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 6月8日,参观罗德岛州The Breakers别墅,参观魔法般的耶鲁大学,回归纽约
行程真的接近尾声了,心再野,都只剩下一天的游荡时间,晚上人车都将回到纽约,回到暂别了11个夜晚的曼哈顿。
即如此,何不从容。老公昨晚贪黑设计好了参观路线,大可睡到自然醒,然后不慌不忙地退房。在酒店的大厅,老公又和小宽一起复查了地图,确保最后一天的行程能够顺利。
开始今天的行程之前,还需简单的介绍一下昨晚入住的纽波特(Newport)。它又被译作“新港”,位于罗得岛州西南角的一个小岛上,从殖民时代开始就是一个海港,是美国东北部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也是一处重要的海军基地和培训中心,更是旅游者的夏季休养圣地。
既然历史已被世人认知,那么,美国淘金时期的财富荣耀,便是藏也藏不住的,何况还有如今依然美丽如画的风景。车子驶出酒店不过三四公里,便进入了纽波特有名的别墅区。宽敞笔直的道路两边,是隐于草坪和大树后面的一幢幢大型别墅,它们虽云集在此,彼此之间却相距甚远,而这些空间,又何尝不是财富的象征。
正盲于无处下手,看到一扇敞开的大铁门,一批游客走进去。便也在附近的停车场安顿好车子,然后跟在他们身后走进去。参观开始之前,需先购买门票,按有效时间的长短而分为几种套餐,票价越贵,有效时间越长,也就可以参观更多家的别墅。因为不了解这些别墅里面的具体情况,不知道对不对自己的胃口,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只购买了这一家别墅的门票,每张的票价是19.5美元。
进门前,工作人员代表世界遗产组织告知我们,别墅里面不可以拍照,同时发给每人一份关于此别墅的资料,幸好是中文的,否则又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丈二和尚。
别墅的名字为The Breakers,又名听涛别墅,建于1893—1895年,是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二世夫妇用于避暑的。它的内部一共设有70个房间,是纽波特全部避暑山庄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看来我们今天的运气真是不错,一出手便如此不凡。
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人们习惯上把那段时期称为“镀金时代”,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家族是当时美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经营着纽约中央系统的49条铁路,是名副其实的铁路大王,在社会、体育、商业、时尚以及文化生活领域,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据说在历史上曾经有四天,他们家的财富比整个美国的财富还要多,“富可敌国”这个词,用在他们家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整座别墅的造型,模仿的是16世纪意大利的一所皇宫,建筑师理查德·莫里斯·汉特以其豪华的建筑风格而享誉美国的“镀金时代”。别墅内部的装饰工作是由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共同完成的,汇集着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作品。
一进门便是The Great Hall,立马被它的气势震摄住了,整个大厅的直径有15米,天花板上镶嵌着四个蓝绿相间的大奖章,奖章上的橡树果和橡树叶分别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长命百岁”,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标志。这个大厅里曾经举办过很多大型的聚会,尤其是1926年的夏天,这里成了当年全美国的时尚中心,共接待客人上千名。七月举行的一场盛大舞会,整个大厅里都摆满了美国红蔷薇,所有的来宾都乘车前来,一改之前乘坐马车出席舞会的风尚。
早餐室是用来接待小规模客人的,墙壁和灯具都是路易十五时期的风格。
正餐厅的天花板最醒目,中央的绘画出自保罗之手,他是巴黎歌剧院天花板的主画人员。餐桌用橡木镶嵌柠檬木制成,可供三四十人同时进餐。桌边摆放了三十四把餐椅,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款式。
接着参观桌球室,内饰用的是大理石和宝石,家具用的是对多明各桃心木。照明设施用的是手工锻造的青铜,因重量大,它们被牢牢地扣在了结构梁上。拱型的门上,覆盖着赤陶釉面砖。
晨间起居室向东朝阳,是全家人一天都可以在此休息的地方。里面的家具采用的是文艺复兴的风格,是在法国打造,然后运到纽波特组装完成的。起居室外面的大厅上,有一组庆祝范德比尔特家族铁路竣工的雕像,其中的一尊是速度与商务之神墨丘利,墨丘利的右边是一个小天使,手持铁锤在安放铁轨;左边的小天使手里拿着锚,寓意在于范德比尔特家族拥有的蒸汽船,身后是一个火车头。
音乐室也是别墅的一道亮点,一直是范德比尔特家族几代人欣赏诗歌和舞蹈的场所。整座房间及其装饰都是在法国打造的,然后被分成多个部分装箱,用船运到美国,再由来自法国的工匠们完成安装工作。在别墅里举办的最后一场大型舞会是在1937年,当时共有600多位客人接到了邀请,Meyer Davis和他的交响乐队一起演奏到了次日早上的七点钟。
别墅里还设有图书馆,范德比尔特家族喜欢在这里读书,享受下午茶。整个房间都镶满了切尔克斯核桃木,上面盖着金印。整个天花板是钱箱的造型,每一块天花板上都以手绘镀金,墙壁用的是镶金的西班牙皮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壁炉,它是石头的,是十六世纪的物件,原本安装在法国的勃艮地城堡,是整个从法国运来,再安放在这里的。
虽然这别墅里不允许拍照,还是看得眼热,刚好胸前挂着广角,忍不住趁着身边没人时,偷偷地拍了几张,当然了,对焦构图靠的全是相机自己的感觉。有一次被小宽发现了,遭到了他的斥责,理由是给中国人丢脸了。
在参观二楼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这幢别墅的主人吧。刚刚说到范德比尔特二世,在别墅建成后只享用了一年时间,便中风了,不久过世。之后的主人是范德比尔特夫人,她过着传统的维多利亚生活,重视传统,对家庭、宗教信仰和慈善事业尽职尽责。1927年,她把在纽约第五大道拥有156个房间的地产卖给了一家百货公司,而后便主要生活在The Breakers别墅里。1934年范德比尔特夫人去世,她的七个孩子中,只有三个还活着。同年,范德比尔特的小女儿格拉迪斯继承了The Breakers别墅,她嫁给了匈牙利最显赫的贵州家庭中的Szecheny伯爵,成为一名伯爵夫人。她非常喜欢纽波特,所以伯爵一家总会在纽波特度过他们的夏天。1938年,伯爵去世,服丧期间以及二战期间,The Breakers别墅的大门都是紧闭的。
使The Breakers别墅变成今天的博物馆的真正原因,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战争以及社会变革。1948年,伯爵夫人以每年1美元的价格将The Breakers别墅租赁给了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昂贵的维修费用以及税收依然由自己承担。1972年,伯爵夫人的女儿西尔维娅,将这个私人的家庭别墅完全捐献给了社会文化遗产组织。
二楼有范德比尔特先生、范德比尔特夫人、伯爵夫人的卧室,还有范德比尔特夫妇的第四个孩子格特鲁德小姐的卧室,床头挂的肖像画是她五岁时画的,作者是西班牙画家Madrazo。格特鲁德小姐嫁人后,先后在美国和法国学习雕塑,最终成为了一名知名的雕塑家,对美国的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931年,她在纽约建立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名字用的是夫家的姓。
范德比尔特先生专用的浴室,也不得不提。那白色的浴缸是用一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刻出来的,除了提供淡水冷热水外,还设有海水冷热水的水笼头,那些水笼头的材质与今天用的别无二致,可见当时建别墅所用的材料,都是顶尖级别的。
从二楼参观下来,又参观了位于一楼的厨房。这是一间非常宽大、通风的厨房,炉灶有木材和煤炭两种,锅具擦拭后悬挂在操作台的上方,煎炒烹炸的功用,实在是太齐全了。餐具间里,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银餐具、水晶餐具、陶瓷餐具,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岁月的风尘里,曾经那么闪亮,如今却在同时光一起老去。
一边参观,一边咂咂称赞,而越参观,越觉得我们花的19.5美元的门票,是那么的物有所值。建造这样一座别墅,到底会花费多少金钱呢?只怕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范德比尔特家族始终保持着40名左右的员工,他们一半工作在别墅里,一半工作在别墅外。夏天度假结束时,夜间警卫、园艺工和看完员会留下,其他服务人员则随主人返回纽约。他们来往与纽约和The Breakers别墅的方式是火车,需要占据一节专门的车厢。
站在别墅一楼和二楼朝阳的位置,可以看到碧绿平整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海边。海的出现,让我明白了别墅的站位,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这边独好,所以范德比尔特家族喜欢纽波特,所以The Breakers别墅又名听涛别墅。
出别墅前逛了下纪念品商店,那么多喜欢的东西,却不能尽兴购买,毕竟要考察运输的问题。最后只为自己选了一对小花猫瓷盘,完全是被它们的美貌所吸引,至于功用吗,或许吃饺子时可以用到。
从草坪上向海边走去,小心奕奕的,生怕踩疼了脚下的那些草。草坪的边缘围着铁丝网,宣告这里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的领地,也拦住了前行的脚步。向着大海望了几眼,那样深远,那样蔚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么夏天呢,从海面上,可曾吹来了凉爽的风?
回望The Breakers别墅,看似普通的外表,若不是亲身走进去,又怎会想到里面深藏的精华和精彩呢。空着肚子的小宽早就不耐烦了,所以此地不便久留,恋恋不舍的离开,目光里,必是带着羡慕嫉妒恨的。
出大门前,还看到了草坪上的一处专为儿童设计建造的小型别墅,采用的是安妮王后复辟时代的风格,使用者,当然是范德比尔特家族中的儿童了。
离开纽波特之前,驶进了一条小街。街边的店铺已经开门纳客了,餐馆有着独特的风格。受不了诱惑,在后院停了车,也走进去,试图找些吃的。可惜店小,客人多,一时找不到空位,看美国服务员慢悠悠的动作,天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吃到东西。急着赶路,只能离开了。虽然这是一个倡导慢生活的年代,可慢生活是属于美国人民的,不是属于我们的。
车子驶向老公设计的第二个景点,位于纽波特与纽黑文之间的盐碱草地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途中看到了麦当劳,买了五份汉堡和五杯冰水,将今日的早餐和午餐一并解决了,又实惠又省时。
距离保护区只剩下两公里了,正要向保护区方向转弯,却被一辆警车拦住了去路。按警察的指点,向左和或分别绕了一次,总是回到那个路口。看来通往保护区的路,只此一条,靠绕是不行的。不甘心费了半天劲,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又绕到那条路的另一端,停下来思考。那路面是刚刚铺上去的,原来警察拦路的原因是修路,若真是这个原因,设路障便可以了,何必劳警察的大驾呢。这时,有两辆车从这一处端口驶了进去,便来了精神,紧随其后。转过弯,见到了那辆警车,那两辆车被拦下,我们的反应相当神速,急打方向盘,原地调头,抱头鼠窜,一溜烟的跑掉了。见警车并没有追上来,忍不住爆笑。
经过这一番惊吓,结合此时此处的眼见,明白了其实所谓的保护区,与其他地方相比,不过是多一些未经开发的荒地而已,并非完全没有人烟,也并非平常意义上的公园,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经过的同时,也就是参观了。既然如此,也不能白来,找到一处有房子、有活水又可以停车的地方,随便拍了几张照片,留作2012年经过的纪念。
尽管自己以为做足了功课,还是出了错漏,看来还是不熟国情的原因,多来几次就有经验了。这美国,至少会来上四次吧,一次是东海岸,一次是西海岸,一次是黄石公园,还有一次是夏威夷。
接下来还有一处名校要参观,熟悉美国地理的人会马上猜出,它就是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位于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始创于1701年,是一所私立大学,是常青藤联盟的成员之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第二所是威廉玛丽学院,第三所便是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注重和闻名于研究生教育,威廉玛丽学院的本科生教育闻名世界,而耶鲁大学则是双脚走路,两者都不逊色。
走进耶鲁,感觉就像走进了小说中幻想出来的魔法学校,各个院系虽然自成院落,却都是哥特式和乔治王朝式的建筑风格,是一座座用巨大的石块砌成的城堡,钟楼、高塔错落有致,尖尖的顶部直刺蓝天。看得出它们至少拥有上百年的历史,比之前参观过的哈佛和麻省理工,都要可爱许多。
也有一些现代风格的建筑,与树木、草坪相辉映,把整座校园装点得古典而又不失秀丽,典雅中透着浪漫。在这样的地方读书,该是何等优秀又幸运的学子啊。
耶鲁大学最强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人文学以及生命科学,是世界上最早设立人文和艺术学科的大学之一,拥有众多杰出的校友,其中有5位美国总统,分别是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第43任总统小布什,连续3届总统都出自耶鲁,这也算是耶鲁创造的又一惊人奇迹吧。在素有“总统摇篮”之称的耶鲁,教员之间经常开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除此之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副总统切尼、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和利伯曼、司法部长约翰·戴维·阿什克罗夫特、参议员詹姆斯·杰福兹、国务卿塞鲁斯·万斯、印第安纳州州长罗伯特·奥尔、俄亥俄州州长理查德·塞莱斯特、印度裔参议员麦克·班尼,还有韩国总理李洪九等外国政治家,都师出耶鲁。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789年以来的美国内阁中,有9%的成员来自耶鲁,10余位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曾在耶鲁学习过。要说在政界,耶鲁要是放足了光彩的。
耶鲁的毕业生中,还有许多成为了其他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莘莘学子,以实际行动,将“美国学院之母”的桂冠捧回给自己的母校,如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
担任美国知名企业领导的耶鲁人,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学,如飞机设计师和企业家波音、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苏埃塔、国际投资家罗杰斯、TIME创始人享利·鲁斯、联邦快递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IBM公司前董事长约翰·艾克斯等等,都是世人皆知的响当当的人物。此外,耶鲁造就的知名人物还有电报的发明者摩尔斯,词典编纂学家诺亚·韦伯斯特等。
耶鲁还为美国演艺圈输送了大批光彩照人的文艺明星,其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以主演《苏菲的选择》和《克莱默夫妇》而两度夺取奥斯卡奖的梅里尔·斯特里普,以及曾凭借《暴劫梨花》《沉默的羔羊》分别荣获第六十一届、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朱迪福斯特,还有曾主演《美国X档案》和《搏击俱乐部》的爱德华·诺顿,以及《X档案》中的男主角大卫·杜楚尼,还有克莱尔·丹丝、朱丽叶·哈里斯、保罗·纽曼、山姆·沃特斯顿、亨利·温克勒、Jennifer Beals等等许许多多。 还有美国著名导演和作家伊莱亚·卡赞,导演的影片《绅士们的商议》和《滨水区》赢得了奥斯卡奖。
最让耶鲁人引以为豪的学生,莫过于1773级的内森·黑尔。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怀抱炽热爱国热忱的内森·黑尔,因深入英军防线搜集情报而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英勇就义,一直被美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
耶鲁也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容闳、詹天佑、颜福庆、马寅初、晏阳初、李继侗、杨石先、施汝为、陈嘉、王家楫、高尚荫、唐耀、杨遵仪、应开识、林璎、沈南鹏等等。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有4000名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在耶鲁学习,可以说,若失去了中国学生,耶鲁的光辉,也会黯然许多。
之所以啰哩啰嗦地罗列了这么多,因为他们最能说明耶鲁为这个世界所奉献出来的成就。
说起耶鲁大学的创建,如同说起了前尘往事。1638年,康乃狄格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一批英国殖民者飘过海来到昆尼皮亚克海湾定居,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纽黑文新港。这些殖民者认为,教育可以使欧洲文明在美国落地生根,所以提出建立大学的想法。1701年,一所教会学校终于成立了,10位受托管理它的牧师从他们自己为数不多的藏书中拿出了40本,作为建校的资本,耶鲁大学就是从这40本书起家的,听上去多么让人难以至信。学校的第一位校长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才有了第一个学生。171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高层官员伊莱休·耶鲁先生向这所教会学校捐赠了9捆总价值562英镑的货物和417本书,这些东西现在看来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物品,而在当时尚处于襁褓中的耶鲁来说,无疑是简雪中送炭的。为了感谢耶鲁先生的捐赠,学校正式更名为“耶鲁学院”,这便是今天的耶鲁大学的前身了。
如今的耶鲁大学,产业包括152亿美元的捐款(列世界学术机构第二位)和藏于十多所图书馆中的共计110万卷的藏书。现有教职人员3,200名,5,200名本科学生和超过6,000名的研究生。
说耶鲁像魔法学校,因为它实行牛津和剑桥一样的住宿制度,新生被看不见的魔法帽随机分配到12个住宿学院中,并在那里居住四年时间。这些学院都拥有自己完备的设施,包括餐厅、图书馆、健身房、艺术工作室、琴房、照相暗室、电脑室、洗衣房、台球乒乓室、学生厨房等等,大部分学院还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或剧院、攀岩室、壁球馆和桑拿房,24小时对本院学生开放。每所学院都有一位院长(Master)和一位学监(Dean),负责照顾学生们的社交活动和学习生活。每周,各院院长都会邀请美国和世界政、商、体育、娱乐、社会公益等领域的著名人物前来参加茶会(Master’s Tea),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在管理上,耶鲁重视的是“教授治校”的办学方针,这一特色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时下的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耶鲁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大学图书馆,拥有1100万册藏书,瞎猫碰死耗子的我们,竟然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它。走廊幽深,一面的玻璃窗上绘有精美的彩画,一面的墙壁上有学生们的布告栏,古老与现代的结合,沉稳中不乏活力。
如果说是纽黑文孕育了耶鲁,那么反过来,正是因为耶鲁大学的存在,使得纽黑文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
和其他大学一样,耶鲁大学,本身也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街边有很多商店,以卖T恤等衣物的为多。还路过一家苹果店,顺便走进去,又买了耳机、控制器等小件物品,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店不大,里面的工作人员比客人还多,随便抓住其中的一个,随地都可以完成买单的动作。街上的行人虽然不多,却感觉都很有素质。
参观前,还是把车子停在了路边,可能是因为放假的原因,这里有大把的空车位,一点脑筋都没多费。这里停车的价格是25美分管10分钟,抓了一把零钱,胡乱地投了一些进去,加起来有1个半小时的样子。边参观,边控制着时间,还真是神机妙算,转回到停车位时,时间只剩下了4分钟。
时间还早,还想在纽黑文市多转转。请导航帮忙寻找附近的博物馆,只找到一家名为Children的。探头探脑地推开门,发现情形可疑,更像是儿童培训机构,所以马上折身离开了。时间不早了,也该回纽约了。
这里离纽约非常近了,已经闻到它的气息了。呼应着内心的召唤,不知不觉便回到了纽约。因为是周五的下午,进曼哈顿的道路非常拥挤,有些车辆行驶胡乱,有人要转弯的,也有人想插队,等待过马路的行人也显得比平日多,弄得司机手忙脚乱,一点点照顾不周,便惹来不满的喇叭声,甚至还有行人的白眼。
下午六点钟,胜利回到位于Lexington大道和51街交汇处的Doubletree 酒店。把大件小件的行李一并卸下来,早有推着行李车的黑人服务生过来帮忙。办好了入住手续,请他们带两位姐姐上楼去送行李,我和先生、小宽三个人则着去还车。
顺利地找到了那家Dollar公司,几分钟便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只是手中提着的垃圾找不到地方安放,只好提着它们上了出租车,回到酒店才最终扔掉。这次开出租车的是一位黑人女士,车技不错,将手中的方向盘转得异常凶猛。
还了车子,感觉积压在老公心头多日的重负,终于卸下了。这十几天,他要开车,要带路,最要保安全,可以想见压力的巨大。
简单的休息过后,出酒店,到几步远的对面酒店吃晚饭。那是一家中餐馆,档次很高,连服务员的衣着都透着华丽的味道。室内的灯光黯淡,少有人语。落座后,服务员递上菜单,再根据实际情况,将餐桌上的餐具逐一换过。点了橙汁牛肉、三杯鸡、鱼香茄子、湖南豆腐,还有拌面和两份煎饺。闭着眼睛都想不到,这些食物不是一整盘一整盘的端上来的,而是先被服务员均匀的分成了五份,然后放在一只大盘子里,每人面前摆着一份,每道菜只有一点点。感觉吃起来,它们的味道并没有分别,像是只吃了一道菜一样,索然无趣、无味,很快便吃完了。
餐后店家送了每人一份冰淇淋,带着浓浓的柠檬味,盛在金色的高脚杯里,也算是意外的补偿吧。
这餐连小费在内,花费近300美元,是此行吃得最昂贵的一次。
饭后小宽和老公回到房间休息,姐妹三人沿着Lexington大道散步,一直走到一处地铁站里。那里有很多杂货店,还有大型的超市,出售的食物都很精美。对那些装在瓶子里的西红柿酱最感兴趣,可惜携带不便,不能购买。在卖茶叶的专柜前停留了一会儿,茶叶的品种还真是不少,不乏中国绿茶、黑茶和红茶的身影,只可惜叶片都是碎碎的。见我有兴趣,店家闲着也是闲着,拿出一小撮请我闻,掺了水果香和花香,甜腻腻的,倒也是不错的尝试。
考虑到治安问题,还有方向感的问题,三个女人,不敢远走、乱走,乖乖地原路返回。
这纽约的夜晚,和许多个夜晚一样,让我迷茫。除了原地画圈,再无前路。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