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雨林特色午餐、泼水、制作菠萝饭和吹葫芦丝

0

    2024年1月21日,游学团正式开始。

    当日行程路线:曼么雨林-雨林特色午餐-傣族园泼水-制作菠萝饭-学吹葫芦丝

    早餐在酒店餐厅,从40多楼的高空看澜沧江和景洪市,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导游早早来接应,说是约电瓶车前往大巴停车位,结果车少人多,还是腿着去更方便。
    行程第一天,第一站是热带雨林,进景区之前,先到村长家解决个人问题,大概是景区内没有洗手间吧。
    村长家是二层小楼,很大很宽敞,且有手工艺品出售。

    洗手间外的空余空间,竟然种了一些蔬菜,而且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一派欣欣向荣。
 
    地上发现好东西,孩子们抢着去捡。

    原来是树上结的红豆。
    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小树老师用木棍又打下来一些,让大家继续捡。

    衣襟向来贪多且手快,果然捡了不少。

    村长家也有用红豆串好的饰品卖,深圳家长出手阔绰,痛快地帮衬了生意。

    进景区前,团员们被分为三组,由三个领队带队入内。
    关于雨林和雨林里的植物以及特性,都有详细讲解,听是听懂了,忘也真的忘了。

    但孩子们不一样,正是学习知识的好时候,该记住的还是能记住的。

    有的叶子,是可以品尝的,衣襟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被砍得七零八落的竹子,显然是因为生了竹虫。竹虫可是美味,可惜不曾亲口尝过,不是没机会而是没胆量。

    蚂蚁的个头,很是巨大。

    经过的溪水里,也有不少活物。

    鱼,一定少不了,而且绝对野生。

     螃蟹,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玩物。被捉住后,前面的两只钳子被领队给掐掉了,看着实在是可怜。

    还有小小个的蛙,都能被领队发现,果然是专业。

    树洞里藏着什么呢?很大很深的洞,从洞口向上延伸一米,再一直延伸到地面。
    是白蚁干的,讨厌的白蚊。

    走在前面的另一只团队发现了蛇,相互通气,我们也追了过去。
    还挺好看的~~~体型优美~~~毒蛇~~~竹叶青~~~
    趴在枝上一动不动,离得也远,拍照还是没问题的~~~

    领队还找到三色的泥巴,蘸在手指上,从孩子们的脸上划一下,就成了土著脸,且提升了雨林的神秘性。

    曼么雨林的标志,是一棵大树,树根形成了一道板障,也成了摄影师的逐光点。
    团里配了专职摄影师,名为阿信,之前是拍婚纱摄影的,把随团跟拍当成婚纱摄影一样对待,不仅把每个家庭、每个人、每个小队都照顾到,还把每个人的动作、身姿、服饰、表情等等细节都照顾到,还要连按多次快门以防闭眼,实在是太敬业、太有耐性了。

    比如和衣襟两个人的合照,就是在阿信的指导下,左右移动、调整,拍下好几张图,效果其实是一样的。
    认真工作的人,向来值得尊重。但如此细致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后面排队等拍的人,要等很久,很考验深圳人的耐性。特别是在镜头的包围中长大的衣襟,习惯了快门的“快”,表情可以瞬间爆发,但要做到阿信要求的长久,就很难,渐渐变得不耐烦,后来是见到阿信的镜头就想躲想逃。
    这里只是说说个人的真实感受,对阿信摄影师还是要真心感谢的,在西双版纳的那几天,帮我们留下了很多很美丽的照片。

    来到相对空旷的一块地儿,看到人类生活的痕迹,尤其是食器,用材都是原生态的竹子。

    还发现了当地人自制的捕鸟工具。

     领队演示了原理,解孩子们的疑惑。
     但另一个疑惑随之而来,雨林里的鸟,真的可以捕吗?说不定是保护类的鸟呢~~~
 
    转身的功夫,发现了几张餐桌,就摆在雨林中的空地上。
    眼睛被强烈地刺激到了,因为色彩的足够丰富。

    显然,是被精心设计过的,理念是环保:桌布,是被剪过的芭蕉叶;菜盘,还是芭蕉叶;碗筷勺,有竹子。

    是雨林,赐予了这一切。

    不舍得开动,不知从哪里下手才好。
    大快朵颐之后,对剩了很多的食物,还是很有愧疚感的,要是又能让大家吃得好,又不那么浪费就更好了。

    又被领队喊着去荡秋千,果然,是之前没有荡过的,在高度和原生态上,都刷新了衣襟的人生经验。

    在原始森林中荡大树秋千,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除了孩子,大人也被要求荡一荡,难得体验,重拾童真。

    雨林中,好玩的太多了,同时意味着选择问题,比如萌萌想爬树,而衣襟更想捉鱼。

    那就一样一样来,都可以满足。

    返回时经过雨林餐厅,看到我们用过的餐具正在清洁中,看到了洗洁精的存在。
    回答说是第一道放了洗洁精的水是不可以倒进溪水中的,但第二道用来冲洗的水,难免还是会有洗洁精,只是浓度不同而已,同样会对水系和生态造成破坏……
    旅行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对环境的破坏,唉~~~

    听走在前面的另一小队说又发现了竹叶青,再一次跟过去细看,比之前看到的那条更粗,身体盘在一起,看不出长度。
    细看蛇的脸部,竟然有几分笑眯眯,并不恐怖。

    进入雨林时看到几组摄制人马,此时已经收工。
    导游说雨林很吸引摄制组,尤其是与毒品有关的片子。亲眼所见,印证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只跳进镜头中的大白鸡,实在是神气。

    从雨林,转场到傣族村。
    路很宽敞,两边都是傣族人住的小楼,两层,一楼中空,二楼是卧室。
    后面听导游详细讲了傣族人的卧室,说傣族人是女娶男嫁,一家人都住在一间卧室里,女儿结婚后也不例外,只是用不同颜色的帐子来区分,父母的是黑色,已婚的是红色,未婚的是白色。导游的父母生了四个女儿,婚后都生活在一间卧室里。
    傣族女孩子一般十五岁就结婚了,因为一间卧室里藏不住秘密,成熟得比较早。
    傣族人的卧室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更不能观看,就算是关系非常好的人必须留宿,也只能睡在卧室外的客厅,而且脚要对着楼梯的方向。
    之所以保持着这些习俗,是因为傣族人的卧室里,还住着一家人的魂灵,死去的人的魂灵都被会引领回卧室里,这么一说就完全理解了。
    一家一家,都是农家乐,导游一再提醒我们要准确记住这家的名字,因为傣族人家家都姓岩。是的,傣族男的都姓岩,女的则被喊做玉,比如小玉、玉儿姐等等,重名在所难免,但傣族人自有办法分别,比如门口有一棵树那家的小玉,或者家住水井边的小玉。

    每家小楼,都自成风景。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幸福感不要太强烈了呀~~~

    在农家乐里放下背包,换上泳衣,泼水去。
    泼水需要用到盆,导游早就安排好了,人手一只。
    冲进水池、人群里,穿着紫色泳衣的,就是衣襟了。人到位,行动就到位。

    欢乐的泼水活动,果然无限欢乐。

    泼水时间,活动是有专人引领的,时不时换音乐、换方式。但不换的是水,只是怎么泼的问题。
    衣襟总会另辟蹊径,故意向外泼,让那些本不想湿身的人防不胜防。

    追着衣襟拍,没想到衣襟连亲妈也不放过,重重地中招,裤子、鞋子都湿掉了。还好午后气温高,虽是冬天,却不会冷。

    一时衣襟又忘记了泼水,换做拉丁,或者科目三。

 

    阿信也在跟拍,为避免遮挡,长焦镜头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被泼了水。

    感觉阿信的精彩记录,让沉浸在泼水状态中的衣襟,神情坚定信心满满。

    还有那些飞扬的水花,充斥着无限欢乐。

    泼水活动结事,回到农家乐,孩子们要开始制作菠萝饭了。
    菠萝已经准备好了,但要如何下手呢?

    先听讲解,尤其是注意事项,要用到刀子,安全才是第一位。

    急性子的衣襟,拿到工具后立马开始动手。
    有聪明的家长提醒说寒假作业中刚好有一项关于家务劳动的,而制作菠萝饭无疑是不错的题材,所以认真地帮衣襟做着记录。

    那股认真劲儿,自不必多说。

    把挖下来的菠萝肉扔掉一些,去除水份,加入白糖,再与已经煮熟、晒凉的糯米饭进行混合。

    然后放回菠萝里。

    再把切下来的顶盖回菠萝上。
    为了区别主人,要做上记号。

    孩子们做的记号,可谓花样百出,能用的招都用上了。

    菠萝被拿去蒸了,就等着好饭上桌了。
    但不能白白闲着,孩子们排排坐好,每人拿到一只葫芦丝。
 
    跟着老师学起来。

    半小时,足够孩子们学会一首曲子,体现在最后的合奏上,堪称完美。
    孩子们的学习力,实在是太强了。

    菠萝饭还在蒸着,一桌子的菜已经上齐了。

    团餐的水准,让人无可挑剔,看衣襟的眼神和吃相,足够说明这一点。

    菠萝饭也蒸好了,自己做的,吃起来就是不一样,格外的香。

    卖相尚可,因为加了糖,有一定的甜度,并不酸。

    回酒店的路上,大巴车里,孩子们一边回味着菠萝饭的美味,一边继续吹着葫芦丝,对这一天的行程,意犹未尽。

阅读(195)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