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份红色,正是纳米布沙漠特有的。
再次强调,这红色,来源于沙粒中的铁氧化物(铁锈)。
关于成因,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铁含量高的沙粒:纳米布沙漠的沙粒含有大量的铁矿物质。当这些矿物质在沙漠环境中经过长期风化和氧化,铁逐渐被氧化,形成了铁氧化物,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铁锈。
2. 氧化作用:当铁矿物暴露在空气和水分中时,铁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如赤铁矿)。这种氧化过程类似于金属生锈,使得沙粒逐渐变成红色、橙色或棕色。
3. 时间的积累: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形成时间超过500万年,甚至有些部分可以追溯到8000万年前。这种长时间的地质历史让沙粒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反复的氧化和风化作用,从而逐渐累积了丰富的铁氧化物,赋予了其独特的红色。
4. 颜色的变化:不同区域和不同深度的沙丘颜色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沙粒的氧化程度和时间不同。有些沙粒的氧化时间较长,呈现出深红色,而氧化时间较短或铁含量较少的沙粒则可能呈现橙色或黄色。
5. 美丽的景观:这种红色沙粒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色彩变化,特别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光线角度的变化使得沙丘显得更加鲜艳和层次分明,成为摄影师钟爱的拍摄对象,更成为游客眼中最美丽的风景。
铁氧化物长期积累和风化作用的结果,形成的纳米布沙漠的红色沙丘,是沙漠环境和时间的共同作用造就的自然奇观。
何其有幸,亲临至此。
关于纳米布沙漠的形成原因,则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气候过程的结果,涉及数百万年的时间跨度。主要原因如下:
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首先是副热带高压带: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内,这个区域常年受控于下沉的干燥空气,导致降水极少。这种气候现象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寒流效应:纳米布沙漠沿纳米比亚的西海岸延伸,这一带受到了来自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寒流使得沿海地区的空气温度降低,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雾而非降水。这种沿海雾在沙漠的生物生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足以改变沙漠的极端干旱特性。
2. 地质演化:
有古老的地质基础:纳米布沙漠的基础地质由非常古老的岩石构成,部分岩石可以追溯到18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期。这些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材料。
也有风化和侵蚀的共同作用:在长时间的地质历史中,风化作用和侵蚀过程不断将岩石破碎,并由风力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沙粒。风力的长期搬运和堆积作用,特别是来自内陆的东风,将沙粒推向西部,形成了纳米布沙漠中著名的红色沙丘。
3. 大地构造运动:
大陆漂移:数百万年前,随着冈瓦纳大陆的分裂,非洲大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纳米布沙漠的形成与非洲大陆边缘的海岸线形态密切相关。
海岸线抬升:随着大地构造运动,纳米布沙漠所在的区域经历了海岸线的抬升和下降,这些地质运动对沙漠的扩展和风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干燥环境的长期维持:
气候的长期干燥:纳米布沙漠被认为已经存在了至少500万年,有些研究认为其干燥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万年前。这种极端干燥的气候条件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使得纳米布沙漠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
地质、气候和大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纳米布沙漠。
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期的气候干旱和风力作用,以及古老的地质历史,造就了纳米布沙漠这一世界上最古老、最壮丽的沙漠景观。
以下图的形式呈现,不能不为之惊服。
45号沙丘,是苏西斯黎沙丘中最著名的一处,高近325米,以优美的外观和曲线,成为纳米比亚红色沙漠的一张名片,多次登上《国家地理》和旅游杂志的封面。
当然了,这里非常出片。
虽然时间有限,水平有限,但随手拍,还是美得不可复制。
二话不说,往沙丘上爬去。
脚下的沙子又细,又丝滑,完全没有粗糙感。
同时发现,向上的脚步迈得很艰难,上一步的同时,会下滑半步,成了自己和自己较劲,做很多无用功。
借拍照的由头,停下来休息片刻,则显得非常必要。
用手抓了一捧沙,上扬,同样的红色的。
而抓过沙的手,没有任何留存,更没有丝毫灰尘,说明抓过的是真的沙,与土无关。
越爬越高,同时大口大口地喘着租气。
而且还有抑制不住的眩晕感,如恐高,因为脚下的沙是滑的,同时受限于供脚步行上的线条宽度。
视野也越来越开阔,更多的线条美,在沙丘的高处接连显现。
目光所至,都是苏西斯黎(Sossusvlei)的一部分,是线条的叠加。
苏西斯黎正是因这些红色沙丘区而著名,沙丘高度可达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之一。
在300米的沙丘之上,终于追上了衣襟。
清晨气温寒冷,但爬上沙丘之后,却浑身燥热,似乎连鞋子都穿不住了。
其实不穿鞋子,是为了更全面地感受脚下的沙,轻软细碎,延绵无际。衣襟的心思,为娘的自然是懂的。
伍队打包的早餐盒里,有一枚煮熟的鸡蛋,被某人揣在兜里带上了沙丘,此时刚好做道具,玩一次“滚蛋”。一枚小小的蛋,下滚的过程,因为视线完全不受阻碍,滚得风声水起,有声有色,直到到达沙丘底部,彻底停下来,才收回视线。
太阳越升越高,沙丘所呈现的颜色没那么红了,但位居沙丘之上的心情,却是开阔的。
有人从沙丘的侧面往下跑着,感觉并没有危险性。从角度来说,下滑也是可以的,但却不好操作,因为沙子太软了,整体硬度不支持。
其实只是爬上了最近的一面沙丘,而沙丘与沙丘之间是相连的,若是不用考虑团友的时间,真想多走几处。
既然不能走更多,便多拍些图片吧。相机表达的色彩不够浓郁,手机可以补充一二。
将沙丘拉近,细节放大,呈现的是另一种层次的美。
开始往回走,下坡。
脚力倒是省去很多,但眩晕感却在加剧。
同时上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相遇时需要小心侧身,很怕被挤下去,但其实当时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看似不小的斜度,其实与悬崖峭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算真的栽下去,也不会粉身碎骨,反而会相当有趣。
沿着沙丘的侧面拍下的图片,是对上述揣测的全面支持。
下坡的时间,明显比上坡更短。
回到车子停放处,伍队又带大家前往死亡谷的方向。
路两边,依然是连绵不绝的沙丘,只是看着没那么红了。
前往死亡谷,需要换乘车辆,是被改造过的车子,底盘高,更适合在沙漠中行驶。
行驶过程中,非常颠簸,如同按摩,即流行语“马杀鸡”。衣襟最喜欢这类的颠簸,颠得异常兴奋,一直在大声叫着。
在指定地点下车,步行前往死亡谷。
伍队事先有交待,说是有枯木。并没第一时间看到枯木,却见明显的干涸之处,凝结的矿物质,说明之前这里曾经是水塘。
而且这样的“水塘”,远不只一处。
只是如今彻底干涸了。
但绿植的存在,又说明或许雨季时,这里还是会有水的吧。
费力地行走,一直不见枯木,却见沙丘上有更多的人影在晃动。
放大看那些人影,也有成串的整整齐齐的脚印,相遇成趣。
又停下来玩沙,因为此处沙子的手感太好了。
也试着躺平,贴近沙子的柔软。
在这红色的沙漠中,再怎么亲近,都不过分。
美感,无处不在。
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前。
死亡谷,做为苏西斯黎最美的景观,游客络绎不绝,所以踩出来的脚印层层叠叠,不辨方向。
终于,眼前豁然,一大片曾经的水塘,与红色沙子区别明显。
也终于明白了,伍队口传的树,并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片。
28-400mm的镜头,可以将那些枯树,拉得很近。
伍队一再交待,这些枯木,只可看,不可摸,因为手上的污渍、油渍都可能为它们带来伤害。
非常容易理解,也确实是只看看就好了,完全没必要再加一道手感体验。
就算是合影,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接触。
枯木好看的同时,又发现对面一处更好看的沙丘,仿佛外星人用的飞碟,让眼神一时忙不过来。
做背景,也是美得不得了。
再次将视线定格在死亡谷内。
由干涸的盐沼形成的死亡谷,因其独特的荒凉美感和极端环境而闻名,是地球上最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之一,令所有观者印象深刻。
其特点如下:
1、干涸的盐沼:死亡谷原本是一个由季节性河流冲刷形成的沼泽地,但由于气候变化和沙丘的移动,河流改道,导致这里的水源干涸。现在,死亡谷是一片白色的盐盘,地面干裂,呈现出干涸后的龟裂状。
2、枯树残骸:在死亡谷的盐沼上,矗立着许多已经死亡的骆驼刺树(Camelthorn trees)的残骸。这些树木大约在900年前因水源消失而死亡,阳光的极端暴晒使它们无法腐烂,因而树干一直保持着原样。这些枯树被烤得炭黑,与白色盐沼、红色沙丘和蓝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3、四周的红色沙丘:死亡谷被一些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包围,这些沙丘的高度可以达到300米以上。红色的沙丘与白色的盐沼和黑色的枯树形成了戏剧性的景观对比,是死亡谷如此著名的原因之一。
4、独特的光影效果:死亡谷的光影效果尤其在清晨和傍晚时分最为显著。当太阳低垂,光线以斜角照射在沙丘和盐盘上时,沙丘投下的阴影和盐盘上的光线相互交织,创造出非常有戏剧性的视觉效果。
5、极端的干燥环境:死亡谷几乎没有降雨,其极端干燥的气候是其名字的由来。这里的生命迹象极为稀少,但周围的沙漠却因顽强的生物而闻名。
游客们在死亡谷内的枯木间深入观察,也在四周的沙丘上缓慢移动,都是为了旅行中的体验感。
也不断有人从沙丘顶端跑下来,直入谷底。
被烤成黑色的骆驼刺树,形状各不相同,每一棵,都是绝对独特的景观。
与四周的红色沙丘,融合得自然而然。
居于枯木之间,角度随便选,怎么看怎么是特别。
怎么看怎么有形。
此种情景下,中国人更习惯的是胡杨,用词不过是“千年不死”、“千年不倒”之类的。
原理相通,不同在颜色上,而且完全失去了生命的迹象。只有枯死,没有新生,所以衬得起“死亡谷”之称。
又热又晒的上午,看完死亡谷中的枯木,便回身找伍队去了。
同团的另外两人则爬上了沙丘,比我们体验得更深层次。
一边往回走,一边经过那些盐沼地,每一次对望,感觉都不相同。
回到乘车点,有树遮阴。
也有鸟,同借树的阴凉。
开始时,并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鸟会往一块儿挤,后来才发现,是游客用矿泉水瓶的瓶盖,加了水,放哪儿,鸟儿挤到哪儿。对水源如此敏感,所以才能在看似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繁衍,是鸟的天性,也是了不起之处。
看似麻雀的这些鸟,没准正是上篇说过的织巢鸟。
等另外两位团友集合的时间,刚好用来拍鸟。
为纳米比亚之行特别入的28-400mm镜头,刚好派上用场,练手。
鸟总在动,并不好拍,需要极大的耐心。
而手持,总归费力一些,勉强拍下几只还能看的鸟。
找光也是问题,鸟看清楚了,光也过爆了。
还好对这些要求并不高,拍成什么样,都是自己的水平,认~~~
喜欢这些跳动的小精灵。
因为喜欢,而有足够的耐心,一次次对焦。
记录下鸟儿的各种动态。
包括目光与目光的相对。
树上,除了鸟,还有鸟窝,很多,且很容易发现。
关于鸟的知识,太少,无从辨识名字,只是单纯的看着喜欢而已。
相对而言,这些鸟并不太怕人,所以距离上给予了镜头足够的便利。
小小的鸟,让追逐的人,感觉很是欢愉。
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另两位团友还不见归来,伍导安排我们先行离开,自己留下来等候。
还是要乘坐景区提供的特殊车辆,享受着“马杀鸡”式的颠簸。同车的人,不论肤色,一律一边颠,一边哈哈大笑。
而颠簸的过程中,还是可以随手拍图的,还真的能看。
枯死的树,依然不少见。
根据形态猜测,死亡的时间并不久,至少没有死亡谷里的那些久。
回到我们的车边,继续待团友。
树上其实也有鸟飞来又飞去,距离相对远一些,不方便拍,就只能是拍下树的静态。
人集齐了,一起回酒店。
经过45号沙丘,颜色与清晨时没法比,无疑,我们的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
路好,车子跑得很快,虽然并不急着回酒店。
很快,就看到了我们的酒店,位于沙漠中的Le Mirage Resort & Spa。
周边很多公里,都没有任何其他建筑。
所以说这座酒店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查了查关于这家酒店的更多信息:
Le Mirage Resort & Spa 是纳米比亚苏西斯黎 (Sossusvlei) 地区的一家豪华度假酒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奢华的服务而闻名。位于纳米布沙漠的心脏地带,这家度假村为客人提供了与周围荒凉沙漠景观相得益彰的独特体验。
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建筑风格:Le Mirage 的设计仿佛一座中世纪的城堡,呈现出异域风情,外观宛如沙漠中的绿洲。这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建筑风格,使其在广袤的沙漠中格外醒目。
2、豪华的住宿:酒店提供宽敞的客房和套房,每间客房都设计得极具品味,融合了现代舒适和传统纳米比亚装饰风格。大部分房间都配有私人阳台或露台,可以欣赏到广阔的沙漠景观。
3、全方位的水疗服务:酒店的水疗中心是其一大亮点,提供各种放松和恢复活力的护理服务。客人可以在享受沙漠风光的同时,体验从传统按摩到特色疗程的各种服务。
4、丰富的活动选择:Le Mirage 为客人提供各种活动选择,包括热气球之旅、沙丘攀登、四驱车探险、观星和导游陪同的沙漠徒步。这些活动让客人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纳米布沙漠的奇特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5、餐饮体验:度假村内设有餐厅,提供当地和国际美食。餐厅的设计同样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许多座位可以俯瞰沙漠美景,尤其是在日落时分,景色尤为壮观。
6、私人浪漫体验:Le Mirage 还提供定制的浪漫体验,如沙漠中的私人晚餐、专属的热气球飞行等,是蜜月旅行和浪漫度假的理想选择。
总而言之,Le Mirage Resort & Spa 是纳米比亚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提供了极致的奢华和独特的自然体验。在这里,客人可以在舒适与自然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享受纳米布沙漠无与伦比的美景和宁静。
真实的入住体验,与上述完全吻合。两晚的停留,并不能逐一体验,但体验之处,都是完美至极。尤其是衣襟,特别享受了温水水疗 。
陪着衣襟的同时,继续拍鸟。
这里的鸟,都更小心一些,躲在高高的树枝间,让镜头很难捕捉。
举着相机瞄很久,才能拍下清晰的鸟,身体部分并不全。
落在勒杜鹃上的鸟倒是有了全身,却也因距离太远,而勉强成图。
在酒店里宅了大半个下午,近黄昏时分,往酒店的后山方向踱过去,发现了剑羚,有三只。
剑羚靠近酒店,是因为有水源。
当然了,是酒店特别提供的,为的就是吸引动物前来喝水。而方便动物的同时,又为入住的客人提供了另一种延伸式服务体验。
对客人来说,与野生动物近距离靠近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也有鸟儿在活动,捡些残渣食用。
夕阳洒下的金色,镀在剑羚身上,还是很美的。正美着,却发现那只剑羚的动作似乎有些不雅,其实也正常啦~~~
此时,如果跟的是摄影团,定不会宅在酒店,说不定跑到哪里追光去了。
一早一晚,光影美且短暂,摄影团一定会牢牢抓住。
按伍队设计的各程,在酒店休整,是为了第二天跑更远的路,毕竟是自驾,司机需要劳逸结合。
早餐和晚餐,是房费中包含的。
晚饭时间,前往餐厅。正对着门前的几株芦荟花拍照,却发现一张笑脸挤进来,且飞快地,变成了两张。
非洲人民的简单与快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跟着他们一起快乐就对了~~~
既然相机带来的快乐很快乐,不如让快乐翻倍。
帮他们拍多了几图,然后回看,得到更加灿烂的笑容和竖起姆指的大大肯定。
第二天早餐时,想到或许可以把原图发给他们,却不确定具体拍的是哪位。还是衣襟眼尖,从若干工作人员中准确地辨出了男性的那位。问到email,男性从后厨请出女性来提供。顺便聊了几句,得知两人是兄弟关系,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用蹩脚的听力,听得七七八八。
拍完人,接着拍芦荟花,一串串的,夕阳的余晖中,水灵灵的。
晚餐开始啦,在成套的大餐开始之前,先来上一杯。
热情的非洲人民提出帮大家拍合影,没理由拒绝,不妨也留下我们的灿烂笑容。
也看到餐厅的环保理念,灯罩,用的是驼鸟的蛋壳。
大餐如期开始。
主餐不够,还可以加多一份,美味又体贴。
从餐厅出来,天已经黑透了。
从餐厅往客房的路上,发现手机信号特别强,信息一条条地挤进来。本想着多停一会刷刷手机,却发现身体在害怕,身处荒郊,说不定有多少动物在暗中窥探着呢,还是赶紧回房间吧~~~
回到舒适的床上,因为时差还没彻底倒好,睡得很浅。
尽管每天的睡眠谈不上充足,但旅途中的遇见,却足以让身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上,并无疲倦。
睡在床上,感觉不出是睡在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