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川西】 D8,色达的一天,有草原有鼠兔,更有喇荣五明佛学院

0

    D8,2024年8月8日,色达一天逗留,逛草原、晒河岸、寻药王神山,骑马、追鼠兔、看牦牛过河,一切都是为了下午五点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一个小时的参观有限,走马观花、竭尽所能

    意外收获来的色达,也意外收获了一日休整。
    预约到的佛学院参观时间是下午五点,而在五点时间,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转转色达。
    就旅游来说,一切都绕不开金马草原。
    奔着草原去,走的是前日进来的路,几公里就到了。目标是一个被围起来的区域,有帐蓬,有马,正是游客需要的。
    正打量着马在哪里,发现草地上有东西倏地跑远,一处又一处。定睛细看,原来,是土拨鼠呀~~~

    与老鼠差不多大小,守着晨光,守着露珠,守成草原上的小小主人。

    警惕性极强,随时准备逃跑,随时可以进洞,地上都是洞,走几步就能踩到一个。 
 
    渐渐地,混熟了,不那么急着逃跑了,镜头可以靠得更近了。

    而此时,不得不纠正一个说法,它们并非土拨鼠,而是鼠兔。

    土拨鼠和鼠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尽管它们在某些外形和生活环境上有相似之处,都属于啮齿类动物并生活在类似的栖息环境中,但它们属于不同的科目,有着各自的独特习性和生态角色。总结来说,土拨鼠和鼠兔并不是同一种动物
   下面说的是两者的不同:
   首先是土拨鼠(Marmot):
   土拨鼠属于松鼠科,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全球有14种土拨鼠,常见的种类有黄腹土拨鼠、草原土拨鼠等。
    土拨鼠的体型相对较大,体长一般在40-70厘米之间,体重较重,冬季之前会积蓄脂肪。它们有粗短的四肢,尾巴相对较长。
    土拨鼠通常生活在草原、山地等开阔的环境中,善于挖掘洞穴。它们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土拨鼠冬眠的时间较长,能够进入深度冬眠状态,以此度过寒冷季节。
    土拨鼠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高山和草原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上也可以见到黄鼬土拨鼠等品种。

    再来看鼠兔(Pika):
    鼠兔属于兔形目、鼠兔科,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虽然名字里有“鼠”字,但它们与兔子关系更近,而非老鼠。
    鼠兔的体型比土拨鼠小得多,通常只有12-30厘米长。鼠兔的耳朵相对较大,尾巴短且几乎看不见。
    鼠兔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山区,喜欢藏身于岩石缝隙中。它们不像土拨鼠那样会冬眠,而是储存干草作为冬季的食物来源。鼠兔是独居动物,不像土拨鼠那样群居。
    鼠兔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的高山地带,尤其是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等地,最常见的鼠兔是高原鼠兔。

    再来总结一下:
    分类学关系:土拨鼠属于松鼠科,鼠兔属于兔形目,两者在生物分类上差别很大。
    体型:土拨鼠体型较大,鼠兔体型较小。
    冬眠习性:土拨鼠会冬眠,鼠兔不会冬眠。
    生活方式:土拨鼠通常群居并在地下挖洞穴生活,而鼠兔多生活在岩石缝隙中,通常独居。

    为什么说它们是鼠兔而不是土拨鼠呢?最直观的判断有三点:一是体型,只有十几厘米大小;二是耳朵,相对较大;三是尾巴,几乎看不见。 

    还真的,拍了若干幅图,完全看不到鼠兔的尾巴。

    金马草原位于高海拔的川西地区,属于青藏高原的延伸地带,这种高寒草原的环境非常适合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等鼠兔科动物生存。
    鼠兔常常生活在岩石缝隙和草原洞穴中,以植物为食,并储藏干草用于过冬。由于鼠兔的繁殖力强,在高原草原地区非常常见,甚至被认为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人说它们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性更大,但对生态的最大破坏者,不恰恰是人类自己吗?镜头追鼠兔的同时,也追到很多垃圾,避无可避。
 
    清晨的草原上,也活跃着小鸟,远远地看着那些跳动着的小小身影,还以为也是鼠兔。

    400mm焦段,此时真的是太有用了,再小的鸟,距离都不是事儿,啦啦啦~~~

     衣襟的关注点,除了鼠兔,还有马。
     挑了一匹白马骑上去,有人牵着,在草原上转一圈,也是转得美滋滋的。

    镜头追逐的,除了鼠兔,还有小花。脚边总有一些小花,微小,却逃不开镜头的关注。

    花开本身就是完美,不必在意大小,不必在意光线,看在眼里就好。

    有一种白色的小花,花开小巧,花朵呈星形,花瓣上覆盖着白色的细绒毛,感觉非常柔软的样子。

    查了查,它们有很大可能是火绒草
   火绒草,学名Leontopodium,是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也被称为雪莲花艾德尔维斯。这种植物以其白色绒毛状的花朵而闻名,适应高寒环境,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岩石缝隙和草原上,是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区的典型植物之一。
    小小的花朵,并不好拍,还好清晨的光线是配合的。
 
    放眼草原,除了鼠兔的窝,就是火绒草了。尤其是远看,白色微小却也能连成片。
    就在我们的车子停过来不久,迅速地来了更多游客,迅速地侵占了鼠兔的领地,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小鸟,也表示无语,甚至有些愤怒。

    却也无可奈何。

    还好我们来得早,得到鼠兔的配合,满足地准备离开了。
    回停车的位置,发现那里比较偏,还有很多鼠兔,在等待着镜头的光临。

    与镜头对视,憨憨的表情,大大的耳朵,明显是浑熟了呀~~~

    鼠兔的眼睛有些特别,像是人造的假眼,一眨不眨。

    立起来的一小只,把心都给萌化了,绝对可以做为收镜篇。
   
    大清早,带着极大的满足,离开草原,回到县城。
    直奔人民政府大院,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要找的,是统战部,位于小楼的二楼。
    衣襟同学身份特殊,要完成备案,才能获得进入佛学院的资格。

    工作人员感觉都是小年轻,证件齐全的情况下,顺利地拿到了一张纸。带着那张纸,再次前往“色达县金马草原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拿到了属于衣襟的那张入场券。
     正事办妥,继续溜达,溜达到了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门脸不小,带着尊敬又崇拜的心,小心入内。

    以为是博物馆,但一楼却不像。不见什么人,只有几尊酥油花摆在暗处。

    循着声音,摸到一个房间,发现是剧院,舞台上正在排练。

    原来,这个色达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是一整个文化机构,旨在保护、传承和弘扬藏族的格萨尔文化。中心主要围绕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展开,致力于推动这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和传播。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而色达地区是格萨尔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心的设立有助于促进史诗传唱者的培养、整理和记录史诗文本,并通过演出、讲座等形式向外界展示这一文化。
    中心经常举办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艺术展览、表演和文化活动,展示藏族传统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播藏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说。
    中心还承担了学术研究的功能,致力于格萨尔文化及相关民俗、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文化教育培训,使得格萨尔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
    转着转着,还真的给我们转到了展厅。这些展厅的设置很有特色,有些在建筑的外围类似于露台的位置上,更像是藏民用的帐蓬,掀开门帘,才发现里面原来是展厅。
    进了两间展室,一个是”犏牛山宫”,讲的是“ 霍岭大战”。

    霍岭大战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著名的战役之一,讲述了格萨尔王在与强敌“霍尔国”作战时的英勇故事。霍岭大战是整个《格萨尔王传》中极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展现了格萨尔王的勇敢、智慧和领导才能。
    众所周知,《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广泛流传于藏区的英雄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了保卫故土、战胜邪恶而进行的征战故事。霍尔国是格萨尔王面临的主要敌对势力之一,霍岭大战发生在霍尔国的入侵过程中,霍尔国意图占领格萨尔王的领土——岭国。
    霍尔国的国王霍尔·贾尔隆是格萨尔的劲敌,拥有强大的军队和魔法力量。霍岭大战的核心冲突就是格萨尔王与霍尔国之间的正邪较量,特别是格萨尔如何智勇双全地击败霍尔国的强敌。
    霍岭大战的关键情节如下:
    1、霍尔国的侵略: 霍尔国国王贾尔隆觊觎岭国的资源和地理位置,带领大军进攻岭国。贾尔隆不仅军力强大,还善于使用各种法术和计谋,格萨尔王面对的是一个实力超群的对手。
    2、格萨尔王的准备: 格萨尔王意识到敌人的强大,采取了周密的准备。他不仅凭借自己的英勇作战,还得到天神和神灵的帮助。在大战前,通过祈祷和冥想获得了神的启示,了解到如何破解霍尔国的魔法和战术。
    3、战斗中的计谋与对策: 霍岭大战不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格萨尔王运用了灵活的战术和战略来面对霍尔国的进攻。史诗中描写了格萨尔如何在战斗中展现非凡的领导才能,鼓舞士气,并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击败了敌军。
    4、格萨尔王的英勇表现: 战役中,格萨尔王多次表现出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勇气,以一骑当千的气势冲锋陷阵,最终亲自与霍尔国国王贾尔隆展开决斗。这一场对决是霍岭大战的高潮部分,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直接对抗。格萨尔王凭借自身的勇猛和神灵的庇佑,最终击败了贾尔隆,彻底摧毁了霍尔国的侵略野心。
    5、胜利与和平的重建: 战胜霍尔国后,格萨尔王成功保卫了岭国的安宁,并恢复了和平。这场战役不仅巩固了格萨尔王的统治,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作为伟大英雄的声望。霍岭大战的胜利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同时也展现了藏民族对英雄的崇拜和追求和平的愿望,象征了藏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斗志和团结精神。
    总之,霍岭大战是《格萨尔王传》中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战役之一,不仅反映了藏民族的勇敢和智慧,还表现了他们对英雄精神和正义力量的崇敬。格萨尔王被视为保卫家园和捍卫正义的化身,他的胜利不仅仅是战斗中的胜利,更是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这段史诗在藏族民间广泛传颂,不仅通过口述史诗、说唱的形式传播,还经常被改编成藏戏和其他形式的表演。
    墙上的画,讲述的是战争中的重点人物,虽然没听说过,却知道他们是英勇无敌的。

    第二间展室,名为“铁园紫宫”,讲的是“魔岭大战”的故事。
    掀开门帘,发现满屋都是骷髅头,吓得春红进都没敢进。

    魔岭大战也是《格萨尔王传》中的一段著名故事,是格萨尔王战斗生涯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史诗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之一。
    魔岭(也称“魔域”)是《格萨尔王传》中一个象征邪恶和黑暗的地方,由魔王率领的妖魔鬼怪统治。魔岭在藏地传说中位于遥远而荒凉的地区,充斥着黑暗力量,其势力不仅对人类世界构成威胁,还侵扰着其他地方的和平与秩序。魔岭的首领是位强大的魔王,拥有无穷的法力和残酷的手段,手下还有众多怪兽和恶魔。
    在听闻魔岭的暴虐之后,格萨尔王决定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往魔岭,与魔王展开一场决战,解救被困的百姓并恢复世界的和平。
    魔岭地势险恶,周围布满了强大的结界和陷阱,魔岭的魔王更是法力高强,擅长使用各种妖术和幻术,试图通过迷惑、恐吓和其他残忍手段击败格萨尔王,还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各种妖怪和魔将,与格萨尔王的战士们交战。格萨尔王的军队在接近魔岭时便遇到了各种障碍和妖魔的袭击,格萨尔王通过智慧化解了这些危机,并不断鼓舞自己的军队,最终成功抵达魔岭中心。
    魔岭大战的过程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虽然魔王力量强大,但格萨尔王始终保持勇敢和坚定,不仅在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武艺,还通过机智和勇气赢得了众神的支持,依靠神灵的庇佑以及自己的超自然力量,最终打败了魔王及其手下。
    魔岭大战不仅是一次具体的战争故事,还充满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魔岭象征着世间的邪恶与黑暗,而格萨尔王则是正义、光明与慈悲的化身。通过魔岭大战,格萨尔王不仅战胜了外在的敌人,也象征着战胜了内心的恶念和欲望。因此,魔岭大战被视为格萨尔王平定天下、维护正义的标志性事件。另外,藏传佛教认为,格萨尔王不仅是一位历史英雄,还是一位护法神,通过战胜魔岭的黑暗力量,拯救众生免受痛苦,与藏传佛教的救世观念密切相关。 

    发现身边陆续多了其他游客,让原本空旷的展室没那么瘆人了。
    就“博物馆”的部分来说,空间还是挺大的,如果不是衣襟急着出去,还可以细细参观,比如泥塑馆。

    各种泥塑的人物与场景,惟妙惟肖。    

    发现了露天的露台,刚好看到艺术中心前的广场,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

    对面的山头上,有经幡引路,会不会是天葬台呢?

    带着众多疑问,再次回到车上,试图找个有自然风光的“景点”。经过一家饭店,发现一场举办中的藏族人民婚礼,如果自己可以做主,会参与其中,随个份子,感受民俗。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所以,只能是想想,看见了也当没看见。

    再次回到进城里走过的那条路上,经过早上看鼠兔的那个“旅游点”,来到河滩上。
    司机先生向来谨慎,不敢太靠近,离河面还有一段路时停下来,掏出抹布,认认真真地擦起车来。

    衣襟也迅速进入自己热衷的状态中,玩起泥巴来。

    喜欢追光的人,则借别人留下的椅子,摆起悠闲姿态来。

    天气不错,云朵飘啊飘,飘出各种仙。
    那道名为色曲的水,清澈又舒缓,滋润着万物的生长。

 
    河边积水处的水面上,漂着小花,很像是泸沽湖里最常见的那种“水性扬花”。

    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原本寻常。
    不同寻常的,是随波逐流的状态,最是舒适随意。

    就野花来说,岸上的肯定比水里更多,而且一定少不了蓟属。
    接近正午,猛烈的阳光下,花儿依然骄傲地高扬着头,扬着尖刺,拉出一副谁怕谁的架式。

    一层层向上生长着的花,都是高原上的适者,也是智者。

   牦牛,在忙着吃草,估计花儿也不会幸免吧。

    远远地,有牦牛从山脚走近,大概是渴了吧。

    没注意到牦牛喝没喝水,却见涉水中的身影,一前一后,让镜头下的画面更加完美。
 

    继续前往导航中能找到的“景点”——药王神山。
    到达定位的目标,这才发现就是前日进城时经过的那一处带有经幡的山。
    其实,药王神山是一个更大的地理概念,又名“色尔坝神山”,位于色达县境内,是川西地区的重要圣山之一。药王神山不仅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更是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药王神山的名称来源于藏传佛教中的药师佛,他是掌管健康、疗愈和长寿的佛陀,藏族信仰药师佛,认为药王神山具有净化身心、消除病痛的力量,因此药王神山在信徒眼中是一座能带来治愈和保佑的神山,许多信徒会不远万里前来朝圣
    药王神山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是藏区百姓祈福、求医、祈求健康与平安的地方。每年藏历的特定节日,成千上万的信徒会来到药王神山,进行朝拜和转山仪式。 
    药王神山也是色达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山峰高耸入云,山间常年被云雾缭绕,呈现出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而周围的草原、溪流和岩石则构成了独特的高原风貌。
    由于药王神山位于高海拔地区,环境得天独厚,盛产各种珍贵的高原药材,如虫草雪莲花红景天等,不仅是传统藏医的重要原料,还被信徒们认为具有特殊的灵性和疗愈能力。
    而导航能为我们指引的,其实只是药王庙,供奉着药师佛和其他佛像。

    踌躇间,见有藏民前来,手中抬着一个大袋子,以为是遗体之类的,想着上面会不会是天葬台。

    实际上,是我们想多了,他们是来烧香祈愿的,祈求药师佛能够保佑生活中的健康与平安。

    喷了喷笑,还是干我们该干的事吧。
    比如,路边的野花,铺得那么开,若不停下来,是不是就太对不起这美丽的川西了?

    远看,花儿更密。

   其中黄色的花,大概是凸额马先蒿,也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发热,尿路感染,肺炎,肝炎和外伤肿痛。

    蓝紫色的花,不好判断具体是什么。
    夹杂其中的白色部分,则多是此文开始时说到的火绒草。

    花海中,总是沉迷而不自拔的,恨不能化成风,来去无影又无踪。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打马回县城,一次又一次地经过白塔,明知是色达县城内的“大景点”,却无兴趣前往深探。

    旅游城市的标识,也是一次又一次地经过。

    最能吸引我们的,其实是藏餐。
    餐厅取名“聚缘藏餐”,来的都是客,坐下即是缘。

   点的是四人套餐。
   这一路发现,只要是某点评网上能找到的好评可以的餐厅,都有设计套餐,根据人数点相应的套餐,可以为选择困难症的游客省很多事包括银子,也为餐厅服务员省去推荐菜的嘴皮子和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套餐中包括手抓牛肉、牛肉饼、土豆饼、安多牛肉面块汤,糌粑和酥油茶,衣襟想吃的不多,盯上了牛肉炒饭,于是服务员做主将糌粑改成了牛肉炒饭,总价格是200元整。
   第一道端上来的,是手抓牛肉。可以说,入口绵软且不乏嚼头,肉质的新鲜与味美,远远超出想像,一边一块一块往嘴里塞,一点大赞。

    衣襟要的牛肉炒饭跟着上来了,其中的牛肉超出想像的多,也是好吃的很。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放了辣椒,让衣襟望而却步。

    安多牛肉面块汤是好大的一碗,就饭量来说,四个人如果只点这一道菜,也是完全吃得饱的。
    味道不错,就是胃的容量有限,塞不下那么多。所以,只是浅浅地尝了尝,可惜了那一大碗。

    但套餐还要继续上着,一块热乎乎的牛肉饼又端了上来,尽管被分成了四块,但每块却还是出奇的大个头。
    所以,依然是浅尝。

    这还不算,还有土豆饼,紧跟着摆在面前。
    对食物,向来是尊重的,无奈能力真的有限,浪费可耻也没办法。

    一次又一次地,扶墙而出,此时必须坚定地秉持着能走路就不坐车的理念。
    从烈士陵园门前晃过,是没想到的。

    回到房间休整。
    此时还要多说几句:
    昨日入住时,和老板探讨过佛学院的参观问题,因为预约到的下午五点,时间上有些晚,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也有些短,如果有其他的方式把参观时间提前并拉长,岂不是更好?
    其实办法不是没有,老板说这几天正值佛教大会,检查的比较严,大家不敢轻举妄动,也没必要,所以推荐了一个搞专职旅游的老板。致电过去,说是有正规跟团的方式,费用大概200多一个人。钱的问题不大,但既然是跟团,便要跟一整天,除了佛学院还有其他若干项目,留在佛学院的时间自然也会被限制,所以想想,还是算了吧。
    此时再结合早上在看鼠兔的那个位置看到的那些旅游大巴车,从车上下来的那群人,便是跟团的。如果我们心急,怕也就成了其中的一员,上车又下车的,被催得急,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还好,没有自己找坑再自己往里跳。
    
     在房间里休息,但还是按捺不住。下午五点才是集合出发的时间,我们三点半就离开酒店,几分钟后就到了游客中心,干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大巴出发前往佛学院。
    每个点位被允许参观的人数,大概是200,几台大巴同时上人,相继发出。
    大巴行驶的路线,开始时和我们一次次进城又一次次出城的路完全一致。后来转了一个弯,开始上山。车开得极慢,坐在前排,看到仪表盘上的车速被牢牢地控制在30km,是真的稳,很稳。难道就因为近了佛学院,就要如此佛系的车速吗?并不确定真实原因。
    到了指定地点,大巴车停下来。
    往上走几步,就到了坛城。
    坛城,藏语称“曼荼罗”,象征宇宙的中心,常用于佛教修行中的观想和供奉。坛城塔作为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核心建筑之一,不仅是色达喇荣地区的象征,也是信徒们朝圣的重要地点。
    在设计上,借鉴了藏传佛教经典中的曼荼罗理念,整体建筑为方形基座,上方逐层收缩,呈现出一个金字塔般的结构。整个坛城塔由多个小型佛塔和复杂的雕刻构成,雕刻内容包括佛教中的神圣图像、吉祥符号以及佛教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顶端是一座巨大的金色佛塔,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在坛城塔的四面,会有四个巨大的门,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每个方位都有其特定的宗教意义。建筑四周布满了经幡,五彩经幡随风飘扬,被认为是将祈祷的祝福传播到世界各地。
    坛城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宗教活动的核心之一,佛学院的僧众经常在坛城前进行法会、绕塔等宗教仪式,而对于普通信众来说,绕坛城三圈或更多圈则是一种表达虔诚的行为,被认为有助于清除业障、积累功德。坛城不仅是建筑物,也是冥想与修行的象征,在佛教文化中,曼荼罗代表的是宇宙结构,中心象征着智慧与真理所在地。通过坛城的观想和修行,修行者可以逐步接近觉悟的状态。所以,坛城处汇集着众多的人,有僧众,也有普通信众,还有游客,各忙各的。

    坛城后面的山坡上,三三两两,坐着一些僧众,应该是在讨论或自习中。

    为遮太阳,伞被撑在手上。

    是虚诚本身,筑成的景,被收入镜头中。

    在坛城处,大家各自分散开,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脚下必须加紧。
    佛学院虽然第一次来,但却看过无数片子,密密麻麻的建筑最是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整个佛学院都铺开在眼前的时候,却一时无从着手,只能是摸着往前走。

    先往下坡的方向走去,红色的房子确实密密麻麻,但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角度。

    镜头在忙着找角度,春红则忙着翻小红书,看看别人的笔记里都是怎样取景的。

   也看到很多化了妆穿着藏装的美女,后面跟着旅拍的摄影师, 很是佩服那份用心和有备而来。
    其实,只要镜头对、光对,随手拍,都是游客想要的摄影师出品的商业理想角度。

    但却不是自己要想的角度,更想要全景,像别人的片子里的一样。
 
   往坛城的方向回望,左手边的山上,有一条明显的黄色栈道,越来越觉得那里才是自己想要的位置。
    于是一边嘀咕着一边往高处走,时间有限且近4000米的海拔之下,相当于在赌,万一赌错,则万劫不复。
    此时必须傲骄地说,赌对了。
    黄色栈道的终点,正是观景台,所有关于色达的片子,无疑都出自这个角度。

    密密麻麻的红色房子中间,是佛学院的主体建筑群,包括大雄宝殿、法王殿、讲经堂等,都是典型的藏式风格,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围绕着主体建筑群展开、分布在四周山坡上的那些红色房子,是僧舍,一间挨着一间,形成了密集的僧人居住区,以壮观的景象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形成色达特有的经典形象。

    镜头能力有限,试图分解细节。
    见中间有大路可以行车,没想到下山时的我们,就是经由那条大路出的山门。

    坛城的主体,也看得更全面一些,还有后面山坡上的那些人们。

    请出手机,取景更全,且平衡了强弱光线,滤镜也让僧舍显得更红。
 
   观景台再往上,也有一个小山坡,没什么人。
   小心爬上去,果然又是一个新的高度。

    整个佛学院,都在镜头中。

    虽然关于色达,大家知道的并不少,但这里还是要口水一番:
    首先要说的是藏传佛教的四大主要派别,分别是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和萨迦派。每个派别都有其著名的寺院,简要归纳如下:
    1. 格鲁派(Gelug)
    拉萨大昭寺(Jokhang Temple):位于西藏拉萨,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格鲁派的圣地之一。
    萨迦寺(Sakya Monastery):位于西藏的萨迦县,是萨迦派的重要寺庙。
    哲蚌寺(Drepung Monastery):位于拉萨,是格鲁派最大的寺庙之一。
    色拉寺(Sera Monastery):也位于拉萨,以其辩经活动著名。
    2. 宁玛派(Nyingma)
    龙多寺(Lhundrub Tsemo Monastery):位于西藏,是宁玛派的重要寺院之一。
    拉康寺(Lhagang Monastery):也是宁玛派的一个重要寺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3. 噶举派(Kagyu)
    噶举寺(Kagyu Monastery):位于西藏拉萨市,是噶举派的代表性寺庙。
    白教寺(Drikung Monastery):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寺庙,位于西藏的日喀则地区。
    桑耶寺(Sangye Monastery):位于拉萨市桑耶镇,也是噶举派的重要寺庙。 
    4. 萨迦派(Sakya)
     萨迦寺(Sakya Monastery):作为萨迦派的核心寺庙,是这个派别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这些寺庙中,接触最多的还是格鲁派,其他几个派别几乎没有涉及。

    不妨再提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学院都有哪些吗?这里说的著名,包括规模、学术和宗教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回答大致、多为以下四个:
    其一是拉萨哲蚌寺(Drepung Monastery),位于西藏拉萨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学院之一。哲蚌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僧院,虽然现在规模有所缩小,但仍然是重要的宗教中心。
    其二是色拉寺(Sera Monastery):也是位于拉萨,也是格鲁派四大学院之一,以其辩经课程闻名,色拉寺的僧人以辩经和学术研究而著称。
    其三是
喇荣五明佛学院(Larung Gar Buddhist Academy):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喇荣乡洛若镇,成立于1980年代,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之一,僧众人数众多,学习内容涵盖广泛。
    其四是
扎什伦布寺(Tashilhunpo Monastery):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曾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的住持寺院,也是藏传佛教的学术中心之一。
    在这四所佛教学院中,喇荣五明佛学院是最晚到访的,在此之后,都来过啦~~~
    重点还在于,位居前列的这四所学院,都是格鲁派的,也就是说,五明佛学院也同样属于格鲁派。

    说到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学员人数,有说2000的,也有说30000的,具体人数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有所变化,单靠眼前的目测,2000是过于保守了,30000还真是说不定。
    同时在观景台上逗留的,还有僧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系派,此时却和我们一样,也在做着同样的事——观光、拍摄。
    其中有两个中年僧人,主动要求用我们的相机帮自己拍照,还要求加微信,且在不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对着我们拍录,太过油腻,完全不像是僧人所为,礼貌性是传了照片便将其删除了。
    还有一位年轻的僧人,好奇相机出品的照片成色如何,简单聊了几句,说话慢声斯语的,只是想看图,并不像之前的两位那般油腻腻地要求真人入框,觉得问题不大,加了微信,并答应事后会把拍下来的佛学院景色图发给他。

    如此规模的喇荣五明佛学院,问及创办时间,竟然是1980年,据今只有40几年。信息是确凿的,确凿到难以置信。
    创办者,是晋美彭措法王。晋美彭措法王是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旨在弘扬和传播佛教教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位重要人物,享有极高威望。
    追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创建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创立初期(1980年代):当时,因中国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政策相对宽松,僧人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修行中心,色达地区的宗教人士与当地群众共同发起了这一倡议。
    发展与扩建(1990年代):随着学院的逐渐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僧侣和信徒。1990年代,学院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包括修建教学楼、宿舍和礼拜堂等设施。也就是这一时期,学院开始广泛吸引来自各地的学员和僧侣。
    进一步发展(2000年代至今):21世纪初,学院继续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同时还建立了更多的研究和培训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教育、修行和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佛教学院。

    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现状与特色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体系:学院设有从初级到高级的多层次教学体系,涵盖了藏传佛教的各个方面,包括经典研读、哲学研究和修行实践。
    2、僧侣人数:学院的僧侣人数众多,且来自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社区。
    3、建筑风格: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传统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设施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所有的所有,最终再次汇集于一张图片之中,同样的点位,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
     喇荣五明佛学样,来一次来不容易。
     色达,因此而名扬、而精彩。

    在观景台上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如果想要再次移动到主体建筑所在的方位,时间却明显不足,所以只能可着一头。短暂的停留,追逐到了最好的光线,也算是心满意足。
    往停车点的方向走,脚步可以迈得从容,顺便看看高处的山色。

    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正在归来的僧人,迎面走来。

    经过的僧舍,即宿舍,通常是简朴的木质或砖砌小房子,排列成密集的区域,每间僧舍供一到几名僧人居住。

     这些僧舍其实很小,内部简单,但足够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空间。

    回到大巴集合的地方,没几分钟,回程的车门就打开了。
    而此时的心情,是真的不想离开啊,好想有更多时间,在佛学院里细细慢慢地走走、看看,像山坡上的那些僧人一样从容该有多好。

    以为车子会原路下山的,没想到,走的却是另外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开始时从坛城往下走的那条路。
    佛学院继续在眼中铺展开,又惊喜、又意外。

    那么大的佛学院,一下子打开在眼前,眼睛自然是忙不过来的。还好位置靠窗边,可以继续拍。

    有很多人影在活动,有僧人也有游客。
    后来明白了,像酒店老板说的那样,其实我们是不必赶时间出去的,大可继续参观,乘坐下一个时间段的大巴离开。
    当时天色还早着,再等等,灯光就会开始亮起来,眼中呈现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就会是另外一种色彩了。
    而此时说太多,都是后知后觉,用途不大,如此还有下次,才有可能做如此安排。

    因为天色尚早,就算是坐在大巴车里,一样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更多细节,这一点,也是此时坐上大巴的意义所在。

    就像从高处的观景台上看到的那样,大巴车从主体建筑前经过,也算是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也换了一种更近的角度,来看那些僧舍。

    刚刚说过,僧舍通常很小,内部非常简单,仅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空间。
    由于学院的人数庞大,僧舍往往以小组形式建造,围绕着学院的中心区域分布。僧舍的外观和布局通常符合藏传佛教的传统建筑风格,房屋外墙涂有鲜艳的颜色,屋顶则可能有经幡装饰。

    被众人追逐的景,是僧人们的真实生活。

    每一扇窗里,都是虔诚心灵的跳动。

   是信仰的力量,所以日复一日,脚步坚定。

    快门一直在按着,收纳了更多佛学院的细节。

    主体结束之后,还有延伸。

    再外围,是另外一片僧舍,外墙中多了黄色,也有金顶的建筑出现。

    不确定是另外的寺院,还是五明佛学院的组成部分。

    气势上,也是不逊色的。

    格鲁派也称为黄教,所以漆在外墙上的黄色,与红色,或许只是视觉标识方面的一种组合,就像穿在僧人身上的法衣一样,里面是黄色的,外面是红色的。
    在藏传佛教中,黄色通常与金色象征相联系,代表着光明和智慧,黄色墙壁的僧舍多为黄教(格鲁派)的寺庙所用。红色墙壁则常见于红教(宁玛派)寺庙,在藏传佛教中,红色代表着火、热情和保护,红教强调古老的藏传佛教传统和密宗修行,红色墙壁则体现了这些传统和信仰。
    从这一点上说,外墙绝大部分是红色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很有可能属于宁玛派,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两种说法同时存在,关于创办人晋美彭措法王,也是不辨两派身份,梳理到此时,依然是一头雾水。

    派别很重要,但并不全部的重点,重点在于两次光顾色达,第二次,在等待了一整天之后,终于敲开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门,亲眼见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僧舍,拔了心头的一株又大又高的草。

    出山门时,发现那边有一些酒店,挤着很多游客,车子停到没地方停。但就算是住在更近佛学院的酒店,没有预约,一样进不来,这是与家人一再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
    回到县城,开上我们的车子,找地方吃晚饭。有人想吃冒菜,有人想要披萨,有人想吃米粉,吵得头晕。刚好经过一家冒菜馆,同时供应米粉,刚好可以堵住幽幽众口。
    坐下来等餐时,发现下起雨来。此时难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若继续在佛学院里逛,那么一定会淋到这场雨,可如何是好,高原上可是不能感冒的哟~~~

 
    最后以碗中温热的米粉,结束此篇。

    色达,因此而圆满。

阅读(6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