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2024年7月20日,从鲸鱼湾经骷髅海岸到颓废方丹,车程515KM。火烈鸟大清早在窗外辞行,沉船的悲怆有限,凯普克罗斯角的海狮多到远远超出想像,沙漠中茅草屋酒店的存在再一次刷新观念
鲸鱼湾短暂两日,火烈鸟和Sand tour让人印象深圳,但还是为没有拍到密集的火烈鸟盛况而有所遗憾。
早饭后即将离开,六姐无意中向窗外望了一眼,发现海边出现了稍许浅滩,重点在于,看到了火烈鸟,而且距离相对很近。
收到通知时,正拖着行李往车边走,听闻火烈鸟的讯息,迅速把行李交给家人,跑回房间。
在外面的日子,总是相机不离身,只是个人习惯,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此时无疑节省了时间,队伍已经集合即将出发,没想到会有火烈鸟来争抢这宝贵的时间。
数数浅滩上的火烈鸟,其实不过几只,与别人的片子中多到密不透风的情况完全没得比。但此时无疑是有胜于无,要满足,不能再挑三拣四。
镜头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像觅食中的火烈鸟一样,很忙。
头几乎一直扎在水里,急于填饱肚子。
不确定火烈鸟的性别、习惯,同时入镜有,就当是一对儿吧。
一个向前,一个向后,这队形需要细细看,才看辨得清楚。
向着一个方向,才更和谐。
火烈鸟不仅因为腿长显得优雅,羽毛也是干干净净的,白里透着粉,调性调形都不错。诸多因素叠加,所以才被人们追捧、喜爱吧。
拍火烈鸟,如果能拍到交颈组成爱心型的,才是成功。
要拍到爱心型的画面,无疑需要时间,要长时间地等待。
而此时的时间,每一秒都在倒计时,所以并没有奢望。
只是习惯性地,对着火烈鸟的方向,按动快门。
从酒店房间的露台,隔着一条马路,再到浅滩上,距离其实并不短,只能用400mm焦段。
加之海面上有雾气,对焦很难完成,当爱心真的出现时,快门是按了,但图片却是糊的。
但还是传了上来,因为觉得这一组的意境不可多得,刚好有三只火烈鸟组成画面,明显有第三者来横刀夺爱。
小三,还真是无处不在啊~~~
有些鸟就是不怕事多,碍事也不觉得。
自己觉出没意思了,这才放低身段。
且把头扎向水里,当做什么都看不见。
同时扎着头找食的火烈鸟组合,更为多见,也拍清楚了,但故事性却明显欠缺了。
清晨的光线和海面上的雾气,让这一组画面呈现出的灰色调,很是好看。
也让火烈鸟身上的色彩,不会那么浓艳,与整体调调更协调。
火烈鸟的眼睛很小,需放大图片,才能看清楚。
在不足十只火烈鸟的大长腿与长脖颈间萦萦绕绕了很久,觉得再不收兵就太对不起在车里等待的团友了,这才急忙收起镜头。
即将离开时,出现在窗外的这几只火烈鸟,仿佛鲸鱼湾的赠品,让这一个清晨生动又充盈,完美至极。
就这样,带着心满意足,离开鲸鱼湾这座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继续向北。
驶出城市,重入无人的沙漠。
一边是沙漠,一边是大西洋。
海上隐约出现了作业平台,此处资源之丰富,让人毋庸置疑。
输油管道,自然也是配了的。
旱季的纳米比亚,天上没有一丝云彩,之前的几天,一直对这一现象表示好奇。
又说回到昨天的天气上。在我们体验Sand tour的一整个上午,天气晴好无比;而下午则变了天,风大浪急,天色阴暗,空气湿度相对增加,但却依然没有降雨。
突变的天气,为早上的天空带来了云,薄云,却足够让天空显得灰暗。慢慢地,有一个角露出了蓝天。有了云的天空,并不正常,倒显出几分诡异来。
这一段路,位于纳米布沙漠与大西洋冰冷的水域之间,长约500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为干旱的沙漠之一,当地人将其称之为“土地之神龙颜大怒”的结果,一年到头都难得下雨。沙漠直接延伸至大西洋海岸,形成了沙丘、盐沼和岩石交织的独特景观。
葡萄牙海员把这段路称之为“地狱海岸”,也叫作骷髅海岸,因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数不清的船只残骸而得名。
骷髅海岸充满危险,有交错水流、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令来往船只经常失事、搁浅,水手们则因为极端干旱和缺乏资源而无法生还。时日至今,过去在捕鲸中因失事而破裂的船只残骸,依然杂乱无章地散落在世界上一条最危险荒凉的海岸上。在这里,由海市蜃楼现象所形成的赭色沙丘则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景色之一,只有羚羊、沙漠象和极其勇敢的旅游者才能踏入这一禁区。
既然经过骷髅海岸,自然要参观具体内容。伍队带大家停了车,沙滩上先见到一具骸骨,外框则用石头围出纳米比亚地图,就是上篇我们拍合影时做的手势。
靠近海岸之处,遗有一艘破船,名为Zeila Shipwreck Namibia。沉船的位置,距离我们昨晚特意跑过去吃中餐的小城斯瓦科普蒙德大约14公里。
Zeila号是一个废弃的印度渔船,搁浅于2008年。被废弃的原因,是因为修船的成本过于昂贵,东家算得清楚这个账,索性遗弃了。没想到,十几年之后,成了骷髅海岸著名的景点之一。
锈迹斑斑的沉船,半浸在沙滩与海浪中,形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鸟儿栖息船上,增加了骷髅海岸的荒凉与神秘。
简单拍照后,离开沉船所在的海滩,继续赶路。
车子不时经过骑行的人。
也经过很多带着车顶帐篷的车子。
这一天的对讲机里,伍队一直在说着纳米比亚人是多么多么的喜欢户外运动。
在加油站停车加油,依然享受着工作人员主动提供的免费洗车服务。
也参观了伍队重点介绍的加油站便利店。
虽只是建在加油站里的便利店,商品却是极大丰富,涉及到的品类,都与户外运动、露营活动有关。
服饰、用具,都是户外需要的。
渔具类的更是齐全,不能每个细节都拍到,只拍下个大概。
野餐、野炊用的商品,也是面面俱到。
再往前,漫漫风沙里,竟然看到了不一样的存在。伍队说暂且保留这份神秘性,稍后再做分解。
经过一道造型有着特别指意的“门”,进入凯普克罗斯角的一处景区,需要买门票方能进入。
并不确定伍队带大家来这里,具体是看什么的,跟着进去就对了。
车子停稳,下车,还是不知道要看什么。
只感觉是到了海边,且有明显的刺鼻怪味冲进感观。
眼前,地明显不平,但不过是大石头而已。
经家人提醒,这才定睛细看,哪里是石头,明明是动物啊,老眼昏花中差点踩到。
天啊,那是一群什么样的动物呢~~~空气中弥漫着非常难闻的异味,耳边充斥着各种奇怪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外星球般地不可思议~~~
原来,人家就是伍队说会拍到吐的海豹。别说拍了,光闻味就想吐了。
它们看似没动,其实却在蛄蛹——此时必须请出最能生动表达此情此景的东北话。
眼中的这些大家伙,谈不上可爱,却也有些萌。
至于它们的名字,忍不住较起真来,资料里说这里是凯普克罗斯海豹保护区(Cape Cross Seal Reserve),是世界上最大的南非毛皮海狮群聚地之一。那么,它们到底是海豹还是海狮呢?
同属于鳍足类动物,海豹和海狮在外形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类别的动物,在生物学特征、行为习惯以及栖息地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区别包括:
1. 耳朵
海狮:有外耳廓,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露的小耳朵。
海豹:没有外耳廓,耳朵是平贴在头部的,仅有耳孔。
2. 前肢
海狮:前肢(鳍肢)更长、更灵活,像鳍一样,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在陆地上移动,也可以帮助游泳。
海豹:前肢较短,主要用于游泳,移动时动作不如海狮灵活,通常在陆地上会用身体蠕动前进。
3. 后肢
海狮:后肢可以向前翻折,在陆地上行走时能帮助它们移动得更快、更灵活。
海豹:后肢固定在身体后方,无法向前翻折,因此在陆地上移动较为笨拙,多依靠身体蠕动。
4. 叫声
海狮:通常会发出吠叫声,声音较大,类似于狗吠。
海豹:声音较小,更像是低沉的咕哝或嘶嘶声。
5. 生活习性
海狮:倾向于生活在群体中,社交性强,常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
海豹:较为独立,通常会单独或与少量同类在一起。
6. 栖息地
海狮:通常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常见于太平洋沿岸。
海豹:分布更广,可以在极地、温带以及部分热带地区的海洋中发现。
从以上特征分析,它们更像是海狮,有明显的外耳,成群结队,还会发出像狗吠一样的叫声。
再问ChatGPT,回答印证了上面的判断:
或许英文seal更能准确表达,被译为海狮或海豹,则全凭译者爱好。
伍队多次提醒,说这些家伙又名海狗,是会咬人的,要保持距离。还好,地上是留了空间给好奇的人类经过的。
眼前的这些大家伙,实在是太奇怪了,要盯准了具体的一只或两只,才能看清楚细节。
寻着叫声望过去,有两只似乎在打架,但并没有真的发生撕咬事件。
看它们的皮毛颜色,有着明显的深浅区别。
皮毛颜色的差异并不代表海狮的种类不同,而是它们在生长、环境适应、季节变化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自然变化。
相关的因素如下:
1. 年龄和性别
幼崽:幼小的海狮通常颜色较浅或有较明显的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毛发颜色会变得更深。
成年雄性:成年雄性的颜色通常较深,毛发更为浓密,这也有助于在繁殖季节展示其强壮和健康的状态。
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颜色通常较浅且毛发较为均匀。
2. 季节性变化
海狮的毛发在不同季节可能会有所变化。冬季,它们的毛发较为浓密,有助于保暖;夏季,毛发则可能变得较为稀疏且颜色更浅。
3. 环境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海狮毛发可能会变得更浅,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类皮肤和头发因日晒而变得更暗或更浅。
海狮在沙滩上或海底的泥土中打滚,可能会沾上泥土或海藻,造成毛发颜色的暂时性改变。
4.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良好的海狮毛发通常更为光滑和均匀。如果海狮处于较差的健康状态,毛发的颜色和质地可能会受到影响。
镜头又对准了两只缠绕在一起的海狮,不确定它们到底在干什么。
大张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像是要加架。
话锋一转,交缠的姿势又像是在亲热。
但见上面那只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大大的,难道当众谈恋爱的海狮是不要害羞的吗~~~
既然觉得人家不应该睁着眼睛,那就闭眼呗,一副温柔媚骨相,仿佛瞬间融化了~~~
两只都闭起眼,一起融化,应该是在谈恋爱吧~~~
近前的一只,又突然做出仰天长啸状,却是为了哪般捏~~~
海狮的世界,还真是看不懂~~~
只知道眼中,是数不尽看不过来的海狮,画面有些恐怖,却也很是有趣。
保持距离的同时,对怪味渐渐适应,因为注意力有限,关注着视觉,难免忽视了嗅觉。
正看得起劲,接近围墙的家人在打着手势,便小心地绕过去。
站稳,住围墙外望过去,这一望不要紧,又大大地吃了一惊。天啊,是更多的海狮,沿海滩一直到海里。
最开始时犯的错误,此时不能再犯,仔细看,没有石头,全是海狮。
不用再走近水面,用400mm端拉,看得远比一双老近视眼更清楚。
向海边突出的角上,无一例外,都趴满了海狮。
镜头逐一扫了一遍由海狮书写的盛况。
这还不够,再看海面上海水里,那些浮起的黑色小点点,也都是海狮。
天啊,这是有多少啊~~~能大概猜出来吗?
官方的说法是,做不世界上最大的南非毛皮海狮聚集地之一,凯普克罗斯角的南非毛皮海狮数量非常庞大,可达20,000到30,000只,甚至更多。因季节和繁殖周期的不同,这个数学会有所波动。
那么,凯普克罗斯角为什么会有如此数量的海狮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丰富的食物资源
凯普克罗斯角位于大西洋沿岸,海洋中有丰富的鱼类、甲壳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这为海狮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海狮聚集在这里。
2. 适宜的栖息环境
凯普克罗斯角的岩石海岸线提供了海狮理想的栖息地。岩石不仅可以作为栖息的场所,还能为海狮提供避风的环境,有助于它们在风暴和恶劣天气中找到庇护。
3. 繁殖条件
这个地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适合海狮繁殖和抚育幼崽良好的,使得海狮群体不断增长。
这一点最重要,这里的海狮缺乏天敌,不会意外减员。
4. 历史性聚集地
凯普克罗斯角自古以来就是海狮的重要栖息地。长期以来,这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海狮群体,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庞大数量。
5. 保护区管理
凯普克罗斯海豹保护区对海狮的保护和管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区为海狮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环境,限制了对它们栖息地的干扰和捕猎,使得它们能够在此繁衍生息。
当然了,管理需要,也会人为捕杀一些,使海狮的数量控制在更合理的范围内。
看这里的海狮,太安逸、太巴适了不~~~
好奇那些怪味从哪儿来。
细看,岩石间有一层细细碎碎的仿佛经过消化道处理过的干草一样的物质,但却并不像是粪便。
其实,怪味一定与海狮的排泄物有关,离不开尿液与粪便。据说海狮的粪便是黑色的球状物,只是当时并未细看。那么多海狮聚集在一起,排泄是自然的,想没味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个地方几乎不会下雨,意味着雨水是嫌弃的,不会来帮忙冲刷~~~
对着那些海狮,一次次对焦,快门忙得很。
与火烈鸟相比,海狮面前对焦更容易完成,几乎不会跑焦。
所以,拍出来的图片,清楚地记录下了海狮的各种表情,虽然不会解读。
胡须也一根根拍得清清楚楚,还有小小的却明显的外耳。
张大的嘴巴,以及发出的类似犬一样的吠声。
还有萌萌的表情。
要说可爱,也是真的可爱。
虽然身体并不敢靠近它们。
吃饱了的海狮,更喜欢蠕动而不是移动,像蛆一样地蛄蛹。
移动时,它们会四肢发力。
海狮的幼崽,在体型上与成年海狮差别不大,却人家却是宝宝,还在吃奶。
像是在啃老,但海狮妈妈却明显表示出很享受这份母爱的样子。
难得抓到跑单的海狮,可以排除周边其他海狮的干扰。
来自动物的可爱之处,海狮更是不能少。
一直忙着拍海狮,抽空留下一张与海狮的合影。
衣襟也是一直在用电话手表记录着眼中的这些海狮,还与同学现场连线,时时播报。
那么多海狮,能摄入镜头的非常有限,但凡被镜头带回家的,都是缘份啊~~~
能遇见,能对上眼神,当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任何缘份,都要珍惜,不是么?
说到这里,海狮表示赞同,并用身体语言投了赞成票。
也有默默在一边点头称是的。
说,远方来的客人呀,谢谢来凯普克罗斯角看我~~~
说,再见,不送~~~
躲在栈道入口处的一只海狮,身上的毛不知是什么情况,很是粗糙不平整,仿佛与刺猬的杂交品种,哈哈哈~~~
伍队一直说会看到“吐”的海狮,虽然味道难闻,叫声难听,却看不够呢,完全没有要吐的感觉。
相机拍到发烫,还是不能停下来。
场景与主角一再切换,看点不断。
最喜欢的,还是海狮呆萌的表情。
再加上动作,简直就是给足了面子。
还有吃不完的奶,啃不够的老。
向上翻的肚皮,晒的不是太阳,而是老子愿意。
见伍队早回到车里防“吐”去了。
也收工上车,一边离开,一边拍下最后的海狮。
被怪味和怪叫塞满的感观,一时难得平复。这一天,留在凯普克罗斯角的记忆,太难忘了~~~
离开海狮,又经过路边看到的那些奇怪所在。
伍队体谅民心,带大家停下来,自由选购。
是的,那些摆在铁桶、木桩、石头上的东西,是商品,方式是无人售卖。
价格,多数是不写的,给多少,全凭买家自愿。
用来收钱的罐子,也是五花八门,纸币可以投到罐子里,硬币就放在罐子周围好了,方便那些没有硬币的买家找零使用。
这就是纳米比亚式的商品交易方式,据说这种方式非常普遍,小到这些石头,大到家具,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完成售卖。
在纳米比亚,没有人偷东西,可以做到真的夜不闭户。
说回看到的商品,基本上是石头,以盐的结晶体为主。
也有一些细碎的石头,晶莹剔透的。
挑小的带了几件,考虑的是方便放进行李里,过海关时不出问题。
这一天的要事基本上办妥了,接下来就是认真跑路了。
天上的云,渐渐散开,蓝天复现,果然没下一滴雨。
整体来说,这一天的天气并不算好,天色以灰蒙为主。
非铺装道路依然占主流,跟在伍队的车后吃灰,已经非常习惯了。反而是眼前没灰时,会觉得少了美感。
这样的非铺装道路,限速是100KM。是的,最高可开到100KM,难以想像不?除了羡慕还是羡慕,更高效不是么?
路边开始出现人类的身影了,明显是招揽生意的。
无人看守的货摊,也经过几处:
还看到一些女人,身着色彩鲜艳的长裙,伍队说他们是赫雷罗族人。出于礼貌,只看不拍,所以此时没有图片。
赫雷罗族(Herero)是纳米比亚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居住在纳米比亚中部和北部地区。赫雷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纳米比亚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故事也是纳米比亚民族抗争与生存的象征。
赫雷罗族原本是牧民,传统上以放牧牛羊为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赫雷罗族与德国殖民者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了臭名昭著的赫雷罗和纳马屠杀(1904-1908年),这场种族灭绝导致了赫雷罗族人口的剧减。
赫雷罗妇女最著名的文化象征之一是她们穿着的维多利亚式长裙,这种服饰是殖民时代引入的,但赫雷罗族将其改造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她们还戴着一种带有牛角形状的头饰,象征着牧民文化和牛的重要性。赫雷罗族传统上以牧业为主,牛在他们的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现代赫雷罗族除了牧业外,也参与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商业和服务业。
赫雷罗族在现代纳米比亚社会中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他们不断努力维护和复兴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
经过一个小镇,停车休息,发现了洗手间附近的小商品,暨旅游纪念品。
这些天,还真的没接触过这些东西,做工虽谈不上多精美,却带着明显的非洲风情。
既然遇到了,自然是要细细看看的,就算不买,也开心。
让衣襟开心的,还有冰棍,而且是巧克力脆皮的。
大树下也有一些小东西出售,一看有人要出手,也追过去看看热闹。
见到的是一种类似钥匙链的挂件,圆形的果子外面,融入了当地文化的符号和传统图案,看上去确实比较特别。
进一步得知,它们是大象果。
其实是马鲁拉果(学名 Sclerocarya birrea),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南部和西部的野生果实,在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等国家广泛分布。由于马鲁拉果成熟时常被大象食用,因此被称为“大象果”。
马鲁拉树是一种大型落叶树,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通常生长在草原、稀树草原和沙漠边缘。马鲁拉树对当地社区非常重要,不仅提供果实,还为生态系统提供庇护所和食物来源。
马鲁拉果是一种小而圆的果实,成熟时呈黄色。果肉多汁,味道酸甜,非常爽口。马鲁拉果富含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四倍。此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马鲁拉果可直接食用,也可以制成果汁、果酱、蜜饯等。马鲁拉果还可以用于酿制传统酒类,最著名的是Amarula奶油利口酒,这是一种结合了马鲁拉果风味的奶油酒。从果核中提取的马鲁拉油则是一种珍贵的护肤油,因其保湿和抗氧化的特性广泛应用于美容产品中。
在非洲文化中,马鲁拉树和果实同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所以经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仪式中。每年的马鲁拉收获季节,许多社区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围绕着马鲁拉果进行音乐、舞蹈和宴会。
大象也特别喜欢马鲁拉果,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它们会特意寻找这些果树并享受美味的果实。大象的这一行为也帮助了马鲁拉树的传播,因为大象在食用果实后会将种子散播到更远的地方。
近年来,马鲁拉果的商业价值逐渐被发掘,尤其是在护肤品和食品行业。通过可持续的采集和利用,马鲁拉果产业为当地社区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对这一自然资源的保护。
总之,马鲁拉果不仅是非洲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当地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前这些用马鲁拉果做成的小挂件,以独特的质感和天然风格,促成该出手的时刻。经过讨价还价,共16枚挂件,以1000当地币的价格成功购入。当时觉得有些贵,后来发现这个价格还是很不错的。
再往前跑,沙漠里渐渐多了绿色。
偶尔,会出现一些简易的“建筑”,不确定是不是当地人的日常居所。
沙漠还是那个沙漠,因为绿色的出现,而变得很不一样。
就连尘烟也跟着不一样了。
绿树与枯草的结合,更像是非洲的旱季。
突然,视野中出现了两只长颈鹿。
还是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上见到纯野生的长颈鹿,它们太高了,也太帅了,瞬间刷新之前遇到的所有动物。
也就在这时,发现相机没电了,备用电池放在后备箱的行李箱里,而手机拍图的效果,难免太牵强了。
停车去翻后备箱,待找到电池启动相机,长颈鹿已经走远了,而且只能追到一只。
感觉很是遗憾。
不知不觉间,非铺装道路换成了柏油路。
不用吃灰了,视线清晰了许多。
绿色越来越多,离我们的酒店也越来越近。
伍队卖过官司,说我们的酒店位于山上,与山脚下的民居反差强烈。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反差呢,终究是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的。
转过最后一道弯,岩石间貌似有茅草屋出现。
还真的是茅草屋,而且是一大排。
我们即将入住的客房,就是这样的茅草屋。
房间的玻璃门,正对着床。
衣襟第一时间扑到床上,开心得不得了。
洗漱区在最里面,用床头所在的墙壁进行隔离。
洗漱用品上使用了动物图案,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房里的空间放行李箱有限局促,但也还说得过去。
所有的空间都进行了精心布置,该有的都有,情调也都有照顾到。
房间的外观和露台,都很特别。
酒店在设计上,明显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采用传统非洲风格装饰,使用当地材料,如石头、木材和茅草。
主要是这一天经过的区域,都是荒凉的沙漠,能住上这样的房间,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酒店名为Twyfelfontein Country Lodge ,是纳米比亚著名的生态旅馆,位于Damaraland地区,靠近世界著名的Twyfelfontein岩画遗址。这家旅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对前来探索纳米比亚自然和历史游客来说,无疑是理想的住宿地。
就客房数量来说,虽比不上在苏西斯黎沙丘住过的Le Mirage Resort & Spa,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餐厅所在位置的那个弯形泳池。
还看到一些车胎很宽的自行车,大概是酒店为喜欢骑行的客人准备的。
说到Twyfelfontein岩画,泳池对面的几块大石头上就有。
马上有一只小蜥蜴跑到脚边,抢岩画的镜。
而衣襟,自从见到泳池的那一刻,就在跃跃欲试。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担心水冷,却拗不过衣襟的心愿,只能成全。
换上泳衣的衣襟,果然自发光,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水,果然是凉的,让衣襟适应了好办天。
最终,开心地在泳池里泳了。
没准太长时间,但过程对衣襟来说,很重要。
酒店坐落在Twyfelfontein谷地,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山脉和红砂岩构造。试着向上爬了几步,到处是干巴巴的的。
树更是干巴巴的,树叶丝毫不见。
树皮也干巴到掉下来。
脚下的草,也是干巴巴的,很脆,一踩就碎。
野生动物的粪便,也是比比皆是。
被风化的岩石,形成各种各样神奇的形状。
正是这些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着客人,从世界各地而来。
酒店还设有公共休息区、餐厅和酒吧,提供多种当地的和国际的美食。
晚餐,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美食区,自助吃到扶墙而出。
饭后,团中的三位成年男性还去品了大象果酒,女性则各自回屋。
各有各的享受。
回想这一天,无论是早起欢送的火烈鸟,凯普克罗斯角的巨量海狮,还是此时可让让身心放松下来的茅草屋,都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