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 广州】 越秀公园、南越王墓和陈家祠

0

    广州一晚。
    睁眼,已是2024年。
    等着衣襟睡醒,等到接近十点,这才狠心硬性叫醒。平日包括周末,衣襟不曾有贪睡的习惯,到了广州却睡得香甜至此,应该是人在旅途,少了压力感吧~~~
    住在中国大酒店,隔壁就是越秀公园。人马集齐,前往越秀公园。公园入口处不远,便是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的五羊雕像。
    五羊雕像,顾名思义由五只羊组成,整个石像连基座高11米。五羊大小不一,主羊头部高高昂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另外四羊环绕主羊周围,或戏耍,或吃草,姿态各异,造型优美
     说起创作背景,广州人民也是尽力了。
1956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现广州雕塑院的前身)接到时任广州市长朱光的指示,要创作一个能代表广州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就像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一座城市的城标,这理想足够远大。
    接到任务后,广州人民美术社动员全体人员参与设计。 设计团队采用五羊仙子降临广州,赠稻于平民,祝“愿此阛阓,永无饥荒”,给羊城人民带来吉祥与幸福后腾空而去,五羊则化为巨石的传说进行雕塑设计。当时正值大跃进,所有的作品都必须有领头的,于是一只高高在上、嘴叼稻穗的领头羊就出现了。
    为了创作出更接近生活的逼真的羊的形象,主要设计成员孔繁伟和陈本宗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场体验生活——看真实的羊。当山羊出现在眼前时,立马认定就是它们了。设计方案最终敲定后,
雕刻任务由曾经雕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京雕塑厂工人承担,共用130块花岗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雕刻而成。

    石像中的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喻示羊城人们丰衣足食,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大山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另一对则是母子羊,母羊回首顾盼在吸奶的幼羊,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之情。
    《五羊石像》的每个角度,都有值得欣赏之处,由羊的不同活动姿态,传达不同的情感与内容。整个石像的高度,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连是否适合照相取景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

    2016年的12月,衣襟两岁时,也曾来过越秀公园,也在石像前留下过一组照片。
越秀公园 - 小鱼滋味 - 小鱼滋味

    经过紫荆花树,上次来越秀公园也对紫荆花印象深刻。感觉紫荆花树在广州城内树大根深,在深圳却越来越少见了,位置都腾给了美丽异木棉、羊蹄甲、风铃木等流行花树。

    越秀公园挺大的,但五羊石像最是重点,既然已经打了卡,不如移步,到来时路过的南越王博物馆看看。

   

    提出来广州转转的想法时,外甥女就提出预约这家博物馆。当时想着大过节的,阳光温暖,不如把时间留给户外。结果没想到,酒店就在博物馆隔壁,不论是相约还是巧遇,总之不能走过路过却错过。

    进馆之后,先参观了一个专题展,展品是枕头。

    各种各样的枕头,当然了,像宁孩儿枕一样,都是古人用的。

    展品上启唐宋,下至近现代,共计700余件,如果每晚换一个,足够睡两年,绝不重样。枕头品类之全、窑口之众,在国内外博物馆中实属罕见。

    如此丰富的藏枕,缘起杨永德先生。
    杨永德生于1921年,广东鹤山人,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随家人到香港经商。由于挚爱古代文化艺术,在做实业的同时,亦留心收藏从国内散落到香港的文物,以古陶瓷为主。约20世纪70年代,杨永德开始关注宋代陶瓷枕,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爱人张瑞贞辗转香港、伦敦、日本等地,收集了大批宝贵的唐、宋陶瓷枕,一跃成为收藏中国古陶瓷最多、最精的大藏家。
    1992年,杨永德伉俪将200多件唐至元代的陶瓷枕藏捐赠给了南越王博物馆。这批瓷藏枕先后经耿宝昌、赵青云和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陶瓷组专家鉴定,有19件一级品,40件二级品,很是珍贵。自1993年起,“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便成为了南越王博物馆的永久性展览。
 

    至今,南越王博物馆的官网上仍挂着公开征集古枕的公告,扩大范围多渠道收购,并辅以受赠、调拨、拍卖等方式扩充藏品。

    之前确实没见过这么多枕头,在造型和绘画装饰上,远远超出预料。

    还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一点上,古人更智慧。

    马鞍型的枕头,可能睡上去没那么扛脖子吧。

    其实古人睡的,也有软枕,只是不易留存,保留至今的多是硬枕。

    看完专题展,正式开始南越王部分。
    先看了几件墓中出土的珍品:
    下图的铜框玉盖杯,1983年出土于南越王主墓室的头箱中,杯体呈八棱筒形,座足喇叭形。杯身为铜铸窗棂型框架,分上下两截嵌入青玉片;盖的外延为铜框鎏金,盖顶镶着一整块青玉。
 
    下图是一只凸瓣纹银盒,是古波斯契美尼德时代与安息时代的作品。
    盖与身相合呈扁球形,相合处上下缘各饰一匝穗状纹带,表面有薄的鎏金。盖身与盒身的外周有对向交错的凸瓣,以模子锤鍱而成。盖面上有银焊的3个小凸榫,分别刻有铭文“名日百卅一”“一斤四两右游一私官容三升大半口”。银盒底部附加一个鎏金的铜圈足,底部原有三处铭文:“之三”“私官容”“名曰”。
    银盒的造型与纹饰与汉代及以前中国容器的传统风格迥异,是用锤鍱法在金属器上压印出凸瓣纹,这种金属加工技法在古波斯阿契米德王朝时兴盛起来,可追溯到亚述时期。
    银盒在南越王墓中出土,其造型风格与西亚波斯帝国银器相同,是岭南发现最早的“舶来品”,说明南越时期可能已对外交往,还有南越王的实力。

    衣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好玩的。

    下面是南越国时期的年表,清晰明了。

    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亦称南粤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
    秦末,南海郡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定都番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叛乱,杀死南越王赵兴,立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刘彻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亡南越国。
    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它奠定了今日岭南的基本范围。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百越征战、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以至中原地区,开启岭南文明千年辉煌。同时,南越国时期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越王博物院,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王宫遗址发现于1995年。
    我们所处的是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的小山岗——象岗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的第二代王,即南越文王赵眜的陵墓。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地位如此之高,原因之一在于此前我国从未发现过南越国王族的墓葬,其二在于墓中出土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角形玉杯、铜屏风构件、“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大玉璧、玉盒等稀世珍宝,其中数件都是首次发现,丝缕玉衣更是世间孤品。
    没有讲解的情况下,顺序随意。

    原址上,对墓葬的分区做了清晰标识。
    墓葬面积约100平方米,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彩绘石室墓,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造,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

    有足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再现墓葬被发现时的现场情况。

    铜的烤炉,保存基本完好,不容易。

    墓中发现的印,有好几组。  
    其中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出土于南越文王墓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棺木已经腐烂,但镶嵌在上面的六只鎏金铜铺首则完好地留存了下来。
    六只大型鎏金铜铺首,钉嵌在髹漆的外椁壁板前后和两侧,前后两头各1,两侧各2,位置对应。
    六只铺首的大小造型及纹样相同,双目圆睁,粗眉上扬。口大张与面颊同宽,上髭及两嘴角髭上卷。上齿毕露,缺两个犬齿。两耳作卷云形,末端向内卷曲,鼻梁呈三截凸起,额顶中凹,其上加一卷云纹饰。顶的两侧是绞索形
发式,未端向内卷曲。大鼻衔环,环径14.5厘米。圆环铸出3组带饰。带的木端成穗状下垂,上饰浮雕式卷云纹,带饰上有裹扎着的宽幅丝带残留。铺首通体鎏金,眉间和上下眼敛用黑漆勾画线纹,两睛涂黑漆,尚有斑点可认。
    铺首通常用于
门扉、棺椁上,即把手。
    铺首的兽面造型最早可追溯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铺首衔环装饰基本成熟,且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秦汉时期,铺首衔环开始大范围流行开来。汉代人“事死如生”,将阳宅大门上的“铺首衔环”形制带到了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门上,以达到驱避邪气、护佑墓主人的目的。汉代王侯墓葬出土的精美青铜器上也大多饰有铺首衔环。

    人操蛇鎏金铜托座,也出土于南越文王墓,通高31.5厘米,横长15.8厘米,是屏风下面转角位的构件,青铜铸造,通体鎏金,共两件。
    托座中一个越人身穿短袖右衽上衣,下着露膝短裤,赤着双脚,口中衔着一条两头蛇,双手抓蛇,双腿夹蛇,四蛇相互缠绕,向左右延伸。

   下面的角形玉杯,就是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六件被誉为国之重宝的文物之一,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发现的汉代玉杯遗作,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做为一级文物,被明令禁止出国(境)展出。
    玉杯呈犀牛角状,
中空,由整块青白玉掏膛雕刻而成,杯口为椭圆形,往下逐渐收束。杯表自口沿处线刻一夔龙,绕杯身回环卷缠,从浅浮雕而升为高浮雕,至底部成圆雕。外壁运用了圆雕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线雕等多种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法,纹饰层次分明,重叠穿绕,布局巧妙,是汉代玉器中的稀世珍宝,被誉为 “汉玉中的稀世之宝”。
    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但南越国的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石头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历经二千余年后玉,仍能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使高超技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永恒

    在南越王墓之中出土的众多玉饰之中,有一件最为能够代表战国末期中国玉器制作水平,它就是“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当年在南越王墓发掘时,墓主人的尸骸经过两千余年的水浸、南方土壤酸性分解等原因,尸骨已经与其下的尘土混为一物,所以这枚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摆放位置,只能是推测。
    如此精美的玉饰,也许是被放置于墓主人眉心之处的“镇魂”之物,也许是放置于脑后、头枕上的“安神”之物,从发掘时的大体位置判断,它一定是墓主最为喜爱或是最为珍视的玉饰,所以成为了陪葬之物,正是因为这份高贵,成为了当时考古工地上发现的最为眩目的文物之一。
    玉佩在造型上,有自战国时期最为代表性的图纹表像,其双环的塑造方式也是其后时代所极少具有的,无论是雕刻工艺还艺术表现力上, 这件“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都应被称为战国时代玉饰辉煌的余晖,所以在南越王博物馆建馆之时,被选为博物馆的代表纹样,在博物馆外立面上就有同款的这枚馆徽,出馆时再次确认过眼神。

    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出土自墓主人棺椁的头箱。
    所谓带钩,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束衣带的钩。这件带钩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钩首为龙头,瘦瘦长长。钩尾为虎头,用一块玉细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须、浓眉。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

     承盘高足杯,放在南越王棺椁的头端,由高足青玉玉杯、游龙衔花瓣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呈三龙拱杯之势,共由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作成,工艺精巧、造型奇特。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迷信神仙,认为饮甘露服丹药、玉屑可以长生不死。在南越王墓中,还出有五色药石的实物,所以这件承盘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的器具。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在长安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仙人承露盘,矗立于高台之上,也许南越王的这件承盘高足杯是一脉相承。

 
    凤纹牌型玉佩,出土于墓主左肩位置,由青玉双面透雕而成。
    玉佩正中为一个长方框,框内透雕一只变形凤鸟。方框下端原已折断,特制两个“H”形的小金桥连接。方框上连一朵卷云纹,下为一高冠卷尾变形凤鸟。框右侧雕一凤鸟,双足踩璧,长尾下垂。左侧透雕璎珞一串,其上饰一小鸟。整器构图充满动感,而且突破传统的均衡、对称手法。

    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15具殉人。
    即殉葬,用活人陪葬,在奴隶制社会才有的现象。
    南越王墓中发现的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已经发掘的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应是南越国偏居岭南,仍保留奴隶制社会人殉习俗的缘故。
    南越王墓共出土11套组玉佩,除墓主佩带的一套外,其余10套皆出于殉人。殉人玉佩饰的组件多寡不一,少的只有3件,多的则由20件组成。

    下图的一组,是地位最高的右夫人所有。
    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最突出、最精美,两个透雕玉环虽题材相似,但均富有动感,雕刻手法各显其趣。

    墓葬中还出土了南越国的兵器,包括剑、戈、戟、弩机和铅弹等。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不难看出,南越国曾是一个军事强国。

    马车的配件,也有保存下来。

    墓中出王的更多带钩,有雁首、蛇首、鸭首、龟形和龙形等多种造型,出自殉人,共24件。

 

    南越王墓还出土了13具熏炉,分别为铜熏炉11件,陶熏炉2件。

    其中五件四连体铜熏炉,在汉代极为罕见。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单体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在尚未出现和香香品之前不失为混合熏香的好方法。由于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岭南同这些地区的交往。

    还有豆形的熏炉。

    陶瓿,药罐子。

    还有药丸,以及羚羊角,做为名贵药材的清热解毒功效,使用至今。
 

    五色药石,俗称“五石散”。古代帝王信其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雄黄、硫磺、赭石、紫水晶、绿松石等五色药石,为汉墓中首见。这些药石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则会中毒。除了五色药石,南越王墓里还发现了一些可疑的铅丸和丹砂。南越王墓主人赵眜,很可能就是服用了五色药石等而中毒身亡的,死时40多岁。考古考证,古代炼丹士炼制出丹砂(硫化汞)和铅用于内服,能产生显著的镇静安神、镇逆定喘功效,使人自觉神清气爽飘飘然,服用这种“金丹”的人,可能悄无声息地死去,被视为“仙去”。

    关五色药石的功用,现代医学科技从其成分检测分析:紫水晶为含锰的二氧化硅,无毒无药性;硫磺为单质硫,可治风寒,有一定毒性;雄黄为二硫化二砷,对毒虫及疟疾等症有一定作用;赭石为三氧化二铁,药性不强,无毒性;绿松石为铜铝酸盐类矿物,药性不强,无毒性。
 
    博物馆内的文物众多,无法一一细看,看个大概,就辙了。
    回到街上,想找地方吃饭。路过的店前小凳子,被衣襟爱了~~~

    原本想去的是陶陶居,无奈店前排队的人众多,只能转向旁边的一家东北菜馆,因为门前的福字,喜庆亮堂,用于2024年的第一天,再合适不过了。
 
    饭毕,开赴陈家祠,毕竟来一次广州不容易,能打的卡,一定要打上。

    2012年的二月,来过陈家祠, 且有文为证:http://www.xiaoyuziwei.com/?p=546
    2012年是龙年,2024年也是,巧了。
    再次置身于陈家祠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艺术宝库中,周身洋溢着幸福感。

    关于陈家祠,不想说更多,图也拍得不多。

    对衣襟来说,印象更深的,应该是吃了一根葡萄味的冰棍吧。

    阳光猛烈,又是饭后,人是懒的、倦的,冰棍帮助下,提神醒脑。

    除了建筑固有的部分,还有其他展品。
    听着语音讲解,却无法一一对应。
 
   百鸟朝凤,金光灿灿的,极为精美。

    百鸟中,还有公鸡,也是神采奕奕。

    院子里的人太多了,毕竟是节假日,气温舒适,还是新年第一天。能出门的人都出门了,不想憋在屋子里。

    人多的院子里,自有其妙,比如极香的桂花。

    还有冬日里该有的萧索,看得见不久即将到来的春风。

    2024年的第一天,广州,我们来过。    

    回程。
    从白马大厦经过,不能不引发感慨,曾经留下的印迹,不再。

    新年的广州,一切都好~~~

阅读(278)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