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纳米比亚的尘烟】 D12,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一整天,与动物们的所有不期而遇

0

    D12,2024年7月24日,埃托沙国家公园一整天,起早贪晚地追赶动物,懒惰的狮子不如打架的跳羚好看,盐碱沼泽让人印象深刻,日出与日落都是绝美
 
    埃托沙奥卡库约营地(Okaukuejo Camp),一早起,赶紧去水坑边看看情况。
    除了鸟,没发现有其他动物。

    月亮倒是很显眼,占着天空的一角,不肯退场。

    去餐厅的路上,还是黑的,回来时天倒是亮了。
    一大早的营地,安安静静的,不见什么人。

    
   迎着晨曦,离开奥卡库约营地,大门上的表显示时间是七点半。

    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

    时间安排得这么早,为的正是看那些早起的动物,还有这一时间段的光线,用来拍照,再美不过。

    一只公象,正在向着我们走过来。

    驼鸟也迎着晨光,开始了新一天的张望。

    保护色再明显的鸟,也完全逃不出伍队的眼睛。
    它叫灰颈鹭鸨,(学名:Ardeotis kori),又名灰颈乌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广泛分布于包括埃托沙国家公园在内的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
    灰颈鹭鸨的体型非常大,成鸟的身长可达120厘米,翼展接近230-275厘米,体重在7至18公斤之间。灰颈鹭鸨也是世界上最重的飞行鸟类之一,雄性通常比雌性更大、更重。由于体型庞大,灰颈鹭鸨以地面行走为主,飞行时需要很大的力气,而且通常需要助跑一段距离。
    灰颈鹭鸨的羽毛主要为灰褐色,颈部和头部呈灰色,胸部有一道黑色的横纹。翅膀上的白色斑点在飞行时非常显眼。尾部呈棕色,有一些横向的黑色条纹。
    灰颈鹭鸨偏爱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原,也会在半干旱地区和沙漠边缘活动,埃托沙国家公园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种灰颈鹭鸨的生存。
    灰颈鹭鸨通常单独活动,也可能成对或组成小群体。
    灰颈鹭鸨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雨季时,会更偏向于食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而旱季,则更依赖于植物性食物。
    灰颈鹭鸨的叫声低沉,通常在繁殖季节更加活跃。繁殖季节通常与雨季同步。巢筑在地面,雌性每次产下1至2枚蛋,孵化期大约23到25天,幼鸟孵化后会在巢中停留几天,然后在母鸟的照顾下继续成长。
    灰颈鹭鸨在非洲一些地区的数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但在像埃托沙国家公园这样的保护区内,仍然相对常见。虽然被列为“无危”,但由于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仍需关注其种群动态。

    远远地,伍队的一双火眼,又发现了一种动物,像狐狸,也像狼。

    它叫背豺(学名:Canis mesomelas),是一种小型至中型的犬科动物,以其背部的黑色条纹和敏捷的捕猎能力而著名。黑背豺是非洲最古老的犬科物种之一,在非洲南部和东非的多个国家都有分布,包括埃托沙国家公园。
    黑背豺体长约45至90厘米,尾长约30至40厘米,肩高约40至50厘米,体重通常在6到13公斤之间。纤细的体型,适合快速奔跑。黑背豺的背部覆盖着明显的黑色条纹,从肩部一直延伸到尾巴基部,侧面和四肢则为黄褐色,腹部为白色。耳朵大且直立,尖端呈黑色,有助于它们在夜间活动时听觉敏锐。
    黑背豺适应能力强,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草原、稀树草原、沙漠边缘和山区。埃托沙国家公园开阔的草原和灌木丛区域,为 背豺提供了良好的猎物资源和隐藏空间。
    黑背豺是社交性较强的动物,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一般由一个繁殖对及其后代组成小群体。黑背豺是夜行性或晨昏活动的动物,在白天时通常躲避太阳的炙烤,傍晚和清晨则是最活跃的时间段,所以起早的我们,才能看到黑背豺。
    黑背豺以多样化的食物为生,主要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昆虫以及腐肉。黑背豺也以捕猎小型猎物如啮齿动物和兔子而闻名,捕猎技巧十分高超,速度快、动作敏捷,能够迅速制服猎物。黑背豺还擅长偷食大型捕食者(如狮子和猎豹)遗弃的猎物,这种行为在食物稀少的旱季尤为重要,所以也会被人们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黑背豺虽然是敏捷的捕食者,但它们也面临来自其他大型捕食者如狮子、猎豹和鬣狗的威胁,尤其是幼崽,特别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黑背豺的繁殖季节也与雨季相吻合,以确保在食物资源丰富时抚养幼崽。黑背豺的怀孕期大约为60天,每次可产下2-6只幼崽。幼崽出生时完全依赖母亲,几周后开始随母亲学习捕猎技巧,并在家庭群体中成长。雌性豺在约8个月后达到性成熟,而雄性豺则需要12个月。
    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黑背豺同样面临着栖息地丧失、车辆撞击以及有时因捕食家畜而被农民捕杀的威胁。只有在像埃托沙国家公园这样的大型的、安全的保护区内,才给保证生存状况的稳定,使黑背豺继续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跳羚,总是眼中看得最多的动物。

    跳羚,学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又称为弹跳羚或斯普林博克(Springbok),是一种中型羚羊,以其高超的跳跃能力和优雅的外形而闻名,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区,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内,这种羚羊是非常常见的动物,以其优雅身姿和独特行为,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性物种之一,同时也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跳羚体型中等,成年个体肩高约70至90厘米,体重在30至50公斤之间。耳朵长而尖,眼睛大而明亮,适应广阔的视野。体色主要为淡褐色至红褐色,腹部为白色,背部中央有一道明显的深褐色条纹,两侧各有一条浅色的边界,形成了跳羚独特的外观。
    要说跳羚最著名的特征,则是背上的长毛,这些毛发在受到惊吓或兴奋时会竖起来,形成一道显著的白色“花边”。这种行为被称为“pronking”,源自南非荷兰语,意思是“弹跳”,这也是跳羚名字的由来
    跳羚以其高超的弹跳能力而闻名,当受到威胁或兴奋时,它们会连续跳跃至3米高。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躲避捕食者,还是一种炫耀健康和力量的表现,可能在求偶季节中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
     跳羚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半沙漠地区,尤其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广阔的草原为跳羚提供了丰富的牧草和开阔的视野,以便及时发现掠食者。
    跳羚群居动物,通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但在雨季或迁徙季节,可能会聚集成数百只的庞大群体。跳羚的群体结构通常由一只成年雄性领导,带领多只雌性和幼崽。成年雄性之间,会为了领地和交配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
    跳羚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草类为食,但在干旱季节也会食用树叶、灌木和多汁的植物以获取水分。跳羚的身体高度适应干旱环境,可通过食物中的水分来维持生存,很少需要饮用自由水。
    和几乎所有动物一样,跳羚的繁殖季节通常与雨季相吻合,以确保在食物资源充足时养育后代。雌性跳羚的妊娠期约为5-6个月,通常每次只产一只幼崽,幼崽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能站立和奔跑,并在数周内融入群体之中。
    跳羚的主要天敌包括狮子、猎豹、鬣狗和非洲野犬。敏捷性和群体生活是跳羚抵御捕食者的重要策略。此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跳羚也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但在保护区内数量还是相对稳定的。

    黑背豺和跳羚,一前一后,开始喝起水来。

    队形换了换,但依然是为了喝水。

    其实,是有两只黑背豺的,外形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加上离得远,视力不及,对焦点也是,糊了。

    跳羚,比黑背豺大,更容易对焦一些。

    但也要看距离,离得太远时,400mm焦段也不起作用。

    大概是清晨的光线没那么刺眼吧,不好对焦的驼鸟,竟然对得准准的,额头上的毛甚至都非常清晰。

   驼鸟,多是一黑一灰、一雄一雌地出现。

     上篇提过一嘴的黑鸨,此时又出现了。
     埃托沙国家公园里栖息着许多独特的鸟类,黑鸨(Black Korhaan),学名 Eupodotis afra,就是其中的著名鸟种之一。
     体型特征:黑鸨体型中等,雄鸟和雌鸟的外观有明显差异。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部有鲜明的白色条纹,背部和翅膀则是褐色和灰色的混合。雌鸟的颜色则较为朴素,以褐色为主,有助于在灌木丛中伪装。这种颜色上的区别,与驼鸟一样一样的。
    分布:黑鸨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开阔草原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等地,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干燥草原为其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行为与习性:黑鸨以其雄鸟独特的求偶行为而闻名。雄鸟会站在显眼的地点,通过引人注目的“跳跃舞”和声音展示来吸引雌鸟。黑鸨是地栖鸟类,通常以步行方式觅食,主要以昆虫、种子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声音:雄性黑鸨的鸣叫声相当独特,带有清晰的“喀啦喀啦”声,这也是其中文名“黑鸨”的由来之一。这种声音可以在旷野中传播很远,用来标示领地或吸引配偶。
     旱季(通常是5月至10月),是埃托沙国家公园观鸟的理想时间,动物会聚集在水源附近,黑鸨也会更容易被观测到。
     伍队总能一边开车一边发现动物,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停车,观察黑鸨,警惕性还是挺高的,不会主动向人类靠近。

    不时看到黑鸨,400mm的焦段,勉强追到它们。

    幸运的追到了一只雄性黑鸨,画面特别清晰,翻看照片,感觉自己很幸运。

    雌性的黑鸨,总是伴在雄性黑鸨左右,不难发现,就是拍下来同样很难。

    也是非常幸运地拍到一只,非常给面子的一只雌性黑鸨。
    当时一直在听伍队说这是黑鸨,以为是“黑宝”,想着这名字挺有趣,好记,结果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才发现此鸨非彼宝,由此对这个“鸨”字印象深刻,之前竟然一直不知其读音的。
    其实这个“鸨”字,并非生僻字,古时妓院的妈妈,正是被称做老鸨的呀,但职业与鸟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得空了,还得再研究研究。

  
    继续在公园里晃着,跟在伍队后面,感觉得到,他在努力地找着什么。

    经过一片开阔的盐沼地,上篇说过,这些盐沼地便是“埃托沙”名字的由来。

    那一段路边的盐沼地连成一大片,严重影响了生命的迹象。

    以为没什么动物看,没想到在靠近路边的草从中,又发现一只雌性的黑鸨,而且还被清晰地拍了下来。因为有光,画面很美好。

    伍队一直在找的动物,有望出现。远处停着的一长排车子,暴露了这条重要信息。

    也把车子开到那个地方。
    有一种车厢高高的车,是给那些不开私家车的游客使用的,车窗部分是开放的,这一点也说明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游客是很安全的,就算没车玻璃护着也没有问题。
    伍队问了一位黑人驾驶员,果然证实了猜测。

    伍队要找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放眼望出去,草不少,但见得最多的似乎是角马。

    顺着伍队指明的方向,果然看到了主角,果然是狮子。
    大概能看出狮子的轮廓,大概是两只,相继卧倒在草丛中。一大早的,天气还凉快,但狮子却不急着去捕猎,依然是一别彻头彻尾的懒散模样。

    更真实的情况,如下图:
    狮子在水塘左边、对面的草丛中趴着,而角马则在水塘的右边,明目张胆地立着。
    角马与狮子之间的距离,实在谈不上远。

    还有离得更近的。
    在水塘上方的小坡上,跳羚也像没事人一样,完全无视狮子的存在。

    尽管跳羚是有警觉性的,时不时对着四周张望,但狮子所在的位置还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估计跳羚看不见。

    在不远处的草丛里,又看到了第三只狮子。

    还是之前的那两只狮子,姿势稍稍换了一下,先前抬着头的那只也完全躺平了。

    更引不起跳羚的注意了。

     从角马所在的右侧,大概是能发现狮子的,尤其是那么多只角马,总有视力好的吧。
    但角马,并没有害怕的意思,并不想离开。

    狮子,又换了个姿势,看来这上午的回笼觉,睡得并不是很踏实。
    大家都在盯着狮子看,真想此时的它们能够雄起,捕个猎,吃个早餐。
    可狮子却并不准备回应游客们的心声,只想睡觉。

    跳羚,离狮子越来越近,狮子依然毫无反应。

    更加靠近了。

    斑马也来了,也是没有发现狮子的存在。
 
    有一只,就有两只,而且两只共用一张脸。

    接着是三只、四只,很多只。

    有斑马的加入,跳羚的安全感更强了。

    狮子又翻了个身,四仰八叉的,实在是不雅。

    镜头在狮子和食草动物间切换,虽然变化不大,也改变不了什么,却停不下来、更放不下。万一呢,万一狮子睡醒了呢?

    前面的那只狮子,也蹬了蹬腿,但依然没有起身的意思。
    追动物,还真是需要耐心啊~~~

    跳羚都等不及了,干脆跳进水塘里,而那个位置更容易被狮子看见。
    但并无危险发生,水塘很是平静。

    再看水塘边上的斑马,也离狮子很近,如果狮子想吃肉,从水塘的倒影中一定能发现斑马。

    狮子和斑马之间的距离,真的很近。

    而狮子,依然选择看不见、听不着。

    看谁更急。

   角马也不急,该干嘛干嘛。

    队形的变换,对初次来非洲看动物的人来说,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快门没少按。

    内容虽是重复的,但也是每图有每图的看点,自己不嫌弃就好。

    就角马的数量来说,虽没有过马亚河时的盛况,但在埃托沙能遇上,也很满足。

    虽然狮子一直选择不动,但还是要说说它们,不妨先从食物链顶端说起。
    埃托沙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中,大型掠食者和猛禽主导着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包括:
    1. 狮子(Panthera leo)
    狮子是埃托沙国家公园的顶级捕食者,通常生活在狮群中,由一只或几只雄狮领导。狮子主要捕食大型食草动物,如斑马、角马、羚羊和水牛,通过合作狩猎来捕捉比它们单独时更大或更快的猎物。
    2. 花豹(Panthera pardus)
    花豹是另一种顶级掠食者,通常单独活动。花豹的猎物包括小型至中型的哺乳动物,如羚羊、猴子和其他小型食草动物,因为擅长爬树,常将捕获的猎物拖到树上以避免其他捕食者的竞争。
    3. 猎豹(Acinonyx jubatus)
    猎豹虽然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依靠短距离高速冲刺来追捕猎物,但在食物链中却略低于狮子和花豹,以追捕小型和中型食草动物为主,比如羚羊。
    4. 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斑鬣狗以其强大的咬合力和群体狩猎能力著称。虽以食腐为主,但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却也是积极的捕食者,通过群体合作捕猎大型食草动物。斑鬣狗与狮子之间常有竞争关系,尤其是在食物资源紧张时期。
    5. 猛禽
    以战斗鹰(Martial Eagle)和非洲冠鹰(African Crowned Eagle)为代表的猛禽,是空中的顶级捕食者,捕食包括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内的各种猎物。
    6. 其他掠食者
    比如野狗(African Wild Dogs)和胡狼(Jackals),虽然体型较小,但它们的群体狩猎策略却非常有效,尤其是针对中小型猎物。
    这些顶级掠食者,通过捕食大型或中型的食草动物,如角马、斑马、羚羊等来控制猎物种群的数量,防止草原过度放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关于狮子和狮群,关注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以下关于狮子的关键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的狮子:
    1. 种群规模
     估计在300至400只之间。狮子是社会性动物,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生活,这些家庭被称为狮群,狮群体通常由一只或多只雄狮和数只雌狮及幼狮组成。
    2. 栖息地
    狮子遍布整个埃托沙国家公园,但它们主要分布在水源附近的开阔草原和稀树草原区域,因为这些地方提供了良好的猎物资源和适合狮子活动的环境。
    3. 狩猎行为
    埃托沙的狮子主要在夜间或清晨狩猎,以避开白天的高温。
    它们主要捕食大型食草动物,如斑马、角马、春羚和其他种类的羚羊。狮子通常通过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雌狮负责主要的狩猎工作,而雄狮则负责保护领地和享受狩猎成果。
    4. 食物竞争
    虽然狮子是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其他掠食者的竞争,如斑鬣狗、花豹和野狗。在埃托沙国家公园,狮子和斑鬣狗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常常会争夺同一猎物的尸体。
    5. 社会结构
    狮子群体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雄狮通常是狮群的领袖,保护狮群免受其他雄狮的侵害。雌狮之间的关系通常非常紧密,它们一起狩猎并抚养幼崽。年轻的雄狮通常在两到三岁时离开母群,寻找其他雄狮结成新的联盟,或者挑战其他狮群的领袖地位。
    6. 繁殖
    狮子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狮通常每两年繁殖一次,每次产下2-4只幼崽,雌狮会在幼崽出生后将它们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中,避免被其他掠食者发现,幼崽的存活率与狮群的规模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此时,还要多说几句,关于雄狮的交配频率,因为并不是什么秘密:
    雄狮的交配频率在雌狮发情期内确实非常高,可能每天多达20次以上,通常持续约4-7天。这种高频率交配主要是为了增加诱发雌狮排卵的机会,从而提高受孕的可能性。雌狮的排卵是由交配行为诱发的,而不是周期性的。通过频繁交配,雄狮可以增加诱发雌狮排卵的机会,确保在雌狮排卵时有足够的精子。此外,由于受孕率相对较低,雄狮需要通过高频率的交配来提高受孕的可能性。据估计,一年之内狮子需要交配3000次左右才有可能使雌狮怀孕。
     这种高频率的交配行为对于雄狮来说,无疑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尤其是在狮群中新上任的雄狮,其主要工作就是繁殖,保持每天40-100次的交配频率,前一次与后一次的繁殖行为可能只间隔10-20分钟。这种高频率的交配行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适应性策略,旨在提高繁殖的成功率并增加个体的基因传递机会。
    实际上,雄狮的交配频率通常与狮群的结构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自然环境中,雄狮与雌狮的交配频率并没有固定的规律。一般来说,一只雄狮在成为狮群的领袖后,会与群中的雌狮频繁交配,以确保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如果雄狮需要争夺领地或挑战其他雄狮,它可能会暂时减少交配频率。总体来说,雄狮的交配行为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和繁殖周期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频率。

   除了游客,埃托沙的狮子也受到科学家的持续研究和监测。研究人员利用项圈跟踪、摄像头捕捉等技术来了解狮子的行为模式、种群结构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些研究为公园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在白天的高温到来之前,狮子应该是要捕猎的。无奈在这一个清晨,它们更想睡觉,不想干活。又或许,是已经吃过了,或者前一天吃的太饱太好了,此时并不饿。
    说了很多,只有这一句说对了:狮子不饿。
    既然狮子不饿,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就看狮子睡觉了,角马都觉得没意思极了,集体转身、离开。

    感觉从伍队的角度来说,没有狮子的埃托沙,是缺少力气的。既然狮子已经看到了,再看其他动物未免索然无味,很难打起精神来。
    但车子还是在公园里奔跑着,共度时间。

    靠近主路边,有一处浅滩,有跳羚正在喝水,小样,特别可爱。
 
    在埃托沙,看得最多的就是跳羚,但镜头却还在追,总能找到美感。

    与跳羚与生俱来的美,自发光。

    如此可爱的生灵,不知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落在石碑上的鸟,名为白颈鸦(Corvus albicollis),又称为白领鸦,是一种在南部非洲常见的鸦类。
    白颈鸦体型中等,体长约45-50厘米,羽毛主要是黑色的,但颈部和胸部却有着显著的白色羽毛,形成明显的对比。翅膀和尾部通常呈现黑色,腿部和喙也都是黑色。
    白颈鸦的巢穴一般建在高处的树枝上,较大,由树枝等材料构成,有时也会利用电线杆或建筑物来建巢。
    繁殖季节通常也是在雨季,雌鸟会产下3-4枚卵,孵化期约为18-20天。雏鸟出生后,父母会共同照顾它们,直到雏鸟能够独立生活。
    白颈鸦的喙较长且粗壮,适合抓握和撕裂食物。白颈鸦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果实,还有垃圾。多样化的食物来源,是为了适应多种环境。

    继续开着车子在公园里晃荡,突然看到两只离车子很近的跳羚,正在打架。
    起因不明,但显然,不是为了争夺食物、无关领地,也不是为了抢夺配偶。

    却很是认真地,在打架。
    战斗发生得突然,且特别激烈,让镜头模糊成一片,完全来不及调。

    在上篇整理完之后,有朋友问:埃托沙公园的动物怎么那么平和,难道就没有争抢吗?
    真实的情况是,虽然处于旱季,食物看上去并不丰富,但动物们却并不会争抢什么,至少在我们眼里没有。食草动物一个个身材滚圆,不像是缺少食物的样子;至于食肉动物,看过两次狮子了,都是大白天的在睡觉,看着食草动物在眼前走来走去而完全无动于衷。这些,都说明埃托沙的生态环境是真的足够丰富,足够安全,尤其是对食草动物来说,各凭本事吃饭,各吃各的饭,没什么好争抢的。
    但眼中的两只跳羚,又是为了什么打起来的呢?
    也许就是眼神对错了,清晨火气大,集中暴发而已~~~
    打冒烟了~~~

    

    直到跑过来第三只跳羚,从中间将两者冲开,战斗这才结束。
    一只跳羚走远了,一只留在原地,大口大口地喘息,腹部和腿部都有些抖。

    身上的血迹证明是受伤了,留在角尖上的血则说明另一只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出血点集中在头部,腹部和腿上也有血。不见有血正在流出,估计问题不大。
    但看着那只跳羚,还是抑制不住悲悯,有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偏要打架呢?而一旦受伤,很容易被狮子等猛兽发现,小命还能不能保住呢……好歹,是有过一面之缘的,情感是共通的……

    带着一脸的不解,继续往前跑。
    比跳羚看得更真实的,是角马。

    在离得并不近的一大群动物中,隐约看出了不一样。

    身上有着明显的白色条纹,条纹的走向与斑马相近,却没有斑马的条纹那么粗、那么多。

    伍队自然是比我们先看到,说这是转角羚。
    转角羚Antidorcas marsupialis),又称为黑面羚,是南部非洲草原和荒漠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羚羊之一,也是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标志性动物之一。
    关于转角羚的更多介绍如下:
    1、外观特征
    体型:转角羚体型中等,肩高约75-90厘米,体重在30-48千克之间,雄性通常比雌性略大。
    毛色:转角羚的毛皮颜色多样,以沙黄色为主,腹部为白色,背部有一条深褐色的条纹。转角羚的脸部也有黑色条纹,从眼睛延伸到鼻子,形成明显的面部标志, 细看,果真如此,只是因为离得远,似乎并不那么明显。
    角:转角羚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独特的角,雄性和雌性都有角。雄性的角通常较粗壮,呈“S”形弯曲,长度约为35-50厘米;雌性的角较细,但形状相似。
    2、栖息环境
    分布:转角羚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包括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尤其是埃托沙国家公园)等地,喜欢生活在开阔的草原、灌木丛和半干旱地区。
    栖息地选择:在雨季,转角羚会选择茂密的草原和灌木丛作为栖息地,而在旱季则会移动到较为干燥的地区。
    3、行为习性
    饮食:转角羚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草、灌木叶和其他植物为食。在旱季,也会食用多汁的植物来补充水分。
    社会行为:转角羚通常以小群体生活,有时也会形成大型群体,尤其是在迁徙或觅食时,社会结构包括以雄性主导的领地和以雌性主导的群体。
    跳跃行为:转角羚因其独特的“跳跃”行为(称为pronk或stotting)而闻名。当受到威胁或兴奋时,会以四肢同时离地的方式高高跃起,跳跃高度可达3米,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展示健康和体能,以警示捕食者或其他羚羊。
    4、繁殖
    繁殖季节:转角羚通常在雨季繁殖,雌性每年会产下一只幼羚。妊娠期约为5-6个月,幼羚出生时已相当成熟,能很快站立和奔跑。
    幼羚照顾:幼羚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被藏在草丛中,雌性每天会回去给它们喂奶,直到幼羚足够强壮可以跟随母亲。

    虽然只在埃托沙见过一次转角羚,但转角羚在南部非洲的种群数量却是稳定的,甚至在某些保护区和农场里,数量还会有所增加,这与它们受到良好的保护有关。

    转角羚所在的那个位置,不像是专门的水塘,但却有水源,很多动物都集中在那里。

    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斑马,而且还捉到两只起了冲突的斑马,一只明显在尥蹶子。如果有角,估计也会像刚才的那两只跳羚一样打起来。
 
    开阔地带,又出现了大量的角马,且无争端,特别平和。

    相亲相爱。

    树从中立定的斑马,也是一脸平静,不起任何波澜。

    接近正午十二点,到了下一个营地,Halali。我们会在这里住一晚,然后就离开埃托沙公园,前往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了。

    因为到的太早,离入住时间来早,所以先进到餐厅,落座,休息。
    午餐是自助的,食物并不多,担勉强总能挑出几样去饱腹。

    有大把的时间需要在此消磨,一边吃饭,一边看热闹。
    很多蓝色的鸟,之前也拍过,叫红肩辉椋鸟(Cape Starling),又称为光辉椋鸟或蓝闪椋鸟,是一种分布在非洲南部的鸟类,以其闪亮的金属光泽羽毛而闻名,声音也很嘹亮,广泛分布在包括纳米比亚在内的非洲多个国家,是那里草原、灌木丛和开阔森林中的常见鸟类之一。
    有机会看到活跃的椋鸟,且捕捉到了椋鸟美丽的身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竟然不费力气地看到了长长嘴的犀鸟,正是上篇说到的红嘴犀鸟,有着鲜艳的喙,羽毛颜色主要为灰色,翅膀上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纹。

    至于松鼠,虽不是罕见的动物,却也十分可爱,尤其是在认真吃东西的时候,抱着的双手,仿佛在拜谢,彬彬有礼。

    幸运的小松鼠,捡到一枚坚果。

   三下两下就咬开了,享用美味。

    我们的爱车,风尘仆仆,跟着我们追赶着在纳米比亚的日日夜夜。 

   原本三点才能入住,一点刚过,我们就拿到了门卡,又被特殊照顾了一次,荣幸之至。
    房内设施比上个营地差一点,尤其是浴巾的颜色。但即来之则安之,有床能睡觉就足够了。

    依然少不了露台,设施其实还是配齐了的。

    休息到五点,伍队又集齐人马,说带我们继续去探索。
    想着应该不是动物,因为伍队很笃定地说会有惊喜,但动物都是行踪不定的,既然伍队有信心,那么便也信着。
    只走大路,不绕水塘,但动物还是接连出现,这一次竟然遇到了黑斑羚,若不是 伍队特别强调,还以为也是跳羚。
    黑斑羚Gazella subgutturosa),也被称为黑斑瞪羚,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的羚羊,特别是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的草原和沙漠地区。
    体型:黑斑羚属于中小型羚羊,肩高约为60-75厘米,体型纤细而敏捷,成年雄性体重约为20-35公斤,雌性稍轻一些。
    毛色:黑斑羚的毛色通常为沙黄色或浅褐色,与其生活的草原环境相匹配。腹部为白色,背部两侧有一条显眼的黑色条纹,这也是其“黑斑”名称的来源。脸部也有类似的黑色条纹,从眼睛延伸到鼻子,看上去很是明显。
    角:雄性黑斑羚有一对细长、略微弯曲的角,长度约为20-35厘米,角的表面有环状突起。雌性一般没有角,或仅有非常短的角。
     分布范围:黑斑羚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开阔草原、半干旱地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包括埃托沙国家公园等区域,适应在干燥、植被稀少的环境中生活。
    栖息地选择:黑斑羚偏爱有稀疏植被的开阔区域,这些地方既能提供适当的隐蔽性,又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捕食者。
    饮食:黑斑羚主要以草、灌木叶和其他低矮植物为食,能够从多汁植物中获取所需的大部分水分,因此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也能生存。
    社交行为:黑斑羚通常以小群体活动,群体结构多样,包括由雄性主导的领地群体和雌性主导的家庭群体。有时也会形成较大的临时群体,尤其是在迁徙或觅食时。
    运动和跳跃:黑斑羚以其敏捷的奔跑和跳跃能力著称,当受到威胁时,能以每小时50-60公里的速度奔跑,并能轻松越过2米高的障碍物。这才是真本领~~~
    繁殖季节:黑斑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雨季,雌性每年会产下一只幼羚,妊娠期约为5-6个月,幼羚出生后能很快站立,并在短时间内跟随母亲行动。
    幼羚照顾:新生的幼羚在最初几周会被母亲藏在隐蔽的地方,雌性每天会回去给它们喂奶,直到幼羚足够强壮可以随群体移动。
    数量和威胁:黑斑羚在南部非洲的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在多个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都能见到。
    黑斑羚也是南部非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其独特的体态和行为使其成为草原和沙漠中引人注目的存在,被我们遇到,也是幸运的相遇。

    又遇到一只走到路面上来的黑斑羚,身上的黑色斑纹看得更清楚了,尤其是背后两侧的。

    正在过马路的黑斑羚,轻盈的身姿,披着正在变成金色的夕阳,构成的画面实在是太美好了。

    斑马,竟然对我们投来恋恋不舍的目光,明显是懂得时光易逝,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也是会走的吧。

    追着伍队的尘烟,来到了一块开阔之地。

    这里名为埃托沙盐沼Etosha Pan,是一个巨大的盐湖,占地约4,800平方公里,而整个埃托沙国家公园的面积约是22,270平方公里的面积。
    伍队说可以下车,这里是埃托沙公园里除了营地之外唯一可以下车的地方。 
    难倒真的可以下车?虽半信半疑,但还是跟着伍队下了车。
    同时摆好车子,完成团友合影的拍摄。

    三位男士,承担了全部的驾驶工作,帅且辛苦着~~~

    有六姐同行,彼此成全拍照需要,是铁铁的图搭子~~~

    也要致敬自己,幸运地找到了伍队工作的旅行社,这才有了此次纳米比亚的跟驾探索。

    很大片的盐沼地,踩上去松松软软的,非常有感觉。

    就只是干巴巴的盐沼,寸草不生。

    不见植物,也不见动物,但还是被大家认认真真地拍着。

    
    大地,本身就值得敬重。
  
    盐沼地里真没有什么动物,只有几只白颈鸦在车子活动的范围内来来回回地踱着步。

    似乎也能找到好吃的。

   夕阳正在西下,原本以为可以在营地的水塘边看日落的,而太阳却不这么想。

    随手拍了几图,剪影效果很美,也是对落日的珍惜和尊重。
 
    没等到日落,伍队便急着带大家回营地。
    离开前,每台车子都绕了三个圈,完成一种仪式,大意是致敬、感谢,也表示再来的愿望。
    营地是有政策的,跟着落日的时间走,如果晚过日落时间进门,要被罚款。规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收罚款,而是为了减少对动物的打扰,天黑动物要闭眼睡觉,人自然要安静下来,不可以继续在公园里跑。

    只能是背着落日,快快跑。

    时间所剩不多,需要争分夺秒,就算看到动物也不能停车了。
 
    驶进营地大门,只剩几分钟时间,还真的有些玄。
    第一时间奔向水塘,在营地后身,需要先爬上一处小山坡。伍队特别强调去水塘不要穿拖鞋,尤其是晚上,怕有蝎子爬出来,给上一口事就大了。

    错过了落日的过程,却没错过落日之后的天空,喜欢的光就铺开在天上。

    水塘不大,没有上一个营地那么美,也引不来大型动物。

    尽管很多游客都在等着看大型的夜行动物,但能听到的,依然只有鸟的叫声和翅膀扑腾的声音。

    将ISO提高到离谱,才能拍到那些叫声的来源,果然是很多很多的鸟。

 
    没有看到期待中的动物,但有美丽的天空奉上,也是心满意足。
    是埃托沙给予的心满意足。
 

阅读(137)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