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2023年7月16日,伯明翰-利物浦,参观伯明翰圣马丁教堂后转往利物浦,打卡利物浦名人墙,打卡洞穴俱乐部和披头士博物馆,在west kirhy beach吹海风,在阿尔伯特港口找到泰坦尼克号纪念碑,宿利物浦宿之桥套房酒店
英式早餐,每天早上都是那几样,豆子是必选。
好奇原材料用的是什么豆,黄豆、豌豆都像,但都不确定。
查了查相关资料,更靠谱的说法是白豆,和酱汁一起炖煮而成的做法,叫“焗豆”,亦称烘豆、烤豆子或茄汁豆,是欧洲传统食物,在现代仍然很受欢迎,这一点毋庸置疑,不然不会每天早餐都有。
用来做焗豆的豆子原产于北美地区,在16世纪引入到意大利和法国。无论是烤、煮、做罐头,还是其他烹饪方法,焗豆类菜肴通常带有鲜和甜的口味,汤汁呈棕色或红色,豆子内是白色。今天流行的焗豆食谱最有可能在北美产生,各地不同的豆类食谱在北美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味道。
在英国、爱尔兰和香港,“baked beans”一词几乎无一例外指罐装茄汁豆。许多人认为现代英式早餐必须包括焗豆,或焗豆拌吐司,每天有230万英国人吃亨氏焗豆,其中有100万人把它当晚饭。1886年,亨氏焗豆第一次在英国出现,由高档百货商店Fortnum & Mason作为高价进口商品销售。虽然焗豆现在是大众食品,并且可以说是低档商品之一,但Fortnum 商场依照传统把焗豆和其他昂贵商品放在一起卖。
不得不说,是焗豆,支撑了我们在英国的每一天。
车子从牛环购物中心旁经过,上篇里说的被评为世界十大最丑陋的建筑之一。
热爱生活——全球人民都爱的词。
在伯明翰要参观的景点,是圣马丁大教堂,离牛环购物中心很近。
圣马丁教堂是伯明翰地区最古老的教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此时眼中看到的红砖风格的哥特式教堂建于1873年,是歌特式维多利亚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设计师是奥弗莱德·查特文,他也曾参与过伦敦议会大厦的设计。
清早,并不确定教堂是否开门。试探性地推门,竟然是开的,而且还有两道,另一道是按了门铃后被遥控打开的。
走进教堂内部,看到大面的彩绘玻璃。
都说圣马丁教堂里最珍贵的收藏是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创作的大型彩绘玻璃,不确定是不是眼中看到的这些。据说,1941年4月10日,当时的伯明翰主教紧急下令拆除并转移了这块大型彩绘玻璃,当夜,德军的空袭就摧毁了圣马丁教堂剩下的所有玻璃。
确定的,是教堂内正在举办活动,教职人员的衣着很正式,应该是与身份相对应的吧。
看日历,发现7月16日这天是周日。在周日赶上神职活动,再正常不过。
越来越多的神职人员出现在视野里,盛装列队。
不确定他们在举办什么活动,只是看个热闹。
观众的座位是有指定的,椅子上有与活动相对应的资料。
左上脚写的是Liwerpool利物浦,而我们则身在伯明翰。
圣餐,与99周年有关,推回的年代是1924年。
查与利物浦教堂相关的信息,发现它是圣公会利物浦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全世界第五大主教座堂,其钟楼是世界最大的钟楼,也是世界最高的钟楼之一,有101米高。
1880年,John Charles Ryle被任命为利物浦教区的首任主教,但是该教区并没有主教座堂,于是新建一座势在必行。1902年,设计竞赛公开进行,对建筑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它不仅是20世纪最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16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以后仅有的三座新建的圣公会主教座堂之一(另外两座分别是重建于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的圣保罗座堂和建于19世纪的特鲁罗座堂)。有100多名建筑师参加了设计竞赛,最终,从未设计过任何建筑的22岁的学生Giles Gilbert Scott赢得了竞赛,随后委员会发现他是一名天主教徒,难免引发很多争议,但最终这个决定并未被更改。Scott虽然年轻,但却精通哥特式教会建筑,因为其祖父和父亲曾设计过无数的教堂。
继续看年表:1904年,国王爱德华七世主持了奠基典礼。1910年,较多反映Scott初期设计思想的Lady Chapel首先开放。然后,Scott的设计有所改动,建筑风格也相应改变,减少哥特式装饰,引进更现代的monumental风格。得到座堂委员会批准的新方案,使得教堂内部更为宽敞。圣餐台完成后,1924年教堂举行献堂典礼。1924,圣餐台,全对上了。
后话是Scott本人于1960年去世,开始时说的世界最大的钟楼,因为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直延缓到1978年才全部完成。
8:30,活动正式开始,神职人员入场。
他们忙他们的,我们参观我们的。
在后部的建筑中转了转,觉得阴森气太浓,也便辙了。
就此离开伯明翰,再看一眼与这座城市相关的元素。
来到利物浦。
人口约52万的利物浦,位于英格兰西北部,距离伦敦325公里,是港口城市,是英格兰八大核心城市之一,是英国著名商业中心,也是第二大商港,对外贸易占全英国的1/4,输出居英国首位,输入仅次于伦敦。
利物浦是一座令人兴奋并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她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在全球获得了广泛赞誉。
著名瑞士思想家与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1927 年将 “Liverpool” 诠释为 “The Pool of Life(生命之城)”,这句话恰好写在经过的一面墙上,恰好就被我们经过且拍了下来。
关于利物浦这个名称的来源,比较通行的有两个说法,一说利物浦在十二世纪被称为“Liuerpul”,意思是满是泥沙的池塘或小溪;另一个说法则是源于“elverpool”这一名称,原因是以前默西河里有大量鳗鱼,鳗鱼在英语中称作eel。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披头士几个字足够诱人,停好车后第一时间去寻,走进一处窄巷之中,名为马修街。
The Beatles,英国著名的摇滚乐队,1960年成立于利物浦,由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四名成员组成。
1960年8月,The Beatles正式成立,乐队名称The Beatles,意译“甲壳虫乐队”,中文音译则是“披头士乐队”。
关于The Beatles的介绍,不必过多,乐迷们都清清楚楚。
这里只说利物浦的所见。
还真的找到了披头士博物馆,门脸并不明显。
建筑外墙上的元素,都与乐队有关。
披头士博物馆是一座介绍披头士不同时期星路历程的博物馆,从远征汉堡时期,到Cavern walks修行时期,再到空前绝后、人气鼎盛的Flower Generation时期,通过一千多件不同类型的展品如信件、舞台服装、乐器和个人物品等侧面“见证”披头士的传奇。
进入博物馆参观需要购票,家人并不感兴趣,便在前厅简单了望,算是打了卡。
The Beatles museum的对面,是洞穴俱乐部。
披头士乐队的首演,便是在这个“洞穴俱乐部“进行进行的,时间是1961年2月9日。
洞穴俱乐部开业于1957年1月16日,当时是一家爵士乐夜店。在1960年代,洞穴俱乐部成为利物浦的摇滚乐中心。
如此有名的俱乐部,当然要拍照留念。
接下来要找的,是名人墙。
在近距离处,导航失灵。
看The Beatles museum的楼上,有一些人像,有家人坚持说那就是名人墙了。
不甘心,走进一家酒吧,向店家打听。
被问到的店家,大概是尴尬了我们近在咫尺的困惑,直接放下手里的事情,到门外,直接指着门边的墙壁,意思是这里就是了。
可不是吗,墙砖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正是人名啊,若不细看,还真的不知道原来名人墙上都是人名,而不是图像。
墙上的中心位置显赫地印着“The Beatles”以及四位成员的名字,旁边还有年轻列侬的等身雕塑。
记在砖上的,是众多在最初的洞穴俱乐部演出的音乐家,以及曾经在英国单曲榜上取得第一成绩的利物浦乐队。
墙上还挂有为每位获得过冠军单曲的本地音乐家制作的实体“金唱片”——来自利物浦的艺术家创作的冠军单曲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多,这也是利物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 “世界流行音乐之都”的原因。
难免想到,是否有咱熟知的人呢?
果然,方块字出现了,以中英双语形式呈现,不多说,大家都认得出。《曾经的你》、《蓝莲花》、《世外桃源》这些歌曲,就曾在这里唱响过。
名人墙是1997年为纪念披头士以及洞穴俱乐部开业40周年设立的,曾经在这里表演过歌手名字被刻在砖头上,嵌入墙壁中,比如阿黛尔、绿洲乐队等,许巍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嵌入这堵墙的中国人,了不起的说~~
虽是后来嵌入的,但小激动还是有的呀~~~
能出现在这里的名字,都有其不平凡之处。
参观完成,心满意足。
停在路边的老爷车,简直就是锦上添花。
接着来到阿尔伯特港口方向。
停好车,发现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商业中心Liverpool One,离酒店也很近。
时间还早,这一天的时间很充裕,心情就像天上的云一样,自由舒散。
赶了许多天的路,终于可以不那么赶,放松放松了。
商场玻璃窗下,有一群人正在吹拉弹喝,乐声欢乐、昂扬。
商场里摆着的是家居用品,既然有时间,不妨进去看看。
从乐队身边贴身经过,更距离地感受利物浦人对音乐的热爱。
参与者都很认真、投入。
商场里的商品,各具风情,爱,大爱,却易碎不容易携带,只能是过过眼瘾。
从商业的氛围中走出来,靠近阿尔伯特港口。
1715年,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十七、十八世纪航海时代开始,随着船坞启用、奴隶买卖、前往新大陆的移民涌入,利物浦开始了繁荣发展,城市的建筑也大多建造于大航海时期,也是大英帝国最繁荣的时期。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同时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
阿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是建筑领域的成功范例,于1846年启用,很快发展为世界各地价值不菲的货物的集散地。2004年7月申报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中,归类于“英国全球影响鼎盛时期的商业港口杰出典范”主题。
港口四周,集中了利物浦最好的酒吧、餐馆和博物馆。
我们走得随意,经过哪是哪,没有目的性。
pumphouse,直译是泵房。
它的存在,应该是为了表现阿尔伯特港口历史的一面吧,构成完整的利物浦之旅概念。在设计上,阿尔伯特码头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大奖。
经过默西塞德海洋博物馆。
这座城市的博物馆,确实多,但都没有功略,并没有深入。
就只是随意地看看热闹。
一艘不知真假的老式帆船,是为了打造旅游城市而装点气氛的吧。
做为曾经英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从19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坞和传统制造业急剧衰落。
利物浦与中国的贸易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清朝年间,市内建有欧洲最古老的中国城,但我们并未前往。
利物浦也是重要的客运港,与世界各大港有定期班船联系。
利物浦博物馆更靠近默西河河畔,建筑外观十分新颖大气,呈长条形,全方位经过,从不同角度拍了照片。
虽不是周一,但却没有进去看看的想法,大概是因为天气太好了,更想在户外吹风、晒太阳。
街的另一边,是一幢高端大气的古老建筑,名字很奇怪,叫皇家肝脏大厦。
是一片很大的建筑群,走了很久,发现我们都是在这片建筑的周围打转。
知道附近有泰坦尼克号纪念碑,却寻之不得。
也知道酒店就在附近,但还未到入住时间。
既然需要等待,不如先去吃饭。
在大城市,不愁没有中餐馆,川菜的出现也正常不过。
有炒菜,也有火锅。
听说火锅任吃,每人14.5镑。都是精明的人,一道菜一般也要这个价,那为啥子不吃火锅呢?
除了下锅的料,还有凉菜和甜品,简直就是赚大了。
桌边,缺了两位家人,一位身体欠佳怕闻火锅味引发哮喘,另一位早餐吃得太多太饱加之又打包了肉卷,两位选择留在车里等待,真正坐在餐桌前的只有五位,其中还有一位儿童——衣襟。
随便点了几样,没想到店家太实在,份量十足,而且,真的,很好吃。
为了不剩,大家的肚子都塞了又塞,真正做到了扶墙而出,坚信晚饭可以省了。
接着前往西柯比海滩(west kirhy beach)方向,经过的建筑,应该是火车站。
两个对向的红箭头,应该就是英国铁路的标识。
穿过一条隧道,在英国的这一路,似乎只经过了这一条隧道。
导航指引的方位,是一座院落,门前写着St.Bridget’s Church。
进入之后,感觉气氛阴森, 墓地的气氛。
急忙逃离。
既然外甥女给的功略是海滩,便寻着海的方向。
来到Coronation Gardens。
自然的气息,正是我们想到的,尤其是花花。
果子也不错。
趴在墙头上的粉色小碎花,似乎是第一次见到,色彩相当明快。
白色的也是第一次见,很是清新可爱。
靠近海边,有一间美食屋,没吃火锅的一位家人很想进去喝一杯。但吃过火锅的人都表示胃里装不下,意见达不成一致。
一致的意见是到海边,吹海边。
没想到,忽然就来了一阵雨,太阳雨,还好很快停了。
雨停了,才可以尽情观景、拍照。
看天空,确实是好天气,雨只是点缀和调侃而已。
西柯比海滩,其实是外甥女设计的用来追日落的。
大白天追来,意味着这一天的参观任务基本完成。
已经过了入住时间,该前往酒店了。
酒店名为利物浦宿之桥套房酒店,打开房门,发现果然是套房,宽敞明亮,而且正对着港口,衣襟的沙发加床也很宽大。此时不得不说,在利物浦住的这家酒店,很是高大上,而且就房价来说并不比巴斯、牛津、湖区高,难得难得。
阿尔伯特港口,就在窗外,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房。
时间还早。
此种情况下,司机先生一定会选择留在房间休息,衣襟也跟着留下来,急于突击作业。
另外五个人意见一致,快速地出了门,反正港口和商圈距离酒店都不远,步行即可,不需要车子。
经过披头士故事馆(The Beatles Story Liverpool)。
发现关于披头士,远不止早上经过的披头士博物馆、名人墙和洞穴俱乐部。
位于阿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边的信息中心,是披头士之旅的起点,有专门走这条线路的巴士,车身装饰与原披头士的专辑封面保持一致风格。
这条巴士之旅要两小时,从阿尔伯特码头的巴士站发车,带游客在整个利物浦寻找与乐队有关之处,包括童年的住所、学校和大学,以及一些激发他们创作灵感的地方等。
但坐巴士并不是我们的菜。
转往商业中心Liverpool One方向,此行英国还未进行任何购物,行前有家人交待了购物任务,或许在利物浦有机会完成。
没想到,下午五点半,大牌店基本上都已经歇业,与周日有关。
中餐缺席火锅的家人,更想找到中国超市,房间里有厨具,可以简单烹饪。于是搜到一家中国超市,奋然前往。
路线是全新的,一边走一边看街景,不赶时间、放松的感觉很是不错。
也会时不时停下来拍拍照。
接近超市的街上,挂着彩色的装饰,看在游客的眼里,美妙着。
街的尽头,是一间教堂样的建筑。
中国超市,还真的找到了,而且还不止一家。
有鸡蛋,有香肠,也有啤酒。虽然放入购物车的东西并不多,却也是大满足。
完成购物任务,换一条街往回走,街口,正是一路看着的那幢教堂建筑。
名为St luke’s Bombed Out Church,直翻圣卢克被炸毁的教堂,细看,并没有屋顶,是在战火中被炸毁的教堂遗迹。
教堂的对面,是现世的一派安稳。
没想到竟然经过“老曹烩面馆”,想到不久之后即可在聚会上见到老曹,不禁莞尔一笑。
因为超市而细细触摸利物浦这座城市,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在爱下雨的英国,我们的运气可以说相当不错,若整天下雨,那么逛街会有多不方便呢~~~
还从Radio塔前经过,意外收获。
眼见着就回酒店了,想想还是不甘心,因为泰坦尼克号纪念碑还未找到。
五人一致同意,再次回到阿尔伯特港口方向,刚好导航里也找到确切的定位,脚步不再盲目。
披头士四人组雕塑的出现,证明这个决定是百分百正确的。
雕像是洞穴俱乐部捐献给利物浦这座城市的一件重磅礼物,放置的时间2015年12月5日,恰好是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帝国剧院举行最后一场演出的50周年。雕像由艺术家安德鲁·爱德华创作,原型来自利物浦商店的一张海报——四个小伙子朝气蓬勃地走在大街上。
在雕像的揭幕仪式上,列侬的妹妹茱莉亚·贝尔德出席了现场,而她也同样出席了50年前披头士在这里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乐队的组织者约翰·温斯顿·列侬生于1940年的利物浦,12岁进入Quarry Bank初级中学之后开始喜欢上音乐,15岁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名为采石工人(the Quarrymen)的摇滚乐队。1960年,20岁时组建“披头士”乐队,1965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后,列侬发行了《约翰·列侬/塑胶小野乐队》与《想像》等专辑,也创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侬同样也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比如反越战,用音乐去呼唤和平。1980年12月8日晚上10点49分,列侬在纽约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据称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查普曼枪杀,年仅40岁。
放置在默西河畔的披头士雕像,虽以海报为基础创作,但也做了局部调整,包括成员出现的顺序,雕像中表现的才是乐队成员通常在舞台上的位置。还包括衣着,皮夹克而不是照片中的西服,会给人一种更利物浦的感觉。参照成员们的经历,雕像上还新增了一些细节,比如麦卡特尼拿着一台相机,体现了他对摄影的热爱;为了纪念乔治的宗教信仰,其外套腰带上有一个梵文的铭文;林戈的鞋底有一个L8的字样,这是他长大的地方丁格尔(The Dingle)的邮政编码,也是他2008年专辑的名字;最后,列侬手里拿着两颗橡树果,代表他在1969年送给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特殊礼物”——要求他们种植橡树果作为和平的象征。
“在闪亮的混凝土、反光的金属和抛光的石头中间,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儿子,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利物浦对披头士的热爱。”雕塑创意的最初提出者克里斯·巴特勒在采访中曾说道,“这是一座不需要标题、不需要解释、不需要乐器、不需要噱头的雕像。它是一个时刻的纪念碑,而这个时刻则是从利物浦开始的。”
作为利物浦最有名的“儿子”——披头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城市中相关的此类纪念也彰显出利物浦人不加掩饰的自豪。与利物浦成就了披头士,也因披头士而丰富了利物浦。
披头士是利物浦的披头士,也是世界的披头士。
致敬。
又经过皇家肝脏大厦,不再急忙的脚步,可以停下来仔细拍照。
还看到爱德华七世的雕像。
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及印度皇帝(1901年-1910年在位),生于1841年死于1910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儿子,曾在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就读。1863年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女儿亚历山德拉结婚,由于生活中不拘礼节,甚至有时失于检点,因此女王一直不许他掌管有关实际朝政的任何事务,直到年逾五十岁女王驾崩后才得以继位为王。
在位期间,爱德华七世大力恢复因女王长期孀居而显得黯淡的英国君主制度的光荣,成为极受爱戴的君王,1903年在对巴黎的访问中为“英法协约”奠定了基础。
终于,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纪念碑,由花岗岩制成,献给在灾难期间留在船上死难的244名工程人员。
纪念碑由威廉·高斯科姆·约翰爵士设计,建于1916年,高14.6米,方尖碑的四周被添煤工和工程师的雕塑所围绕。
更确切地说,是泰坦尼克号轮机舱英雄纪念碑。
世界最大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0号出发开始首航,中途意外与冰山擦撞不幸沉没的悲剧,众所周知。但关于泰坦尼克号出发的地点,却未必家喻户晓。
是南安普敦,终点是纽约。
所以说,泰坦尼克号的出发点并非利物浦,也从未到达过利物浦。
但泰坦尼克号却与利物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泰坦尼克号是白星航运公司旗下的三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之一。当时,白星正与竞争对手库纳德争夺利润丰厚的大西洋客运业务,相对于航速,白星董事长更追求极尽的奢华和舒适,因此,全长269米、舰宽28米、可承载3547人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应运而生。由于白星公司办公室位于利物浦,出于对这座城市的尊重,将利物浦港做为了泰坦尼克号的注册船籍港。按原计划,泰坦尼克号的处女秀也将首先拜访利物浦,但由于天气原因被迫取消,之后便驶向大西洋,前往纽约。
关于泰坦尼克号与利物浦之间,还有八个秘密:
一、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史密斯在默西塞德郡居住了40年,在1908年移居南安普敦之前,就住在利物浦附近的滑铁卢。
二、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沉船前成就的八位英雄极的音乐家,是由利物浦城堡街14号的音乐代理商CW和FN Black招募的。
三、船上乐队成员中的低音提琴演奏家弗雷德·克拉克,住在利物浦史密斯敦路Tunstall街22号,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声望。
四、泰坦尼克号上巨大的厨房灶,是由利物浦康希尔工厂的亨利·威尔逊制造的。
五、泰坦尼克号深处下方连接乘员区的长长的通道,被乘员称为“苏格兰路”,也是因为著名的利物浦大道。
六、营救了泰坦尼克号灾难的所有705名幸存者的班轮,是利物浦的库纳德班轮喀尔巴阡。
七、白星航轮董事长布鲁斯伊斯梅在利物浦南部的莫斯利山拥有一间精美的房子,名为Sandheys。在帮助了许多乘客上船后,自己爬上最后一艘要降下的救生艇,从泰坦尼克号逃脱,因此受到美国媒体的严厉批评。
八、发现了冰山的泰坦尼克号瞭望员弗雷德·弗利特,最初就来自利物浦。他总是说,如果给他提供双筒望远镜,泰坦尼克号可能已经被救了。
既然泰坦尼克号纪念碑找到了,那么这一天的行程计划就全部完成了。
回酒店的路上,经过阿尔伯特港红砖外墙的建筑,也就是在酒店房间里看到的那些。
这些建筑群中有仓库,在建筑的过程中未任何使用木材,因此是世界上第一个不燃的仓库建筑。
从建筑中间穿过,有一些餐馆和酒馆。也想像英国人一样停下来喝一杯,但不太敢,看其他家人的兴趣也不大。
与披头士有关的纪念品、海报比比皆是。
追着食物碎屑的鸟,像是海鸥,却不确定,因为羽毛的颜色并且纯白。
利物浦也有一座摩天轮,没有伦敦眼大,就在离酒店不远的位置。
还追了追花,这种粉紫色的花串,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每天都见。
白色的,大概是同一种属,更纯净俏皮。
回到酒店,家人利用有限的条件,将从超市采购回来的食品进行加工,且撺局。虽午餐的火锅还未消化,但也跟着端起酒杯喝了点儿小啤酒。
虽脚步不停却相对休闲的一天,收工算是早的。
在房间里等日落,景观房显得尤为重要。
红砖建筑间,鸟儿的翅膀不间歇地滑过。
待日落,灯光亮起来,是真的困了。
晚安,利物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