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川西】 D2,重庆-钓鱼城-阆中,高温中连刷两处知名地名

0

    D2,2024年8月2日,重庆出发,高温下游览钓鱼城,经合川,到阆中,宿在古城中

    重庆酒店的早餐,与纳米比亚的酒店早餐,自然是不具可比性的。好吃的很多,但最终还是会选择一碗面,汤汤水水中夹杂的温度才最是暖胃。

    酒店出发,接上大嫂,便要驶出重庆去。

    有着3200万人口的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中心区。
    人多,建筑也多,而且各具特色。

   写在公交站牌上的两行字,表达得非常到位。

    经过静观服务区,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区,还把红色旅游的概念梳理出来。

    而且还设有红岩主题展馆,文旅局已经卷成这样了吗?
 
   衣襟进去逛了逛展,能看懂几分,并不确定。

    行车的过程中,发现路标中出现了“钓鱼城”三个字。
    在某人的指挥下定位,发现距离很近,相当于路过。既然路过,时间也还早,不如去逛逛,于是车头一转,便到了钓鱼城。

    钓鱼城景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合川区,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自古为“巴蜀要冲”,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代军事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之一。钓鱼城以其坚固的防御体系和卓越的战略位置而闻名,是南宋时期抵御蒙古大军的重要军事据点,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和战区筑城防御体系的突出代表,被誉为“东方麦加城”或“东方的蒙哥马利堡”。
    钓鱼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率大军围攻钓鱼城,但在长达36年的攻防战中,南宋军民凭借钓鱼城的地形优势和坚固城防成功抵御了蒙古大军的进攻,并最终使蒙哥在钓鱼城下受伤后去世。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改变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景区门票内包含的项目比较多,大致如下:
    1、钓鱼城遗址:景区内保存着古代城墙、城门、寨门、战壕等军事设施,展示了当时的防御工事和建筑技术。主要景点包括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等城门,以及堡垒、瞭望塔等遗址。
    2、护国寺:护国寺位于钓鱼城内,始建于南宋时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寺内保存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和碑刻,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和碑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钓鱼城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大量与钓鱼城历史相关的文物、图文资料和模型,通过这些展品,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钓鱼城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观景台:钓鱼城位于嘉陵江畔,景区内有多个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嘉陵江的壮丽景色以及合川市区的全貌,体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
    5、古战场遗址:在钓鱼城周围,还有一些古战场遗址,游客可以参观了解当年南宋军民与蒙古大军对抗的激烈战斗场景。

    导览图中提供了A、B、C三条路线供游客选择,按衣襟的想法,耗时最短的最好。这里不得不说说气温,都知道重庆是个高温区,位于合川区的钩鱼城,海拔高度只有300多米,一样是高温的状态,至少36度,所以户外时间也确实不宜过久。

    进入景区,先经过古校场遗址,但说实话,并看不出什么。

    军营标准建制的长条形房屋倒是有几幢,但显然与“古”字并不沾边。
    屋里是关于钩鱼城的资料展示,太多了,只能挑重点看,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蒙哥。蒙哥(Möngke,1209年-1259年)是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
    蒙哥年轻时随父亲拖雷征战,并在早期的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吉思汗逝世后,拖雷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而蒙哥则继续在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窝阔台和贵由手下效力。贵由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爆发了继位争端,最终,蒙哥在1251年被推选为蒙古帝国的大汗,这标志着拖雷家族在蒙古帝国中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确立。
    蒙哥
在位期间(1251年-1259年)进行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巩固了蒙古帝国的疆域。包括:
    1、对南宋的征战:蒙哥派遣其弟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南下,试图彻底征服南宋。然而,南宋的坚强抵抗,特别是钓鱼城之战,使蒙古的南侵受挫。蒙哥亲自率军围攻钓鱼城,但在1259年,蒙哥在攻城过程中受伤,并最终因伤势恶化而去世。
    2、西征:蒙哥派遣弟弟旭烈兀率军西征,攻灭了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并占领巴格达。这次西征进一步扩大了蒙古帝国的疆域,并加强了蒙古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蒙哥在治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包括清除贵由支持者的势力,减少各汗国的独立性。加强了税收制度的管理,整顿了官僚机构,努力将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从原本的部落联盟转变为更为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此外,蒙哥还注重宗教宽容,尊重帝国内各民族、各宗教的信仰自由。
    1259年,蒙哥在围攻钓鱼城时受伤并去世。他的死导致了蒙古帝国继承问题的再次爆发,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史称“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这场内战导致了蒙古帝国的进一步分裂,各大汗国逐渐走向独立。
    蒙哥被认为是蒙古帝国中后期的重要人物,其开展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蒙古帝国的扩张进程。然而,他的去世也标志着蒙古帝国开始进入分裂和衰落阶段。蒙哥的统治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但也因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使蒙古帝国逐渐失去了其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特质。


    蒙哥的执政理念、军事成就以及他的突然去世,对蒙古帝国以及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内部爆发了权力斗争,导致了帝国的分裂。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内战是决定帝国未来走向的关键事件。虽然忽必烈最终胜利并建立了元朝,但蒙古帝国实际上分裂为多个汗国(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些汗国各自为政,蒙古帝国不再统一。
    2. 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在蒙哥死后争夺大汗之位,并最终在1260年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然而,他逐渐将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国,并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也标志着蒙古帝国从一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转型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王朝。
    3. 对中东的影响
    蒙哥统治期间,蒙古军队在中东地区扩展,特别是1258年攻陷巴格达并终结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统治。蒙哥的死使得蒙古在中东的扩张暂时放缓,特别是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内战使得蒙古的军事力量被分散。
    4. 对欧洲的影响
    蒙哥死后的蒙古内战削弱了蒙古对欧洲的威胁,特别是蒙哥死后,蒙古帝国的重心不再是向西方扩张,这使得欧洲各国得以避免蒙古进一步的入侵,并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5. 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变化
    在蒙哥的统治下,蒙古帝国继续促进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然而,他的死和蒙古帝国的分裂导致了这些联系的逐渐减弱,尤其是在帝国内部不再有统一的治理和保护之下。
    总的来说,蒙哥的死不仅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亚欧大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
  
    景区内的树倒是不少,只是没有风,36度的气温下,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冒汗。以为室内会凉快,结果完全没有空调,而且更不透风,照样出汗。所以,在室内和室外,都一样考验耐性。
    但既然进都进来了,肯定要尽量多走几步,也脱离了路线指引,能看什么就看什么。比如下图的“宋井”,也看不到里面还有没有水。

   蒙哥及其战友的塑像,列成两排。

    经过钓鱼城采石场

    这个采石场可以说历史悠久,说到这一点,还是离不开钓鱼城的历史。
    钓鱼城做为南宋时期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战场,以其书写的壮烈历史,被誉为“东方的麦加城”。钓鱼城之所以能够在南宋时期抵抗蒙古大军长达36年之久,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地理优势
    钓鱼城位于嘉陵江畔,依山而建,四面环水,地势险峻。城墙依山势而建,高耸坚固,易守难攻。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蒙古军队在围攻过程中难以找到有效的进攻路线。钓鱼城的狭窄通道和险峻地形有效限制了蒙古军队的数量优势,使他们无法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攻城。
    2. 坚固的防御工事
    钓鱼城的城墙由当地采石场提供的坚硬石材建造而成,结构坚固,能够抵御长时间的攻城。南宋的军队和百姓在抗击蒙古入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城防,建造了多层防线和各种防御设施,如城楼、关隘、壕沟等。这些防御工事不仅有效抵御了蒙古军队的直接攻城,还能防范火攻、破城车等多种攻城器械。
    3. 坚强的指挥和民心凝聚
    钓鱼城的守将如王坚、余玠等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他们采用了有效的战略战术来抵抗蒙古军队。王坚在防守期间鼓舞士气,号召城中军民同心协力,共同抵御蒙古的入侵。在民心凝聚、军民一体的情况下,钓鱼城的防御变得更加坚固。
    4. 蒙古军队的后勤困难
    蒙古军队长期围困钓鱼城,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钓鱼城的地形和防御工事使得蒙古军队难以突破,而久攻不下也导致了蒙古军队的士气低落和补给困难。此外,长时间的围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导致了蒙古军队在攻城过程中损失惨重。
    5. 蒙哥汗的意外身亡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围攻钓鱼城期间受伤,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蒙哥的死使得蒙古军队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并最终导致了他们对钓鱼城的攻势停止。这一事件对钓鱼城的守军士气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让蒙古的进攻暂时告一段落。
    6. 南宋的战略支持
    尽管南宋政权整体处于劣势,但在关键时刻仍然对钓鱼城提供了必要的战略支持。南宋在长江以南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防御布置,阻止了蒙古军队对钓鱼城的直接增援,这使得钓鱼城得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抵抗,直到最终蒙古军队撤退。
    说回钓鱼城采石场。采石场与钓鱼城防御工事的建设密切相关。在南宋时期,采石场为修建钓鱼城的城墙和防御工事提供了必要的石材。钓鱼城位于嘉陵江畔,山势险峻,城墙依山而建,石材坚固,是防御蒙古军队的重要屏障。采石场的石材不仅用于修建城墙,还被用于建造城内的建筑和其他军事设施。采石场的位置靠近钓鱼城,这使得采石和运输石材更加便捷,确保了钓鱼城在长期围困中的坚固防御。
    如今,钓鱼城采石场仍留有一些历史遗迹,供人们参观和研究。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雨,这些遗迹依然保存着历史的印记,展示了当时的采石技术和工艺水平。采石场的石材痕迹、运输道路以及加工遗迹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军事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钓鱼城及其采石场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战争史的纪念碑,见证了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敌入侵时的顽强抵抗。

    行至高处,看嘉陵江水,在眼前一览无余。

    越来越感觉,这里的地形实在是太特殊了。

    正是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才有了当年抗击蒙古军队的地利条件。

    有些痕迹,跨越千古时光,依然不会泯灭。

    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座城,若不是突然听说突然到来,对其还会是一无所知。

    就算顶着36度的高温,行走困难,却认为是人间值得,很开眼界。

    热是热了些,还好一直有树林遮阴,不会被烈日晒。

    发现一排旗子,上面是当时众将领的姓,有余、有张,有意思。

    走到护国门的位置,衣襟击了击大鼓。 

    护国门位于钓鱼城的北大门,是进入钓鱼城的主要关口之一。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国门是守卫钓鱼城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功能是阻挡敌军的正面进攻,控制城内外的交通和物资进出。
    护国门依山而建,利用地势的险要,使得其防御功能得以最大化。城门坚固、门墙厚重,并且设计了多个防御措施,如箭楼、瞭望台等,守军可以从高处俯瞰并射击进攻的敌人。门的周围还建有壕沟和障碍物,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
    护国门在钓鱼城防御蒙古军队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围攻钓鱼城,护国门作为北大门的关键防线,承受了蒙古军队多次强攻。守军利用护国门的地形优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成功抵挡了蒙古军的进攻,直到蒙哥受伤撤退。护国门的坚守为整个钓鱼城的防御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成为了抵御外敌的重要象征。
    今天的护国门作为钓鱼城遗址的一部分,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护国门依然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防御设计,是研究南宋时期军事建筑和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参观护国门,了解钓鱼城在南宋与蒙古对抗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策略,是游客的幸运。

     护国门处,还有一处道教造像石窟。
     是明代道教“三清”、天公地母、真人造像龛。其“三清”龛和天公地母龛曾被人为凿毁,真人造像龛因在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州人重建护国门时将其封存在墙体中,故而免遭破坏。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护国门受损开裂,其后在抢险维修时发现该龛造像。
    有史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合州设道正司,合州历史上长兴不衰的道教得以迅猛发展,这组道教造像即为这一时期的产物。

    还有蒋中正等人的题刻。

    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七月。

    当时,正值抗日战征最为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合川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由此,原住合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就搬迁到了钓鱼城上。
    在该特别训练班创办十周年之际,兼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蒋中正亲笔题词,并委派何应钦、白崇禧和张治中等要员前来钓鱼城参加了纪念活动,从而留了这一片摩崖题刻。
 
   “钓鱼城”三个字的摩崖题刻,刻在高0.96米,宽 2.4米,面积2.1平方米的碑面上
    “钓鱼城”三字字径0.7米,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孟春,时任合州州同的会稽(今浙江山阴县)人沈怀瑗手书。该摩崖题刻为护国寺僧一清泐石,刻艺精湛,再现了作者“笔锋俊逸酣沉”的神韵。

    我们更熟悉的郭沫若,也有留下摩崖诗刻。
    1942年6月3日,郭沫若在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的陪同下专程到钓鱼城考察,随后写成《钓鱼台访古·华国英撰重建忠义祠碑》一文,原载于是年8月出版的《说文月刊》第3卷第7期,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12卷中。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郭沫若在文中赞颂了王坚、张珏等守城英雄的忠勇坚贞,对清末合州知州陈大文将开城降元的王立及熊耳夫人同祀于忠义祠中之举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这首诗即为文中抒怀之作。

    走到了始关门,是钓鱼城的八座城门之一。
    重点关注的是这里的城墙,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城墙为始关门至镇西门城墙的一部分,长约28.93 米;东段为始关门至小东门城墙的一部分,长约 54.54 米。
    城墙主体为清代砌筑城墙,城墙高约6.3米,以条石垒砌而成,条石长短厚度不一,存在两种石料对接痕迹,呈灰褐色或红褐色,表面用錾子錾出斜纹。墙顶用条石砌成高近2米的垛口(亦称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为瞭望口,供观察敌情之用,下有一方形小孔,为射洞,用以射击来犯之敌。墙顶里侧为石砌跑马道,可容三马并行,或五人并进。城墙为单侧墙体,一般无单独的基础,大多直接坐落在稍加修整的土体上,墙体包砌着城内土壤。

     这里还有一些摩崖诗及前人题刻,包括陈毅。
     1926年12月下旬,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在合儿以驻军师政治部组织科长身份,做工会、群众及学生的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2月的一天,陈毅与3师政治部同事范英士利用闲暇之余,登临钓鱼城。看了钓鱼城历代碑记,陈毅即兴口占了四句诗。不久,这首豪情满怀的《登钓鱼城口占》发表于川军3师政治部创办的期刊《武力与民众》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诗云:
    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可惜,炎炎烈日之下,照片没拍全。

    简简单单地走出了钓鱼城,漏下很多点,但也不遗憾,尤其是按某人的理论:事后说起的时候,我们来过,管它繁与简~~~
     回到车里,一身身的汗湿。
     为了午饭,进入合川城区。

    大嫂在重庆也有一些年了,朋友同事多,其中就有合川的,推荐了一家门面不大但味道却超赞的家常菜馆。开过去,果然,店面不大,但出品的蹄花是真的一绝。

    衣襟选择了家常菜隔壁的东北菜馆,几个东北人一通神操作,饺子、冷面、打卤面等面食应声上桌,至于菜,只有猪肉炖粉条可以PK隔壁店端来的那一大碗蹄花。

    合川的同事还推荐了一处卖绿豆饼的店,说是闭眼入。
    原来,只是一个小摊,而且还是出自广东人的手艺。

    有甜和咸两种口味,各入几块。
    现烤的,入口果然又是一绝。

    吃饱喝足后的后排,开启午睡模式,枕头、被子都用上了,是真的挺舒服。

    再一脚油门,就到了阆中。阆,làng。
    说明此时的我们,已经离开重庆,到了四川。

    停车场里安顿好车子,进入阆中古城。
    阆中,是四川省南充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
    阆中也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春节的许多习俗都起源于此。
    阆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曾是巴国的重要据点,后成为蜀汉政权的军事重镇。三国时期,阆中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张飞镇守之地,他在此修建了不少军事设施,奠定了阆中作为战略要地的地位。隋唐时期,阆中成为四川道的一个重要府治,繁荣一时。宋朝时,阆中被称为“保宁”,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阆中进一步发展,成为四川省的重镇,城内建筑、文化氛围深受汉文化影响。
    阆中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城依山傍水,布局讲究风水,城内的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四条主要街道以东西南北命名,形成了完整的古城格局。下面几处最为有名:
    中天楼:位于阆中市中心,建于唐代,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天楼原为阆中古城的瞭望塔,后成为城内的钟楼。
    滕王阁:相传是滕王李元婴在阆中任太守时所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重修之作。
    张飞庙:又名桓侯祠,建于三国时期,以纪念蜀汉大将张飞。张飞庙规模宏大,内有张飞的塑像及相关文物。
    贡院: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建于清代,是中国现存的少数完整的贡院之一。

    买了两日使用的古城套票,从汉桓侯祠开始参观。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是纪念三国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飞是蜀汉的重要将领,镇守阆中七年,于公元221年被害。张飞性格勇猛,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但最终因其性格刚烈,遭到部下的暗害。相传,张飞死后,他的头颅被部下送往东吴,而他的身体则被葬于阆中。
     张飞死后被追谥为桓侯。 
     张飞做为武将,字也写得好,这一点倒是颠覆。

     张飞庙最早建于张飞去世后不久。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将领,当地百姓在此建庙供奉。
    汉桓侯祠建筑庄严厚重,匠心独运,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厢房,大殿和墓家等组成。
    张飞庙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风格。庙宇整体布局庄严肃穆,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具有浓厚的传统中式建筑特色。
    大门与山门:大门雄伟壮观,悬挂着“张飞庙”匾额,山门两侧有石狮镇守,象征威严与守护。
    主殿:庙内的主殿供奉着张飞的塑像,塑像英武雄壮,表现出张飞的勇猛气概。殿内还陈列着一些与张飞相关的文物,如兵器、雕塑等,展示了张飞的生平事迹。
    侧殿与廊庑:侧殿和廊庑主要展示与张飞相关的历史故事、画像以及阆中的历史文化。此外,还设有一些古代的碑刻和题词,记录了历代名人对张飞的缅怀与敬仰。
    张飞庙不仅是纪念张飞的宗教场所,也是中国三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了解张飞的英雄事迹、阆中悠久历史、三国文化和蜀汉历史的宝贵资源库

    被讲解员带到张飞庙隔壁的一处院落中,进门的位置上有三个熟悉的字,用熟悉的字体组成。
    有讲解员,详细解说这三个字的创作想法,说得激情澎湃,令听者热血喷张。

    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原作者在里间,提供现场签名售卖。
    看一眼,就离开了。

    院子里的石榴,看着更舒服,更符合游客的心理。

    再多走几步,被讲解员带到了风水馆。
    阆中古城与风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古城因其独特的风水布局而被誉为风水古城
    阆中古城的选址和布局高度契合了风水学的“山环水抱”理念。阆中位于嘉陵江畔,三面环山,江水环绕,这种“背山面水”的地理条件被风水学认为是吉祥之地,象征着安定和繁荣。
    北靠的锦屏山作为城镇的“靠山”,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象征着城市的稳固和支撑。南面的嘉陵江水则为古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象征着财运和生机的流动。
    阆中古城的内部布局也遵循了风水学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原则,这种布局被认为能够平衡阴阳,确保城内的和谐与繁荣。
    中天楼作为古城的中心建筑,被视为城中“龙脉”的核心,象征着城市的权威和中心力量。阆中街道的走向与河流和山脉的走向互相协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了城内的“气”能够顺畅流动,不会被阻隔。
    风水学在阆中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城市规划上,还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阆中的许多民居、庙宇、商铺等建筑在选址和设计上都遵循风水原则,以求吉祥、平安和繁荣。
    阆中古城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川北重镇,其风水布局也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明清时期,阆中被称为“川北四大名城”之一,风水布局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阆中古城的风水布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融合了自然地理条件与传统风水学的智慧,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成为了阆中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馆的讲解员,是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嘴皮很薄,果然能言擅语,说的一套一套的,理论与日常生活结合,深入浅出,输出的东西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关于蟠龙山的一段,也是讲得绘声绘色,没被完全斩断的蟠龙山,最终出现了一个武则天,地点在四川广元,没想到我们紧接着就误入了广元。

    
   关于生肖之间,也有合与不合的问题,在下图中一目了然。
   衣襟属马,侄儿属鼠,两个属相似乎不合,难怪衣襟总是吃侄儿的醋呢~~~

    还讲到了骨重,重四两以上的,才是千金。
    算了算,和衣襟都达到了四两以上。

 
     当然了,最终的最终,又回到了抽签上,被引到”大师“面前,再被大师带到商店里,那里有大大小小的朱砂制品。
    此时,不是信或不信的问题,而是面子问题,讲解者不易,打个赏还是要的。

    时间不早了,景区也该打烊了,接下来该找地方住下来了。
    古城里就有客栈,随意走,找找看。
    又看到玩毛线的美女,就算发着烧,还在努力钩织,同道中人啊~~~

    经过中天楼,暂且拍个景,明日再来攀登。

    古城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来自醋。
    醋名其实挺熟悉的,“保宁醋”,没吃过的人不多。
    阆中与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保宁醋”为代表的传统酿醋技艺上。保宁醋是阆中市的一种地方特色调味品,属于四川黑醋的一种,具有酸、甜、香、浓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全国。
    阆中与保宁醋的关系深厚,体现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保宁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阆中一带的酿醋技艺最早起源于唐朝,经过历代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保宁醋独特的酿造工艺。明清时期,保宁醋的酿造工艺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成为川北地区的重要调味品。
    保宁醋的酿造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方法操作。主要步骤包括:选料:保宁醋以优质的糯米、麦麸、豆粕为主要原料,同时辅以多种中草药。发酵:采用固态发酵法,经过多次发酵和陈酿,使醋酸菌在充分作用下产生独特的醋酸香气。陈酿:发酵后的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陈酿,使其酸味更加醇厚,同时赋予醋液以特有的香气。
    保宁醋以其浓郁的香气、适中的酸度和微甜的口感而著称。与其他地方的醋相比,保宁醋酸中带甜,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认为有助于开胃、解腻、促进消化等功效。
    保宁醋不仅是阆中的地方特色产品,还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调味品,其酿造技艺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阆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宁醋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今,保宁醋已走出四川,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阆中市也在积极推广保宁醋文化,举办各种活动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宁醋广泛应用于川菜中,尤其是在凉菜、酸辣汤、红烧类菜肴中,能起到提味增香的作用。此外,保宁醋还可以用来泡脚、做醋饮等,因其独特的中草药成分而受到青睐。
    总之,保宁醋是阆中的一张文化名片,被大力宣扬。
    此时应该买上几瓶的,无奈携带不便,没有下手。也应该坐下来泡泡脚的,20块钱泡一次,并不贵,但却还没找到地方住,时间不允许。

    找到一处四合院中,是我们要的民宿,却客满,没被接待。

    继续找,在古城的醋味中,可取景的地方不少,美女爱拍照,成全就是。

    人在阆中的确定性,不在乎是从哪里来的。

    走到相对清静的一条巷子,商业化的气息少了些,更接近于古镇人民的生活。

    一些老屋,被改成了民宿。
    发现其中一间比较新,更接近现代人的日常。

    推开大门,里面果然是一派新天地。

    衣襟二话不说就开始撸狗。

    幸运地,拿到了最后的两间房,一个楼下一个楼上。
    房间里空间足够,两面都有窗,亮堂。

    大的窗子外面,还有一处绿地。

    高温之下奔波了一天,坐下来吹空调、休息,无疑使衣襟舒畅。

    爱拍照的人,则跑出去,在绿地上拍。
    到处都是绿色的,看着是真舒服。

    后院人家架子上结的瓜,也能被28-400镜头捕捉到。
    如此田园之意,入眼非常享受。

    丝瓜上趴着的七星瓢虫竟然也给拍了下来,一镜走天下,可不是喊口号。

    休整片刻,又去停车场把车子开了出来,赶往白塔山
    白塔山位于阆中古城东南角,距离古城很近,但车子开过去却要绕一绕,要过江,再往山上爬。
     白塔山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白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塔身高耸,通体白色,因此得名“白塔”。白塔共七层,采用砖石结构,塔内设有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登塔远眺。
    白塔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古代阆中重要的航标灯塔,过往的船只在夜晚靠近阆中时,白塔上的灯火可为其指引方向。

    而我们跑来白塔山,并不是为了看白塔,而是为了俯瞰古城。
    从白塔山顶的位置,可以俯瞰整个阆中古城和蜿蜒的嘉陵江,尤其是傍晚时分,日落前后,都是拍片的绝佳位置。镜头所限,分成两部分来拍。

    此时,只有手机有广角,可以拍全图。
    呈现在图中的,正是阆中城,被嘉陵江环抱着,地形极为特别。

    用400mm焦段拍的码头位置,也是车子进出古城必经的通道,我们住的民宿,就在离码头很近的地方。

    还没拍几下,发现下雨了,急忙跑回车里。
    原路下了山,过了江。
    回客栈前,先把晚餐给解决了,大家一致同意撸串,于是坐下来开撸。

    那家店上菜的速度很慢,撸走了我们原本可以用来安排醋泡脚的时间。
    从店里走出来,时间真的不早了,只能乖乖上床睡觉。醋泡脚的想法,最终泡汤了,这让大家都有些小小的失望,尤其是对这个世界最是充满了好奇的衣襟。

阅读(79)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