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2017年8月7日,从巴塞罗那飞车至瓦伦西亚,却不只是一次路过。一个下午,先后参观了中央火车站、斗牛场、圣女广场、大教堂、米伽勒塔、塞拉诺斯塔、夸尔特塔等古迹,路过当地排名第一的景点艺术科学城,还吃了正宗地道的中国大包子,以及难以下咽的西班牙海鲜饭
一晃,在巴塞罗那已经住了三个晚上,我们该向下一个地点移动了。
路程350公里,早餐后出发,午餐时就到了瓦伦西亚。
其实按绝大多数游客的行程经验来说,巴塞罗那的下一站,应该是格拉纳达,交通方式应该是飞机的。因为我们是全程租车,若从巴塞罗那直接开到格拉纳达,800公里的路程,要开上至少8个小时,大人倒没什么,就怕小衣襟受不了,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决定在瓦伦西亚歇息一晚。
小衣襟的烧还在继续,一点药都喂不进去。
早上出发前,试图去药店买儿童药,却发现药店都没开门,只能继续挺着。真担心烧出肺炎来,那麻烦可就大了。心是真的焦了,若是可以替小衣襟生病就好了。
爸爸的职能身份,由司机变成了保姆,躺在爸爸怀里,给予小衣襟无限的安全和舒适感。第一次换汇姐夫驾驶,因为未观察后面是否有来车就上了路,而这里的司机都没有减速的习惯,所以差一点点,也就一点点,就与后来飞速而来的一辆大型厢体车发生摩擦。大车带着锐利的尖鸣冲到前面去了,而我们车里的所有人,都紧摒呼吸,禁了言语,惊出一身身的冷汗来。
第一次上高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交费,搞不清什么时候是发卡,现金通道和刷卡通道也是分不清的,反正是见招拆招,不过还好,都还顺利。
还完成了第一次加油。进到加油站找加油位的时候,我们团里的聪明帅哥突然反应过来,怀疑这辆车是加柴油的。翻出租车资料,又用手机APP翻译,果然是柴油。因为平时我们少接触柴油车,而租车的时候又没问到柴油还是汽油的问题,所以若不是帅哥们反应快,误加了汽油,那可就热闹了。
说话间就到了瓦伦西亚——西班牙的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欧洲的“阳光之城”,“地中海西岸的一颗明珠”。
做为瓦伦西亚自治区和瓦伦西亚省的首府的瓦伦西亚,现人口有80万。同任何一座大城市一样,瓦伦西亚最初只是一个由古希腊人所建的小村落,公元前138年被罗马人占领后,更名为”瓦伦西亚”城,一直沿用至今。公元8世纪瓦伦西亚城落入阿拉伯人手中,13世纪又为基督教徒所重新征服,一度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金融和文化城市之一。
公元前13世纪,古希腊人用一匹木马攻克特洛伊的故事人人皆知,古希腊人夺走了那里的财宝、摧毁了那座曾经顽强抵抗的城市。相传,一部分特洛伊人幸运地躲过了古希腊人的杀戮,然后一路逃到西班牙境内。在地中海岸边,他们见到了一座被当地的拉丁人称做Valentia(力量与勇气)的小城镇。特洛伊人按照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名字翻译成了罗马。
近一千年之后,当古罗马人来到这座“罗马”城面前时,疑惑了。为了与亚平宁半岛上的那个罗马区分,按照他们自己的语言翻译后,“罗马”又重新变回了“Valentia”。而后,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发音的改变,这座“力量与勇气之城”便最终被人们唤作了瓦伦西亚。
两千多年来,瓦伦西亚一直依偎在沉静的地中海岸边。古罗马人为这里带来了语言和文化,西哥特人在短暂停留后留下了一段至今还未完全被破解的历史,而随后而来的阿拉伯人则用科学和财富把瓦伦西亚变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稻米与柑橘是被阿拉伯人引入到瓦伦西亚的,农田里精巧的灌溉系统也是阿拉伯人设计的,甚至瓦伦西亚城内一座至今都依然在使用的法庭也是阿拉伯人创建的!所以,西班牙人才会说“瓦伦西亚是由古罗马人建造的,但却是由阿拉伯人来发展的”。
近一千年之后,当古罗马人来到这座“罗马”城面前时,疑惑了。为了与亚平宁半岛上的那个罗马区分,按照他们自己的语言翻译后,“罗马”又重新变回了“Valentia”。而后,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发音的改变,这座“力量与勇气之城”便最终被人们唤作了瓦伦西亚。
两千多年来,瓦伦西亚一直依偎在沉静的地中海岸边。古罗马人为这里带来了语言和文化,西哥特人在短暂停留后留下了一段至今还未完全被破解的历史,而随后而来的阿拉伯人则用科学和财富把瓦伦西亚变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稻米与柑橘是被阿拉伯人引入到瓦伦西亚的,农田里精巧的灌溉系统也是阿拉伯人设计的,甚至瓦伦西亚城内一座至今都依然在使用的法庭也是阿拉伯人创建的!所以,西班牙人才会说“瓦伦西亚是由古罗马人建造的,但却是由阿拉伯人来发展的”。
既然是全国第三大城市,苹果店还是有的,我们的第一要务是买一只新手机,因为家长的手机坏了,路上用手机的地方多着呢,少一只手机很误事。时间是周一的中午,苹果店正在营业中,所以走过路过不能错过,过了这个村怕就没有下个店了。
发烧中的小衣襟,身体发软,肚子也是空空的,没力气。有娃娃陪在怀里,这对小衣襟来说,可以起到安心宁神的作用。
有人带着小狗来逛苹果店,也是东张西望的,就像娃娃一样可爱呢。
重要的事情办完了,接着该找午饭吃了。
某点评网上发现有很多家中餐馆,一家名为“天天大肉包”的,评论还不错。一说起包子,个个的眼神都有些放光,因为咱们的中国胃,想这一口了。
距离是在步行范围内的,所以开始穿大街走小巷,触摸一座完全陌生的异国城市,不乏新奇感。那些建筑,都与我们刚刚建成的崭新崭新的不同,因为不一样,而成为我们眼里的风景。
前方圆圆的建筑,猜应该是斗牛场,果然没错。因为我们正在去往饭店的路上,所以没有近前细看。
斗牛场紧挨着火车站,也是一幢挺耐看的建筑。
然后发现我们走进了唐人街,中文,终于给我们看到了,很亲切。
天天大肉包,还真的是店名。
走到店门前,却对店里是否只卖包子,以及是否会是西班牙口味的包子,而拿捏不准。
前脚刚一迈进去,就闻到了热腾腾的包子味,还有豆浆的味道,看来我们可以是来对地方了。
找到店里唯一的一张圆桌坐下来,豆浆、油条、豆花、麻团、肉包菜包小笼包,统统上来上来,我们要大快朵颐。
味道确实地道,可以说没有丝毫的走样,是纯正、典型的北方早餐风格,万万想不到,在我们只是路过的瓦伦西亚,竟然能吃到这样的一餐,这运气真不是一般的强壮。
小衣襟也吃了两个包子,看她吃得香,让我们稍感欣慰。
还要说说这餐包子大餐的价格,17.5欧,买单的时候觉得简直难以置信。平常我们吃中餐,都要40几50几欧的样子,且吃得都没这餐舒服、这么饱。
然后原路返回去找车子,又路过中央火车站。
所有火车站建筑的正中心位置,都会悬挂一面大钟吧,这里也不例外。写在墙上的年代数字,应该是代表着这座车站已经有100岁了的意思吧。
吃饱了有力气了,也不赶时间了,所以走进去看看。
陈年的老建筑了,外观和内饰,都耐用且耐看,实用且美观。
车站大厅就连着月台,无需深入,就将整个车站看了个透。
从车站出来,又凑近了斗牛场。
建于1850-1860年间的斗牛场,是一座极具罗马式风格的建筑,由红色砖墙堆砌而成一个巨大的圆形,高17米,内部直径达52米,是西班牙最大的环之一,同时也跻身于西班牙最大的斗牛场之一,非常宏伟。
可同时容纳12884名观众的巴伦西亚斗牛场,设计灵感源于罗马圆形大剧场,是新摩尔式建筑的典范。除了斗牛表演外,也用于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等。
斗牛场一共有四层,只是周一不开放,而今天刚好就是周一。
来到西班牙,其实很想看一场斗牛表演,虽血腥且惊心动魄,却又因其展示的是力量和技巧而精彩绝伦。
好吧,既然缘份如此,就留下念想吧。
回到我们的车子里,该去酒店办理入住了。
路上,发现了药店,急忙停车。发现这里的药店很多,隔不远就有一家,有很多还是24小时的。药店不只卖药,还类似于7-11便利店一样,同时出售食品和杂货。药品虽然不像我们的大药房那么齐全,常用的药品却都能找到,包括儿童口味的。
连比划再描述着,我们买到了两瓶儿童用的药水,一瓶是管咳嗽的,一瓶是退烧兼感冒的。
酒店有地下停车场,是免费给客人使用的。
办好了入住,停好了车子,小衣襟已经睡着在了车里。
抱小衣襟到房间里,而小衣襟则一直抱着那个娃娃。
只是可惜,后来那只娃娃给弄丢了,不知道丢在了哪个环节,丢在了哪里。
还是留下爸爸和小衣襟在酒店,然后在没有主驾的情况下,副驾驶一人上阵,载着我们一行四人,去往老城区,因为瓦伦西亚的历史性景观,都集中在那里。
导航导的是圣女广场,发现车子渐渐驶进了越来越狭窄的街道,行驶缓慢。
道路的尽头中央,立着圣卡特琳娜钟楼。
圣卡特琳娜钟楼建于1688~1705年,是六角形的,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可能因为与更有名气的米迦勒塔距离很近,加之圣卡特琳娜塔看上去典雅轻盈而更具女性风范的原故吧,两塔又被戏称为“夫妻”塔。
这时候,我们开始迷路了,明明已经很接近圣女广场了,却又偏离,三番五次的。
后来,干脆把车子停在可临时停车的位子上,留下司机看车,姐妹三人则带着wifi,开始徒步。都是老旧的建筑,一幢挨着一幢,就在眼前打着晃。
首先是朱厄妮斯桑托斯教会(西语Iglesia de los Santos Juanes),也叫天主教教堂。据说里面的壁画和祭坛年代久远,雕塑代表了西班牙的高潮技术,还有十二个部落的族长雕塑。
只是,日暮黄昏时,教堂都关着门。
然后是很有名的中央市场,几乎到过瓦伦西亚的游客,百分之百到过这里。
其实是一处菜市场、土特产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整合体,里面什么都有卖,和我们在墨尔本到过的那一家市场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市场的外观墙壁和房顶都很有阿拉伯风情。
与中央市场隔街相望的,是更有名的丝绸交易市场,是一栋兴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物,也是当地最华美的哥特式建筑,直到19世纪一直被用于绢布、丝织品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场所,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交易市场建在伊斯兰王宫的旧址上,可入内参观,只是我们依然错过了参观时间。
在全民皆有信仰的瓦伦西亚,所有景区的中心点,无疑是瓦伦西亚大教堂,这时候,我们看到了它西北侧的使徒门,西哥特式。
北侧的外墙更是典型的罗马风格。
关于这个教堂,稍后还会有提及,所以此时先略过。
还有一些建筑,各有特点,只是我们无法将其一一对应。
姐妹三人,平日都不主外,所以对如何使用googel进行步行导航,是迷糊的。发现圣女广场,依然在我们身边打着转转,就是找不到正确的路。
见街上的很多东西,都很有趣。
便决定不去了,找到车子停放的地方,与司机汇合,打道回府算了。
而司机却依然兴致勃勃,不仅找到了地方,可以稍长些时间停车,还问到了通往圣女广场的正确的路。好吧,那就再试一次。
因为是旅游区,有街头表演,有小商贩,也有乞讨者,而且发现他们都喜欢随身带着宠物狗。不敢正面拍照,只能偷偷按下快门。在东方人眼里,西方人长得就是帅、好看。
从小巷中穿出去,果然,几百米后,就到了位于瓦伦西亚罗马论坛遗址上的圣女广场。这里是瓦伦西亚最新开发的一处城市空间,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瓦伦西亚的历史遗迹。
广场的标志,也是中心,是斜倚着的海神波塞冬,代表着瓦伦西亚的母亲河图里亚河。
鸽子把海神的肩头和膝上,当成了娱乐场,灰来又灰去。
海神的身边,有八位手持盛水器皿的少女,以不同的姿态将圣水泼洒出去,象征着由母亲河的河水引出的灌溉渠道。
海神的身后,是孤苦圣母教堂,外观虽简朴却是瓦伦西亚市民的信仰中心。据说,在教堂的祭坛上有一尊备受尊崇的圣母雕像,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每年3月的法雅节,信徒们向圣母敬献的鲜花就会汇聚成花的海洋;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信徒们会举着圣母像进行游行。
粉色的外墙面和圆锥尖顶,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回去的路上,路过米伽勒塔(Torre del Miguelete),建于公元1381~1424年间,以圣米伽勒(《圣经》中的天使长)命名。米伽勒塔是瓦伦西亚的地标性建筑,许多瓦伦西亚的宣传照片都是以该塔为背景的。
高68米的八角形的米迦勒塔又被瓦伦西亚人称为“米盖莱”(Micalet),因为里面的巨型大钟在圣米盖莱日接受过神圣仪式,当初人们就是通过这座钟的钟声来控制城门开关的。瓦伦西亚城内钟楼林立,共有约300座,因此又有“百钟楼城”之称。
米伽勒塔可供游客登顶,就高度来说,登上塔顶可尽览瓦伦西亚的老城区。参观时间早就过了,至于塔顶的风景有多无限,就留给想像吧。
米伽勒塔与瓦伦西亚大教堂的南面连为一体,若不是看了详细的资料,还真的辨不清这个状况。
接着该全面进入瓦伦西亚大教堂的环节了。
瓦伦西亚大教堂(Valencia Cathedral)是整个瓦伦西亚老城区的核心,与罗马时期的第一座神庙以及后来的阿拉伯清真寺坐落在同一个地方。1262年始建,1420年建成,整个工程历时一个半世纪。在长时间的不断改建和翻修中,大教堂混合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并分别从南、北等几个大门中体现出来。
刚刚说到的位于圣女广场边的孤苦圣母教堂,也有廊桥与瓦伦西亚大教堂相连。
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教堂的南门(也是最古老的大门),是巴洛克式。
放大一些细节的南门。
再放大一些,毕竟年岁久远,雕刻中的一些部分,已经残损。
走进教堂的内部,装饰于古朴中透着金碧辉煌,雕塑于精美繁杂中透着奢华。
信仰的华丽,有信仰的内心也会是华丽的。
据说,这个教堂里珍藏了大量的绘画雕塑和金银器具,最著名的当属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用的圣杯—— 一只小巧的玛瑙杯。这只圣杯在1436年由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Alfonso V el Magnánimo)赠送给瓦伦西亚主座教堂,许多教宗都使用过这只圣杯,最后一次是2006年7月9日,由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使用。
知道这时候,瓦伦西亚的精华部分,已经被我们汲取得差不多了,心情和脚步都变得轻松。
注意力,开始集中到街边的小店铺上。那么花花绿绿的一片片,甚是讨人喜爱。
瓦伦西亚的陶器制造业非常发达,几乎每个村庄都发展有独特的工艺和风格,所以摆在各家店铺里的东西,也会不一样。
在瓷器面前,最没有抵抗力,尽管知道携带不便,还是败了一只鱼形的大水果盘,一路提回来。
接着我们想去某个城楼,发现导航把我们带入了古城中心的石板路上,不知道这样的路,是否允许车辆通过,越走越感觉没底力。后来见别的车也这么走,这才稍稍放下心中的小忐忑。
终于绕到了塞拉诺斯城楼下。
而随着时光的前行,城市扩建的需要,许多中世纪的老城墙都逐渐被拆毁了,保留到现在的只有塞拉诺斯和夸尔特(Torres de Quart)两个城门。
建设之初,塞拉诺斯塔楼被用作防御外敌入侵,官方还把它作为迎接王公贵族的礼仪之用。1586年,瓦伦西亚全城经历过一场大火后,塞拉诺斯塔楼则成了作来关押王公贵族的监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塞拉诺斯塔楼还用来临时存放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内的藏品。
从不同的角度望过去,都体会得到作为瓦伦西亚最著名的老城墙之一,哥特式的军事建筑杰作,塞拉诺斯城楼是多么的考究。
虽然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但塔楼中间的拱形基督门依然保存完好,目前依然在使用中,车辆和行人可以从底下通过。
我们也从门中穿过,到了城外更宽阔的空间上。
从城外看到的,是塞拉诺斯城楼更精美的一面。
虽然是军事用途,塞拉诺斯城楼的建造者依然把它当成了一个作品,进行了精心的雕琢。欧洲文化的底蕴,就是这般的强劲,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之处。
城楼对面还有一棵撑着巨冠的树,再往前还有一条河,正是把老城和新城隔开的图里亚河(Turia River)。
很久很久以前,图里亚河蜿蜒12公里穿城而过,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泛滥,经常会威胁到城市和居民的安全。尤其是1957年,图里亚河的再次泛滥,把整座城市都淹没在了滔滔的水中。这使得瓦伦西亚人下定了对其进行治理的决心,改道入海。对于废弃的河道,瓦伦西亚人更是巧妙地加以利用,将之改造成了一个巨大连绵的城市公园。桥两边干涸的河道就是两块儿足球场,难怪瓦伦西亚这个不算太大的城市,足球却如此好了。
离开塞拉诺斯城楼,回酒店的路上,车子的行驶路线是沿着一段老城墙进行的。
觉得要把城墙拍下来,虽然车行颠簸,快门之下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然后,更加意外的,是我们竟然从老城的另外一个城楼门——夸尔特塔下经过,刚刚是苦觅不得,此时却意外邂逅。
夸尔特塔与塞拉诺斯塔一起,组成了捍卫瓦伦西亚的门户,是当地最重要的中世纪建筑之一,于15世纪由Pere Bofill建造,也是哥特式的军事建筑杰作。
夸尔特塔主要由石灰砖构成,拱顶中央是由当时的著名工匠Francesc Baldomar设计完成的,外围的精美雕刻用以纪念战争的胜利。和塞拉诺斯塔一样,后来也曾用作监狱。
我们的酒店就在新区的艺术科学城附近,住在这里,可以避开老城区那些逼仄的街巷,方便停车。附近有家乐福,若开房车的话补给也会很方便。但其实选择住在这里,事先我们并不了解更多,只是遵从了某程工作人员的推荐而已。
说到瓦伦西来的艺术科学城( Ciudad de las Artes y las Ciencias / City of Arts & Sciences),是一片很大的建筑群, 建在图里亚河干涸的河床上,位于瓦伦西亚的东郊。
艺术科学城由瓦伦西亚本地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始建于1996年,由天文馆、菲利普王子科学宫、艺术宫、海洋公园、植物园等几个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只采用白色和蓝色两色做为外观,来源于鲨鱼骨架的设计灵感也让艺术科学城成为现代建筑的杰出典范之一。在某程的景区排位中,竟然超越了老城区的所有古迹,而位居第一。
虽然只是透过车窗,却依然看得出,这是一组造型奇异绝美的建筑,气势磅礴地一字排开,大面积的水面设计更是神妙之笔,让这些建筑仿佛是漂浮在海洋中的梦幻之岛一般。
其中一个建筑,形似漂浮在水中的巨大眼球,玻璃幕墙上还有液压升降机运作,整体看上去就像是一张一合的眼睑,所以有着“智慧之眼”的称呼,它就是天文馆。
而科学宫的外形像一架庞大的鲸鱼骨架,很是形象、醒目。
水族馆的外形则呈莲花状绽放,不仅造型别致,据说其中的生物规模亦居欧洲之首,有500多种,包括企鹅、海豹、海豚等等。
索菲亚艺术宫的外观是扇贝形的,与悉尼歌剧院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用于举办歌剧、音乐会等演出。
设计者卡拉特拉瓦,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才能设计出如此灵动的作品吧。
时候不早了,小衣襟和爸爸还在酒店,所以再怎样精彩的艺术科学城,我们都是在车里飘过。
把车子停到酒店的地下停车场,在主驾驶缺席的情况下,我们的副驾驶表现也很出色,这里也要点个赞。
小衣襟还在睡着,爸爸也说不想再吃什么。而我们经过刚才的行走,感觉还是要吃点东西再睡。于是走进酒店隔壁的一家当地餐馆,菜牌上的东西基本上看不懂,但知道这里有海鲜饭,便点了两份,其中一份海鲜的,另外一份是兔肉加蔬菜的。很奇怪这里的人们,怎么会把兔肉当成一种平常的食材呢。
由于濒临地中海,瓦伦西亚的海产异常丰富,再加上这里肥沃的土壤,终年呼吸着微咸空气的瓦伦西亚,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西班牙绝对的“美食天堂”,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道菜肴便是海鲜饭,甚至都已经上升成为了西班牙的一种象征。所以既使是没到过西班牙的人们,谈到这个国度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提起海鲜饭。
尽管叫做海鲜饭,起初的它与海鲜并无什么瓜葛。最初的海鲜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名称,用料也极其普通,平常人家只要备齐大米、兔肉或鸡肉外加蔬菜,然后随便放在一口平底锅里来个大杂烩后即可食用。渐渐地,这道做法简单但又营养丰富的菜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出于提高烹饪效率的需要,人们便新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做这道菜的平底锅,它更大也更结实,被叫做“Paella”。久而久之,菜名也就这样由此及彼了。
随着这道菜的发展,其原料也开始丰富多变起来。终于,在海鲜作为原料介入后,“Paella”总算成了名副其实的“海鲜饭”。
瓦伦西亚的海鲜饭种类繁多,从纯鱼肉到纯蔬菜等等应有尽有。相应的。瓦伦西亚也拥有了独特的海鲜饭文化。每周日,人们都要全家聚在一起,用橙木做成的柴火烧出一锅香喷喷的海鲜饭来大快朵颐一番。据说如此情形,会让很多华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咱们中国的饺子或者火锅。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我们的海鲜饭了。事先不知道海鲜饭煮得慢,下了单之后的我们,尽管困倦,直想快点爬到床上去睡觉,但海鲜饭却不急。
啃光了餐前面包,喝光了啤酒,眼见隔壁桌上的客人吃光了一盘又一盘,我们的海鲜饭却还是不来。三番五次地催,服务生都是中老年的男士,被我们催得也是慌了。而这时候,我们昏昏的想睡觉,当地人的夜晚却才刚刚开始,也是餐馆中最忙的时候。
等了至少有一个小时吧,我们的海鲜饭终于做好了。
急切地放入口中,感觉不对。饭很硬,像是我们称做“夹生”的失败煮法,即水放得太少了,煮的时间太短了的意思。还很咸,和咸菜差不多,简直就不是人吃的。
又把服务生叫来,请其确定这可是煮熟的饭。也是被我们弄得没办法,服务生叉起几粒饭放进嘴里嚼了嚼,然后很肯定地说:没错,perfect。好吧,再无话说,西班牙海鲜饭原来就是这样的做法,吃不惯是我们的问题。挑其中除了饭之外的部分吃了些,又喝了些水,然后终于可以回去睡觉了。
摸摸小衣襟,依然有些热,买的药,虽然是儿童专用的,小衣襟入口,依然感觉有怪味,全部吐了出来,还是一口都喂不进去。
心焦呢,希望小衣襟能早些战胜病毒,做回那个活力四射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