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 南山博物馆】 有美玉如斯——山西周代出土玉器展

0

     跟苏美女去南山博物馆看展的那天,还看了另一个展,名为《有美玉如斯》,展品是山西周代出土的玉器。
    玉,如今老百姓想接触是不难的,但关于玉器的更多知识,只有在看展的时候,才能灌输一二,不妨也罗列如下:
    首先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大致经过的6个阶段:
    一、美玉阶段(约8000年前至5500年前)
    玉为石中美者,凡异于一般石材的美石均被当成玉来对待,诸如软玉、蛇纹石、蜡石、燧石、绿松石、煤精等。玉器均为小件,以人身装饰件为主,品类单纯,有管、珠、玦、璜、坠。晚期出现玉琀类的特殊器形。
    二、礼玉阶段 (约5500年前至商末)
    玉材被神化,被做成卜筮、祭祀、陪葬的礼器。人们对于软玉,即闪石类玉材,已有了明晰的辨别能力且较多地开始使用此类玉材。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玉雕技艺的提高和抽象思维、造型能力的拓展,这一时期的玉器出现了放大化、系列化的趋势。例如,红山文化出现了玉璧、斜筒形玉器、勾连纹玉佩、玉镯、玉握等系列玉器;良渚文化则形成了涵盖玉琮、玉璧、玉钺的礼玉系统。
    三、德玉阶段 (商末至西汉初)
    尽管由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玉礼器的主导地位让位于铜礼器,但是直到战国时期玉礼器仍然十分繁荣和发达。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核心内涵的形成阶段。形成于西周时期,自春秋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士大夫阶层赋予了玉器“德”的内涵。自此,“君子”和“玉德”成为互相关联的两大内容。“首德而次符”,即看重玉质的致密温润,其次才是颜色和表相,这一辨玉观念影响着人们挑选爱玉的标准。
    四、吉玉阶段 (西汉初期至魏晋南北朝)
    这个阶段,方术文化一度流行。在此背景下,西汉不只出现了统治者深信的可保尸体不腐的玉衣,还出现了一批辟邪趋吉的器物,典型的有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四灵压胜等。从此,玉具有辟邪保吉的功能成为民众共识。
    五、民玉阶段 (隋唐至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玉器从之前只有世家大族或官员才可以使用佩戴的专用物品,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有钱即可以拥有、买卖的物品。玉器的功能也逐渐生活化、世俗化。
    六、福玉阶段 (明清时期)
    自宋代以后,玉器的功能走向世俗化。到明清时期,玉器的设计和造型主题基本上可以用“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来总结。例如,“连升三戟”“平安无事”“瓜瓞绵绵”“多子多福”“马上封侯”“五福献寿”等,祈福、祝福的主题成为主流并流传到今天。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玉器是古代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的礼仪用器物,又有六瑞与六器的说法:
    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薄璧。
    在周代,玉与礼密切相关,玉能够作为平衡人的等级、地位和权力的工具。《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六器:祀神的玉器称之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六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六种形制的玉器,祭祀东、南、西、北和天、地这六方之神,王掌握俗权和神权以巩固其统治,这就是“礼”。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的形制不同,功能也不同,如下简单罗列:
    玉璧: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边宽孔小。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用途:礼器、饰玉、葬玉。
    玉瑷:也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但边窄孔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瑷”。1) 请召信物,引导君王上阶之物。《荀子》:“召人以瑷”。2) 佩饰。3)绳带的枢纽。
    玉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边宽与孔径近等。“好肉若一,谓之环”。用途:1) 信物:“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缺则绝”。2)饰玉。
    玉琮:外方内圆中空的桂状圆柱在两头突出,称为射。上大下小,有长有短,多数有纹饰。礼器: 祭地——以黄琮礼地。
    玉圭:由戈或石斧演化而来,尖首丰由戈演化而来。商代已有,为阶级社会的一种礼器,不同爵位的人所执圭的形状不同。用作朝拜、祭东方之神——以青圭礼东方。
    玉璋: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
    玉琥:完整虎形玉器,或立体圆雕、或扁平板状。常有纹饰,谷纹、雷云纹。
    其他礼乐器还有:
    玉玦:有缺口的环形玉器。功能礼器和佩饰。礼器:① 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② 皇帝赐玦于被流放的臣子以示不能回来。《广韵》曰:“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玉带:由带辑、带跨、带扣、带尾组成。一般用白玉制作,有素面、镂雕嵌金托。唐宋: 三品官以上官员才能佩金玉带,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佩金带、银带或铂石带。明代:一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带,一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佩金带和银带。

   展出的玉,出自山西。
   山西,今简称为“晋”,始于周成王“桐叶封弟”,册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称晋,是为晋国。西周时期山西有许多封国,最终在春秋时期服于晋。晋国从河汾之东、戎狄环顾,到纵横中原、九合诸侯,最后三家分晋,叱咤于历史舞台。考古发现山西诸多周代遗存,其中以晋及三晋文化相关的遗迹最为夺目且影响深远,是山西物质文化史中绚烂的篇章。
    玉器,正是其中十分精彩的一页。经过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北赵晋侯墓地、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地和绛县横水西周俪国墓地等地陆续有相关发现。出土的玉器品类异彩纷呈,涉及到生活的各方面,依据功能大致可归为礼玉、葬玉、组佩和饰玉、日用和把玩玉件等。

    展出分为三个部分:
    Part 1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周代是个礼制社会,周人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骨干的礼法制度。玉是周礼的载体,是实现礼的物质依托,其与丝帛一同被用于祭祀、会盟、朝聘等诸多礼仪场合。周人“比德于玉”,崇尚君子必佩玉,甚至相信玉可以使人不朽,以玉随葬。但如孔子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或许可以思考,这些玉器究竟多大程度能够代表“礼”、体现“礼”,以及何为“礼”?
   下分三个单元:
    Unit 1    玉出昆冈 圣贤褒扬
    阳起石一透闪石系软玉是西周时期玉器的主要材质,以人龙纹玉饰为其中精品,精湛的技艺与软玉本身温润的特点相得益彰。软玉质地细腻,用手触摸有滑感,屈原就曾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来赞美软玉中的和田美玉。
    春秋时期的士大夫更是将“玉性”与“人性”相契合,将“玉”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内涵。
    以人龙纹玉饰为代表,出土于山西北赵晋侯基地8号墓,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淡绿色,部分受沁呈红褐色,器体中间有一缕裂纹。器形略呈直角形,两面刻纹,阴刻线处残留红色,疑似沾有朱砂。人物的眼部省略,刻有耳、鼻及嘴部造型。身体以龙和凤代替。

    另一人龙纹玉饰:
    两面刻纹,一面有一道纵向片切割痕迹,边缘斜下横截面为钝角,另一面则为锐角。顶部发髻高耸,此处的系孔为单向钻。腿部残。

    山西绛县横水慕地1013号墓出土的人龙纹玉饰:
    黄绿色。阴刻线内留有少量红色物质,或为朱砂。两面纹饰相同,玉人为蹲踞式,脑后为龙首。龙首有树方形眼,吐舌向下。人与龙共用身躯,饰有羽翼纹,身躯转弯处线条圆润。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弧面玉立人:
    绿色,受沁,沾有朱砂。凸弧造型,头顶两条小龙,尾巴相抵,龙首分列两侧向下。额头高耸,眉毛刻画精细,鼻子较大,嘴部以一道横线表示。上半身无衣服刻画。胸部偏外侧各有一道羽纹与下垂的双手相连,肘部凸起。腰部有交错菱形纹。下半身着裙袍,双足微分似有外撇。后脑为垂发、无发髻。

    Unit 2    吉礼崇玉 祭祀八方
    晋国为周王所封,晋国文化和制度与周朝大体相同,政治生活中也遵循周礼。“礼”字甲骨文写作豐,形象是一个豆中盛放两块玉,表示用贵重的玉器来侍奉神祇,并引申这种侍奉神祇之事为“礼”,表明了礼与玉的密切关系。周礼有吉、凶、宾、军、嘉等五礼,在这些礼仪活动中经常用到玉器。玉器还是贵族之间进行盟誓、向天神祈祷的信物,在晋国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山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玉壁为代表:
    黄色偏绿,原断为两截。表面有分布较多的泥点。厚度小,孔大。表面打磨光滑,但不平整,可能为线切割后打磨抛光。边缘直。

    同样出土于山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的玉琮:
    出于墓主腹下。材质为较玉,沁为黄福色,夹有原绿合琮体外壁四面由四处直禧分割,再由横分方无组,共八节。这件玉琮在尺寸、形制上与瑶山12号墓出十的良渚文化玉踪十分类似,可以判断使用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攻制而成。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凤鸟纹玉戈:
    全器沁为黄色。内部两面追饰有西周中期典型的凤鸟纹,穿孔为单面钻。两面起脊不明显。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玉钺:
    深绿色,上下皆沁,中部留有玉色。风字形,可分前后。顶部较平直,打磨、抛光较好。中部偏上有一单向钻孔,出钻处不圆,可能经过敲击打穿。近左下刃部亦有一小单向孔,背面有破损,可能是单面管钻。面上残留有红色、黑色和土样。刃部弧度较小,未开刃。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3号墓出士的菱形纹玉戈:
    出自墓主胸部。沁为黄褐色,局部有黑斑。两面刃,中部起脊。一侧有单齿扉牙,另一侧扉牙残。两面琢有二里头风格的菱形纹,尾部有粗刻线。中部可见清晰的纤维交织痕迹。整器打磨平整、抛光极佳。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玉柄形器:
    青绿色,上部受沁为浅黄褐色。整器呈倒梯形共4个扉牙。下端一侧略残。两面琢刻凤鸟纹,用双阴线勾勒使中间凸起,看起来像阳纹。顶端扉牙上残留有疑似两面片切割痕迹。端部两面刃。

    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的玉柄形器,图片由苏美女提供:
    一面受沁较严重,表面局部破损,近灰白色间有绿色,推测此面朝下触土。另一面则受沁较少,保留有大面积的浅绿色。三边皆有扉牙,两面皆有相同纹饰,为人、凤组合。

    山西绛县横水墓地2158号墓出土的玉柄形器:
    玉质暗绿,基本未受沁,下端残。饰6节四瓣花纹,一面残留有疑似朱砂的物质。从玉料、造型来看,为商代遗物。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凸弦纹竹节状玉柄形器:
    青绿色夹有黄白斑。扁平长条状,表面留有较厚铜锈。断裂修复后呈弯曲状。端部有凸榫,有一对钻孔。整器制作较为粗糙。商代遗玉。

    Unit 3    事死如生 不朽永昌
    晋国继承、发扬周代墓葬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葬玉制度。其中以晋侯墓地 63 号墓最为典型,规模庞大,出土玉器数量众多,是西周贵族墓葬玉器随葬的典范。
    以玉覆面为代表。玉覆面又称缀玉面幕,是以各种玉琢磨出人的五官形状,按照五官的位置缝缀在布帛上再覆盖在死者脸上,等级高的贵族甚至使用数重玉覆面。玉覆面与玉组佩、玉玲联系起来,应是墓主用来保护自己尸体不腐与灵魂转世复生的礼仪性随葬品,一定程度上影响汉代玉衣随葬之风,可以说是玉衣制度的流觞。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玉覆面:
    原为双层玉覆面,由52 块玉石分上、下两层缝缀在布帛上而成,皆磨光成形。此处展出为上层覆面 27 件。这件上层覆面四边有八个三叉形端饰玉坠环绕玉覆面,四角有角,有两个颐,上有菱形额玉饰,与青铜器兽面额头的菱形纹当为同类。下端有近似半圆形的颌,两侧有耳,其间则有眉、眼、鼻、嘴、颊等。鼻子及两侧片装饰为周代其他玉器改制,可见龙纹。这些玉饰表面多不钻孔,而在侧面切割一道缝与背面穿孔相通以免线绳外露,作法颇为巧妙。在覆面的上层缀玉上,放有柄形器1件,位置恰好位于玉鼻之上。下层缀玉有人、虎、眼、鼻、嘴等饰。

    Part ll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作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玉器一直是周代贵族必备的装饰物,正如《礼记·玉藻》所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再分三个单元:
    Unit 1    载礼载情 杂佩琳琅
    晋国贵族喜爱玉佩,佩玉是贵族身份和德行的象征,是周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佩玉多由各种形状的玉件按照一定组合规则穿缀而成,所谓“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将将”正是佩戴者行走时佩玉的各组件相互碰撞发出声音,是体现其身份的一个方面。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 31号墓出土的玉组佩串饰:
    共计 102 件组成。其中麟形饰7件、方形玉总结1件、玛瑙珠8组94颗。形饰为浅绿色,受沁白斑较大。正面饰有三道不同向的双阴线介字形纹,下为三道双阴线垂麟纹。牌饰背部刻有人脸、龙首与鸟身局部,是从同一件西周时期的大型片状玉器上分割下来的。玉总结有浅黄色沁,局部白色。圆角方形,两面图案不完整,刻纹相同,为鸟爪及尾羽。中下部钻有两孔。

    山西闻喜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山的人凤纹玉璜:
    白玉。一面刻纹,另一面光素。外缘出尖两端有扉棱。凤鸟纹相对而饰,近两端处各有一带发人面侧像。

    其他款式的: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凤鸟纹圆形玉堵头:
    浅黄色,一面受沁较多呈灰白色。两面刻纹,凤鸟团身,鸟喙下弯,包住中间钻孔,为单向钻。线条为双线勾勒减地呈阳纹外缘较直。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士的凤鸟纹圆形玉堵头:
    又称总结,用于组佩或串饰顶端打结,一般出土在墓主脖子后面。这件玉堵头为管钻取料,外缘留有旋痕。两面琢有相同的凤鸟纹,鸟喙下弯。顶有羽冠。中孔似为两面对钻。

    山西北水凝堡5号墓出土的璜形玉鱼:
    青绿色,扁薄,体为鱼形,两面均刻有目、鳍、尾。淡绿色,透光好,可见较多小黑点。鱼弓身跃起状,头尾各有一单向钻孔,下钻方向不一。刻画有背鳍、腹鳍。鱼尾收薄。

    喜欢玉,没理由不喜欢这些玉鱼:

    Unit 2   华容华发 饰衣饰裳
    周代时,装饰用玉已成为贵族的必备之物,并发展成为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物。晋国贵族重视言行举止,大量佩戴装饰玉器。山西各处周代墓地出土大量用以美容美发、饰衣饰裳的玉器,如耳饰、项饰、腕饰等。
    西周山西永凝堡14号幕出土的红玛瑙串饰:
    共381颗,除3颗相连的珠子可能为萤石外,其余均为玛瑙珠。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龙纹玉环:
    一面呈绿色,一面完全受沁呈黄色。两面刻纹,基本相同。双龙头尾相接,龙身饰六节垂鳞纹。斜刀呈阳纹。

    此类的玉环有很多件:

    还有形状特殊的: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士的勾连云纹玉瑗:
    红褐色,质地较纯净,系半成品,肉两侧皆有切割时留下的毛茬,饰勾连云纹,仅起了一段稿,镌刻几刀。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的龙凤纹玉束发器:
    出土于墓主头顶北侧。玉作牙黄色,沁有黄褐色斑。横截面呈弧形,凸面刻阴线团身龙纹,凹面阴线刻长喙团身鸟纹,中间有小圆穿。

    Unit 3  日常器用 把玩雅赏
    玉器在晋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晋人在玩玉、赏玉的过程中,学习玉之品德,增强自身修养,达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境界。佩戴、把玩的玉中几乎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也有实用功能。
    其中最好看、最可爱、最讨喜的,便是这只爱心鹿了。

    还有其他款的鹿,都很可爱,不愧是用来把玩的:

    且有回首状的鹿:

    放在指间把玩的,少了棱角: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 63号墓出士的玉鸮,属商代遗玉:
    一面微受沁带有红褐色斑。片状,两面刻纹。眼部为碾磨而成,翅膀收束,似为俯冲状,尾部分叉、渐薄。突出的鸟喙处有一对钻孔。

    苏美女供图的玉蝉,好看的:

    还有几件关于蝉的,表现的是蝉的不同发育阶段: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一个铜盒中,存有多件把玩小物。
    63号墓位于北赵晋侯墓地西侧,为南北两端带墓道的中字形墓,葬具为一椁二棺。铜礼器分布于椁室北面两角。玉、石、玛瑙器或置棺内,或置棺外。其中椁室西北角的一铜方盒锈蚀成末,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近40件。经论证,63墓主人为穆侯邦父在穆侯四年从齐国续娶的姜姓夫人,理由之一即在于该墓随葬玉器规格之高,其中“商代玉器的精美程度要超过妇好墓所出者”,这种收集能力“也非等闲之辈可以做到的”。
    铜盒内玉器种类丰富、主题广泛,既有商代遗玉,也有西周玉器。这位穆侯夫人爱玉之心颇深,并不以同时期专为殓葬制作的玉器为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人对待“石之美者”的新观念。
    比如下图的玉牛首:
    受沁面积较大,呈黄色,一面留有较多淡绿色。两面施刻,纹饰一致。牛角一高一低。一面纹路刻画清晰减地立体。额部琢萎形纹,臣字眼、牛鼻穿,孔中可见旋痕。牛舌伸出弯垂。另一面均同,但鼻部仅以减地粗刻出外形,无细节,牛舌上翘。

    另一只玉牛首:
    绿色,牛嘴一周受沁呈灰福色。牛角饰雷纹,额上饰双重菱形纹。双眼为典型的臣字目,两侧边减地刻画出双耳。牛嘴有一对钻孔贯通至头顶,两个开孔均不圆,孔内留有泥土。下颚饰有两道蜷曲双线纹。

    还有玉熊,憨态可掬,穿越千年时光,令观者莞尔:

    玉龟壳:
    黄绿色,圆雕。背甲隆起,中脊,缘板分明,阴线刻有背甲 33块、腹甲9块,尾甲分两歧。前后镂空,不见头尾四爪。两端穿孔贯通首尾,腹甲一端有穿孔。

    当然也少不了玉鱼:

    还有古今被宠的兔:

    以及拍糊得不像样的玉虎:

   
    Part lll    礲而错诸,质在其中矣
     玉并非生而美之,只有经历雕琢磨砺,才能彰显本质。《周礼》记周王室设有玉府,专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琢玉匠师则称玉人。周人琢玉有其特点,可以总结为:
    依料施形,余料尽用。
    片切砣行,婉转流畅。
    成型对开,对开成型。
    肖法自然,龙凤呈祥。

    这个部分主要是向观众展示玉的制作手法和流程的,分成二个单元:
    Unit 1  典藏遗珍 是用是享
    周人使用的玉料很多利用了前朝遗留,并且对边角余料物尽其用:在晋国的墓葬里就有一些具有商代乃至新石器时代风格的玉器。据《逸周书·世俘》:“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这些墓葬中发现的前代玉器中可能就存在周代的战利品,被周王赏赐给分封的诸侯。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士的玉鼓:
    黄绿色。圆雕,椭圆形,鼓腔短于鼓面,造型扁阔,便于系挂。鼓腔上部为圆形冠,中有穿孔,刻有方框。鼓面凸出鼓身,边缘平斜,刻有两圈椭圆形。两侧各有一立体兽首,兽首有两个瓶形角,鼓下部有方足,底部刻有不规则长圆形孔,是由三个孔打通而成,纹饰均用单线阴刻而成。玉器中鼓的造型极为少见。商代遗玉。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玉鼎:
    出于铜盒中。被沁为黄褐色。方鼎,一立耳顶部残。鼎身四周共有八道扉。足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

    Unit 2    料工形纹 能工巧匠
    观赏、认识玉器,可以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出发。料,是器物材质的基本特征;工,是制作器物的工具和基本方法;形,是玉器的典型造型和成型方法;纹,则是纹饰、风格。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士的龙螭凤鸟纹玉配饰(2件):
    黄绿色。两件纹饰基本一致,两面刻纹。顶部为回首凤鸟,鸟喙弯折。人侧验,中为向下龙首,吐舌绕向人背后,下接蹲踞式腿部。警背后为龙首朝上,身躯包住人腿。周代盛行内细外粗的双阴线来表达龙、凤、人等纹饰,造成婉转流畅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一面坡”龙纹反复使用,龙、凤、人纹组合使用使玉器显得灵动飞扬。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玉龙(兽)(2件):
    片状。尾部青绿色带有褐斑,余为浅绿色,全器杂有较多黑点。一面光素,另一面有打样线及切割痕迹。从玉料及造型看,两件为同一玉料切割而来。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鸟形玉饰:
    灰绿色,轻微受沁。黑点主要呈两条带状分布。腹部有对钻孔,当为实心钻。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的玉龙:
    褐色。龙作回首状。卷角有一穿孔,长鼻上卷,张口,下颚弯曲,椭圆形目,曲爪,尾内卷,细部以阴刻单线勾勒,采用了透雕技法。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龙螭凤鸟纹玉配饰(2件):
    黄绿色。两件纹饰基本一致,两面刻纹。顶部为回首凤鸟,鸟喙弯折。人侧验,中为向下龙首,吐舌绕向人背后,下接蹲踞式腿部。警背后为龙首朝上,身躯包住人腿。周代盛行内细外粗的双阴线来表达龙、凤、人等纹饰,造成婉转流畅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一面坡”龙纹反复使用,龙、凤、人纹组合使用使玉器显得灵动飞扬。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站立状玉鹿:
    沁色较均匀,为黄绿色。鹿首向前,直立一角断裂。经蛋清修复,一角后弯与背相连,或为支撑所用。尾巴下垂。整体似为跳跃触地形态。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鸟形玉饰:
    浅绿色。片状,两端被裁去,缺少头部和脚部。可见翅膀,双勾阴线,转折明显。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鸟形玉饰:
    如侧视立人造型。头顶方冠,上有单面钻穿孔,孔内留有朱砂,外缘有5组扉牙。鸟喙外凸,边有穿孔。尾羽完整,爪部残。

    看的玉不少,方法却还是无法掌握,因为一向缺乏想像力:

     手机拍下的图,多是观展时比较感兴趣的。既然拍了,不如也编入此篇,只是不确定是拍自哪个部分了: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青玉韘(shè):
    中空椭圆管状,手指可套其内,器顶端的扳突可拉弦。《说文解字》“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鸟形玉片:
    出土于铜盒中。素面,或为未完工的立鸟造型。

    跟着苏美女看展,收获总是很多,也包括屏幕前端坐整理的几个小时。

     最后,以展的结语,结束此文:
     玉,石之美者,山川之精英,经历亿年的地质活动才能产生。周人承袭前代对玉的知识与审美,寓礼于器,雕琢出独有的玉文化,将当时的社会礼仪、审美风尚与匠人技艺蕴藏其中。历经数千年的土壤沁润,他们所珍重的这些精美玉器最终来到我们面前。与之对视,我们仿佛能看见青龙河畔的禹迹,听见汾河湾旁磬鼓声,在那有一块美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阅读(32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