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纳米比亚的尘烟】 D11,奥普沃-埃托沙国家公园,纳米比亚的精华,便是被动物惊诧的身心与双眼

0

    D11,2024年7月23日,从奥普沃去往埃托沙国家公园,住宿在公园里的Okaukuejo营地,行程450KM。初入埃托沙国家公园,动物组团扑过来,应接不暇

    奥普沃乡村山林小屋(Opuwo Country Lodge)的清晨,还是追着小鸟拍,对相机来说也是吃早餐。

    早餐吃好了,集合下山。
    而这个角度,一再证实了我们是住在山上的。山下,则是奥普沃的居民区。

    有些房屋,很简陋。

    招手求搭乘的人,并不罕见。

    450公里的行程,几次停车休息。
    建在大树下的服务区,可以省去顶蓬。

    走的是柏油路,车速不低,不知不觉就接近了埃托沙国家公园。

    埃托沙国家公园共有四个主要出入口,分别是:
    南边的安德森门(Anderson’s Gate)、东边的冯林德奎斯特门(Von Lindequist Gate)、西南边的加尔顿门(Galton Gate)和北边的国王内哈莱·利亚·姆平加纳门(King Nehale Lya Mpingana Gate)。
    我们要进的,是西南门Galton Gate。两天后离开时,走的则是南门Anderson Gate。
    到了Galton Gate,还不到11点。此时需要补充一点:从公园入口到营地,还是有一些距离的,所以进入公园,并不代表着跑完了当日的全部450KM车程。
    进公园前,要先完成购票手续。
    对国际游客的政策是,每天150纳米比亚元的门票费用,16岁以下儿童免费,另需支付每辆车每天50纳米比亚元的车辆费用。
    算算,比比,这价格,相当于没收。
    另外,进公园前还有一项例行检查,那就是塑料袋。每台车可以正常带进公园的塑料袋数量不能超过两个,是纳米比亚人对环保的要求,是对动物的保护。此时不做评说,只知自身不足。

    进入国家公园公园,柏油路自然不见了,属于纳米比亚的尘烟也重新找了回来。
    织巢鸟的窝,依然挂在树上,熟悉的感觉总是叠加在一起。

    还是有些置疑的,在埃托沙,真的能看到动物吗?能看到什么动物呢?

    不用置疑,动物马上来了。
    首先出现的是斑马,数量不多,但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伍队还是安排停下车子,给我们细看。

    然后是大象,而且是家族,数量并不算庞大。

    驼鸟也出现了,只看见了雄性的一只。

    树下,趴着一只跳羚,就在路边,距离非常近。
    车子已经开过了,又倒回来,就停在跳羚面前。那只跳羚对车子及从车上伸出来的镜头毫无感觉,任凭我们怎么看,怎么拍,怎么惊呼,都无动于衷,或者说是大大方方。
    此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人是不能随便下车的,如果内急,一定要到指定的地点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随地大小便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伍队一再交待,让大家少喝水,以免麻烦。

    跳羚,其实是埃托沙公园里最多见的动物,想拍,随时都有机会。
    马上,就发现了正在过马路的跳羚,经过的车子必须停下来,让跳羚先走。

     与跳羚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很遥远,28-400mm的镜头足够用。

    跳羚似乎不太喜欢扎堆,尤其是成双成对的时候。

    又发现了角马,依然是蓝皮角马。
    蓝皮角马(Blue Wildebeest),也被称为“布氏角马”或“宽角牛羚”,是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常见的动物之一。它们是非洲草原上的标志性动物,具有鲜明的外貌特征和社会行为,从下面几个方面再总结一下:
    首先是外貌特征
    体型方面:蓝皮角马是大型有蹄动物,肩高约为1.2至1.4米,成年雄性体重可达250公斤,而雌性则稍小一些。
    皮毛颜色:蓝皮角马的皮毛呈灰蓝色或深灰色,身体两侧有暗色条纹,面部和尾巴的颜色较深,通常是黑色。
    角:蓝皮角马的角非常独特,呈宽弧形,向外展开后再向上弯曲。雄性和雌性都有角,但雄性的角更大、更粗壮。
    然后是栖息地与分布:
    蓝皮角马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带,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的开阔区域尤其常见。蓝皮角马的分布范围广泛,覆盖了撒哈拉以南的许多非洲国家。
    关于社会结构与行为:
    蓝皮角马是群居动物,通常以数十到数百只的群体生活,甚至在某些地区的迁徙季节,蓝皮角马的群体可达成千上万只,比如大家更熟知的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蓝皮角巴集体过马拉河的场面。
    雄性蓝皮角马会在繁殖季节划定领地,并通过吼叫和打斗来捍卫自己的地盘。繁殖季节通常集中在雨季,之后雌性会在旱季的开始时产下一只幼崽。
    饮食方面:蓝皮角马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短草为食,但在食物稀缺时也会啃食灌木和树叶。
    保护现状尽管蓝皮角马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内数量可观,但它们的生存仍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猎的威胁。埃托沙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保护区,提供了安全的栖息环境,以确保蓝皮角马种群的健康与繁衍。

    总是大大方方走进镜头的,依然是跳羚。

   近到足够拍清楚细节。

    而且是想拍多少,就有多少。

    只能说,相对小型的跳羚,很是可爱。

    剑羚,是非洲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引人注目的动物。关于剑羚,前面几篇中大概说过,此时不妨再罗列如下:
    剑羚(Gemsbok),学名 Oryx gazella,是一种大型羚羊,以其优雅的外形和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闻名。
    体型:剑羚是大型羚羊,肩高约1.2米,体重可达240公斤,身体结构非常适合快速奔跑和长距离移动。
    皮毛颜色:剑羚的身体呈淡棕色至灰色,腹部和四肢下部呈白色,面部、喉部和尾部有黑色条纹。这些独特的色彩组合使它们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环境中具有极好的保护色。
    角:剑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那对长而直的角,这些角可以长达85厘米。雌雄皆有角,雄性的角更粗壮,而雌性的角则更长、更细。剑羚的长角不仅用于防御掠食者,还在雄性之间的争斗中起到关键作用。求偶时,雄性剑羚通过角斗来争夺配偶。
    剑羚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北部。它们非常适应沙漠和草原环境,特别是在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开阔区域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独居与群居:剑羚通常以小群体生活,有时也会形成更大的群体,尤其是在水源附近。它们既可以是日行性,也可以在极端炎热的条件下转为晨昏活动。
    剑羚主要以草类为,但在干旱季节,它们也会食用灌木、树叶和一些含水量高的植物,如野西瓜,这些植物都会帮助它们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
    剑羚对极端干旱环境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可以在长时间内不饮水,仅靠摄入的食物和体内代谢来获取所需的水分。
     虽然剑羚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的种群相对稳定,但它们仍然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猎的威胁,所以国家公园内的保护措施对剑羚的生存来说非常重要。

    静或动的剑羚,足够优雅。

    感觉之前伍队带大家走的是主路,经过一处路牌时,开始转入一条小路,后来才明白,那条小路通往一处水塘。公园里的水塘有很多处,按照路标的指引走,总能 找到你想要的水塘。
    至于为什么要找水塘,也是慢慢明白的:因为动物要喝水,而水塘则是动物的集合点,找到水塘,也是就找到了动物。
    看见的第一处水塘,水还挺干净。而水干净,说明这里的动物并不多,所以才能保持水质不浑浊。
    水边,只有几只跳羚,并不见其他更多动物。

    跳羚的个头相对不大,但移动速度却不慢,一错眼珠的功夫,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俯身喝水的跳羚,影子倒映水中,时光无限静好。

    一只剑羚,远远地隔着水塘望向我们。
    树林上方,惊起了很多飞鸟,受惊的原因却不是我们。

 
    一时,剑羚与跳羚在水边迎头相遇,画面亦是静美。

    同样需要水塘的飞鸟起起落落,只有稍大些的才能引起镜头的关注。

    离开那处水塘,路边,看到更多跳羚。

    飞跑中的跳羚,动作分解中,确实是在“跳”着的。

   下图中的动作,像袋鼠,惹人发笑。

     埃托沙国家公园位于纳米比亚北部,靠近安哥拉边境,距离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约有400公里。
    埃托沙国家公园于1907年正式成立,是由当时的德国殖民政府宣布为动物保护区的,是非洲最早的保护区之一,如今依然是纳米比亚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也是非洲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之一。公园占地面积约22,93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
    埃托沙国家公园是非洲五大兽(狮子、大象、犀牛、豹和水牛)的栖息地之一,还有大量的斑马、角马、羚羊、长颈鹿、黑脸鹤鸨、剑羚等动物以及340多种鸟类,特别是在雨季,埃托沙盐沼会吸引大量的火烈鸟和其他涉禽。
    每年的5月-10月,旱季,是观赏野生动物的最佳时间,因为动物们会集中在水源附近。而从11月-次年4月的雨季,则是观鸟的好时机,特别是观赏火烈鸟和其他水鸟。

    埃托沙国家公园(Etosha National Park)的名字源自其核心地貌特征——埃托沙盐沼(Etosha Pan)。“Etosha”是一个源自于奥万博语(Oshiwambo)的词,意为“巨大的白色空间”或“白色的地方”,这一名字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公园内的盐沼景观。盐沼覆盖了约4,800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一个巨大、平坦且白色的盐壳区域。这片盐沼在干旱季节时显得尤为显眼,其闪耀的白色表面使得这个区域显得苍茫辽阔,仿佛没有边界。这种独特的地貌特征吸引了众多探险家和早期定居者,并最终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特征,也因此得名。

    关于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地貌特征,这里也多说几句。
    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地貌组成多样,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主要地貌特征包括:
    1. 埃托沙盐沼(Etosha Pan)
    埃托沙盐沼是公园内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覆盖约4,8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个巨大的盐沼通常是干燥的,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壳。雨季时,盐沼会积水,形成浅水湖泊,吸引大量水鸟,特别是火烈鸟。
    盐沼是古代湖泊的遗迹,几千年前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后来由于气候变化而逐渐干涸。
    2. 灌木丛与稀树草原
    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大部分区域被灌木丛和稀树草原覆盖,植被较为稀疏,主要由耐旱的灌木、灌木丛和草地组成。
    这里的典型植物包括多刺的灌木、金合欢树(Acacia)以及各种草类,这些植被为草食动物如斑马、角马和羚羊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3. 茂密的树林
    公园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一些较为茂密的树林,特别是在接近河流和泉水的地区,为许多鸟类和树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常见的树种包括安娜树(Ana Tree)、坎迪亚树(Combretum)和终端木(Terminalia)。
    4. 泉水与水坑
    公园内有许多自然泉水和人工水坑,这些水源在旱季时尤为重要,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饮水,而这些水坑也是游客观赏野生动物的最佳地点之一。
    水坑和泉水分布在整个公园中,其中一些永久存在,一些只是在雨季时短暂出现。
    5. 岩石丘陵和砂砾平原
    公园西部和南部有一些低矮的岩石丘陵和砂砾平原,这些地区的地势较高,植被更加稀疏。这些丘陵和平原由火山岩、砂岩和石英砂构成,地面覆盖着稀疏的草类和小灌木。
    6. 泥炭地与湿地
    在雨季,公园的部分地区会形成季节性的泥炭地和湿地,尤其是在靠近盐沼的地区,会吸引大量的水鸟和其他湿地动物。
    正是因为多样化的地貌,为埃托沙国家公园内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提供了多种栖息环境,也是埃托沙成为世界著名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深究这里的地貌,是为了更真实地记录眼中所见,尤其是那些动物。就比如下图中展翅逃离镜头追踪的鸟,伍队说它叫“黑鸨”,有雌雄之分,区别在羽毛的颜色上,一黑一灰。关于黑鸨,下篇再做详尽介绍吧,因为第二天看到的更多。

   斑马又出现了。

   埃托沙国家公园做为纳米比亚的野生动物天堂,斑马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里主要有两种斑马:
    一是平原斑马(Plains Zebra)学名Equus quagga,也称布氏斑马(Burchell’s Zebra)。
    平原斑马是埃托沙国家公园中最常见的斑马种类。它们体型中等,体长约2.3-2.5米,肩高约1.3-1.4米,体重在300-400公斤之间。平原斑马的皮毛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这些条纹在每只斑马身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平原斑马主要栖息在公园的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主要以草为食,依靠丰富的草地作为食物来源。平原斑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觅食,特别偏爱短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平原斑马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小群,群体之间有很强的社交关系。斑马群常与角马和其他食草动物群一起移动,以提高捕食者来袭时的生存机会。
    二是山斑马(Mountain Zebra)学名Equus zebra hartmannae。
    山斑马较平原斑马体型略小,肩高约1.2-1.3米。山斑马的条纹比平原斑马更细密,腹部通常没有条纹,背部还有一条显著的“网状”条纹,这在其他斑马种类中并不常见。
    山斑马通常生活在公园的丘陵和山地地形中,适应更为干旱和多岩石的环境,主要以干旱地区的草和灌木为食,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山斑马通常以较小的家族群体活动,家族间的社交行为也非常密切。与平原斑马相比,它们更倾向于在斜坡和山地间移动,以躲避捕食者。
    做为一知半解的路人来说,完全判断不出它们到底是哪种斑马。

    车子在公园里不断移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什么动物,眼神丝毫不敢懈怠。大家的神情,明显处于兴奋之中,个个全神贯注,重在发现动物。
    走在前面的伍队眼神是真的好,有新发现,总是第一时间准确播报。

    又看见了斑马,而且是一群,身上的条纹太明显、太特别了。
    斑马身上的独特条纹,不仅仅是其美丽的标志,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条纹可能有助于温度调节、迷惑捕食者,或者加强群体之间的社交互动,帮助它们在非洲的荒野中生存。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斑马不仅是食草动物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也是食肉动物如狮子、猎豹的主要猎物。它们通过广泛觅食,维持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其群居行为也对其他动物种群有着重要影响。

    路中间出现的粪便,还新鲜热乎着,是谁留下的呢?

    又到了一处水塘,先看到两只剑羚,皮毛光泽,依然是优雅的作派。

    又不知哪句话没说对,剑羚似乎发起脾气来,样子还挺凶。

    驼鸟也出现了。
    之前说过,羽毛黑色的是雄性,而雌性和幼年鸵鸟则是灰色的。
    鸵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鸟类,其高大健壮的体型和快速奔跑能力使其在埃托沙国家公园的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显眼且独特,其实就是显眼包啦~~~ 
     做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鸟类,鸵鸟身高可达2.7米,体重可达150公斤。驼鸟的翅膀虽然大,却不是用来飞行的,只能用于平衡和求偶展示。所以,接下来此篇会屡屡看到驼鸟与大象、斑马、长颈鹿、剑羚等动物同框的场景,人家是把自己当成了标准的大型食草动物而不是鸟类来对待的呀~~~其实与其他草食动物如斑马、角马混居,是为了在觅食时增加安全感。
    鸵鸟是杂食动物,以草、种子、花朵、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它们有独特的适应性,可长时间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依靠植物中的水分满足需求。
    鸵鸟只有两根脚趾,这种独特的结构有助于跑得更快。腿足够强壮,能够支持它们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跑。
    鸵鸟在埃托沙公园的开阔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非常常见,因为它们喜欢栖息在视野开阔的区域,便于察觉潜在的捕食者。
    鸵鸟通常以小群体生活,特别是在繁殖季节,群体内可以混合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雄性鸵鸟在繁殖季节会进行显著的求偶展示,包括展开翅膀并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以吸引雌性。雄性还会发出低沉的咆哮声,作为求偶技巧的一部分。
     鸵鸟的巢穴通常是地面上的一个浅坑,雌性会在其中产下10至20枚大型卵。多个雌性还可能会在同一个巢中产卵,由主巢雌性和雄性共同负责孵化。鸵鸟的卵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孵化期约为40至45天。幼鸟一出生就具备跟随成年鸟觅食的能力,但它们依然会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
    作为草原上的大型食草鸟类,鸵鸟适应了纳米比亚的干旱环境,通过行为调节和生理适应,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在多样化栖息地中得以繁衍生息,同时也在埃托沙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摄食草类和种子,影响植物的分布,同时也是许多掠食者(如狮子、猎豹和胡狼)的猎物。

 
    同样是在行驶中,伍队却能第一时间发现树上的犀鸟,让犀鸟的保护色全然不起作用。

    同一棵树上,落着的远远不止三只犀鸟。关于犀鸟(Hornbill),看过《狮子王》的人,印象都会比较深刻,那只话特别多的鸟,就是犀鸟啦~~~在许多非洲文化中,犀鸟都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埃托沙国家公园虽然是多样化的野生动物天堂,却并非犀鸟的主要栖息地。犀鸟通常分布在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南非、博茨瓦纳以及东非的一些国家。不过,埃托沙国家公园仍然有一些犀鸟物种分布,主要是以下两种:
    一是南方黄嘴犀鸟(Southern Yellow-billed Hornbill),学名Tockus leucomelas。
    这种犀鸟以其醒目的黄色喙闻名,羽毛主要是灰白色和黑色,翅膀上有白色斑点。黄嘴犀鸟的眼睛周围通常有裸露的皮肤,呈现红色或黄色。黄嘴犀鸟多栖息于公园内的稀树草原和干燥的林地区域,喜欢在树洞中筑巢。黄嘴犀鸟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果实、种子以及小型爬行动物为食,常常在地面上觅食。
    二是红嘴犀鸟(Southern Red-billed Hornbill),学名Tockus rufirostris。
    外观上,红嘴犀鸟与黄嘴犀鸟类似,但其喙却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红嘴犀鸟体型相对较小,羽毛颜色主要为灰色,翅膀上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纹。红嘴犀鸟也喜欢栖息在公园的干燥林地和灌木丛中,通常在树洞或岩石裂缝中筑巢。红嘴犀鸟以昆虫为主食,但也吃水果、种子和少量的小型动物。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犀鸟的存在虽然不像大型哺乳动物那样显眼,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杂食性鸟类,犀鸟能够帮助控制昆虫种群,并通过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另外,犀鸟独特的鸣叫声和社交行为,也为公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活力,丰富了公园的鸟类多样性,为游客提供了与这些独特鸟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就比如此时的我们。
    显然,丰富我们此行的,正是黄嘴犀鸟。

    在车里已经很久了,伍队带大家去到一处可以下车,且可以上洗手间的地方。
    一条栈道通向一幢房屋,顶着大太阳走过去,发现是一处专供游客观察野生动物的场所,是一处人工水塘。围绕着水塘修建的房屋,一层是全封闭的落地玻璃,二层则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半开放空间。
    在二楼,可以坐下来,透过开放区看出去。
    先看到的,是角马。

    一天中阳光相对猛烈的时段,角马更专注于休息而不是进食。
 
    树丛中,隐约出现了动物的身影,不用看得多仔细,都知道那是大象。巨大的身材,让大象想不被人看见都难。
    那只大象,开始向着水塘走过来。

    看大象的腿迈得不紧不慢的,速度却不低,因为步伐够大。

    很快,大象就近在了眼前。

    而同样距离的远处,左边,又出现了一只大象。像这样单独行动的大象,都是成年公象。

    先看见的那头大象,已经在玩水了。
    一边喝水,一边玩水,玩的明显比喝的更多。

   把身体打湿,这只大象应该是太热了,在给自己降温。

    近在眼前的大象,那么大,大到镜头很是无所适从。
    不久前在西双版纳接触的是亚洲象,而非洲象的体型明显比亚洲象更大。

    就大象的体型来说,眼睛之于整个身体的比例就太小了,而且还看不出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

   牙,是不全的。
   因为显眼包的牙而导致的生命不复存在,对大象来说,如果有解,那么便是进化,方向是让牙不再完美。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有助于调节体温,特别是在埃托沙公园的高温环境下。耳朵上布满了血管,通过耳朵的拍动可以散发身体多余的热量。
    有大象近在眼前,整个屋子里的人都屏着呼吸,话更是不敢多说一句,生怕给大象造成困扰。

 
    再看另外那只大象,也走了过来。

    两只大象,一左一右,就是那么神奇地,给我们遇见,那种感觉,太美好了,是言语无法形容的美好。

    看够了大象,再看角马,又换了组合,换了姿势,不变的是神态,悠然而自得。

    继续往营地的方向靠近,又看到路边的斑马。
    相对而言,斑马也是不怕车子和人,不管停在原地,一动不动。

   可以很近距离地看和拍,不用担心镜头的焦段问题,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当然也可以是大头照

   还记得上面说过的平原斑马和山斑马的区别吗?从图片中,很难看出斑马的体型大小,只能从条纹特征上来分析:
    平原斑马:条纹相对宽且不均匀,条纹之间的距离较大,通常延伸到腹部。平原斑马的条纹从脊背到腹部逐渐变细,腹部通常带有浅色或无条纹。
    山斑马:条纹更细密,且通常覆盖整个身体,包括腹部。山斑马的背部还有一个独特的“网状”条纹区,腹部也带有明显的条纹,条纹在躯干区域密集排列。
    由此判断,这只斑马更像是平原斑马。

    又到了一处水塘,最吸引注意力的,自然是大象,因为就身量来说,大象最是抢眼,也抢镜头。
    无疑,它们是非洲象,个头有大有小,意味着这是一个由母象和小象组成的象群,与公象没啥关系。

    大象是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群体之一。做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雄象肩高可达3.3米,体重通常在4,000至7,000公斤之间。雌象稍小,但也具有相当的体型,肩高约为2.7米,体重在2,500至3,500公斤之间。
    大象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分布广泛,通常在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灌木丛中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大,经常在旱季和雨季之间迁徙,寻找水源和食物。大象对水源非常依赖,特别是在旱季,它们会沿着传统的迁徙路线从一个水源点到另一个水源点。大象还会挖掘干涸河床,创造出新的水坑,为自己和其他动物提供水源。
    要说起大象的社会结构,是母系社会,由一位年长的雌象(通常是经验丰富的“母象”)整个领导家庭群。一个家庭群通常由10到20头大象组成,但有时多个家庭群也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群体。
    大象之间的社交行为复杂且高度发达,包括通过触觉、声音和化学信号进行沟通。大象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照顾幼象和哀悼死去的同伴时。
    非洲象的寿命一般在60-70岁。
    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
雌象通常在12到14岁时首次繁殖,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通常每次只产一头幼象,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为四年,所以就算大象的寿命比较长,但一只雌象一生也只能产出四-五胎。
    幼象出生时体重约为100公斤,会在母象和家庭群的保护下成长,尤其是象仔出生后的头五年,母象会一直守在幼象身边。
    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大象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

    大象,也被称为“生态工程师”,它们通过破坏树木、啃食树皮和创建水坑来塑造栖息地结构。这些行为可以为其他物种创造新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大象的饮食包括大量的植物,特别是果实和树皮。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大象通过进食散播种子,帮助生态系统维持健康。

    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大象不仅是这片荒野的象征,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保护这些庞然大物及其栖息地对于维持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游客在参观埃托沙时,通过亲眼目睹大象群体的壮观景象,体验自然界的雄伟与和谐,也为公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但说实话,公园的门票收得太少了,能帮到那些大象多少呢?

   
    这里的斑马也很多,且总是跑到镜头前来。
 
    呆萌的驼鸟,也在抢镜。

   驼鸟虽然生得高大,却并不好拍,因为对焦困难。
   距离不近的情况下,对准身体倒不难,难的是对准头部,对焦点总是跑偏,相对于巨大的身体来说,驼鸟的头未免太小了。

    熙熙攘攘的动物中,发现一只雄驼鸟操起了舞步,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呀,不吝于表达爱意,为这只驼鸟点个赞~~~

   斑马,是真的很多,想让镜头完全跳开,是不可能的。

    就算只想拍驼鸟,却还是绕不开斑马。

   跟着伍队,前往下一处。
   刚好斑马在过马路,队伍被车子冲开了。

   伍队的车子过去了,我们的车子停下来,给斑马先过,是人类的文明礼让。
   跟在后面的,是一只小斑马,比大斑马更可爱。
 
    接下来,又看到更多的斑马,多到无从下手。

    只能是用最长的焦段,找细节。

    运气不错,抓到两只齐头并进中的斑马,画面因此而唯美。
 
    又看到象群,远远地,拖着长长的队形,在丛林中横行穿过。

    又有斑马要过马路,车子赶紧停下来。

    斑马,就近在车边。
    看到置身于如此多的动物王国里,难免有人会置疑安全问题。
    只能说,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动物是自由的没错。但人,是关紧车门,老老实实待在车子里的状态,不可以下车。
    人被完全关在车子里,为的就是保证安全,所以不必担心,也不必害怕,只管放心大胆地看动物好了,尤其是食草动物,不吃人,哈哈哈~~~

    树丛中,也不时出现长颈鹿的身影,每一只头颅,都有些帅~~~

    在下一处水塘,又是第一时间追大象,两只正在玩泥巴的大象。
    亦或大象是在工作,为的是扩大水塘的深度或面积~~~

    将自己深陷泥沼之中的大象,是不是相当有正事~~~

    又换跳羚来过马路了。
    将动物们逐一放在路面上,呈现出的画面全然不一样,各有各的美。

    再换水塘,伍队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狮子。
    就在距离我们很远的大石头下,阴凉之处,趴着几只狮子,大概是两只或三只,具体看不清。不能不佩服伍队的眼神和经验,狮子再隐蔽,找到都不是事儿~~~
    既然是狮子,便应该凶猛无比才对着,可是包括跳羚在内的食草动物就在离狮子不远的地方走来走去,晃来晃去,而狮子却依然选择睡大觉,头都懒得抬一下。
    这也未免太刷新观念了吧?
    如果一定要找理由,那就是虽然处在旱季,食草动物却依然不缺食物,个个膘肥体健。食草动物越多越好,对狮子来说越是吃得饱吃得好,而吃饱了,不睡觉又能干吗呢?好吧,既然狮子已经奢侈至此,想看狮子捕食的过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只能暂且搁置。

    说到这,一只狮子竟然抬了一下头,算是对以上猜测的赞同。

    还是将目光放到水塘边吧。
    比之前的水塘动物都多,其中最多的,可能还是斑马。

   大象来了,却赶不走斑马。
 
    长颈鹿也来了,剑羚冲在前面做掩护,却掩盖不了斑马的存在。 

    一只小跳羚,从斑马群中跑过来,有些瘸。
    细看,一只后腿受伤了,明显有血。

    很多动物交杂在一起,不分伯仲。

    还有大大小小的鸟,若不是飞起来,很难关注到它们的存在。

    长颈鹿的长脖子固然帅,却给喝水带来很多困难,观察了很久,长颈鹿都没喝到水,姿势却换了再换。
 
    对长颈鹿来说,喝水时的安全问题,才是真的问题,所以长颈鹿非常谨慎,在水塘边绕来绕去。

    用更高的视角,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对危险进行逐一排除。
    其实在水塘边活动的动物,并不都是急于喝水的,就算不喝水,借水塘降降温,也是舒服的。

    对长颈鹿和所有动物来说,喝水并不是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看似在玩的动作,应该也是必修课吧。
    跑动中的长颈鹿,尾巴甩起来,又帅又可爱。

    远远看过去的水塘,动物很多,却小小的,但这才是眼中更真实的状态。
    之所以呈现在镜头里的动物那么大,还是因为镜头给力,幸好行前入了28-400mm这只镜头,不然身处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此时,该有多着急、多恼怒呢~~~

    当拉到400mm焦段时,最大光圈只能达到8,牺牲还是比较大的。
    要求不高的话,就还好。

    有时候,停车的位置,离动物并没有那么远。
    一般情况下是调整好车头的位置,停稳,熄火。
    熄火,是为了减少发动机声对动物造成的干扰。

    还是发现狮子的那处水塘,又发现了不同的动物,动物专家伍队马上提供了它们的名字,是披红狷羚(Red Hartebeest)。
 
   长在头上的角,并不一样,有直的,也有弯的,应该是年龄上的不同,所以角形才不同。

    看了几处水塘,只在这里看到这种动物。

    披红狷羚(Red Hartebeest)是非洲特有的羚羊之一,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适应多样环境的能力而著称,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的草原和灌木丛中其实是常见的一种动物。披红狷羚的学名Alcelaphus buselaphus caama,属牛科(Bovidae)。

     披红狷羚的皮毛是棕红色的,背部颜色较深,而身体两侧和四肢则是更浅的棕色,脸部则呈现出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纹。
    成年的肩高约1.2米,体重可达150到200公斤,雄性通常比雌性稍大一些。
    两性披红狷羚都有角,角呈“L”形,略向外弯曲再向内弯,雄性角通常比雌性粗壮,但形状相似。
    披红狷羚通常成群生活,群体由一只雄性领头,带领几只雌性和幼崽。年轻的雄性会形成单独的小群体,直到它们足够强壮能够挑战其他雄性,争取自己的领地和雌性。这一点与大象是一致的。
    雄性披红狷羚会标记和捍卫自己的领地,通常通过堆粪和释放气味来标记领地边界。对入侵者会积极对抗,尤其是其他雄性。
    披红狷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白天高温时通常在阴凉处休息。虽然具有较强的耐热性,但仍需定期饮水。
    披红狷羚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为主食,尤其偏好短草,会根据季节变化和栖息地条件摄食灌木和其他植物。出于对食物的需求,经常在草原和灌木丛之间游荡,寻找新鲜的草地。
    披红狷羚适应性强,可以生活在多种环境中,包括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灌木丛。要说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有着丰富草本植物的地区,但在更为干旱的区域也能生存。强大的适应性,让披红狷羚得以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广泛分布。

    的主要天敌包括狮子、豹、猎豹和鬣狗。披红狷羚依靠群体生活和敏捷的奔跑能力,以避免成为猎物,在发现危险时,通常会发出警告叫声,提醒其他成员。
     披红狷羚的种群数量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相对稳定,得益于公园有效的保护措施。不过,在其他地区就不一定了,仍然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偷猎的威胁。
    披红狷羚是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极具代表性的羚羊物种,草原上总能看到披红狷羚矫健的身影,其独特的外观、社交行为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欣赏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护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跳羚更偏向于单个活动,经过时,还是会引起镜头的关注,因为小小的它们,大大的可爱。

    大象似乎是生气了,一边甩鼻子一边发出巨量的吼叫声,把水塘搅得浑浊不堪,吓跑了很多动物。

    从水塘里跑出来的跳羚,身上也是沾了污泥的。

   在狮子睡觉的方向上,又发现几只长颈鹿的身影,也在试图向水塘靠过来。

    而这边,长颈鹿和大象走了个迎面。

    又各自扬长而去,谁也不理睬谁。

    长颈鹿,转了好几圈,还没喝到水。

    跟着干着急。
 
    明显更倾向于真秀。

    如此优美的身材,确实应该多秀秀。

    且发出“你瞅啥”式的质问~~~

    确实,瞅啥呢,瞅得长颈鹿都不好意思了~~~

    谦虚的头,越垂越低。

    难道是真的准备喝水了吗?

    无奈腿太长,要好好准备准备~~~

    不会是被谁踢了屁股吧,两只前腿跳了起来。这水,到底还能不能喝成了?

    好吧,卖了一系列官司之后,长颈鹿终于成功地喝到水了。大功告成~~~

    两只小跳羚,也跟着看足了长颈鹿出演的这场戏。

   斑马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感受。

   焦躁地走来走去的大象,大概也是同样的看法。

    还有其他很多动物,因为此时,大家的关注点是一致的~~~

    在有狮子的那个水塘停留的时间最久,一是动物多,二是狮子。
    等多一会儿,万一狮子睡醒了呢?
    可最终,还是没等到狮子起身,失去耐性的是我们。
    离开那个水塘,又被斑马挡了路。  

    驼鸟,总是保持着足够的安全距离,让焦点难以对准。

    再下一个水塘边,有巨量的大象,而我们已经看不出新意了。

    大概是几个象群的合体,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只。

    拉了拉镜头,拉到两只帅气的长颈鹿。
  
    简单几图,迅速离开,进公园已经好半天了,而我们的营地还远着。
    经过孤独的树。

    也经过孤独的公象。
 
    身上有着明显斑点的黑鸨,也在孤独地行走。

   树梢上,停了一只蓝色的鸟,伍队说是紫胸佛法僧(Lilac-breasted Roller),也被称为紫胸鹃鵙或紫胸咬鹃,是非洲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因其鲜艳的色彩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备受喜爱,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和灌木丛,包括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
   正努力地对着焦,鸟却飞走了,还好在飞起的瞬间捕捉到了。

    就此收工,驶进我们即将住宿的营地,Okaukuejo

    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有多个营地供游客住宿,每个营地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会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游客需要,比如喜欢冒险的露营者,或者寻求舒适的旅客。住在营地,可为游客省去进进出出公园的时间。而省下来的这些时间,用来接触动物,才最是妥帖。
    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主要营地有奥卡库约营地(Okaukuejo Camp)、哈拉里营地(Halali Camp)、纳马托尼营地(Namutoni Camp)、恩多洛木营地(Dolomite Camp)、奥利凡森营地(Olifantsrus Camp)和翁杜沙营地(Onguma Camp)六个。
    我们会在公园里住两晚,第一晚住Okaukuejo Camp,第二晚会换成Halali。如此设计
,为的正是给客人更多不同的体验。
    我们住的
奥卡库约营地(Okaukuejo Camp)位于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南部入口附近,这个入口也是进入公园的主要入口之一。
    奥卡库约营地以其著名的水坑而闻名,号称是整个埃托沙公园里最完美的水坑。水坑全天24小时都可以观察到野生动物,特别是在夜间,经常可以看到大象、犀牛、狮子等动物前来饮水。
   一边向往着那个水坑,一边办妥入住。拿着门钥匙,却在寻找房间时费了很多周折,因为位置比较隐蔽,几个人分头找,找了很久才找到。

   两个房间,分列在同一幢茅草房子的两端。

    公园里的营地,没奢望条件有多好,没想到并不差,该有的都有,而且很干净。

    还有露台,只是座椅太过抽象,更像是用来看的,而不是坐的。

   入下行李,马上冲向著名的水坑,离我们的房间非常近。
   远远地,看到高高的长颈鹿,在形状确实堪称完美的那个水坑的对面。

    围绕着水坑,设置有座位,且有些处于高位。
    围观的游客不少,但动物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两只相对大型的鸟,在近岸,镜头勉强也能拉得到。

    这一次,长颈鹿是正的在喝水了,无所顾忌。
    为喝水拉出的架式,会不会太“拉垮”了,说好的优雅呢?

    只能说,为了喝到水,长颈鹿也是拼了。
    喝水不易,且喝且珍惜吧~~~

 
    折腾了一天,大家的肚子多多少少都空了。
    既然水坑边的热闹不多,不如先去吃晚饭。
    一边往餐厅走,一边发现这个营地的更多功能,体现在住宿上,不仅包括房间,还有简易别墅和真正的露营地。
    看得衣襟最着急,太想睡帐蓬了。

    餐厅门外,竟然连着泳池,情调是不差的,就营地来说,也太负责任了。

    这个营地不仅有泳池,还有邮局,加油站和博物馆,越说越有内容。

    露天的座位有限,没有预订的我们,只能被请到餐厅里面去用餐。
    感觉提供是更像是快餐,因为上桌的速度很快,味道也比较牵强。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能吃上饭已经满足了,并没有更多要求。

    用最快的速度结束晚餐,急急地往回走,因为就餐时间,也正是太阳下山的时间。
    又是第一时间赶回水坑的位置,太阳果然是落山了的。天空中留有一些色彩,让来晚了的人,不至于彻底错过。 
     刚一坐稳,就发现了大象,而且还是大象家族,正列着队,快步走过来。

    太阳落山,但余晖还在。
    光线昏暗,却成就了剪影。
    按动的快门,记录下这一天最完美的时刻,也是直抵心底的幸福感。太幸福了呀~~~

    是大象,就是大象呀~~~
 
   也是大象与小象~~~

    哪怕只有鼻子,一样是最完美的夕阳剪影,关于大象,关于水坑~~~

  放大,还能看到土坑边的鸟,排成一排。

    夜光中的鸟,更活跃,一边鸣叫,一边飞起飞落。

    光线越来越暗,水坑却依然完美,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具趣味。

    地上的动物隐入黑暗中看不见了,但水中的影子却很清晰,藏不住主人的秘密。

    一二三,齐步走,谁跟着谁,谁又是谁。

    如同幻相般的隐没,在日光即将全部结束的时候。
    日光,最终完全消失不见,但水坑边的人却依然围坐,没有任何交淡声,只有 屏住的呼吸。

    缓缓地,犀牛出现了,是一只白犀牛,显然是渴了,站定,即忙着喝起水来。
    埃托沙国家公园做为非洲最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也是观察犀牛的理想之地。公园内生活着两种犀牛:黑犀牛(Black Rhino,Diceros bicornis)和白犀牛(White Rhino,Ceratotherium simum)。尽管它们都属于犀牛科,但在外观、习性和生态偏好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 外观差异
    白犀牛是两者中体型较大的,体长约3.5-4.5米,肩高约1.7-1.85米,体重可达1,800到2,50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犀牛种类。而黑犀牛相对较小,体长约3-3.75米,肩高约1.4-1.7米,体重在800到1,400公斤之间。
    白犀牛的嘴部宽而平,适合低头吃草,这种宽嘴形状正是其名字中“白”的由来,实际上源自荷兰语“wijd”,意思是“宽”。黑犀牛的嘴部则呈尖锐的钩状,非常灵活,适合从灌木和树上抓取树叶和枝条。
    白犀牛的皮肤是灰色的,与黑犀牛没有显著的颜色差异,名字中的“白”并非指颜色。黑犀牛的皮肤也是灰色或棕色,颜色差异主要取决于它们生活的环境以及皮肤上附着的泥土或灰尘。
    2. 行为与习性差异
    白犀牛是食草动物,以低矮的草为主食,通常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成群觅食。黑犀牛则是食叶动物,偏好灌木和树叶,通常生活在植被更为茂密的区域。
    白犀牛性格相对温和,喜欢群居,通常母子成对或由几只雌性组成小群进行活动。黑犀牛的性格更加孤僻和具有攻击性,通常是独居动物,尤其是在感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变得非常警觉和强攻击性。
    白犀牛更倾向于在白天和夜间觅食,在白天的高温时段则会躲在树荫下休息。黑犀牛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傍晚活动,白天则喜欢待在阴凉处避免高温。
    3. 栖息地选择
    白犀牛喜欢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原,这些地方可以提供所需草料。黑犀牛偏好植被茂密的区域,如灌木丛和干燥的森林,可提供丰富的树叶和灌木作为食物来源。  
    4. 保护状况
    白犀牛的数量在非洲有所恢复,尤其是在南部非洲的保护区内。然而,它们仍然面临着偷猎威胁,盗猎者追求的是犀牛角。黑犀牛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数量远远少于白犀牛。埃托沙国家公园内的黑犀牛种群是全球少数几个仍在野外生存的种群之一,保护措施非常严格,包括巡逻和反偷猎行动,以确保这些濒危物种的生存。
    5. 观察地点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游客有机会在不同的区域观察这两种犀牛:
    通常在公园的东部和南部开阔的草原区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水坑附近活动的,是白犀牛。
    更常见于公园中心和西部的灌木丛区域,在夜间可以在水坑附近看到的,则是黑犀牛。
    对于当时来说,黑犀牛或白犀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犀牛来了,我们也来了。

    充满了可能的埃托沙国家公园,不过半天时间,已经被彻彻底底地征服了。

阅读(175)  评论(2)

“【隐入纳米比亚的尘烟】 D11,奥普沃-埃托沙国家公园,纳米比亚的精华,便是被动物惊诧的身心与双眼”的2个回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