛像被安放在古老的大树下,树木的阴影为佛像提供了自然的庇护,同时增加了佛像的神圣感。佛像坐姿端正,设计上融合了老挝、泰国和缅甸的风格,双手合十,展现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传达了佛教宁静与慈悲的精神。
    导游说,在寺庙建立之初,打地桩里发现无论如何都打不下去,于是一位名为simeuang的孕妇自愿献身奠基,纵向跳进了放置核心石柱的坑中。所以从那一刻起,simeuang便一直守护着当地的信徒们,西蒙寺也成为万象的“母亲寺庙”。

    佛像对面的殿,大概也是供奉西蒙菩萨的,没有近前细看。

    导游讲到了关于西蒙寺的传说,说的是哭声,女人的哭声。查了查,关于哭声的传说确实是有的,但人物身份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母亲失去儿子、说有是少女失去恋人,不管是儿子还是恋人,逝去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
    失去挚爱之人的悲痛哭泣,在寺庙里回荡,悲怆动人,所以僧侣和信徒们建立了这座寺庙,为其祈祷,对其悲伤和痛苦送去安慰。但是,即便寺庙建成,哭声依然回荡在寺庙四周,尤其是夜晚,声音似乎从寺庙内或周围的某个角落传来。
    这种神秘的哭声被当地人视为母爱的象征,表达了母亲为失去儿子所经历的无尽悲痛和牺牲,也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并感恩于生命中的每一天。坚持恋爱说的,则将夜深人静时传来的低沉哭泣声解释为少女西蒙的灵魂未曾得到完全解脱,其痛苦与悲伤仍然萦绕在寺庙之中,让当地人相信,西蒙的灵魂不仅代表着她未了的爱情悲剧,也象征着一种无尽的哀愁,警示人们珍惜当下,珍爱所拥有的。
    来西蒙寺祈福的人不少,说明其香火之盛和祈愿之灵。“拴线”,诵经,是老挝民族尤其是老龙族特有的一种礼仪风俗,拴线后三天取下,可保平安。

    做为老挝百姓心中一座神圣的庙宇,当地一些百姓会将新买的汽车、摩托车开进庙里,请高僧为汽车和摩托车消灾、祈福,保佑车主出行平安。

    整座寺庙占地并不是很大,可看的却很多,行摄匆匆。

   
    从另外一边的门走出西蒙寺,烈日之下的色彩对比,不得不说是欢快的。

    走出寺门,站在街道上回看,感觉依然很不一样。

    接连跑完了三个景点,是时候吃午饭了。
    被带去的,是辽宁饺子馆,所说女主人来自辽宁,嫁给了当地人,这家餐馆开了十几年。
    一系列面食被一一摆在面前,味道还可以,但其中最赞的,还是炒鸡蛋,应该是无人工饲料介入的纯正土鸡蛋吧,是真的很香。
    同时也不得不说,餐馆里的卫生条件太差了,包间里的桌布脏得让皮肤不忍接触,还有苍蝇飞来飞去~~~

    午餐后离开万象,车子送我们到了万荣省的万荣县城,距离万象大约150公里,车程一个多小时。
    到万荣后直抵酒店,名为博尔花园酒店(Bor Garden Hotel),院子里游泳池的出现,挺让人意外的。

    放下行李后,再出发时,换了辆车,因为送我们来万荣的汽车直接开回万象去了。
    一看新车,乐了。
    车子也有四个轮子,却是开放式的,尾部贴着导游的名字。

    这种车,在当地叫tutu,是基于小型卡车或厢型车改装而成的,开放式的车厢内,可搭载多名游客,便于在城市和景点之间来往穿梭。

    
    爬上专属于我们团的tutu,心情那叫欢快,这种体验太特别了,如果不是来到老挝,不会享受到如此服务呀~~~

   tutu带着我们穿过大街小巷,去往河边。
   深圳市花簕杜鹃,在老挝开得同样绚烂。

    河边下车,被告知眼前的河,名为南松河。南松河发源于老挝北部的山区,穿过万荣市区,最终汇入湄公河,并不是湄公河的分支。
    同时出现在眼前的,不仅有长尾船,还有喀斯特地貌。

    话不多说,上船。

   上船时,船夫示意身上背相机的人坐在前面,如此镜头就不会受阻了,为这一贴心细节而记忆深刻。
   随着船儿的开动,轻松又惬意的船游就正式开始了。

    发现河岸上接连的建筑,都是酒店,如果是自由行,大概率也会选择靠河边的酒店入住。

    行在水中,看向岸边,因为总有变化。

    有些桌椅,摆进了水里,能找过来休憩之人,才是真的惬意啊~~~

    另一侧的岸边,是大排档,坐下来喝个小啤酒,也是相当不错的呀~~~

    既然是游船,还是按下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专心游自己的船吧。

    钻过几座桥,追过几座山,南松河上的风光还是足够美好的。

   袅袅炊烟,也飘来河面上。

    水牛也应声而来。

    且有渔者,踏浪而作。

    峰回路转,如此喀斯特地貌,也被老挝人民称为“小桂林”。

   游客中,有很多白皮肤的欧洲人,以法国人居多,因为老挝曾经有几十年被法国人殖民。

    行至宽阔处,众船依次调头,原路驶回。
    飘着飘着,发现了升腾起来的热气球。

     接连几个热气球,飘得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接近河中央。

    从这岸飘到那岸。

    同时出现的,还有滑翔伞,三张有序相连,而且挪动的同时,一直保持队形不变,不知道是怎样做到的。

   下了船,照片却没拍够,继续拍。

   夕阳下的时光,足够美好,所以怎么拍图都不为过。

   除了夕阳,镜头还闻到烤串的香,难免追了过去。
 
   太阳正在落山,镜头一时有些忙碌。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要到哪里去呢?

    船公,是否也想着收工回家。

    离开南松河的我们,依然是乘坐着tutu。

   tutu将我们在餐厅放下,发现头顶上全是灯笼,让人心情大好。

    此时并不关注吃什么,而是更关注照片要怎么拍,才能拍下当时所处。

    吃的是寮式特色火锅,食材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份,一份荤、一份素。

    吃法也简单,能烤的烤,能煮的煮。

    重要的是喝,要喝一定是Beer Lao
    做为老挝的国酒,Beer Lao是广受欢迎的本土啤酒品牌,也是老挝最具代表性的啤酒之一。自1973年问世以来,Beer Lao 已经成为老挝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Beer Lao 由老挝啤酒公司(Lao Brewery Company)生产,老挝啤酒公司成立于1973年,由老挝政府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拥有,最初的目标是为国内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啤酒。Beer Lao 不仅很快成了在老挝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而且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Beer Lao 目前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啤酒,每种啤酒的味道和酒精含量略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Beer Lao Lager
    这是 Beer Lao 最经典也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清爽的口感,颜色呈金黄色,酒精含量大约为5%,适合搭配各种老挝的美食,如辛辣的餐点和烤肉。
    2、Beer Lao Dark
    黑啤酒的口感更加醇厚,带有轻微的甜味,适合喜欢更深层次风味的啤酒爱好者,酒精含量约为6.5%,呈深棕色,适合在冷夜或搭配重口味的食物时享用。
    3、Beer Lao Gold
    是一种更加精致的啤酒,采用了优质的原料,口感更为顺滑和圆润,酒精含量也在5%左右,通常被认为是更高端的版本。
    4、Beer Lao White
    白啤酒口感清新,味道较为轻盈,适合喜欢清爽口味的消费者,通常使用小麦和特殊的酵母酿造,酒精含量大约为5%。
   而我们体验的,是第一种,Beer Lao Lager。
   不管是哪种,
Beer Lao 使用的都是优质的大麦、米、啤酒花和水源,尤其是老挝的天然水资源,使其味道清爽、纯净,口感顺滑。
    在老挝,Beer Lao 是最常见的饮品之一,每个餐馆、酒吧和商店都能找到,所以也成了身为游客的我们体验老挝文化的一部分,还好没有错过。

   一瓶啤酒下肚,一餐火锅饱腹,晃晃悠悠地从餐厅出来,发现隔壁的“中国远征军”字样,一时恍惚,不明所处。

    老挝体验的第一天,满满,圆满。

阅读(55)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