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2024年7月22日,在奥普沃,走进Himba族部落,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贴身走近奥普沃小城,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还顺便梳了满头非洲式小辫
在纳米比亚的睡眠,一直比太阳醒得早。
既然睡不着,便套上厚外套,去餐厅的位置,寻找信号。
月亮,圆圆、亮亮地,还挂在天上。
其实在纳米比亚的这些天,拍银河和星轨的条件几乎每天都具备,却一次也没落实。
其实角架是带了的,相机和镜头也支持,至于为什么没拍,自己也说不清楚。
如果一定要找原因,那么首先是不会,其次是没人陪,总之就是缺乏动力和实操条件。
如果有机会跟摄影团来非洲,估计能学个七七八八。
还是月亮更给面子,就那么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可轻松实现拍摄自由。
从图片上看月海,比肉眼看得更清楚、明显。
在有信号的餐厅刷手机,直到太阳出来。
餐厅背面的停车区有一根高高的杆子,越往上越细,猜测是旗杆,却不见旗子。
我们的房间,在清晨的光线中,很是清爽干净。
早饭后,伍队带着大家下山,前往Himba部落去看红泥人。
听说伍队付了50元当地币,相当于20元人民币,请工作人把停在那里的车子洗了一遍,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据说两个人认认真真地擦了一个多小时。
而此时,在标准的纳米比亚式尘烟中,难免笑了。洗车,是为了啥子捏?洗与不洗,一定是不一样滴,至少心里上是舒服、干净了许多~~~
下山后,很快就到了奥普沃城的中心。
伍队在超市门口接上导游,并采购了一些礼品,再带大家前往Himba部落。
部落的位置,远离大路,甚至连乡村小路都淡不上,但车子还是可以驶进去的,有车辙的地方,就是路。
白蚁的高大的窝,一直在跟着我们的车。
被白蚁啃到还剩下一小半的树,可怜巴巴地,仿佛在哭述、求助。
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篱笆、几幢泥土屋,标志着目的地到了。
羊群也同时出现在视野中。
最抢眼的当然是孩童,几乎光着身子,趴在砂石地上,手脚并用在爬行,似乎是在玩儿。
导游是一位眼睛向前凸出的瘦高个子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小心走进被篱笆围住的部落中。
近距离走进那些房屋,建筑所用材料一目了然,很是原始,自然又生态。
院子里,也有溜达鸡。
一间半开放的泥屋里,藏着一群小羊。
如果说这里是羊圈,那么羊的脚下,并不见成堆的羊粪,不知要如何解释这一点。
屋前,有架着的锅,锅里正煮着什么,应该是早餐。
导游说都可以看,都可以拍。有此授意,才敢举起相机。
近前细看,锅中煮的食物,像是瓜肉。
忙着拍自己看到的,就跟不上导游的顺序。
只能是二选一。
跟上导游的节奏,还真的看到一些瓜,放在木架上。
不确定绿色的那些瓜,是不是就是锅里煮着的。
也不确定外皮橙红的成熟的瓜,是不是和绿色的是同一种。
说不确定,是因为没有全程跟紧导游,所以没有听全讲解。似乎听说把牛奶放在瓜里摇,可以摇出奶酪、黄油之类的奶制品,支撑Himba族人的日常所需。
而镜头里追着更多的,无疑是孩子,因为他们总是主动靠近镜头。
趴到地上的方式,显然是他们更喜欢的。
与其说习惯,又或许这也是害羞的一种表现。
或许也是开心的表示,就像自己小时候,家中有客人来,总是好奇且开心的。
此时,不妨关注一下地面。如果说这里是院子,那么便是整个村落的院子,与家畜、家禽共用。但见地面上,除了砂土,还是很干净的,不会担心会踩到粪便。对辛巴族人维护居住环境的卫生方面,体会是越来越深了。
一个一直抱着粉色娃娃的孩子,估计是女生,从外观上实在是分不出性别。
大多数孩子,都不穿衣服,对早中晚的气温变化,他们的反应应该并不敏感。
那天,刚好穿了自己钩的衣服,上面是一排一排的花。
衣服的颜色、材质都让孩子们觉得好奇,尤其是那些立体的花朵,引来一只只带着泥土的小手,摸了又摸。
手上戴着的几串手链,也都让孩子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不仅上来摸,还要摘下来套在自己手上,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请求赠送的意图。
再看混身在部落中的衣襟,与那些孩子明显格格不入。
显然,大家出自不同的文明。
此时,不得不请出关于Himba的文字资料:
辛巴族(Himba),也就是赫尔族,是纳米比亚北部库内内地区的一个半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奥普沃(Opuwo)及其周边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如今的总人口有五万。
1. 历史与起源
辛巴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6世纪。他们是从安哥拉南部迁徙到纳米比亚的,并与赫雷罗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尽管在殖民时期和独立战争期间面临挑战,但辛巴族在地理上的相对孤立帮助他们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2. 地理环境
辛巴族生活在纳米比亚的库内内地区,这里地处偏远,气候炎热干燥,属于半干旱的沙漠环境。由于地形和气候的限制,辛巴族主要从事放牧业,饲养牛、羊和山羊。这些牲畜不仅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们社会地位的象征。
3. 社会结构
母系社会: 辛巴族是母系社会,家庭和家族的血统通常通过母亲传承。财产、家族地位和社会身份也主要通过女性继承。这种母系传承在辛巴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族和村落: 辛巴族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中心,每个村落通常由一个家族的多个家庭组成。村落中的房屋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央火堆(家族火焰,okuruwo)排列的,这个火堆是他们宗教仪式和家庭生活的核心。
4. 文化与习俗
Otjize混合物: 辛巴族最著名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他们的女性使用otjize混合物。这种由红赭石和黄油脂组成的混合物被广泛涂抹在皮肤和头发上,赋予她们独特的红色光泽。除了美容作用外,otjize还起到防晒和防止昆虫叮咬的作用。
传统服饰: 辛巴族的传统服饰主要由动物皮革制成。女性通常穿着由皮革制成的裙子,并用贝壳、珠子和铜饰物装饰自己。她们的发型非常复杂,通常用otjize覆盖,并用羊毛和其他材料进行装饰。
发型与装饰: 辛巴族女性的发型不仅是个人风格的象征,也反映了她们的年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未婚女性通常梳着多条细小的辫子,已婚女性的发型则更为复杂,有时会将辫子覆于脸前。
5. 宗教与信仰
辛巴族信仰祖先崇拜,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影响活着的人。家族火焰在宗教仪式中占据中心位置,它象征着与祖先的联系,家族的延续,以及家族内部的团结。每个家庭都会保持火焰的持续燃烧,这也是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的重要场所。
6. 经济与生计
放牧业: 辛巴族的经济基础是放牧业。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通常通过拥有的牛、羊等牲畜来衡量。牛在辛巴族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作为聘礼、宗教祭祀中的祭品,或在解决争端时使用。
传统交易: 虽然辛巴族以放牧为主,但他们也参与传统的物物交换,尤其是在获得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时。
7. 现代化的影响
尽管辛巴族生活在偏远地区,坚守传统,但他们仍然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奥普沃这样较为发达的地区,现代教育、医疗和技术正在逐渐进入他们的生活,但辛巴族仍然努力保持他们的传统文化。
8. 旅游与文化保护
辛巴族的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许多游客前往奥普沃及其周边地区,参观辛巴族村庄,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参观时,游客应尊重辛巴族的习俗,避免打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导游通常会帮助安排访问,并解释辛巴族的文化背景。
9. 访问辛巴族的建议
尊重与礼貌: 在访问辛巴族村庄时,尊重他们的文化和隐私非常重要。与村民互动时,礼貌地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拍照或接受赠礼。
导游服务: 通过当地的导游安排访问,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巴族的文化,同时确保访问以尊重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
文化保护: 许多文化保护组织正在努力确保辛巴族的传统能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延续。游客可以通过支持这些组织来帮助保护辛巴族的文化遗产。
10. 辛巴族的未来
随着纳米比亚的发展,辛巴族的未来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的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现代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然而,辛巴族人展示了强大的韧性和对传统的忠诚,他们在努力适应变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文化和习俗的深厚认同。
奥普沃是辛巴族文化的重要中心,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深入纳米比亚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遵循以上文字的情况下,继续我们在辛巴族村落的体验。
镜头还是留给衣襟和孩子们。
之前一直有愿望表示成年后的职业是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的衣襟,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明显一时手足无措。要从哪里切入才好呢?
很快,衣襟就摸出了自己的方式。
远远地,看到衣襟把其中一个孩子抱了起来。
然后换另一个孩子。
孩子们排着队,一个一个都要抱抱。
衣襟身上穿的,也是针织衣,对是否会沾尘的问题,完全不在衣襟的考虑之中。
而那些孩子身上,不光是尘土,还有鼻涕,衣襟统统不在乎。
要说衣襟这个小朋友,确实与众不同些~~~
当可以和辛巴族女生合影时,衣襟倒羞涩起来了,又是无所适从~~~
又见远处,起了大片尘烟。
是一大群的牛,大概是刚刚放牧回来。
放牧是辛巴族的主要经济活动,其财富和社会地位往往与拥有的牛羊数量有关。牛在赫尔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财富、地位的象征,也是婚姻中重要的聘礼。所以那一大群牛的出现,很是符合常理。
跟在牛群后面的,是村落里的少年,像是女生。
稍小些的,还看不出性别。
从装饰上猜,大概是女生。
刚刚说过,辛巴族是母系社会,女性往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牛入圈后,挤奶一事,也是由女人完成。
下图的重点,还有女人的头发。混合了赭石粉末、乳制奶油、牛油、灰和香草之后制作出来的被我们称之为“红泥”的泥状物质,大量地被涂抹在她们的头发上。下辫子下端的黑色部分,则是接上去的装饰。
一直好奇,头发上的这些“红泥”,睡觉的时候要怎么办,就不会掉吗?枕头呢,枕头怎么办,对抗这些泥或油,要睡什么材质的枕头呢?
挤出来的奶,被放进桶里,数量上远没有商业化的奶牛那么多。
那么多牛挤在一起,却不会踩到牛粪,应该是清扫工作做得勤,这也是在维护居住环境的卫生。
接奶的罐子,并不大,感觉只是挤出一小部分,要留一些奶给奶牛妈妈喂孩子。
罐子里的奶,可以直接饮用,如果你愿意的话。
被辛巴族人一个一个地问,表示完全不用客气,尽管喝,但大家都在摇头,无人尝试。
跟着导游继续移动,看到正在修建中的房子,用料是真的简单。
修好的房子,也是真的不大。
稍大些的房子,估计是屋主的地位比较高,生的孩子也比较多。
导游又请出了一位成年男子,说是二村长,是村长的弟弟,而村长刚好有事不在村子里。
看其身材,确实魁梧。
在母系社会,女人负责全部的生产生活,而男人则只负责吃喝玩乐,骄奢淫逸,哈哈哈~~~
大意还有,整个村落里的女人,都是兄弟俩的,那些孩子也是~~~
所以生出来的孩子中,存在近亲的问题,村中就看到一位看上去不太正常的近成年的男性~~~
但其实,村子里的孩子,尤其是小孩子,还是非常可爱滴~~~
虽不是专业摄影师,但镜头还是多多少少捕捉到了一些最是自然的瞬间。
不专业,所以要求也不高,比如用光。为了对抗肤色,明显都曝光过度了。
完成挤奶工作的女人们,在牛栏前碰头,说着什么。
辛巴族人喜欢佩戴的各种珠饰、贝壳和铜饰品,颈环、手镯和脚镯,在这位女性身上体现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装饰品,通常用来象征她们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
总是出现在镜头中的那位年轻女子的手里,多了什么,不确定是不是手机。
被导游带到中央火堆,即家族火焰前,听导游介绍它们对于辛巴族的重要性。
架起的木棍中间,还有一些东西,近前才看得真切。
有瓜,也有牛的头,无疑,都是在辛巴族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同时跟过来的,还是孩子。
最是无邪的眼神。
像我们好奇他们一样,他们也在好奇着我们。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导游又带大家来到一座屋子前面,说男主人的房间,需要低头才能进入。
屋子不大,勉强转身。
第一眼的感觉,是干净,利落。没有什么异味,要说有,也是纯自然的泥土味道。
近门边靠墙的位置,放了两只木箱,估计是放杂物用的,兼衣柜吧,但说实话,他们似乎不需要什么衣服。
正中靠近墙壁的地面上,铺着一层牛皮,估计晚上辛巴人就直接睡在上面。牛皮上打扫得非常干净,并不见砂土,但我们却是可以穿着鞋子踩上去的。
墙壁上挂了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搭了几床四方形的小被子,像我们给婴儿用的那般大小,据说是睡觉时盖在身上的。看那些被子,很新,也很干净,而那些一整天都在泥地上滚的孩子身上的灰尘,睡前是被清除掉了吗?据说辛巴人是一辈子都不洗澡的。再说女人身上抹的那些红泥,其中不乏油脂成份,也会抹到布料上面吧?没看到枕头,不确定他们睡觉时用不用枕头。
太多问题了,却问不清楚。
面熟的那位相对年长的女人,此时正端坐在地面中央。
女人的手中握着一只香炉,对着腋窝下面熏,说这就是香薰。发出香味的,是当地产的香料,出自某种木头。对不洗澡的辛巴族女人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去除身上的异味,增强了自信,美丽了心情。
演示完香熏,又用一种红色的粉末,与自产的黄油混合,在身体的各部位涂抹。
这种由天然材料制成的红色混合物,名为Otjize。
“Otjize”在辛巴族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成分包括:
1、红赭石(Red Ochre): 这是“otjize”混合物的关键成分,赭石是一种天然的矿物颜料,富含氧化铁,使其呈现出红色至棕红色的色调。在辛巴族的文化中,这种颜色不仅美观,还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地球的生命力和女性的生育能力。
2、黄油脂(Animal Fat or Butterfat): 辛巴族通常使用从牛奶中提取的黄油脂作为混合物的基底。黄油脂的使用有助于将红赭石固定在皮肤上,并提供润滑和保湿效果。这种油脂也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阳光的伤害。
3、芳香植物和树皮: 在某些情况下,辛巴族会将一些芳香植物或树皮粉末加入到“otjize”中,以增加混合物的香气。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混合物的气味,还可能赋予其一些额外的护肤效果。
“Otjize”混合物不仅仅是一种化妆品或装饰物,在辛巴族的日常生活中还具有多重的重要作用:
1、美容与文化象征: 辛巴族女性每天都会将“otjize”涂抹在她们的皮肤和头发上,赋予她们独特的红色外观。这种颜色不仅被认为是美丽的,还象征着辛巴族对大地母亲的尊崇。红色的皮肤被视为美丽与力量的象征,尤其是在女性中,这一做法标志着她们的文化身份。
2、防晒和保湿: 纳米比亚北部的气候炎热干燥,阳光强烈。在这种环境下,“otjize”混合物起到了防晒霜的作用。黄油脂可以锁住皮肤的水分,防止皮肤因干燥而开裂;而红赭石则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光,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3、驱虫和防护: “Otjize”还具有防虫的功能。在辛巴族生活的地区,昆虫尤其是蚊子可能携带疾病。混合物的油脂成分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可以有效防止昆虫叮咬。红赭石和黄油脂的结合也能遮盖身体气味,从而减少吸引昆虫的可能性。
4、卫生与清洁: 辛巴族生活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因此“otjize”还被用作一种干洗手段。在缺水的情况下,辛巴族人不会频繁洗澡,而是通过每天涂抹“otjize”来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健康。黄油脂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能减少细菌滋生。
5、宗教与仪式: 在某些宗教仪式和重要场合中,“otjize”也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辛巴族相信红色代表了生命和生育,与大地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中,女性往往会特别精心地涂抹“otjize”,以展示她们的美丽和敬意。
“Otjize”混合物的制作相对简单,通常由辛巴族女性自己完成。她们会首先收集红赭石,然后将其研磨成细粉。接着,将黄油脂慢慢加入到红赭石粉中,搅拌均匀,直到形成一种厚重的膏状物。根据个人喜好和用途,女性们有时会加入芳香植物或其他成分。
每天早上,辛巴族女性会花费大量时间将“otjize”涂抹在全身和头发上。她们使用手掌或特制的工具,仔细地将混合物均匀涂抹在皮肤上,确保每一寸肌肤都覆盖到位。头发的涂抹则更为精细,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编发,她们会用“otjize”将每一条发辫包裹起来。
“Otjize”不仅是一种个人护理产品,更是辛巴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对于辛巴族女性来说,涂抹“otjize”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幼年到成年,她们都在不断学习和完善这一技巧。它不仅展示了她们的个人风格和美感,也象征着她们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此外,“otjize”也是女性身份的象征,未婚女性、已婚女性和有孩子的女性在使用“otjize”时都会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总之,“Otjize”是辛巴族文化的独特象征,体现了她们对自然的依赖、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美的理解。尽管现代化正在逐渐影响纳米比亚北部的生活,辛巴族女性仍然每天坚持使用“otjize”,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她们文化和身份的体现。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otjize”代表了辛巴族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对传统的忠诚。
介绍完涂抹方法,辛巴女人很热情地问客人要不要也试试。出于礼貌性的回应,两个孩子决定试试。
手臂上,多了两块红泥,这趟辛巴族村落才算是没白来。
合影,留念一下。
在那间屋子里呆了大概一刻钟,再出来的时候,眼前出现了差不多全村子的人,正围成一个圆圈,坐在铺开的垫子上,面前是摆放整齐的工艺品。
原来,是给我们专开了一间集市,而且是大集,必须要赶。
此时,必须出手,不难就太对不起这些辛巴族人了。
就闭眼入吧,要多少钱给多少,价格都很合理。
但卖家太多了,而我们这个团只有两家人,购买力有限,能照顾到的自然非常有限。
至此,参观基本结束,还剩下最后的合影环节。
辛巴族不穿上衣,尤其是女人,这一点在现代文明中无疑是另类。女人们知道游客的猎奇心理,主动站成一排,供我们拍照。
请导游转达,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拍,于是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但全村的人,肯定远远不止这些,大些的孩子已经对此类活动不感兴趣了,所以不会主动出现。
也不见老年人。辛巴族的平均寿命通常在50至60岁之间,这个数字可能比纳米比亚全国的平均寿命(约64岁)略低,受医疗资源的匮乏、环境条件的挑战、饮食结构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和渗透,现在的辛巴族儿童也都有正常接受疫苗,死亡率接近正常社会水平。
最后,我们也加入其中,与辛巴族人完成合影。
最后,把我们的礼品奉上。
辛巴族人的财产,是集体分配的,所以进村前伍队代表整个团队去超市采购了一些包括面粉在内的日常生活物资,且一再强调不要单独给村民包括儿童任何东西,包括好吃的或好玩的,这也是对他们的保护与尊重。
在村民的目光护送中,离开。
孩子们,还在对着我们的车子张望。
我们的到来与离开,或许,改变了什么,又什么都没有改变。
政府也鼓励辛巴族人走出村落,去接受教育,去工作。估计再过十几二十年,辛巴族会更彻底地融入现代文明之中。
只能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此时的辛巴族人是纠结的,很纠结。
回到奥普沃城中心,车子还是在超市门前停下来,导游的工作却没有结束,他还要继续带着我们逛一逛奥普沃城。
城中心,无疑是商业区,以超市为中心。但我们不急着逛超市,而是跟着导游先逛逛外围。
摆在盆里的商品,,除了豆子,基本上不认识。
尤其是其中的虫子,貌似还是活的。
辛巴族人用来香薰的香料和制作的Otjize的红赭石,此时倒不能判断。
装在桶里的是酒,不确定是不是自酿的。
做为商品的衣服,没想到,是二手的。
听说我们放进小区衣物回收箱里的衣服,最终来到了这里,而且是一条很成熟的产业,伍队竟然还是业内人士,很熟悉其中的运作流程。
鞋子,也显然是二手的。
还有电子产品,比如被我们淘汰了的收音机、录音机、计算器。
至于手机壳,则是新品无疑。
锅里炸的,是类似我们的年糕一样的当地人喜欢的食物,有团友勇敢地尝了一份,亲验并木有卫生问题。
红泥人,也正常走在街上,就算是不穿上衣,也一样属正常现象。
做为纳米比亚的民族之一,辛巴族人不穿上衣只是一种风俗习惯,无关雅或不雅。
发现理发店很多,一家接着一家。
不妨也走进去,体验一下非洲人的美发方式。对女孩来说,无疑是编辫子。
衣襟动了心,也想编编试试。非洲人的辫子,一编就是几十上百条,考虑到不占用团队太多时间,提出只编十个的要求。
简单规划之后,理发师开始工作。
一边看热闹的书记员也开始了记录。
编的过程中,全使用大量的发胶,不然不平整,也不坚固。
结果,编不出十根,六根就满了。
而衣襟在五根辫子编好后,执意留下剩余的头发不编,为的是形成对比效果,一边是来了非洲之后的,另一边则是没来非洲之前的。
但其实理智地说,效果并不好。
剩下的那些头发看着比辫子长,且凌乱,明显是半截子工作,家长和理发师都看不下去。但却拗不过衣襟,毕竟头发是长在衣襟头上。
北京的姐姐也架不住劝,也想编编试试,结果在完成两根之后,疼得眼泪哗哗地流,只好拆掉
最后去了超市,难得见到绿色的菜,还出乎意料的新鲜。
在超市的熟食区,发现热乎乎的口味合适的酱鸡,还有米饭和肉丸,众人表示有些小激动,分食,合口且饱腹。
驶离中心区,一路上依然在观察着当地人的状态,此时分分秒秒都是珍贵,需要不错眼珠地看着车窗外面。
红泥人的身影,随时都在闯入视线。
时间是午后一点,大概是到了放学时间,很多穿校服的学生出现,大大小小都有。
对很多家庭来说,校服是家里最干净、正式的衣服,穿在身上很是神气。
对孩子们来说,因为喜欢穿干净衣服而喜欢上学,是如今纳米比亚学生的一种现实状态。
经过一处上坡时,发现一队学生正集体从坡上走下来,从校服上猜,大概是贵族女学之类的。
逛完了奥普沃,回到酒店。
衣襟一直惦记着泳池,想游泳。根据经验判断,需要时间晚些,泳池里的水温才能上来,所以一再劝说衣襟要等待。
等到不能再等,衣襟迫切地换了泳装,试着下水。结果果然水温太低,入水的过程进展缓慢。
新辫的一头小辫很是明显,编与编,到底是不一样滴~~~
不光是衣襟,就连体质更强健的老外进到水里,都在大叫,可见水温之冰冷。
但衣襟还是很坚持,适应之后,开始享受泳池时光。
抛开水温,就镜头来说,无边泳池无疑是渴望的。
不能陪衣襟进水,便陪拍照吧,衣襟到哪儿,镜头就跟到哪儿。
跟着衣襟的欢乐而欢乐。
跟着夕阳的脚步,爱惜浸泡在泳池里的光阴。
光阴总是如梭,衣襟已经长大。
晚饭,还是早早到达餐厅,一边等太阳落山,一边等美食上桌。
还是坐在餐桌前,追看落日,从山边一点一点落下去。在纳米比亚,落日自由就是这么容易实现。
又点了一份德式猪蹄,量没昨日的那只大,但也足够吃饱两个人。
伍队设计的纳米比亚行程,时间上安排上不急不缓,有集中赶路,也有酒店休整,相对来说更轻松。
奥普沃连住两晚之后,我们将开启此行最精彩的部分——埃托沙国家公园。还请期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