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2024年8月3日,阆中古城中天楼、文庙、川北道署、贡院慢慢游,往剑门关的路上误入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接踵而来,高温中开眼界长知识的一天
阆中古城的清早,往景点方向移动。两日的套票中包含了很多景点,而前一天只参观了张飞庙,其他都留在这个早上去一一打卡。
浓浓的醋意,充斥在古城的空气中,但一大早的时间,却不是用来泡脚的。相对于正午的36度,清早的33度已经让我们感觉非常满足了,所以要趁着还“凉快”时,赶紧把景点给逛了。
清早的古城,也像我们一样刚刚睡醒,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遇到适合拍照的卡点,难免还是要停下来拍拍照的。
镜头前,衣襟给的时间非常短暂,且身位和表情,不仅要抢,还要靠运气,人肯坐下来已经是非常赏脸了。
先经过中天楼,但只是路过,回头再上楼去细看。
又经过文庙,门票有效的情况下,入内。
排名上,阆中文庙不算靠前,但也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作为中国古代儒学文化的象征,阆中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阆中地区传播儒家思想、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本身历史悠久,而文庙则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庙建筑的典型特征。
阆中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较大,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布局。主要建筑包括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每个建筑之间通过长廊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儒家文化空间。
泮池位于大成门前,是文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池中有一座拱桥,称为泮桥。泮池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泮桥则代表着学子走向成功之路。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供奉着孔子的塑像,是整个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殿结构宏伟,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大成门是进入文庙的正门,门前有成对的石狮守护,象征着文庙的庄严与神圣。
阆中文庙不仅是阆中地区的文化地标,还是阆中教育史的重要见证。在古代,文庙作为儒学教育的中心,定期举行祭孔活动,并在此开展科举考试。每逢重要节日,当地士人会在文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清早,差不多是第一批进入文庙的游客,能看懂什么就看看什么,简单参观,即转身离开。
往贡院的方向走,先经过川北道署,看门脸还不小,便走了进去。
没想到,里面的资料是真的多,主要是让大家感兴趣,所以在院内停留了很久。
在正式参观开始前,先来了解一下川北道。
川北道是清代设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北部地区,辖区包括今天的以下地区:
阆中: 作为川北道的治所,是川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广元: 位于四川北部,历史上是战略要地,交通便利。
南充: 是川北道辖区内的重要城市,经济较为发达。
达州: 位于川东北,历史悠久,是川北道的重要城市之一。
广安: 位于川东,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巴中: 川北道辖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著称。
清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建立了以道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川北道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清代四川省的重要道区之一,其历史和职能在清代地方行政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川北道署是川北道的行政中心,官署设在阆中。川北道道员是清朝中央政府派驻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省级以下的地方官员。道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地方治安、财政税收、司法审判等方面的管理。
川北道在清代的地方行政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能。作为道员的驻地,川北道署不仅是地方行政事务的处理中心,也是司法审判、财政税收管理、军事调度的指挥中心。道员需要对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治安、经济发展、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维护地方的安定和繁荣。
川北道的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其发展则对四川省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清代,川北道在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川北道的辖区内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文化遗迹和军事遗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川北道的概念已经不再作为行政区划使用,但其遗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如阆中川北道署,仍然是重要的旅游和研究资源,为研究清代四川地方行政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说完川北道,再来细说设在阆中的川北道署:
阆中川北道署,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91年),是清朝川北道的行政管理中心。阆中作为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北道署在当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川北道署历经多次修缮,保存较为完好,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代道署之一,占地面积广阔,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中国古代官署建筑的典型风格和独特风貌。建筑群由中轴线分为前后两部分,主要包括公堂、官厅、衙署、后花园等几个部分。
大门: 大门为道署的正门,门前设有石狮和旗杆,彰显出道署的威严和庄重。
公堂: 公堂是川北道署的核心部分,是官员审理案件、处理公务的场所。公堂内陈设简朴而庄严,悬挂有“正大光明”的匾额,象征着公正廉洁的行政理念。
官厅: 官厅是官员办公和会客的地方,布置相对精致,墙上多悬挂名人字画,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
衙署: 衙署部分是官员的生活区域,包括卧室、书房、厨房等。布局合理,环境幽静,体现了古代官署的生活氛围。
后花园: 后花园是道署内的休闲场所,园内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景色优美,是官员闲暇时放松心情的地方。
一边看资料,一边层层深入,细细参观,可谓处处讲究。
阆中川北道署不仅是阆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道署内保存的大量碑刻、匾额、楹联,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清代地方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比如2015年重建川北道署施工中,出土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川北道署所立的半截残碑,存文字22行,可识读303字。其内容大致为:
钦命驻川八旗军及陕滇黔楚绿营军云集川西、围剿大小金川土司叛军的战争期间,川北道道员福崧曾奉命总揽军需供应,率属组织川北民力和物资支援前线,为确保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战争结束后朝廷免除川北各县赋税,后任道员镌刻此碑赞颂福崧的功勋。福崧为满州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775-1780)任川北道,官至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
阆中川北道署作为阆中古城的重要景点,为游客了解清代川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官员生活,同时感受阆中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整理了大量资料,涉及到很多方面,尤其是古代的官场文化。
比如公文,细分为很多种类:
且不说这些公文的格式,单说古人的字,写的是真好啊~~~
在展室之间进进出出,一边看一边称赞。
此时,藏在树上的小鸟,也表示认同。
与服饰有关的部分,感觉更能贴近生活,所以也看了个仔细,比如三寸金莲穿的绣花鞋。
就算只是一双鞋,看的却不是其制作的精美,而是揪心,为那些被摧残的中国女性……
服饰上的绣工,是真的精美。
各种功用的绣品,一一罗列。
人物花鸟,想什么就绣什么。
绣线表达的内容,还真是丰富,而且绣什么像什么。
织品保存完好,也是不容易。
也有大件的衣服,全部都是手工绣出来的。
包括面料上的那些凹凸感,并不是面料本身织出来的图案,而是后面用绣线绣上去的。
用来收边的部分,绣的图案就更加复杂、多样了,真的是用了很深的功夫,真的是耐看。
关于川北任过职的道员,有简表,其中有叫“英文”的,被眼尖的衣襟第一时间发现,声明要拍图发给英语Judy老师。
经过多次修缮的阆中川北道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群保存完整,建筑风貌依旧,是中国古代道署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实例之一。
亲证属实~~~
尤其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官署的功能布局和历史文化上,更多资料展示,看在眼中,大有开卷有益之感。
比如,关于师爷,都有哪些分工呢?下面三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展示:
如此重要的川北道,自然人才倍出,其中就包括清正廉洁、爱国忧民的张澜。
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澜(1872年-1955年),是土生土长的阆中人,自幼在阆中生活、学习,是其接受早期教育的地方,也是其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阆中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对张澜的成长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澜积极参与民族救亡运动,并在四川各地,包括阆中,组织抗日救国活动,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澜在解放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领导职务,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关心家乡阆中的发展,多次回到阆中视察,了解当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通过各种渠道,为阆中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关于官服的部分,也有具体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展示:
文官或是武官,几品的官,穿什么样的衣服,绣什么样的图案,可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错不得。
帽顶的花翎,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之前只是在电视剧里会看到的概念,原来是藏着重要的知识点的。
但都是男性的。
一张表格,整理出更多信息,受益了。
无意中走进的川北道署,真的是太涨知识了。
经过一系列的时间消磨,衣襟终于觉得肚子空了,可以安排早餐了。
川北道署的对面,就有一间面馆。
古城中的面馆,都会有“张飞牛肉面”提供,闭眼入即可。
与汤面相比,拌面更有味。
张飞牛肉,店里比比皆是,边走边看,并未品尝。后来听苏美女说对阆中的张飞牛肉印象尤其深刻,这才开始后悔,但已经无药可医。
再下一个参观点,是贡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然游客变多了。
进去之前,并未想到,又涨了很多知识,开了眼界。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贡院作为川北地区的重要科举考场,承载了无数学子求取功名的梦想和汗水,也是一座重要历史遗迹,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阆中贡院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贡院则是举办乡试、会试等考试的专门场所,培养了许多地方精英和朝廷官员。
阆中贡院,布局典雅,规模不大但功能齐全。整个建筑群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正门: 贡院的大门,门口设有牌匾,上书“贡院”二字。正门是考生进入贡院的唯一通道,象征着科举之门的开启。
号舍: 号舍是考生应试时的独立考场,每位考生都在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内作答,避免抄袭。号舍排列整齐,数量众多,考生在此经历数天的考试。
考棚: 考棚是考官阅卷和监考的地方,通常设有桌椅、笔墨纸砚,是贡院中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
状元桥: 贡院内往往设有象征性的桥梁,称为“状元桥”。传说考生通过此桥后,便可金榜题名,成为状元。
文昌阁: 文昌阁是贡院内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古代文人学士崇拜的神灵,掌管功名利禄,考生在考试前往往会到此祈求保佑。
同样做为学子的衣襟,进入贡院,能关注到什么,还真的不好说。
阆中贡院不仅是科举考试的场所,还有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所谓的号舍,比现在的考场可讲究多了,想相互之间打小抄简直就太难了。
位置刚好可以容纳一人,做为考场来说是够用了。
古代士人求学应试的艰辛与荣耀,从这里可窥一斑。
阆中贡院内的建筑、石刻和匾额等,记录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阆中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遗存,代表了古代士人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梦想和努力。作为阆中古城的重要景点,贡院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沧桑,也让后人了解了中国古代教育和选官制度的复杂与严谨。
打小抄,古今通行,写满了小字的字条的出现,令眼球惊诧。
还有书,藏在鞋底,也可用来打小抄。
把字写有褂子上、裤子上,古人比现代人的办法更多~~~
考试,有文有武。
衣襟选了武,这就开射。
拉满的弓,射了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成绩好。果然,功夫都是练出来的。
在进士馆里,又重温了很多知识。
很多大家出现了,有的是进士,有的不是。
陈独秀早年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童年时期通过了童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秀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低的功名等级,通常通过县级的童试(又称为县试)获得。成为秀才后,可以继续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若通过乡试,则有机会成为举人,进而参加会试和殿试以获取更高的功名如进士。
陈独秀对科举制度并不感兴趣,取得秀才功名后,并没有继续追求更高的科举功名,所以并不是进士。
但陈独秀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论功名,不比传统意义上的进士差。
张澜也不是进士。
土生土长在阆中的张澜早年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当地乡试中取得了秀才的资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思想的传入,张澜逐渐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和变革,所以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传统道路,转而投身于教育和政治事业,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张澜在民国时期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盟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解放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领导职务,以清廉、正直和爱国精神著称,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受人尊敬的政治家。
虽然张澜并未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科举功名。
苏轼兄弟两过阆中,留下的痕迹不少。
关于唐宋八大家的名单,这里也重新温习了一遍。
一间贡院,藏着的知识点很多很丰富,看得没有川北道署细,因为游客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是能是挑重点。
出了贡院,在古城的热闹中小小参与,当是调剂。
衣襟还幸运地入了一只蝈蝈,叫声很夸张,咬人能咬出血。
再次从中天楼下经过,这一次选择爬上去看看风景。
阆中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中天”两字取自《易经》中的“中天之德”,寓意着崇高与稳重。
中天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中天楼最初建造时是作为城楼使用的,既有防御功能,又是阆中城的制高点,后来逐渐演变为城市的象征性建筑。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中天楼经过一次大规模的重建,进一步巩固和美化了结构,成为川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中天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风貌。整个建筑采用木结构,共有四层,楼高约30米。
底层为砖石基础,稳固而厚重,为上层建筑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至四层为木质结构,每层外侧设有回廊,供观者俯瞰阆中古城美景所用。楼顶为重檐歇山顶,屋脊两端饰以龙头吻兽,彰显出古建筑的威严和精致。
楼内设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和书法匾额,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上楼与下楼,是需要工作人员指挥的,因为楼梯太窄了,且陡,确实不好走,只能单向通行。
登高之后,眼前豁然开朗,连成片的屋顶,正是镜头追逐的特别感觉。
看到衣襟,就在下面的甜品店前,在向上面招手。
从天井中爬上来的柿子树,霸气得很。
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逐一眺望,将古城的布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宁静且美丽。
中天楼之后,关于阆中古城的景点就算打完了,也是时候离开了。
开在炎炎夏日里的紫薇,与我们道别。
关于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里一并整理:
阆中与春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那么阆中与春节,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城镇,阆中的文化传统对春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春节的发源地之一。阆中与春节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据史料记载,阆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法研究中心之一,在汉代,张衡、落下闳等天文学家曾在阆中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编撰,阆中是与“落下闳制定太初历”密切相关的地方。
落下闳,出生于阆中,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历法专家。正是落下闳发明了“太初历”,而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历法,确立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的记年方式,这成为了中国春节的起源之一。因此,阆中不仅是春节习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重要研究基地。
起源之后是传承。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庆祝新年的方式,并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春节习俗包括:
迎春仪式: 在春节期间,阆中有迎接春天的传统仪式,人们会举行丰富的民俗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等,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阆中春博会: 春节期间,阆中会举行盛大的春节文化庙会和民俗活动,这被称为“阆中古城春节文化博览会”。在春博会上,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民俗表演、手工艺展示、美食节庆等,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
祭祖与祈福: 阆中的春节习俗还保留了古老的祭祖仪式,家庭成员会在春节前夕或者正月初一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新年的平安和福祉。
做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还专门建立了一间中国春节文化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春节为主题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春节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地春节的不同习俗,特别是对阆中与春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春节文化博物馆中,还有到从天文历法到春节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阆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实物展览、互动体验、图片资料等方式,展示了春节这一中国最重要节日的文化内涵。
阆中的春节文化对整个巴蜀地区乃至中国的春节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现代春节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都可以在阆中的传统春节习俗中找到渊源。阆中的春节习俗不仅保存完好,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所以来阆中过春节,是当下的风尚之举,据说春节时的阆中,一床难求。
还好,不是春节来的阆中。
离开暑气中的阆中,下一站,初步定为剑门关。
车中,多了蝈蝈相伴,时不时叫两声,只要摇摇笼子,便会安静下来。
走着走着,就下了G75,换到G212国道上。
发现卖水果的,停下来,开西瓜补充水份。衣襟最近特别喜欢小猫小狗,见就撸,个个都说可爱。
小狗也是粘人,粘着衣襟,在脚边转来转去。
导航地址设置“剑门关”,走着走着,发现我们靠进了广元市。
广元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秦岭山脉的交接处,也是川陕甘三省交界的门户,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
广元境内山川秀美,河流纵横,嘉陵江穿城而过,构成了广元独特的自然景观。广元也因其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被称为“川北明珠”。
既然误入广元市,不如淡定,先把午饭给吃了。
选的餐馆名为“徐鼎盛”,有一道必点的菜——鼎盛飞龙鱼,价格69元人民币。酸甜口的鱼,胜在造型上,头和尾高高翘起,宛若飞行中,果然名如其实。
时间还早,不如开逛,就在广元。
广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巴国、蜀国、秦汉等多朝的辖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秦汉时期,广元成为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多次作为战略要地。
现在的广元,是四川省一座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于一体的城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女皇文化、巴蜀文化和红色文化而著称。
就到女皇,中国只此一个,那就是武则天。做为武则天的故乡,广元的女皇文化非常浓厚,皇泽寺就是一座为纪念武则天而建的寺庙,是广元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广元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红四方面军曾在广元进行过重要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如苍溪红军渡、木门会议旧址等,吸引了大量红色旅游爱好者。
广元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元的饮食、建筑、民俗等方面都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地方美食如广元蒸凉面、朝天核桃酥等,都具有浓郁的巴蜀风味。
打开广元,先从皇泽寺开始。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一座为纪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建的寺庙,不仅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石刻艺术和古建筑群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
皇泽寺始建于唐代。据传,武则天的家族在广元居住时,曾在这里修建了祠堂,以供奉祖先。武则天登基后,祠堂逐渐演变为纪念她的寺庙,最初名为“升仙宫”,后在宋代改名为“皇泽寺”,意为“皇恩浩荡,泽被四方”。皇泽寺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特别是在宋、元、明、清各代,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维护,使其成为广元地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场所。
皇泽寺依山而建,寺内布局紧凑,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要由山门、主殿、偏殿、石刻造像等部分组成,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但依然保留了唐代的建筑特点。
皇泽寺的山门朴素大方,门上悬挂着“皇泽寺”匾额,进入山门后,可以看到寺内的主要建筑群。
武则天殿是皇泽寺的主殿,也是整座寺庙的核心。殿内供奉着武则天的塑像,塑像庄严肃穆,反映了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威严与气度。殿内还保存有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碑刻,供游客参观和研究。
围绕在女皇身边的人物自然不少,择有代表性的细说,其一是李义府。
大家都知道的“笑里藏刀”四个字,出处就在李义府,还有“李猫”和“口蜜腹剑”。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德林,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四川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人。李义府在唐太宗时期开始仕途,深受唐太宗赏识,最终成为高宗朝的重要宰相之一。李义府善于揣摩上意,尤其在武则天受到唐高宗宠信时,正是李义府的极力支持,使武则天的地位日益稳固。李义府的仕途最终因贪污和专权而告终,在权力巅峰时期因卷入争斗而被贬谪,最终死于流放地。
李义府是唐代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才智和政治手腕在当时的朝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善于谄媚、打击异己、性格奸诈和为人狡猾而臭名昭著,被后世批评为奸佞之臣。
上官婉儿的名字,对大家来说更不陌生。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字婉儿,是唐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参与谋划废除武则天被杀后,上官婉儿和母亲被没入宫中为奴。因聪颖过人,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赏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武则天的重要助手,并在武则天称帝后掌管制诰,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上官婉儿不仅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还以才华横溢著称,尤其在文学领域享有盛誉。她精通诗文,被誉为“巾帼宰相”,常为武则天和中宗等撰写诏书及诗文,因此在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还主导了当时的一些诗歌比赛和文学活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尽管上官婉儿一生政治地位显赫,但命运也充满波折。曾与韦后等人合作,试图掌控朝政,但最终因卷入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而被处死。上官婉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成就,使其成为唐代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人物。
狄人杰,大家就更熟了。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司法官员,汉族,山西太原人。狄人杰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三朝为官,以公正廉明、才智过人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
狄仁杰出身官宦家庭,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多职,因办案公正、善于判断复杂案件而广受赞誉。武则天时期,狄仁杰达到政治生涯的巅峰,担任宰相,为武周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清廉和正直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榜样,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
狄仁杰以其直言不讳、敢于谏言而著称,尽管处于武则天的统治下,仍多次劝谏武则天回归李唐正统,并成功地在武则天晚年时促成了唐中宗复位,为唐朝的延续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对狄仁杰十分器重,称他为“国老”,在狄仁杰去世时更是深感悲痛。
狄仁杰不仅在政务上有杰出表现,还以智慧和勇气处理了许多复杂案件,为民伸冤,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机智聪明的“神探”狄仁杰形象。
又有一个成语出现了,唾面自干,出自娄师德。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将领,河北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娄师德出身寒门,凭借自身的才学和德行逐渐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娄师德屡次被委以重任,担任过多地的刺史和都督,最后官至宰相。
娄师德以宽厚、廉洁著称,是唐代中期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任官职期间,娄师德推行廉政,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处理政务时,常以宽容和谦让为本,宽厚待人,从不与人争名夺利,且经常在朝堂上为下属或同僚承担责任,避免他人受惩。
娄师德有一个弟弟,名为娄师道,也是一位有才德的官员,史上常称二人为“娄氏兄弟”,两人都以廉洁和谦逊著称。相传武则天曾戏称“娄师德谦让至死”,以此赞扬他的德行。
娄师道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前来向哥哥辞行。娄师德问:“我的才能不算高,做到宰相。现在你呢,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声势如此显赫,难免会有人嫉妒我们,你以后为官做事,一定要保持低调,记得事事忍让。”
娄师道跪下说:“请哥哥放心,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和他去争,只是把口水擦去就是了。”
娄师德说:“不行,这么做还不够,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掉,说明你心里仍然是对其有所不满。不满而擦掉,会使人家更加愤怒。”
“啊?”娄师道心说连这都不行啊!“那我该怎么办呢?”
娄师德说:“你应该把唾沫留在脸上,让风把它吹干!”
成语“唾面自干”便由此而来。
西方《圣经》里有“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虽然娄师德并不是基督信徒,但是在这一点上,却异曲同工。
娄师德以宽厚和不争之心赢得了同僚和后世的敬重,言行举止被后来的官员视为楷模,名声不仅远扬在唐代,还在后世的史书中被称颂为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臣。
来俊臣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典型的酷吏形象,其名字至今仍然带有负面的历史评价。
来俊臣(635年—697年),是中国唐朝时期的著名酷吏之一,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以其残酷的手段和奸诈的行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名声大噪。
来俊臣出身贫寒,曾是个下层官吏,后因得罪人而被贬,又通过阿谀奉承和谄媚,逐渐接近权力中心,尤其是在武则天称帝后,来俊臣通过揭发所谓的“反对者”而迅速崛起。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依靠来俊臣等酷吏来打击反对势力。于是来俊臣在这一时期策划了大量的冤狱,发明了所谓的“罗织经”,即一套专门用来制造冤案、诬陷他人的方法,通过逼供、酷刑和诬陷来清除武则天的敌人。在来俊臣的操控下,许多无辜的官员和贵族遭受迫害,甚至被处死。
来俊臣的残酷和专横最终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在697年,被揭发参与了一场叛乱阴谋,结果被捕并处决。这也标志着武则天对酷吏的信任开始动摇,对酷吏的依赖逐渐减少。
与来俊臣相关的成语也是四个字:“请君入瓮”,反映了权术的残酷和来俊臣的最终报应。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来俊臣与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两人都以酷刑逼供和制造冤狱而闻名。当时,来俊臣和周兴经常互相合作,陷害朝中官员。然而,来俊臣一直对周兴有所提防,因为两人都在争夺武则天的信任。
来俊臣开始设计陷害周兴,假装有人告发周兴谋反,并将此事告知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去调查,来俊臣于是设下一个圈套,让周兴亲自演示自己平时如何逼供别人。
来俊臣问周兴:“如果你要逼供一个人,该如何办?”
周兴回答:“我会先用一个大瓮,把嫌犯放在里面,然后在瓮下生火,让他在里面受热,直到他招供为止。”
来俊臣听后,冷笑着对周兴说:“那么,今天就请你自己入瓮吧。”
来俊臣按照周兴的方法,将周兴放入瓮中,并亲自审问。最终,周兴在酷刑下被迫承认了“罪行”,随后被处死。
“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后来便用来形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情形,或者用对方惯用的手段来对付他自己。这个故事也展现了来俊臣的残忍和诡诈,但最终他也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
在陕西省咸阳市,有一处武氏家庙,是唐代著名的家庙,供奉的是武则天的家族成员。
在皇泽寺里,也有一处武氏家庙,最初是武则天家族的祠堂,专门供奉武则天的祖先和家族成员。
家庙内有多处石刻和碑文,展示了武则天家族的显赫地位,以及当时社会对武则天及其家族的尊崇。
寺庙内保存的许多文物,如石碑、佛像、雕刻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唐朝和周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武则天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早年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成为才人。唐太宗去世后,被送入感业寺为尼,但很快被唐高宗李治召回宫中,逐步上升为皇后,并在李治健康状况恶化时实际掌控了朝政。
在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禁忌,于690年废黜了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正式登基为帝,建立了周朝,成为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武则天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提高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性、推动农业发展、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等,虽然她的统治手段强硬,甚至有时很残酷,但总体上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武则天的统治虽然颇具争议,但作为一位女性,能打破多重社会桎梏,开创独特的历史篇章,说明本事是真的不小。705年,在一次政变中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复位,周朝结束,唐朝恢复。退位后,武则天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葬于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至于身后的褒贬,或许并不是武则天关注的。
上一日在阆中古城的风水馆,还看到一本《推背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奇书》。奇在其中的一幅图上,盘子中摆了21个果子,代表唐朝有21个帝王。第五个果子没有蒂,代表第五个皇帝是女性。
《推背图》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预言书,传说由唐朝的两位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在贞观年间(7世纪初)创作。该书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试图预测中国未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无疑,这些预言都很准确,尤其是在女皇这件事上。
《推背图》由60幅图像组成,每幅图都配有一首谶语(带有隐喻性的预言诗)和一首颂(解释或补充谶语的诗句)。每一幅图和对应的谶语、颂诗据说都预示着中国历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或变革。图像往往充满了象征性,配合文字一起构成难以解读的谜题。由于《推背图》的隐晦表达,后世的解读者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
书名“推背图”则来源于一个传说:当李淳风和袁天罡完成这部书后,发现其内容过于准确,为了防止世人提前了解未来,他们相互推背,表示封印预言内容,书名因此得来。
皇泽寺还以精美的石刻艺术而闻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唐代至明清时期的石刻造像。这些石刻造像大多雕刻在寺庙周围的岩壁上,技艺精湛,形态各异,内容包括佛像、道教人物、吉祥图案等,展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参观皇泽寺时,请了一位讲解,带着我们爬上高处,去看石刻造像。主要参观了两处,一是中心柱窟,亦名塔庙窟。
中心柱窟窟室方形,平面平顶略弧,窟中央立方柱,三壁开三大龛。中心柱分上下两层,每层四面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壁大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壁上部饰千佛。中心柱窟始凿于北魏晚期,三大龛内的造像为后代改凿。
二为大佛窟。
大佛窟呈马蹄形平面、弯窿顶式窟,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龛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主尊为阿弥陀佛二弟子为迦叶、阿难,二菩萨为观音和大势至。大佛窟规模宏大,造像精美,是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里还有一处细节,若不是讲解人员提及,还真的不容易注意到。
在左侧的转角位置,还半跪着一个人,极大概率是供养人自己。这其中是藏了私心的,当人们对着佛像膜拜的时候,也是在对自己膜拜。
关于大佛窟的供养人,可能是武则天,相传武则天曾在此修行,并为大佛窟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助,大佛窟中的许多佛像及壁画可能是由武则天或以武则天的名义供奉的。
也有可能是官员和贵族,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他们捐献资金用于寺庙和石窟的建设。这些供养人通常会在石窟中刻下自己的名字或铭文,表达虔诚和愿望。而把自己也凿成石像的,为数并不多,可以说也是脑洞大开了。
除了皇族、贵族和官员之外,普通百姓也是供养人之一,通过捐赠小额财物或参与修建工作,表达对佛教的信仰。
在大佛窟的上方,还有一些石刻造像,相对小规模一些。
从更高的位置,再看大佛窟,依然耐人寻味。
广元,并不在此行的初心之中,而皇泽寺,更是不期而遇,收获多多,幸好遇见。
广元还有一处著名景区——千佛洞,与皇泽寺并列在套票中。
导航中显示,出皇泽寺的路,名为“女皇路”,绝对霸气。
一脚油门,就到了千佛崖。
考虑到时间有点晚,怕关门了不让进,停好车后一溜小跑。
进了验票的门,人立马放松下来。
往景区深处走,看到宽广的嘉陵江水,缓缓流过。
水面上是层层摞起来的立交桥,有公路桥,也有铁路桥,刚好有火车在经过。
江水中,发现游泳的人,水性可不是一般的了得,羡慕更佩服。
发现同时在江中游泳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
想到了天津跳水的大爷们,全民爱运动的年代,这都不是事儿~~~
千佛崖,一点点出现在眼中。
千佛崖紧邻嘉陵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佛教石刻造像遗址之一,最初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的增凿,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石刻佛像和经文。
千佛崖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晚期,约公元5世纪左右。
当时,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石窟寺院成为弘扬佛法的重要场所。广元作为交通要道,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之一。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千佛崖成为了佛教信仰的重要圣地,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礼拜和供奉。
千佛崖共有13个主要洞窟,分布在长约200米、高30米的崖壁上。其中,1号窟和2号窟是千佛崖的代表性洞窟,内部雕刻有大量的佛像、经文和供养人像,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立于崖下,眼神感慨其宏大;而400mm焦段则更务实,助力追看细节。
千佛崖的石刻造像以佛、菩萨、罗汉、天王等为主,表现了佛教中的各种神灵形象。造像的风格多样,既有早期的北魏风格,也有隋唐时期的庄严典雅,以及宋元时期的细腻精致。
千佛崖的石刻造像布局错落有致,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毕竟年代久远,位于嘉陵江畔的千佛崖,受到气候变化和水文条件的影响,石刻造像面临风化、渗水等自然侵蚀问题,损坏严重。
任凭岁月洗礼,能保留下来的,都是奇迹。
精美犹存。
且各有各的精美。
千佛崖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丰富的雕刻内容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气温,其实还是挺高的,至少35度是有的。嘉陵江水带来了丝丝凉爽,吹在身上的风也让人有体凉之感。
咬咬牙,也沿栈道爬上了岸壁,为的是近前细细看看那些洞窟里的佛像,满足好奇之心。
在千佛崖中段大云古洞内,看到很多佛像。
大云古洞开凿于初盛唐之交,是千佛崖内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内造阿弥陀佛和一百三十余身莲台菩萨,是当时人们对西方净土世界信仰的反映。
以下三图,都出自大云古洞:
可看的内容太多了,一时看不过来,能拍照的尽量拍下来。
千佛崖是广元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不争的事实。
被用烂了的一句话,被国内外的文旅局广泛使用,谁都不能免俗。
因为误入了广元,而邂逅了千佛崖,虽然顶着高温,依然高高兴兴。所以,请原谅此时脸上的胀红。
出景区时的脚步,迈得更加从容,因为不用被关门时间催着。
结在树上的那些果子,可以停下来细看了,实在是诱人。
小的果子,要多少有多少,只是不知其名。
酸和还是甜的呢?
该成熟的时候,总会成熟的。果子有果子的节奏,不急不急。
误入广元,宿在广元。
晚饭时,大家都不饿,但还是下楼去找吃的。往一家东北店导着,却被一家肥肠店引了进去,一份毛血旺肥肠让肠胃大大满足。
这一天,过得充实而美好,除了气温。
八月的四川,说好的凉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