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2024年7月24日,埃托沙国家公园一整天,起早贪晚地追赶动物,懒惰的狮子不如打架的跳羚好看,盐碱沼泽让人印象深刻,日出与日落都是绝美
埃托沙奥卡库约营地(Okaukuejo Camp),一早起,赶紧去水坑边看看情况。
除了鸟,没发现有其他动物。
月亮倒是很显眼,占着天空的一角,不肯退场。
去餐厅的路上,还是黑的,回来时天倒是亮了。
一大早的营地,安安静静的,不见什么人。
迎着晨曦,离开奥卡库约营地,大门上的表显示时间是七点半。
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
时间安排得这么早,为的正是看那些早起的动物,还有这一时间段的光线,用来拍照,再美不过。
一只公象,正在向着我们走过来。
驼鸟也迎着晨光,开始了新一天的张望。
保护色再明显的鸟,也完全逃不出伍队的眼睛。
它叫灰颈鹭鸨,(学名:Ardeotis kori),又名灰颈乌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广泛分布于包括埃托沙国家公园在内的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
灰颈鹭鸨的体型非常大,成鸟的身长可达120厘米,翼展接近230-275厘米,体重在7至18公斤之间。灰颈鹭鸨也是世界上最重的飞行鸟类之一,雄性通常比雌性更大、更重。由于体型庞大,灰颈鹭鸨以地面行走为主,飞行时需要很大的力气,而且通常需要助跑一段距离。
灰颈鹭鸨的羽毛主要为灰褐色,颈部和头部呈灰色,胸部有一道黑色的横纹。翅膀上的白色斑点在飞行时非常显眼。尾部呈棕色,有一些横向的黑色条纹。
灰颈鹭鸨偏爱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原,也会在半干旱地区和沙漠边缘活动,埃托沙国家公园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种灰颈鹭鸨的生存。
灰颈鹭鸨通常单独活动,也可能成对或组成小群体。
灰颈鹭鸨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雨季时,会更偏向于食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而旱季,则更依赖于植物性食物。
灰颈鹭鸨的叫声低沉,通常在繁殖季节更加活跃。繁殖季节通常与雨季同步。巢筑在地面,雌性每次产下1至2枚蛋,孵化期大约23到25天,幼鸟孵化后会在巢中停留几天,然后在母鸟的照顾下继续成长。
灰颈鹭鸨在非洲一些地区的数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但在像埃托沙国家公园这样的保护区内,仍然相对常见。虽然被列为“无危”,但由于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仍需关注其种群动态。
远远地,伍队的一双火眼,又发现了一种动物,像狐狸,也像狼。
它叫黑背豺(学名:Canis mesomelas),是一种小型至中型的犬科动物,以其背部的黑色条纹和敏捷的捕猎能力而著名。黑背豺是非洲最古老的犬科物种之一,在非洲南部和东非的多个国家都有分布,包括埃托沙国家公园。
黑背豺体长约45至90厘米,尾长约30至40厘米,肩高约40至50厘米,体重通常在6到13公斤之间。纤细的体型,适合快速奔跑。黑背豺的背部覆盖着明显的黑色条纹,从肩部一直延伸到尾巴基部,侧面和四肢则为黄褐色,腹部为白色。耳朵大且直立,尖端呈黑色,有助于它们在夜间活动时听觉敏锐。
黑背豺适应能力强,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草原、稀树草原、沙漠边缘和山区。埃托沙国家公园开阔的草原和灌木丛区域,为 背豺提供了良好的猎物资源和隐藏空间。
黑背豺是社交性较强的动物,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一般由一个繁殖对及其后代组成小群体。黑背豺是夜行性或晨昏活动的动物,在白天时通常躲避太阳的炙烤,傍晚和清晨则是最活跃的时间段,所以起早的我们,才能看到黑背豺。
黑背豺以多样化的食物为生,主要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昆虫以及腐肉。黑背豺也以捕猎小型猎物如啮齿动物和兔子而闻名,捕猎技巧十分高超,速度快、动作敏捷,能够迅速制服猎物。黑背豺还擅长偷食大型捕食者(如狮子和猎豹)遗弃的猎物,这种行为在食物稀少的旱季尤为重要,所以也会被人们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黑背豺虽然是敏捷的捕食者,但它们也面临来自其他大型捕食者如狮子、猎豹和鬣狗的威胁,尤其是幼崽,特别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黑背豺的繁殖季节也与雨季相吻合,以确保在食物资源丰富时抚养幼崽。黑背豺的怀孕期大约为60天,每次可产下2-6只幼崽。幼崽出生时完全依赖母亲,几周后开始随母亲学习捕猎技巧,并在家庭群体中成长。雌性豺在约8个月后达到性成熟,而雄性豺则需要12个月。
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黑背豺同样面临着栖息地丧失、车辆撞击以及有时因捕食家畜而被农民捕杀的威胁。只有在像埃托沙国家公园这样的大型的、安全的保护区内,才给保证生存状况的稳定,使黑背豺继续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跳羚,总是眼中看得最多的动物。
跳羚,学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又称为弹跳羚或斯普林博克(Springbok),是一种中型羚羊,以其高超的跳跃能力和优雅的外形而闻名,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区,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内,这种羚羊是非常常见的动物,以其优雅身姿和独特行为,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性物种之一,同时也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跳羚体型中等,成年个体肩高约70至90厘米,体重在30至50公斤之间。耳朵长而尖,眼睛大而明亮,适应广阔的视野。体色主要为淡褐色至红褐色,腹部为白色,背部中央有一道明显的深褐色条纹,两侧各有一条浅色的边界,形成了跳羚独特的外观。
要说跳羚最著名的特征,则是背上的长毛,这些毛发在受到惊吓或兴奋时会竖起来,形成一道显著的白色“花边”。这种行为被称为“pronking”,源自南非荷兰语,意思是“弹跳”,这也是跳羚名字的由来。
跳羚以其高超的弹跳能力而闻名,当受到威胁或兴奋时,它们会连续跳跃至3米高。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躲避捕食者,还是一种炫耀健康和力量的表现,可能在求偶季节中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
跳羚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半沙漠地区,尤其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广阔的草原为跳羚提供了丰富的牧草和开阔的视野,以便及时发现掠食者。
跳羚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但在雨季或迁徙季节,可能会聚集成数百只的庞大群体。跳羚的群体结构通常由一只成年雄性领导,带领多只雌性和幼崽。成年雄性之间,会为了领地和交配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
跳羚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草类为食,但在干旱季节也会食用树叶、灌木和多汁的植物以获取水分。跳羚的身体高度适应干旱环境,可通过食物中的水分来维持生存,很少需要饮用自由水。
和几乎所有动物一样,跳羚的繁殖季节通常与雨季相吻合,以确保在食物资源充足时养育后代。雌性跳羚的妊娠期约为5-6个月,通常每次只产一只幼崽,幼崽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能站立和奔跑,并在数周内融入群体之中。
跳羚的主要天敌包括狮子、猎豹、鬣狗和非洲野犬。敏捷性和群体生活是跳羚抵御捕食者的重要策略。此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跳羚也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但在保护区内数量还是相对稳定的。
黑背豺和跳羚,一前一后,开始喝起水来。
队形换了换,但依然是为了喝水。
其实,是有两只黑背豺的,外形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加上离得远,视力不及,对焦点也是,糊了。
跳羚,比黑背豺大,更容易对焦一些。
但也要看距离,离得太远时,400mm焦段也不起作用。
大概是清晨的光线没那么刺眼吧,不好对焦的驼鸟,竟然对得准准的,额头上的毛甚至都非常清晰。
驼鸟,多是一黑一灰、一雄一雌地出现。
上篇提过一嘴的黑鸨,此时又出现了。
埃托沙国家公园里栖息着许多独特的鸟类,黑鸨(Black Korhaan),学名 Eupodotis afra,就是其中的著名鸟种之一。
体型特征:黑鸨体型中等,雄鸟和雌鸟的外观有明显差异。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部有鲜明的白色条纹,背部和翅膀则是褐色和灰色的混合。雌鸟的颜色则较为朴素,以褐色为主,有助于在灌木丛中伪装。这种颜色上的区别,与驼鸟一样一样的。
分布:黑鸨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开阔草原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等地,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干燥草原为其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行为与习性:黑鸨以其雄鸟独特的求偶行为而闻名。雄鸟会站在显眼的地点,通过引人注目的“跳跃舞”和声音展示来吸引雌鸟。黑鸨是地栖鸟类,通常以步行方式觅食,主要以昆虫、种子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声音:雄性黑鸨的鸣叫声相当独特,带有清晰的“喀啦喀啦”声,这也是其中文名“黑鸨”的由来之一。这种声音可以在旷野中传播很远,用来标示领地或吸引配偶。
旱季(通常是5月至10月),是埃托沙国家公园观鸟的理想时间,动物会聚集在水源附近,黑鸨也会更容易被观测到。
伍队总能一边开车一边发现动物,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停车,观察黑鸨,警惕性还是挺高的,不会主动向人类靠近。
不时看到黑鸨,400mm的焦段,勉强追到它们。
幸运的追到了一只雄性黑鸨,画面特别清晰,翻看照片,感觉自己很幸运。
雌性的黑鸨,总是伴在雄性黑鸨左右,不难发现,就是拍下来同样很难。
也是非常幸运地拍到一只,非常给面子的一只雌性黑鸨。
当时一直在听伍队说这是黑鸨,以为是“黑宝”,想着这名字挺有趣,好记,结果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才发现此鸨非彼宝,由此对这个“鸨”字印象深刻,之前竟然一直不知其读音的。
其实这个“鸨”字,并非生僻字,古时妓院的妈妈,正是被称做老鸨的呀,但职业与鸟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得空了,还得再研究研究。
继续在公园里晃着,跟在伍队后面,感觉得到,他在努力地找着什么。
经过一片开阔的盐沼地,上篇说过,这些盐沼地便是“埃托沙”名字的由来。
那一段路边的盐沼地连成一大片,严重影响了生命的迹象。
以为没什么动物看,没想到在靠近路边的草从中,又发现一只雌性的黑鸨,而且还被清晰地拍了下来。因为有光,画面很美好。
伍队一直在找的动物,有望出现。远处停着的一长排车子,暴露了这条重要信息。
也把车子开到那个地方。
有一种车厢高高的车,是给那些不开私家车的游客使用的,车窗部分是开放的,这一点也说明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游客是很安全的,就算没车玻璃护着也没有问题。
伍队问了一位黑人驾驶员,果然证实了猜测。
伍队要找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放眼望出去,草不少,但见得最多的似乎是角马。
顺着伍队指明的方向,果然看到了主角,果然是狮子。
大概能看出狮子的轮廓,大概是两只,相继卧倒在草丛中。一大早的,天气还凉快,但狮子却不急着去捕猎,依然是一别彻头彻尾的懒散模样。
更真实的情况,如下图:
狮子在水塘左边、对面的草丛中趴着,而角马则在水塘的右边,明目张胆地立着。
角马与狮子之间的距离,实在谈不上远。
还有离得更近的。
在水塘上方的小坡上,跳羚也像没事人一样,完全无视狮子的存在。
尽管跳羚是有警觉性的,时不时对着四周张望,但狮子所在的位置还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估计跳羚看不见。
在不远处的草丛里,又看到了第三只狮子。
还是之前的那两只狮子,姿势稍稍换了一下,先前抬着头的那只也完全躺平了。
更引不起跳羚的注意了。
从角马所在的右侧,大概是能发现狮子的,尤其是那么多只角马,总有视力好的吧。
但角马,并没有害怕的意思,并不想离开。
狮子,又换了个姿势,看来这上午的回笼觉,睡得并不是很踏实。
大家都在盯着狮子看,真想此时的它们能够雄起,捕个猎,吃个早餐。
可狮子却并不准备回应游客们的心声,只想睡觉。
跳羚,离狮子越来越近,狮子依然毫无反应。
更加靠近了。
斑马也来了,也是没有发现狮子的存在。
有一只,就有两只,而且两只共用一张脸。
接着是三只、四只,很多只。
有斑马的加入,跳羚的安全感更强了。
狮子又翻了个身,四仰八叉的,实在是不雅。
镜头在狮子和食草动物间切换,虽然变化不大,也改变不了什么,却停不下来、更放不下。万一呢,万一狮子睡醒了呢?
前面的那只狮子,也蹬了蹬腿,但依然没有起身的意思。
追动物,还真是需要耐心啊~~~
跳羚都等不及了,干脆跳进水塘里,而那个位置更容易被狮子看见。
但并无危险发生,水塘很是平静。
再看水塘边上的斑马,也离狮子很近,如果狮子想吃肉,从水塘的倒影中一定能发现斑马。
狮子和斑马之间的距离,真的很近。
而狮子,依然选择看不见、听不着。
看谁更急。
角马也不急,该干嘛干嘛。
队形的变换,对初次来非洲看动物的人来说,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快门没少按。
内容虽是重复的,但也是每图有每图的看点,自己不嫌弃就好。
就角马的数量来说,虽没有过马亚河时的盛况,但在埃托沙能遇上,也很满足。
虽然狮子一直选择不动,但还是要说说它们,不妨先从食物链顶端说起。
埃托沙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中,大型掠食者和猛禽主导着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包括:
1. 狮子(Panthera leo)
狮子是埃托沙国家公园的顶级捕食者,通常生活在狮群中,由一只或几只雄狮领导。狮子主要捕食大型食草动物,如斑马、角马、羚羊和水牛,通过合作狩猎来捕捉比它们单独时更大或更快的猎物。
2. 花豹(Panthera pardus)
花豹是另一种顶级掠食者,通常单独活动。花豹的猎物包括小型至中型的哺乳动物,如羚羊、猴子和其他小型食草动物,因为擅长爬树,常将捕获的猎物拖到树上以避免其他捕食者的竞争。
3. 猎豹(Acinonyx jubatus)
猎豹虽然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依靠短距离高速冲刺来追捕猎物,但在食物链中却略低于狮子和花豹,以追捕小型和中型食草动物为主,比如羚羊。
4. 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斑鬣狗以其强大的咬合力和群体狩猎能力著称。虽以食腐为主,但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却也是积极的捕食者,通过群体合作捕猎大型食草动物。斑鬣狗与狮子之间常有竞争关系,尤其是在食物资源紧张时期。
5. 猛禽
以战斗鹰(Martial Eagle)和非洲冠鹰(African Crowned Eagle)为代表的猛禽,是空中的顶级捕食者,捕食包括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内的各种猎物。
6. 其他掠食者
比如野狗(African Wild Dogs)和胡狼(Jackals),虽然体型较小,但它们的群体狩猎策略却非常有效,尤其是针对中小型猎物。
这些顶级掠食者,通过捕食大型或中型的食草动物,如角马、斑马、羚羊等来控制猎物种群的数量,防止草原过度放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