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尼泊尔】 D3,巴德岗古城和喜马拉雅山前的泳装

0

    D3,2023年11月14日,清早离开加德满都,到达巴德岗古城尤其是杜巴广场拍人文,午饭后前往纳加阔特,住Hotel Mystic Mountain酒店,拍傍晚的喜马拉雅山脉,重点还有泳装,品尝酒店自助晚餐

    尼泊尔行程的第三天,早餐后还是在宾馆吃的,简简单单,却也不简单。至少留守家里的那位家长是认可的,总觉得早餐要吃好,品种丰富是关键,而平常日子里的早餐过于太单一了。

    2023年尼泊尔的灯节,进行到了第三天,吉祥天女节。
    走出宾馆,准备离开加德满都,去往巴德岗。
    没想到刚走出巷子,就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尼瓦尔人,小李马上补充说今天也是尼瓦尔人的新年。可资料中明明说,灯节的第四天才是尼瓦尔人的新年。哎呀,不管啦,先看热闹好了。

    尼瓦尔人的节日装,很容易辩认,以黑色为主色,以红色镶边进行装饰。

    发现这一家人大概是有钱人,气质都不错。

   锣鼓也有准备起。

    街上,还有更多的尼瓦尔人,一波一波地经过。

    个个的脸上,都写着喜气。
   
    团友们纷纷举起相机,被拍摄的人则自动聚集起来,完成大合影,镜头有些多,看哪里的都有。
    尽管这些照片,并没要求发给他们看,却个个都给了镜头最美的笑容。
    显然,此时35mm定焦头不够宽,掏出手机跟上,明显差了几个意思。
 
    刚想上车,又听到乐声,急忙转身去拍,发现总有团友动作足够快,占在街中间,拍得任性又过瘾。

    被尼瓦尔人的新年氛围,深深打动了。

    看完热闹,这才坐上中巴车,开始跑路。
    这段路,可以说是整个尼泊尔最好的路,路面平坦、宽阔,好得不得了。

    但是人是真的多,车子多,汽车、摩托车混杂,警察的身影到处都是。就算路好,也开不快。

    站在小货车车厢里的那些人,仿佛小时候去县城,搭邻居开的林场大卡车,也是只能坐在车厢里的。
    此时的尼泊尔,与曾经的我们,有太多相像之处。

    路变窄了,但路况也还说得过去。
    聚集在路边的女人,头发都散开着,像是在洗头。

    行走的车里,还真的看到了水桶,那些女人还真的是在洗头。

    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巴德岗,坐落在加德满都以东约14公里处,不远,很快就到了。
    像世界上很多城市一样,巴德岗最早只是一个普通村庄,因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们都要在此停留,逐渐变成了商业中心。到13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巴德冈后,陆续修建的王宫、寺庙等建筑,让这里不仅有了城市的风貌,还一度成为尼泊尔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直到18世纪,这座城市才结束了其500多年作为古都的历史。
    巴德岗也被称为巴克塔普尔,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是尼泊尔第三大城市。
    巴德岗是尼泊尔三座大城市中保持中世纪面貌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一位知名旅行家说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

    说到这里,这才想起,应该先来脑补一下尼泊尔这个国家:
    尼泊尔(尼泊尔名:सङ्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 नेपाल,英文名:Nepal),尼泊尔是南亚内陆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山东省面积相当。全国分7个联邦省,有130多个民族,人口约3059万。首都加德满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官方语言尼泊尔语,货币是尼泊尔卢比,主要民族是尼泊尔人,主要宗教是印度教。
    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是的,此话不假,印度人虽有83%信印度教,但印度是世俗国,对宗教事务持中立态度,没有对任何一种个别的宗教习俗持赞成或反对,也就是说印度没有国教。

    关于尼泊尔的历史沿革
    尼泊尔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0年,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居住着克拉底人(Kirant)。公元前8世纪,一部克拉底人在尼泊尔地区建立王国,后自称尼巴尔人(Nipars)。
    从公元前6世纪起,尼泊尔境内出现了一些国家,主要有基拉特(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李查维王朝(公元4世纪到13世纪)、玛拉(公元13世纪到1768年)等王朝。基拉特王朝是尼泊尔加德满都山谷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第一任国王是雅拉姆巴,曾在印度北方参加谟哈巴拉特战役。基拉特王朝共计有32位国王,统治了加德满都山谷九百年左右。
    在基拉特第三十一世统治时,印度北方邦权力斗争里的失败者成群逃到加德满都山谷,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兵法,寻求避难的同时,顺手推翻了基拉特王朝,建立了李查维王朝。李查维王朝是尼泊尔第一个有明文记录的王朝,也是第一个印度教王国,主要势力范围是加德满都一带。
    到13世纪,另一群从印度北方来到山谷的人推翻了李查维王朝,建立了玛拉王朝。玛拉王朝是尼泊尔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艺术、文字和灵魂论在玛拉人统治时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8世纪中叶,包括尼泊尔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处于支离分裂的状态中。在一片混乱之中,尼泊尔西部的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意识到,尼泊尔如果不统一的话,那么所有的尼泊尔大小王国迟早都要落入英属印度的手中。1768年,普里特维国王在历经10年厉兵秣马精心准备之后,率军攻克了加德满都,建立了沙阿王朝, 并逐渐统一了尼泊尔。
    1789年至1792年,尼泊尔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史称廓尔喀之役,之后向中国清朝称臣内附。双方签署了和约,规定每隔五年,尼泊尔要向中国皇帝进行礼节性朝贡,这种朝贡一直持续到了1912年。
    1814年,尼泊尔遭到英国入侵,被迫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属印度,外交上受到英国监督。1846年,亲英的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将军发动政变,国王大权旁落,拉纳家族世袭首相。
    20世纪初,尼泊尔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同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1923年,英国与尼泊尔签订了《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但在尼泊尔保留种种特权。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英国在尼泊尔的势力逐渐削弱,尼泊尔大会党联合国王势力准备迫使拉纳首相交出权力。    
    1950年,尼泊尔人民掀起反对拉纳家族专政的斗争。国王特里布万和王储马亨德拉在印度的支持下,通过谈判恢复王权,拉纳家族统治结束。1951年2月,特里布万国王颁布临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这些思想和国王“朕即国家”的传统理念格格不入。1960年12月,马亨德拉国王下令解散内阁和议会,改首相内阁为大臣会议制,由王室直接控制政府。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同时选举各级评议会议员,在全国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1962年颁布新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一切权力归国王,国王再度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1972年,比兰德拉国王即位。1990年,尼泊尔爆发大规模“人民运动”,比兰德拉国王被迫恢复君主立宪。比兰德拉在1990年获得了英国陆军元帅军衔,这个军衔以前从没授予过亚洲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多党议会制后,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政府频繁更迭,反政府武装势力不断发展。
    2002年5月,贾南德拉国王解散议会,后解散内阁,中止议会,尼泊尔再次回到“朕即国家”的封建时代。
    2006年4月,尼泊尔主要政党组成的“七党联盟”与尼共(毛主义)联合发起反国王街头运动。最终国王妥协,宣布恢复议会,还政给政党。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决定废除印度教为国教条款,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粉碎君权神授说 ,将“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更名为“尼泊尔政府”。8月,“尼泊尔王国”改称“尼泊尔”。 
    2008年4月,尼泊尔举行制宪会议选举,选举后产生的制宪会议在5月28日宣布废除君主制,将国体改为联邦民主共和国,要求国王在10天里离开加德满都的纳拉扬希蒂王宫。5月29日当夜,王室旗帜从王宫顶端降下,尼泊尔国旗冉冉升起,帝制就此终结。有着239年历史的沙阿王朝果然“十世而斩”-第11世王贾南德拉最终未能如祖辈那样“终于其位”。说来,这事与1768年统一尼泊尔的那位廓尔喀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有关,据说当年在进军玛卡南普尔时,神化身为哲人与国王偶遇,纳拉扬赠给哲人一块凝酪,哲人吃后吐出,又还给国王,国王觉得恶心,随手甩在自己脚上,哲人因此预言,沙阿王朝虽能一统江山,帝祚却会“十世而斩”,这一预言200多年后果然不幸应验。
    总之,尼泊尔历史悠久,经历过多个王朝和政治制度的变革,现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并且正致力于实现持久和平、繁荣和发展。

    接着,再说说定都巴德岗的马拉王朝
    “马拉”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马拉人在尼泊尔西部的甘达基河建立了马拉王国。后来,马拉王国逐步向加德满都谷地挺进。1328年,阿迪特亚·马拉占领了加德满都谷地,建立了马拉王国在谷地的统治,在尼泊尔历史上称为马拉王朝。
    马拉王朝是尼泊尔古代的重要王朝,约1200年是为马拉王朝之始,18世纪廓尔喀兴起,先后灭加德满都、帕坦和巴特冈,重新统一尼泊尔,自此马拉氏族的统治地位遂为廓尔喀王族取代。
    马拉王朝最著名的一位国王是贾亚斯堤提·马拉(1382-1395年在位)。他是一位改革家,对尼泊尔当时的社会、宗教、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为巩固马拉王朝的统治做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在社会领域,大力推行印度教,修建了许多印度教神庙,强化神权,强化种姓制度,将印度教徒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和许多亚种姓,同时将佛教徒划分出班达、乌达斯、迦布等多个等级,各个种姓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在经济方面,实行新的土地丈量法和新的度量衡单位。
    1482年,亚克希·马拉国王死后,几个儿子在加德满都谷地各据一方,自立为王,分裂出坎提普尔(现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马拉王朝的”三国”时期。三国之间相互倾轧残杀,给位于加德满都谷地西部的廓尔喀人创造了入侵加得满都河谷的可乘之机。公元1768年9月25日,正当谷地上下都在庆祝因陀罗节,即童女神节之际,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率兵一举攻克了加德满都王国,几天后又攻陷了帕里,第二年攻占了巴德岗,马拉王朝就此灭亡。
    在尼泊尔历史上,马拉王朝在地域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是它对尼泊尔文化的影响是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尼泊尔人现在使用的文字就是在马拉王朝时期得到统一的,贾亚斯堤提·马拉为尼泊尔人带来的印度教后来成为尼泊尔的国教。
    马拉王朝独特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尼泊尔传统文化的象征。在18世纪马拉王朝覆灭后,虽然此后建立的沙阿王朝也非常重视尼瓦尔艺术,但尼瓦尔艺术再也难寻马拉王朝时的风光了。1846年,亲英的廓尔喀军人发动政变,夺取军政实权,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拉纳家族军事独裁统治,拉纳家族的压制使尼瓦尔艺术告别了它的黄金时代。直至1951年沙阿王朝恢复统治以后,尼瓦尔艺术才又再现生机,但现在的手工艺者大都只是为了从旅游者手中赚取外汇,尼瓦尔艺术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恢宏气度。
    近年来,加德满都谷地兴起了许多现代化建筑,有不少现代派作品中也吸收了马拉王朝时期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如塔式屋顶,仿古门窗装饰等,比如加德满都的比兰德拉国际会议中心就采用了大屋顶的塔式建筑形式。

   补充了相关知识点之后,迈在巴德岗的脚步,这才算踏实了。
   跟着头顶功夫一流的帅气小哥,深入巴德岗。

   巴德岗是加德满都谷地几个城市中自给自足能力最强的一个城镇,市民们的穿着打扮依然保留着传统习惯,街道两旁的砖房、木屋犹如他们的背景,让眼前的一切都很协调。

    小哥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原来头顶上的是货架。选好位置后,开始做生意,至于货品是什么,稍后还会有更多介绍。

    一早,各项生意都做起来。

    狗狗刚刚过完节,似乎患了节日综合症,个个懒洋洋有气无力的样子。
 
    做为古老的巴德岗,游客不少,其中有很多欧美人。

    作为曾经的国都,巴德岗有着相当规模的古建筑群,以杜巴广场、陶玛迪广场和塔丘帕广场三大广场及周边为主。
    又是杜巴广场,昨晚在加德满都逛过夜景的。为什么都叫这个名字呢?
    所谓的杜巴广场就是皇宫广场的意思,这也是尼泊尔特有的一个场所。在尼泊尔主要有三个杜巴广场,分别建造在加德满都谷地的三个古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上面说过马拉王国的三国时期,第六代国王死后,三个儿子分别占据了一个城池并各自封王,为了争夺西藏商路的掌控权,三国之间不仅互相战争,还互相攀比,攀比的最大动作就是修建杜巴广场,因此可以说杜巴广场几乎成为了尼泊尔在文化、建筑、艺术上最顶尖的组合体。凭借着如此珍贵的遗存和历史底蕴,这些杜巴广场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的三处杜巴广场是,又以巴德岗的杜巴广场最为宽阔。

    巴德岗杜巴广场就在巴德岗古城内,没有围墙,没有刻意的保护,原住居民与游人一道,构成了这个世界遗产特有的景致。

    古老与现代,就这样完美地搭配在一起。

    被小李带到杜巴广场,然后又是解散,各拍各的。
    而一向秉持着“旅游”理念的人,一时难以割弃心中的那份“求知”感,总想知道更多与眼前的广场相关的知识点,而拍摄不过是顺手带过的事。显然,对本和末的问题,大家的理解不同。
    团友们身强力壮,身上挎着至少两台相机,听到解散的号令,忽啦啦地,就不见了。

    剩下我们一家人,慢慢走,慢慢看,主要是自拍。

   分不清这些建筑,都是什么名,又是为供奉哪位神而建的。

    只能从自身底色出发,看建筑之宏伟、雕塑之精美,傻白甜地,置身于众多的宗教装饰中。

    尼泊尔地震频发,就在我们出行前,还发生了一场6.4级的强震,好在震中距离加德满都有500多公里,距离博卡拉300多公里,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行程。
    但发生在2015年4月份的8.1级地震,却导致很多古迹受损或倒塌,三座杜巴广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来说,巴德岗的杜巴广场受地震影响最小,因此保留下来的古遗存也最多。
    受损的部分,虽在不断修复中,但因国力有限,修复时间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翻开巴德岗的历史,在曾经陆路盛行的年代,可谓繁华一世。尼泊尔的商人从西藏收购的羊毛药材,或者从中东收购来的手工艺品,都会在商贸中转站巴德岗停留,从而为巴德岗带来了众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也成就了巴德岗的巅峰时期。正是因为手工握有丰富的财富,帝王才能有实力花费巨资来打造彰显国力的杜巴广场。
    在巴德岗最繁华的时候,杜巴广场皇宫达到了99个庭院之多,搭配有172座神庙,供朝圣者作为休息之所,规模那是相当巨大啊。
    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袭之后,巴德岗杜巴广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恢弘,但依然可以通过遗存来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可谓处处是古迹,不够用的,依然是眼神。

    神像一个接一个,都是有法力的、灵验的神。

   就连窗格,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还有类似通风口之类的地方,实用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美观。

    走到一座金灿灿的门前,一查,说是老王宫的正门,又被称为金门
    门高约8米,为鎏金铜铸。门楣上有一金翅鸟的雕像,金翅鸟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努的坐骑,金翅鸟下方雕有四头十臂的塔蕾珠女神像,塔蕾珠女神是马拉王室的女神。

    走入金门,经过塔蕾珠女神庙,门是关着的,感觉很矮小,大个子的人进出会很费劲。

    金门内就是老王宫,左侧是专用的入口,宫内不允许拍照,只可以趴在门边看一看,不知道里面是有什么秘密。    

    庭院的另一个角上,有处王宫沐浴池
    整个水池四周都被眼镜蛇雕塑环绕着,蛇首高高挺立。

    蛇是宗教中的神,所以并不感觉害怕。
 
    若是真的蛇,那么大的体量,得吓死多少人啊~~~

    蛇首下是水池的出水口,造型是是一青铜鳄鱼头,鳄鱼头口吐山羊,惟妙惟肖,据说水池的源头出自喜马拉雅山,可惜已在地震中遭到破坏。
 

    金门对面的塔莱珠大钟,是加德满都河谷的第一大钟,由贾亚·兰吉特·马拉建于1737年,铜钟2米,是巴德岗的城市标志之一。
    大钟原本是作为巴德岗王国遭入敌入侵或面临危机时召集市民集会才鸣响的,后来在礼拜塔莱珠女神时也会被敲响。

    金门西侧是国家艺术博物馆,应属危楼吧,不知还给不给进去参观。
    博物馆门口有对石狮。

    右侧是毗湿奴的的化身——人面狮身纳洛幸哈石雕像。

    左侧是猴神哈努曼石雕像,神猴以四臂拜拉弗形象出现。

    金门与博物馆之间夹着的那条,就是著名的五十五窗宫。
    五十五窗宫是马拉王朝王宫巴德冈故宫的一部分,建于1427年。
    主体宫殿是一座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墙为暗红色,因墙壁上开有五十五扇黑漆檀香木雕花木窗而得名,每一扇窗户的雕花及镶嵌的宝石都十分的精美,彰显了尼泊尔中古时期精湛的木雕技艺,素有“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之称。

    塔莱珠大钟的东侧马拉国王神柱。

    塔莱珠大钟西侧是克亚斯林寺,这是个八角形的寺庙,是巴德岗杜巴广场最精美的木雕建筑之一。

    不妨多几个角度,来细看这座建筑。

    35mm镜头不够,还有手机,也可以拉长焦。

    坐在寺前的石阶上发呆,是尼泊尔人的常态。

    亚斯林寺庙北侧的青铜狮,精美传神。

    广场上,还有一处高大的建筑,是杜加女神庙。
    杜加女神庙又名巴特萨拉女神庙(杜加是位女神,是湿婆神的妻子帕瓦蒂的一个恐怖像化身)。杜加女神庙是由贾加特.普拉卡什.马拉国王在1672年修建的,属印度教锡卡拉式风格,是一座二层台阶,三层宝塔和对称的石雕组成的漂亮的石制塔庙,造型优美、精工细雕,是巴德冈杜巴广场中所有建筑的精髓,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寺庙整体几何对称。神庙的第一层,由十二根廊柱环绕主塔,撑起上层的八座小塔,廊柱力擎千钧,柱头均刻有塔蕾珠女神像。第二层,八座小塔四方四圆,围拢主塔,每一面为三个一排的微型亭子,中间的亭子方形,两边的亭子圆形。庙顶则是传统的玉米造型。
    2015年的地震,让杜加女神庙彻底倒塌,只剩下了台座和底层。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复原后的样子,看网络上的图片,之前并不是这个颜色。
    对着神庙看了很久,也拍了很久,尤其是坐在上面的两个小孩子,活泼又害羞。可惜当时手中没有好吃的,没有什么可以给到他们。

    为了解疑惑,又请了一个导游,在我们进入古城前,便有人主动推销。
    是一个黑瘦的小伙子,说是专门去学过中文,中文讲得半生不熟的,但交流不是问题。
    在小伙子的带领下,差不多逛完了杜巴广场,走到一侧的门边。

    经过一处学校,是中学,不知是否在用。

    广场外的居民区,是巴德岗人更真实的生活状态。

    除了古迹以外,巴德岗生活气息浓郁,很多居民就生活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之中,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灯红酒绿,似乎与世隔绝,却又怡然自得。

    并不起眼的街中,藏着一处唐卡学校。
    窗边,有画师正在工作中。
    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唐卡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公元五世纪唐卡就在尼泊尔诞生了。唐卡的前身叫“博巴”,是出现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一种佛教绘画艺术。
    目前,尼泊尔的唐卡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画风:尼瓦尔(Newar)画风、西藏画风和塔芒(Tamang)画风,无论哪种画风,都兼取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传统尼瓦尔风格的唐卡,以红蓝色为主,构图及色彩与堪称西藏绘画史上最亮点的古格遗风相似,实际上两者也确实有着相当长的渊源。现在的尼瓦尔风格以立体渲染著称,透视感极强,美轮美奂。
    尼泊尔唐卡法相端庄,面部表情丰富,五官比较集中,似婴儿的面部表情。造型准确,构图丰满,但不同于某些地区的唐卡,尼泊尔唐卡构图并未一味追求“画满”,而是疏密有致,有留白。用色浓淡相宜,或冷或暖,或浓或淡,层次井然,既统一和谐,又不乏色彩的跳跃感。笔触细腻,更为凝练沉着,整体风格大气庄重。
    大部分尼泊尔唐卡的天空和地面的过度,不同于一般的大面积渲染,而是采用了点染处理,麦芒小笔着色,以嘴润笔,矿物和植物颜料层层叠加而成。这种十分耗时间的渐变晕染画法,充分的表现出了画面空灵淡雅的艺术效果。
    尼泊尔经济落后,虽然唐卡艺术造诣深厚,但其画师成本远未和世界接轨,所以尼泊尔唐卡的价格比较亲民,投资、收藏,居家装饰,都是不错的选择。

    楼上,有更多的唐卡,件件精美,但也只是看看。
    再下楼时,那位画法已经离开了,空着的座位,还守地窗边。

    路过的商店货架上,摆着很多鞋子,看着很可爱,不知道好不好穿。

    还有画,看不出所以然来。

    更喜欢看尼泊尔人,生活中原本的样子,朴实、生动。

   巴德岗还有一处著名的陶器市场。
   陶器之都,是巴德岗拥有的另一个称号。大约1300年前,以传统制陶技术为生的家庭就在这个广场上存在了,至今仍有陶工在手工制作陶器。
    这里的陶器,选用的陶土出自地底约五、六米深,以家庭的储水容器为主,是尼泊尔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艺术之美,俯拾皆可得,实践于生活当中。

    陶器广场中央的广场,曾经拥有很大规模,每天在此进行交易,现场制作,场面颇为壮观。广场周围有尼瓦尔族制陶人家正忙于工作,男人揉陶泥、捏陶坯,女人则负责修饰或铺晒,广场空地上铺满了草席,刚刚烧制好的陶器被一排排地拿出来铺晒,形成此广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陶器已逐渐被当地人的生活所淘汰。如今广场上,只剩下作秀般地摊放着的一地瓶瓶罐罐。每天白天,广场及周围到处都是半成品的陶器和无所事事的人们,一起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巴德岗这座古城里,生活着很多原住民,多半是当初建造古城的工匠后人。在这儿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制作工序,也可以触摸到最真实的民众生活,被誉为尼泊尔的露天博物馆和活的遗址。

    原本就已经不景气的陶器市场,看不到图片里那些摆摊的人,问导游,说有假期的原因。

    一个类似仓库的院子里,看到很多奇怪的陶器,功用不详,不确定是不是半成品。

    巴德岗人最真实的状态,就在街上遇见的那些人身上。

    虽不是人像大师,虽镜头只有35mm定焦,记录而已,足够了。
 
    与加德满都相比,巴德岗确实更加原汁原味。

   再往前,还是广场,不确定是不是与陶器广场相关的那一个。据说陶器广场西南角上有两座寺庙,其一是双层屋顶的象神庙,兴建于1646年,其二是由红砖建造的毗湿奴神庙。
    如果是,那么广场周围有尼瓦尔族制陶人家正忙于工作,男人揉陶泥、捏陶坯,女人则负责修饰或铺晒,广场空地上铺满了草席,刚刚烧制好的陶器被一排排地拿出来铺晒,形成广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图片中看到的,却无关陶器,也许是转型了之后,现状如此。

   古老的建筑,功用已经改变,却不知还能撑多久。

    转了一大圈,到了陶玛迪广场。
    这里的尼亚塔波拉庙,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的,因为它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神庙
,建于1702年,内部供奉着印度教希提拉克希米。
    神庙高达30米,要爬上五层平台的上百级阶梯才能到达顶端。
    有趣的是在每一平台的阶梯旁,都立着一对像是收“买路钱”的威严雕像,守护着女神,依照力气的大小由上往下排列,分别是:希提拉克希米女神、神鹰、狮子、大象、大力士。据说每层雕像的神力比下一层雕像大10倍,而大力士的神力要比凡夫俗子大10倍。瞧瞧那硕大无比的雕像,只要有点理智的人,都不应该动与之比试的念头吧,呵呵~~~
    整个神庙共有108根木质斜柱,斜柱上雕刻着女神拉克希米的各种化身。

    距离集合时间还很充裕,见有团友的身影在神庙上方飘着,便也狠了狠心,爬了上去。

    果然啊,高处好风景,巴德岗古城尽收眼底。

    刚刚经过的疑似陶器广场那边的神庙,也能清楚地看见。

     上是上去了,下来时发现有些费劲。
     因为台阶在设置上,窄、高、陡,尤其是从上往上看,有身处悬崖上的感觉,所以几乎是以手扶地,一步一步蹭下来的。

    下到一半,还蹭到大象脚前去比了比力气。
 
    天气不错,太阳老大,虽气温不算高,却也感觉疲累,需要歇息。
    广场正中,餐馆的出现,简直就是太善解人意了。显然,是由之前的建筑改成的。
    早有团友捷足先登,占据着露台上的有利位置,自成风景。
 
    剩下小李一个人在下面晃着,一顶红帽,也是大家眼里的风景。

    咖啡之外,也有果汁,各取所需。

    前一日晚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店铺里淘得的耳环,此时不妨专题秀出来,颇具尼泊尔特色,价钱也是真的好,三对总计不足1000卢比,不到50元人民币

    也请导游上来喝了一杯,然后他说,要带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回到古城入口处的集合点。
    跟在导游身后走,继续感受巴德岗的在原汁原味。

    卖乐器的店也有好几家。

    卖家都很热情,见我们停下来,会主动拿起乐器示范演奏,因为我们并不会买,很是有些不好意思。

    很多店前,都摆着一排排铺开的叶子,上面洒着五颜六色的碎料若干,感觉偏甜口多一些。

    看叶子的形状,应该是槟榔叶。

    最终,叶子会被包起来。

    像一个个小小的包裹一样。

    不知这是什么吃法,更不确定是否卫生,反正尼泊尔人是爱的,不然不会几步一个摊,生意好得很。

    还有昨天买过的油柑,与花生和其他细碎的豆子混在一起,按碟卖,也不确定其功效。
    但存在即合理,因为尼泊尔人是喜欢的。

    一大盆一大盆的鱼干,看着黑黢麻糊的,也是尼泊尔人生活中的挚爱。

    还有那种被油炸过的小吃,就环境来说真的说不上卫生,却很受尼泊尔人的欢迎。

   还发现一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好奇,停下来问了问,通过手势比划,大意是说好吃的。
    一个大概几十卢比,非常便宜,决定买下一颗。
    卖家当场帮忙切开,说是可直接放嘴里吃。接过来,硬硬的,放齿边去啃,这才发现,原来是椰子。大概是被晒干了,里面并没有椰汁,但椰肉是淳香的,感觉不错,只是需要一副好牙口。

    还有成包成包的蜡烛,是不是看着很眼熟?
    如今已经远离了中国人的生活,在尼泊尔却是生活必需品,说明电力供应还真的是问题。
    
    人们常用的扫把,把手不长,把尖也不宽阔,用来扫地是需要好性子的。

    还有人在手工纺线。

    为孩子梳头的场景,也是眼熟得很,那是我们曾经的小时候。

    小时候,大的哄小的,一个带一个。而现在的我们,则变得了一个娃几个看,而且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一个摊,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古城人民生活的一角,逐一窥探。
    
    渐渐,回到杜巴广场附近。
    发现一长排的屋子,窗子上面都是木刻。

    在二、三楼位置处,有很多木刻的窗子,中心位置图案,以孔雀居多,非常精美。

    原来,我们当时身处的,是王宫旁边迷宫般的达塔特拉亚巷里,布加利寺墙边,位于二、三楼之前的孔雀窗,非常著名,只可遇不可求。
   方格窗栏中,美丽的孔雀王收拢了双翅,悠闲而不失威严地站在中下方。外框各饰有12只鸽子,细腻的装饰浅雕花,堪称完美。
    孔雀窗是尼泊尔尼瓦尔人的木雕杰作,也是加德满都河谷现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孔雀窗,代表了这个国家木雕的最极致,也是尼泊尔艺术的标志性图形。建造于1763年的黑色木窗中心,在200多年后的今天,根根翎毛及旁边繁复的饰雕仍然清晰可见,工艺十分精湛。 据说孔雀窗主要用于宫廷,复杂精致的雕刻是为了装饰和采光,外面的人很难观察到屋里的情况,窗内的人却可肆无忌惮的打量外面的世界。

    在那条巷子里,有很多家手工店,以木制品居多。 

    广告语中少不了中文,而且唠的还是实在嗑。       

    导游还说,他会带我们去到一个别人不会到的地方,小李也说,有一处少儿不宜之处,没想到两人说到一起去了。
     说的都是帕斯帕提纳神庙(Pashupatinath Temple),也译帕舒帕蒂纳特庙,与前一日在加德满都看烧尸的那一家同名。这座帕斯帕提纳神庙是山寨加德满都的那一座,因为以前巴德岗和加德满都是敌对的城邦国,巴德岗的居民很难去加德满都朝拜,于是干脆自己修了一座缩小版的。
    是一座镂空式的亭式建筑,寺庙的屋檐下有许多大胆的性爱木雕,在寺庙的柱梁上还有一些动物造型的性爱木雕。这些依然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木雕作品,是几百年前的木雕工匠们留下的传世杰作,其中很多雕刻作品都成了尼泊尔的代表作。
    对于民风保守的尼泊尔人来说,这些令人脸红的男女交欢雕刻,出自宗教艺术。印度教徒相信,湿婆和性力女神的结合,是创造生命的原动力。据说在印度教的教义中,性爱可以使人的烦恼减到最低。印度教一方面提倡苦修禁欲,可又非常崇尚性开放,这一点,既让人质疑宗教宣扬的理念,又让人感叹宗教的人情与包容,宗教信仰也好,艺术创作也罢,都不该戴着有色眼镜去抹煞对性爱的无限遐想与憧憬吧。
    尼泊尔的历代国王都认为男女性事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不好,利用这些秘戏雕刻做些宣传,一可以张扬神的力量,二可以进行性知识教育,让每个家庭的夫妻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三可以促进人口繁育,为战争补充人力。
  
      不知不觉,走到了塔丘帕广场的达塔特拉亚神庙前。
      达塔特拉亚神庙在巴德岗的建筑群中同样享有盛名,供奉的是尼泊尔唯一一座三位一体神达塔特拉亚,也马拉国王于1427年修建的。
    在印度教中,最大的三个主神分别是创造神大梵天、破坏神湿婆和保护神毗湿奴,达塔特拉亚神则是这三大主神的集中化身。
    达塔特拉亚神庙呈正方形,据说是由一整根树干建造而成的,共三层,第一层正方形,第二层向前凸起成一座金顶阁楼。
    庙前立柱上是葛鲁达和毗湿奴的传统法器海螺壳和圆盘,可以看出毗湿奴在此庙的主导地位,此庙对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同样重要。

    神庙门口还有两位与尼亚塔波拉寺庙门口一样的马拉金刚力士把守着。

     神庙前高高石柱之上的,是迦楼罗神像。

    巴德岗的古老建筑与市井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合成一体。

    在巷中穿行,拖拖拉拉地,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看什么都喜欢,都想拍下来。
  
    做曼陀罗用的矿物颜色,又出现了。

    还有槟榔叶小吃。

    圣泉水,也比比皆是。

    不确定除了用于朝拜,是否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洗涤部分。

    还有悬在头上的电线,总是一堆又一堆。

    湿婆神的坐骑——金牛,亦不少见。

    慧眼,也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

     就算是古建筑,也一样可以被人们用来闲坐。 

    被现代人经营着的街,让尼泊尔的原汁原味,多多少少被破坏了些。

    回到车子将我们放下的地方,街边就是餐馆,小李带着大家大步入内。

    座位是分开坐的,小李选了几样套餐让大家选,我们家人多,每样都选一份,分着吃。
    在古城区转了几个小时,大家还是比较有食欲的。

    吃饭慢的人还未放下碗筷,听小李说又有素材可以拍了,也跟了出去。
    原来是有一对尼瓦尔人,穿着新年装,立于庙前。如此俊男靓女,自然不会逃过团友的镜头。

    大概率是一对恋人。
    在团友的指挥之下,一对恋人做出各种姿势,配合着镜头的节奏。

    大大方方的,免费出镜,不求回报。

    绝对是尼泊尔人的纯真性情。

    拍完一对,再提出单拍,女主也是一律同意的。

    再把男主请回来,还是双人更有感觉,因为单人的模特好找,双人的难寻~~~

    35mm定焦头,此时也很给力,不是吗,呵呵~~~

    又发现新的模特,也是一对,以为是母女,后来发现并不是。
    过新年的尼瓦尔人,穿金戴银,实力担当,难道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多是有钱人?

    那就查查呗,资料说:
    尼瓦尔族是尼泊尔的一个古老民族,是尼泊尔的土著民族之一,在加德满都谷地及其以西地区,分布有120万尼瓦尔人(Newars),是尼泊尔的第六大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5.48%。
    作为尼泊尔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尼瓦尔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从外型看,尼瓦尔人分成两种:一部分人属于印欧语系的尼泊尔语,一部分人属于汉藏语系的尼瓦尔语。两部分人虽然在语言和容貌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尼瓦尔族,而且彼此认同,同时也得到其他民族的承认。
    在信仰上尼瓦尔人绝大多数都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信印度教的点84.13%,信佛教的占15.31%。他们认为这两种宗教是相通的,也有很多人同时信仰两教。
    尼瓦尔人在尼泊尔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王室、政府、军队等重要部门的很多官员都出身于这个民族,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不但具有经营和管理才能,而且还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难怪,眼中的这些尼瓦人人看着不一样呢。
    更有趣的是,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尼瓦尔女人会成为“寡妇”,因为尼瓦尔族女孩在7到9岁月经初潮之前,会跟象征着永恒婚姻的贝尔树果实举行婚礼,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婚姻,由于贝尔树的果实外壳坚硬,可以存放家中多年不烂,因此代表着“永恒不变的婚姻”,贝尔果则是尼瓦尔女孩真正相伴一生的“丈夫”。
    凡举行过果实婚仪的女孩,都必须再举行一次“窑居”仪式,仪式的举行时间在女孩的月经初潮时。届时,要将女孩子关进一间没有光线的屋子里,通常是在楼上。在这间黑屋子里,女孩子要住11天,饮食由家中年长的女性传送,不得让外人看见,尤其不能被男子看见。到第12天,女孩子必须在太阳升起以前起来,先是沐浴,然后在身上涂抹油膏,再被蒙上双眼,带到楼顶的平台上。此时太阳初升,女孩的眼罩被解开开始礼拜太阳。这实际上是一种洁净仪式,经过黑屋藏娇的净化以后,她就变成了成年女子,可以迎接正式的婚礼了。
    女孩成年后与男人的结合,则是第二次婚姻,因为现实中的婚姻常会有各种挫折和不幸发生,所以被认为是“虚假短暂的婚姻”。尼瓦尔女子婚后如果感到不幸福,就把珍藏的贝尔果放在丈夫枕边,意思是“我要离开”。如果丈夫去世,只要把贝尔果放在丈夫的遗体旁就可以再嫁。

   眼前的这个小姑娘,还带着婴儿肥,有点像衣襟呢,面对镜头时的表情也像。好吧,把衣襟留在家里独自跑出来偷欢,多多少少还是不放心的,学校里每天的事情都不少,很怕出疏漏,很是惦念~~~

    拍着拍着,又拍回了杜巴广场,总有题材可以拍。

    放置塔莱珠大钟的长廊下面,也有美女在进行美拍。

    不如也上前帮帮忙,换来的是摄影师的回眸一笑,嗖的一下上了头条,获得当日最佳图片,不为过吧。
 
    更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尼瓦人人,也出现在镜头中。

    非常荣幸地,取得了与他们一起入镜的资格。
 
    然后是更多亲朋好友的加入。

    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人,且并不要求提供照片,就单纯地为了帮忙,帮游客的忙,给这个世界以最友好的回馈。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他们手中的旗子,是尼泊尔的国旗,尽管看上去有些出乎常规。
    尼泊尔国旗由两个三角形部分重叠而成,比例可以是 5:4,也可以是3:2,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国旗,也是唯一在比例上纵大于横的国旗,于1962年12月16日启用。两个重叠的三角象征喜马拉雅山,日和月表明尼泊尔是一个印度教国家,也寄托了国家与日月长久共存的愿望。深红色是尼泊尔国花红杜鹃的颜色,蓝色旗边象征着和平与自然。

    拍了几百张图,相机里沉甸甸的,这才收手,往下一个地点前进。 

    要去的地方是纳加阔特。
    从巴德岗到纳加阔特,只有20公里的路程,但车子却要走一个小时,因为人太多了,时速不过二、三十公里。
    说回这一路全程陪同我们的那位27岁的司机,车技是真的好,坐在前排,总怕车子顶到前面的人,又明知司机心中有数;脾气也是真的好,车子开得不急不忙,能走就走,不能走就等,一点点急躁情绪都不曾出现过。

    挤归挤,但道路本身还说得过去,感觉很快就到了纳加阔特的酒店。
    酒店名为Hotel Mystic Mountain——神秘山,沿山坡顺势而建,进入大堂,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与任何先进国家山区度假酒店没什么两样,感觉是纳加阔特最好的酒店了。

    每个房间都配有露台。

    露台,正对着喜马拉雅山。

    接近傍晚的光,很柔和。
    坐下来喝一杯茶,感觉太惬意了。

    可惜,背景的喜马拉雅山脉,丝毫看不见,但做为拍摄者,其实是知道的,这就足够了。

    要看山,也好说,单独拍就有了。

    近处,还有层层叠叠的梯田。

    酒店的客房分为好几个区,这么美的酒店,当然要四处转转,转到一天台上。
    闲坐,也是惬意的状态。

    还有秋千,也坐上去荡一荡,格调不低。

    纳加阔特距离加德满都32公里,是靠近喜马拉雅山的一处村庄,位于一座正对着喜马拉雅山的山脊上,位置绝优,可以以最广最美的视角来看世界第一高峰,被称为“喜马拉雅山的观景台”。

    加德满都山谷边缘地区以迷人的山区景色而著称,亲测,果然不出意料。 

 
    又挪步大堂,过道上的雕塑很是特别。

    大堂门外的露台上,也有曼陀罗。

    再到大堂下一层的露台上,看喜马拉雅山,在眼前一字排开。
    知识点:世界上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其中有8座在尼泊尔,这八座山峰的海拔及世界排名分别为:
    珠穆朗玛
(Chomolangma),世界排名第一,海拔8848米;
    干城章嘉(Kanchenjunga),世界排名第三,海拔8586米;
    洛子)峰(Lhotse,世界排名第四,海拔8516米;
    马卡鲁(Makalu),世界排名第五,海拔8463米;
    卓奥友(ChoOyu),世界排名第六,海拔8201米;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世界排名第七,海拔8167米;
    马纳斯鲁峰(Manaslu),世界排名第八,海拔8156米;
    安娜普尔纳峰(Annapurna),世界第十,海拔8091米。
    这八座山峰中,除了世界排名第三的干城章嘉峰位于印、尼边境上之外,其他七座都位于中、尼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上。
    从纳加阔特酒店观景台上看到的这些山,并不都是海拔超过8000米的一组,因为近大远小,高的反而看不见。

    有现成的图片标识山名,用于对应。

    随着云雾的挪动,山峰时隐时现,但都不是珠穆朗玛峰。

    虽然有薄云,但天气也算是给面子的,该看的,都看到了。
  

    从露台上,也看到了泳池,就是开篇被小李诱惑到的那一个,尽管没有图片中的那般唯美,但却更真实。
    泳池就在眼前,临出门前还真的请五姐在行李中塞了几件泳衣,但想想温度,并没有冲动。
   

    还是专心欣赏酒店的景色吧。

    要说这样的酒店并不是没见过,但因为这里可是正面对着喜马拉雅山的呀,拍照留念自然很重要,细节都要照顾到。

    金盏花营造的氛围中,足够特别。

    当最终晃到泳池边上时,还是被同团的美女惊艳到了。
    泳池有一大一小两块,大的那块是冷水,水温真的不高,人需要从冷水中游过去,再爬上边沿,难度和危险系数都不小。两位美女更为年长些,显然是有备而来,泳衣也是真的漂亮,一个橘红一个黑。

    还请吧台特别调制了两杯,用做道具,是真的美腻。

    真的动了心,也回房间去换了泳衣。
    到冷水池边,却怕冷不敢下水,更不敢像团友那般游到对面,就在泳池边上蹭蹭镜头。本人太胖,觉得五姐最美,就让五姐的图吧,呵呵~~~
    此时要感谢的,是团友雪爷一家,雪爷一直蹲着帮大家拍照,体力透支明显;雪爷的太太宋姐则在一边举闪光灯,左手一只右手一只,双闪;雪爷的小舅子宋哥也端着相机辅拍,提供了另一组精美的照片。

    另外一边的小泳池里的水是温热的,水的深度也合适,走进去,就当是泡温泉了。

    美女团友把位置腾出来,还把道具留下来,很是暖心。

    坐在泳池边上的图,明显是修过的,把人修瘦了,很假,但场景却是真实的。而这份真实,又必须发出来。
    在海拔1930米高处,泡在泳池里,穿泳装,完成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合影,此等经历,此生怕不会有很多次吧,特别特别珍贵。
    此时还要再感谢一次团友,若不是两位北京美女的带动,机会一定会被我们白白放过了~~~
 
    在热水池里泡过,再出来,并不会感觉冷,也没有人因此着凉生病。
    加房间冲洗收拾过后,又到了酒店大堂,暮色一点点逼近,天暗了,只有喜马拉雅山上,还有些微光。

    露台上,多了乐队,
 
    还有舞者。
 

    小李请大家吃酒店的自助晚餐,但要等到7:30,前面的客人吃完了,我们才能进去吃。
    好饭不怕晚,耐心等着,既然是自助餐,等到肚子空些,吃的更多,这样小李会更高兴,因为钱花得更值,哈哈哈~~~
    食物多是当地特色的,谈不上多好的卖相,将目测还能接受的,逐一试过,确实是吃得饱饱的。

    纳加阔特的一晚,因为喜马拉雅山的陪伴,注定因特别而更加难忘。

阅读(665)  评论(2)

“【温良尼泊尔】 D3,巴德岗古城和喜马拉雅山前的泳装”的2个回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