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方知英伦】 D4,伦敦第三天,博物馆日,主打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顺便逛逛街

0

    D4,2023年7月11日,伦敦第三天,大英博物馆-查令十字街-牛津街+摄政街-自由百货-M&M豆世界-国家人像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特拉法加广场,脚力有限,而行程无止

    伦敦第三天,从清晨的阅读开始。衣襟抢着要睡地铺,总是不得逞,所以清早出门前,抓紧时间补上。在伦敦打了五晚地铺,省了将近1W块,这个账还是划算的,哈哈。

    这一天的行程重点是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为主。
    为了节省脚力,决定地铁出行。 
    衣襟逐渐进入状态,对问路不再回避,开始参与。

    从时间上来说,坐地铁可以节省大概十分钟的样子,从酒店步行也就三十多分钟。
    出地铁后,发现我们距离查令十字街更近。

    但还是坚定地前往大英博物馆方向。
    几分钟就到了。
    博物馆的开门时间是十点钟,我们提前了一个多小时。
    原本这一天的第一个景点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也是伦敦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坐落在伦敦最高点的卢德盖特山,300多年里一直占据着伦敦城的天际线。圣保罗大教堂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圆形屋顶尤为壮观,是世界第二大的圆顶教堂,其圆顶世界最高,是伦敦最值得参观的两个教堂之一。教堂的开放时间是9:30,参观完再赶往大英博物馆的话,怕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决定舍弃。
    所以,才一大早赶来大英博物馆。早到早排队,也有人比我们早到,数数不超过十个。

    有人主力负责排队,其他人可以随便逛逛。
    街角有一些纪念品商店,显然开门时间比博物馆要早。商品不少,家家都差不多,闭着眼睛都知道是中国制造,所以只是看看就算了。

    倒是意外地发现附近有一些餐馆,而且基本上都是中餐,其中竟然还有沙县小吃,是不是太神了?午饭的问题,就这么愉快地解决了。
  
    预订了讲解,时长三小时。
    导游也早早到了,和我们一起排队入场。
    来英国,对大家来说,大英博物馆都是最大的期盼,毕竟人家的好东西多。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收藏诂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对外扩张中得来,有800多万件之多。
    进馆后,首先来到大中庭,它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顶部由3312块三角形玻璃片组成。发现场地并没有之前想像中的那般宏大,中央的圆形建筑,导游说是图书馆的阅览室,查尔斯·达尔文、查尔斯·狄更斯、萧伯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列宁等人都曾是这里的读者,马克思就是在这里写下的《资本论》。

    跟着导游的节奏,开始了博物馆的正式参观。
    首先看到的是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萨尔贡二世于公元前722-705年在位期间,把亚述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实体发展到了顶峰。
    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了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俘虏走27000多人,迁于两河流域,并把其他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以色列,存在了200年左右的以色列王国,便从历史上消失了。面对亚述帝国的进攻,犹太王国的国王十分惊慌,卑词厚礼,以24吨黄金的代价保住了国王宝座,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希伯莱人的王国就只剩下了1个犹太,于是,希伯莱人也就被称为犹太人。在喜马拉雅上听过《耶路撒冷三千年》,对这些大概有个印象。
    神兽雕凿在王宫的两侧,人首、狮身、牛蹄,也被称为人面双翼公牛像。头顶高冠,胸前挂着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一对富有威慑力的大眼睛,身上还长着展开着的一对翅膀。这种形象的石雕簇立在王宫门口或城门前,是一种王权不可侵犯的象征。在萨尔恭二世宫门前的这两只镇门兽形象,一直影响到其他民族,古波斯和西亚地区也都十分盛行,它逐渐成为一种吉祥动物,并具有神秘的力量。
    这些文物是19世纪中被法国人在距离亚述首都尼尼微不远的豪尔萨巴德(现今伊拉克摩苏尔省内)发现并运往法国卢浮宫。英国人奥斯丁·亨利·莱亚德也在尼尼微附近发掘了大量的类似文物运到了大英博物馆,被称为“英国西亚考古学之父”。如果这些文物仍然留在伊拉克,不知道还能否安然。所以当年这些英法帝国主义是抢掠还是保护,也是真的说不太清楚。

    帕特农神庙的部分,也是导游讲述的重点。大英博物馆的外观,正是仿这个神庙建设的。
    帕特农神庙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在卫城最高点的石灰岩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它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的。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神庙正立面的各种比例尺一直被作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柱式比例和谐,视觉校正技术运用纯熟,雕刻丰富华美,洋溢着端庄、典雅、和谐、理性的美感,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称。整个建筑既庄严肃穆又不失精美,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被美术史家称为“人类文化的最高表征”、“世界美术的王冠”,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来自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是大英博物馆里最珍贵的浮雕,1806年被英国大使艾尔金伯爵运来英国。尽管希腊政府一再要求归还这组浮雕,但都遭到历届英国政府的拒绝,甚至不惜影响希腊和英国的外交关系。
    历史背景说来话长:
    在作为雅典宗教中心的1000年之后,雅典卫城在公元五世纪被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统治,变成了一个基督教的礼拜场所。殿内外所有关于神的描写的浮雕,都被取除,而在那里改装了十字架。
    15世纪东罗马灭亡后,希腊又归属于土耳其,帕特农被改为清真寺,十字架被去除,四周立起回教建筑的尖塔。
    17世纪,土耳其御外侮,以城山为要寨,以帕特农为火药库。敌军的炮弹打进殿中,火药爆炸,神庙的中部全部坠毁。
    18世纪末,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埃尔金伯爵惋惜这等古代美术的沦亡,出钱向土耳其人买了殿内可移动的一切雕刻,然后它们就来到了伦敦。是文化掠夺,还是幸亏这次购买,否则在后来的希腊独立战争中,它们还会存在吗?此类问题,一直存在,看从哪个方面来解读了。
    浮雕中的人物雕刻,更是艺术精品,导游会引导着大家看重点,坐着的都是神,记住的有限。

    还有战争中的半人马,最终是半人马取胜,导游由此说到了“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这段广告语,原来是这么来的。

    月神赛琳娜战车的马头雕塑也在这里,它是战车马匹之一,另外两匹马保存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
    看马的神态,是疲累的样子。

    帕特农神庙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三角形门楣,东面正门上方的三角门楣雕塑主题是“雅典娜的诞生”,西侧表现的则是雅典娜和波塞冬雅典守护权之争。


    进入古希腊和罗马馆,映入眼帘的第一尊雕塑就是古希腊美的守护神-阿佛洛狄特
(维纳斯)石雕像。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她与罗浮宫那座断臂的维纳斯相比较也毫不逊色。
    雕塑表现的是维纳斯正在沐浴的一个瞬间,可能听到有人前来的声响,她有点惊恐的蹲下身体,试图用双臂掩饰自己,与此同时她的头紧张的转向一侧试图发现来者何人。雕像上的维纳斯右膝贴近地面,将头转向右边,左腿下方是沐浴用的水罐。
     导游说维纳斯脸上的表情才是看点,并不是百分百惊恐,而是点点羞涩微笑,说明来的人是熟人,是恋人。
     雕塑的制作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是罗马时期对希腊时期雕塑的复制,希腊时期的原作已经失传。

    大英博物馆是由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组成的。也就是说希腊和罗马是在一起的,而中国馆则位于东方艺术文物馆内。
    埃及馆是大英博物馆的“馆中之王”,其中有两件镇馆之宝,一块是公元前196年的罗塞塔石碑,被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馆进口处最显著的位置,以希腊、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书写体记述了同一件事,为解释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钥匙。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厚0.28厘米,略呈长方形,缺边少角、黑黢黢地站立在玻璃罩子里,既不玲珑剔透,也不雄浑厚重,既无华丽的雕刻,也无完整俊相,残缺不全,平庸无奇,若不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佐证,没有人相信它会是世之瑰宝。
    罗塞塔碑铭文写于托勒密五世统治时期,时间是公元前196年3月27日,即托勒密五世加冕的当天。碑文同时以三种语言书写,石碑上端的铭文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中间是埃及草体象形文字(也称“俗体”),底部则是希腊文。
    罗赛塔石碑堪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记录器,其价值所在是因为它成为是解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因为碑上所刻一种语言是拿破仑时代人们十分熟悉的古希腊语,而另外一种语言是已经失传了上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近代考古学家就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腊语与古埃及文字的对照,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从而拯救了古埃及文明的文化记忆。
    为什么罗赛塔石碑是用三种文字写成的?据考证,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亚历山大死后,埃及由他的大将托勒密一世统治,再后来的300年则一直由托勒密的后人统治。托勒密不愿意学埃及语,就命令所有的埃及官员都使用希腊语。于是,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希腊语一直是埃及的官方语言。碑上刻着的另外两种古埃及语,一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另一种是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在罗赛塔石碑制作的时期,象形文字的使用已经大幅减少,只有神庙里的祭司才会用,500年后,再也没有人能阅读这种文字了。
    1799年7月15日,随拿破仑占领埃及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报告,后者决定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里的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后来此碑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使这块本要去卢浮宫的无价石碑最终落到英国人手中,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另一件是公元前1270年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巨大塑像的上半身,重7吨。因为它的巨大,运进埃及雕塑馆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1816年,一个叫贝尔佐尼的意大利人,将这座七吨重的石像运到英格兰,这件事情震惊了欧洲,让西方大众的目光从古希腊转移到了古埃及。贝尔佐尼并不是第一个想将此石像运走的人,1798年拿破仑的部队就进行过尝试,在雕像左胸的那个网球大小的孔,可能就是拿破仑部队试图搬运时造成的。贝尔佐尼曾经在英国的杂戏团里做过“大力士”,但是他可不能凭自己的力气搬走这尊石像,而是设计了一套水动力系统,利用木制滚轮与绳索,加上数百工人的帮助,才将雕像运到了尼罗河岸。在雕像出现的三千年后,搬运它尚且是一件如此困难的工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埃及人的智慧。而且,这尊震惊欧洲人的巨大胸像,只是它所在神庙里的众多雕像中的一个。
    这尊雕像所使用的花岗岩采集自阿斯旺,距离拉美西斯神殿超过150公里。它采用整块巨石雕琢,原料重量应超过20吨。在那个时代,搬运如此沉重的巨石绝非易事,因此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庞大的组织结构。所有的劳工都需要训练、管理和调度,并要保证这些人的饮食起居,这无疑证明了当时古埃及王国国力的强盛。
    拉美西斯二世被誉为埃及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拥有一段传奇的人生。他长相俊美、长寿多福,公元前1279年登基,在位67年,享年91岁,据说他有100多个孩子,约48-50个儿子,40-53个女儿,后世把他当神灵崇拜,并且有九位法老继承了他的名字。
    拉美西斯二世25岁即位时,已经拥有足够的雄心和顽强的自我意识,决心让自己的壮举超越所有的前任法老们。在他执政期间,埃及新王国时期进入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恢复了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也与当时位于叙利亚地区如日中天的赫梯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会战。卡迭石会战虽然是双方主力大军的第一次力量碰撞,却不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而是拉响了埃及与赫梯多年战争的序幕,双方谁也无法彻底战胜谁。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彼此无力再战,于是在赫梯帝国的提议下,公元前1259年,双方缔结了《埃及赫梯合约》,这是历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有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条约之后,赫梯王将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在此之后,埃及迎来了一段和平时期,也为第十九王朝创造诸多宏伟的建筑提供了机会。
    而这位拉美西斯二世,比古埃及的任何一位法老都更勤于大兴土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下令修筑的神庙、宫殿、雕像和石碑的数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凭借一己之力把整个埃及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建筑工地。在所有建筑中,包含一座新的首都,名字叫做“派拉美斯”,翻译过来就是拉美西斯的家,新城的奢华程度与埃及另外两座大城市孟菲斯和底比斯不相上下。新都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是链接埃及和亚洲的重要商贸之地,也是一个战略要地,拉美西斯二世在这里建造城市,不光是为了享乐,还有其军事和战略意义。不过在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支流河道的干涸,经济效益的下降,到了第二十一王朝时,法老们迁都到了塔尼斯城,而这座昔日的家也就被废弃了。

    讲这些镇馆之宝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坐下来慢慢听。
    主要是大家的心理准备工作做得足,以为在大英博物馆会大费体力,所以能坐时尽量坐下。

    在古埃及棺里的石棺,下面有洞,原来是被后人们拿去做过澡盆。

    圣甲虫的形象,并不难辨,在这个馆里出现也不意外。
    在古代埃及,圣甲虫是一种象征符号,基本上是作为护身符使用,还会放进木乃伊的棺墓作为守护神,有时也会出现在政府图章上。

    再看一遍木乃伊,这里有很多件,因为内部不允许讲解,导游只是放我们进去自己看。

    导游事先讲了讲木乃伊的制作过程,被掏出来的内脏会被放进四个罐子里,等候来世超度。

    毛伊石像,来自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孤岛,因1772年复活节这一天被荷兰航海家罗杰温发现而命名。
    复活节岛上因有数百尊巨石雕像而闻名于世,全岛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它们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石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17世纪下半叶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石像形象奇特,面色凝重,神情孤傲,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这些石像及所涵盖的文化意义是无数学者所热衷的。据说,有关谜团或已被美国宾厄姆顿大学及纽约州立大学的考古团队破解,他们怀疑石像并非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或与外星人接触,而是单纯地为当地居民指引水源。
    复活节岛的土壤为多孔的火山土,地面可以很快吸收雨水,因而岛上缺乏河流。湖泊倒是有两个,却位于难以抵达之处,加上没有支流,常常会变为湿地沼泽,难以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考古团队发现,虽然地面难以储水,但是雨水会向下流动成为地下水。当退潮时,沿海地区的地下水与海水混合后,其盐分低到足以让人安全饮用,偏偏岛上著名的雕像大多集中在海岸附近,因此考古人员怀疑石像与标示居民食水有关。

    还看到一些药片,被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在两条麻布上。
    这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一生所服的药物,展品有十三米长,全部由药片和胶囊构成,非常震撼。
    男性服的药,比女性多,尽头被卷赶来,意味着还有更多。
    别不信,是真的,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六姐很肯定地说,很多人吃的药比这些更多。

    再然后,就扎进了中国馆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失窃文物数量居世界之首,现藏有二万三千余件,其中二千余件长期陈列,种类繁多,有木刻,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壁画,首饰……没有中国人能在走出这座博物馆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容。
    但看还是要看。有同伴请导游不要在这里花费时间,导游的回答是,若不看这里,讲不够三个小时。
    好吧,那就看。
    看到世界上最完好的一组唐三彩,这组唐三彩是公元728年,唐代老将军刘庭训的一组陪葬品,有神兽俑、天神俑、文武官俑、骏马和骆驼构成,色彩鲜艳,姿态生动,栩栩如生。
    导游说,是民国时,在修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时发现的,汴洛铁路线通过邙山南麓,因工程动土,毁坏了一批古墓,墓中文物批量出土,中国人更重金银财宝的部分,认为这些俑不吉利,所以由着外籍铁路职员收购和运送出境。

    中国人所熟悉的听过最多的可能是唐三彩,但还有一种同样精美、色彩艳丽的辽三彩,因为数量稀少,所以更为珍贵,在大英博物馆就有一尊以真人比例打造的辽三彩罗汉。
    唐三彩是以黄、白、绿三种颜色为基础釉色,在唐朝比较盛行的,所以被称为唐三彩。而辽三彩出现的时期要稍晚一些,不仅完美继承了唐三彩的优点,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工艺更加成熟,并且关于人物的造像技术水平更是达到了巅峰。
    世界上唯一一组来自河北易县的16尊辽三彩大罗汉,如今只剩下11尊,另外5尊大罗汉因为文物的挖掘和运输已经损毁。保存下来的11尊大罗汉并不在中国,而是分散在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馆里的这尊。
    这尊辽代三彩罗汉,大小和真人差不多,机体的结构以及衣料的质感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表达,神态逼真,气韵生动,塑造非常出色,就艺术成就而言,达到了古代人物塑像的巅峰。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一年,动乱时期,文物贬值。在河北易县发现的这组三彩罗汉,被外国人疯抢,损坏的损坏,留存下来的则漂洋过海四处流散。
    导游提示说看大罗汉身下的宝座,并不十分吻合,因为并不是原配,而是后来手里有宝座的人随机分发的。

    还有唐三彩文官俑,手持善簿判是非。

    中国元素,无处不在。

    它们的数量太多了,个头大小不一,多被安放在玻璃罩子里。

    件件精美,价值连城。

    下图的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呈南方青铜器风格。以羊作器是商代人祈福心理的反映,“羊”字就是“祥”字,“吉羊”也就是“吉祥”,因此把羊作为吉祥之物予以崇尚。
    通高45厘米,筒形口。腹为双羊前躯相背状,双羊神情安闲,显出一副静穆庄重的神态。羊角大弯曲,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羊颌下及腹下饰扉棱,象征须和腹部垂毛。通体饰鳞纹。

    下图的康侯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沬司徒迭簋,学界都认为它出自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时间在1931年前后,后流落海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康侯簋器通高24cm,口径41cm,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器底铸铭文4行24字,记的是文王之子、康氏得姓始祖康叔封是武王克殷后大分封时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又徙封卫国的。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

    不得不说到敦煌。
    做为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敦煌壁画”,因漂洋过海需打包装箱被割断的痕迹依稀可见。满壁风动、天衣飞扬、历经千年、色彩依旧,可见中国古代绘画工艺之浑厚博大、无可比拟。

    敦煌壁画飘零至此,离不开一个小人物的卑微与贪婪,他就是王道士。
    王道士真名王圆箓,其实就是一个小混混,幼年家贫食不果腹,成年后入伍当了大头兵。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后,怕埋骨沙场就改行当了道士。王圆箓脑子灵活,嘴巴更会忽悠,于公元1897年筹款在敦煌莫高窟东侧修建了太清宫道观,接受香客布施。
    敦煌位于甘肃西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香客云集,因此太清宫道观的生意也很不错。于是王道士又请了一个穷酸书生做助理,忙时接纳香客、登记布施,闲时抄写经文,变卖换钱。1900年5月25日,书生加班抄写经文到半夜,有点犯困,吸了口旱烟提提神,在抖落烟尘时,烟斗碰到墙壁发出空洞的响声。
    尘封千年的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密室里积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王道士的觉悟不是很高,他当即报了官却没被受理,就拿了几件藏品交结当地的官员与乡绅。当时敦煌县令汪宗翰为了个人发展又将藏品转赠给了甘肃学政叶昌炽。叶昌炽是个知识分子,自然知晓文物的重要性,上书建议由朝廷收藏。
    然而当时正值清朝被八国联军打败之际,4.5亿两庚子赔款尚无着落,一直拖了七年,朝廷仍然拨不出区区六千两银子的转运费。于是,叶昌炽只得下令敦煌县令严加保管,而敦煌县令又以藏经洞保管条件较好为由,下令在莫高窟就地封存,这就给了毫无气节又贪得无厌的王道士有了瞒天过海的操作空间。
    晚清的官场掀起了一场崇洋媚外之风,到了基层的老百姓,更是从骨子里惧怕洋人,只要见到洋人便自觉矮了三分,勉强算是干服务行业的王道士也不例外。公元1907年,一个叫斯坦英的英国学者来到敦煌莫高窟,拿出二百两银子,恩威并重,从贪财又怕事的王道士手里骗买了古籍、佛画、织绣品,共计29箱。
   当斯坦英看到宏伟壮观的敦煌壁画时,心动不已,装箱运输却成了一个难题。整块壁画装进去,没那么大的箱子,也没有人抬得动,留在中国收藏又舍不得。思来想去,只能命令助手将壁画破坏性地分割成小块,然后分别装进箱子转运回国,所以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虽精心修复,但被分割的痕迹依稀可见。
    公元1908年,法国的汉文学家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莫高窟,拿出五百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骗买了经文与绢画共六千卷,还在莫高窟里拍摄了376帧其他壁画的高清照片。敦煌文物流失海外一事终于引起了清廷的重视,下令朝廷收藏,贪婪的王道士又私藏若干。最终被运往京城的文物一路损坏无数,余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后是清廷垮台,民国继承大统。民国政府对敦煌文物并不重视,王道士得以继续倒卖敦煌文物。公元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也以三百五十两银子骗买了四百余卷经文。公元1914年,斯坦英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五百两银子骗买了剩余之经文五百七十余件,只可惜斯坦英还没来得及拿走这次经文就死了。
    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就是号称学者与探险家的斯坦英第一次从中国道士王圆箓手中骗买的文物之一。斯坦英原本是奥匈帝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匈牙利,1904年加入英国籍,他将毕生搜罗与骗买的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1910年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两年后英国女王封他为“印度帝国高级爵士”。
    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王道士有过,但也不能全怪他。发现藏经洞后,王道士第一时间向敦煌县令做了汇报,但没有引起重视,随后又步行800多里找到安肃兵备道道台,仍未引起重视。甘肃学政叶昌炽倒是重视了,但朝廷又拔不出经费,加之当时怕洋人的风气盛行,所以王道士便干脆破罐子破摔,导致后来文物流失的种种。
    在角落里,见到临摹的人,手下生风,享受着笔下的线条之美。

    能在大英博物馆里展示的,件件都是国宝。

    也有近、现代的元素。

    2013年,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汉服蝴蝶,名为《孔雀2012》。
    是当代艺术品,作者郑炜是出生于英国剑桥的华裔后代,其父是剑桥大学教授、考古学家,郑炜在美国学习艺术,后到香港、上海和景德镇开设工作室和创作作品。
    展品是郑炜“汉服蝴蝶系列”作品之一,灵感来自于中国成语“庄周梦蝶”,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蝴蝶也象征浪漫。
    《孔雀2012》高165厘米、宽180厘米,以粗麻布为内衬,外表面用1万枚两种尺寸的孔雀蓝色调瓷制蝴蝶进行手工缝制,蝴蝶在景德镇烧制,由景德镇工匠手工精心制作。

    在北部楼梯处看到一尊雄伟的阿弥陀佛汉白玉佛像,是隋代作品,高达6米,铸造于585年,原供奉在河北省邢台韩翠村的崇光寺。不知体型这么大的佛像,是用了什么手段运来的这里。

    眼里看到的,远不止上述种种,只是镇馆之宝之一的《女史箴图》,并不曾见到。
    中国馆之后,又来到两河流域部分。
    人类最早的图书馆,尚有残存。

    看上去一段有破痕的柱子,是居鲁士圆柱,上面记录着居鲁士大帝对战败国巴比伦采取的宽容政策。
    这段并不起眼的圆柱,却是最原始的人权文件,因为他倡导了自由和人道主义,被伊朗人称为“全世界第一份人权宣言”。

    下图是一块彩色釉面砖的狮子拼图 “迈步狮纹镶板”,来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城“游行大道”两侧的墙面上,据说是120尊狮子像之一。

    莫尔德披肩,是一件据今4000年左右的黄金披肩,专家们用了100多年的时间,都未能将其修复完整,做为纯英国的文物,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
    1833年秋天,一位英国威尔士富商,雇佣了一批工人到威尔士北部偏远的莫尔德镇精灵山采石头。在精灵山采石这件事,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抗议,相传山里面有鬼魅,经常在晚上出来活动,居民们认为采石会惊扰鬼魅带来厄运。
    但在金钱的驱动下,采石并未停止,工人在撬动石板时,发现了一座墓室,里面有一件巨大的石棺。还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工人们用铁棒撬开石棺,发现里面是一具遗骸,在白骨的肩部位置有一堆碎金片,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面对黄金的诱惑,工人们一窝蜂地去抢,将石棺中的金片瓜分得干干净净。为了找到很多黄金,工人们将墓室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将一座难得的古墓给完完全全地破坏掉了。
    当地居民将此事反馈给了当地政府,政府给大英博物馆拍了一份电报,希望他们安排考古专家们前来处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考古专家们过了半个多月才赶到莫尔德镇,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被工人破坏的古墓。在一片狼藉的现场,墓葬中的东西都没有了,因此考古专家们也无法确定墓葬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原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4000多年前在北威尔士蓬勃发展的那个神秘而伟大的文明。后来,考古专家们到镇上走访调查,希望找到那群采石的工人,并从他们口中获悉墓葬的相关信息,同时回收当地人口中提到的黄金碎片,但结果一个工人都没找到。
    但对黄金碎片的追逐却不曾停止过,三年后,专家们终于回收到了一块金片,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据工人说这已经是那一堆碎金片中最大的一片了。金片比纸还要薄,表面捶打出了一圈凹凸不平的精美纹饰。专家们经过研究,再结合工人的描述,确定这是一件墓主人的黄金披肩,或者黄金斗篷。
    在此之后,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们便致力于复原黄金披肩,但回收其他金片的时间却尤为困难和漫长,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找回了90%的黄金碎片,也就是足足用了100多年的时间。通过这90%的黄金碎片,专家们基本复原了黄金披肩的样子,它宽约45厘米,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古代文物。披肩是由一块金子反复捶打而成的,全部融化还不到一个乒乓球的大小,试问当时的工匠怎么能有如此高的技艺呢?不仅如此,在4000年前黄金极为稀有,而能穿上黄金的人又是什么身份呢?诸多疑问接踵而至,让世人对这件神秘的莫尔德黄金披肩充满了无限好奇。

    与黄金有关的饰品,更是数不胜数,件件精美,都是绝世之作。

    下图的茨酒壶(青铜酒壶),来自法国北部摩泽尔河。精美的青铜酒壶是为数不多的了解早期北欧社会的关键物品,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也最古老的凯尔特文物。
    每件酒壶上有超过120片珊瑚,当初一定是鲜红,如今褪为白色。弯曲的壶把是一条瘦长的狗,龇牙,嘴里含着一条连接壶盖的链子,壶盖的两侧还躺着两条体型小的狗,三条狗的注意力集中在壶嘴处的鸭子身上。
    酒壶造型独特,展现出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做工也极其精致,表明当时的北欧也已经具备了复杂的金属加工工艺和高超的设计能力。
 

    下图是撒克逊王族的船葬遗物——头盔·铁兜鍪。
    维京人四处漂泊,以船为家,最后也以船为葬。英国萨福克郡萨顿胡船棺葬的发现让后世的人们目击了那段动荡的历史,也见证了多种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萨顿胡船葬墓中最重大的发现是一件后来成为萨顿胡文物代表的头盔,成为早期中世纪文化的一个象征。头盔的帽盔是由整块铁片锻打制成的,左右两边的护耳和护颈则另外有皮质勾环附上。头盔前的面罩堪称精美,其形象栩栩如生,鼻子下面开了两个小孔,以便佩戴者呼吸。头盔在墓室倒塌时被严重毁坏,现代人通过三维拼图将残余碎片进行精确拼合,头盔得以被重新组合完成。
    这种造型特别的头部护具相当罕见,目前英格兰只出土了四顶完整的昂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兜鍪,分别来自萨顿胡(Sutton Hoo)、本蒂格兰奇(Benty Grange)、沃拉斯顿(Wollaston)和约克 (York)。

 
    下图中的刘易斯西洋棋,由海象牙和鲸齿雕刻而成,因年代久远而呈乳黄色,但角色分明,人物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包括正襟危坐的国王和王后、持权杖的主教、坐在马背上的骑士以及持长剑与盾牌的士卒。它们所组成的画面,就好像古老欧洲大陆的一幕情景剧,王侯将相,各路人物纷纷登场,演绎时代风云,是我们了解当时欧洲境况的极好材料。
    国王的形象突出,而且占据中心位置,他们深居简出,但却是战争失败和胜利的标志。紧挨国王的是王后和主教。他们是最重要的幕僚和智囊,享有尊贵的地位,是最有权势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帝国的受益人,但却不必为之承受风险,他们一般不参与实际的战斗,但在最关键时也可以给国王提供贴身护卫。然后是骑士所组成的方队,每一枚都高大威武,个性鲜明。他们可攻可守,是帝国力量的中坚,骁勇善战,而且兼具谋略。最外层的是零零散散的步兵,外形极其简单,只是一块直立的牙板。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底层,城市游民,或者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是战场上的牺牲品,没有身份,任人差遣,但却要直面危险。
    棋是在苏格兰刘易斯群岛乌伊格附近被发现的,时间是1831年4月11日苏格兰古董协会上被展出之前的某个时间,确切的发现地点可能是某个沙丘中的一个小石室中,推测可能属于一个从挪威前往爱尔兰的商人。尽管一些棋子已丢失,但从组成的棋子可以看出共有四副,它们总体状况非常完好,即使被用过,好像也没用过几次的样子。11世纪末期,西洋棋在欧洲贵族中非常流行。这些在当时纯粹以娱乐为目的而制作的刘易斯西洋棋棋子组成了现存单体数量最多的文物群。
 棋子的造型反映了强烈的诺斯文化影响,尤其是士卒棋子,明显借鉴了北欧传说中狂战士的形象。鉴于刘易斯群岛所在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与挪威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以及诺斯文化在这里的统治地位,这些奢华的棋子很可能是制作于挪威。
 按照现代象棋规则,要容纳这些棋子所需要的棋盘长宽应设为82厘米。这些棋子被发现时,其中的一些被染上了红色。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棋盘应该是白色和红色相间,而不是今天惯用的黑色和白色。
 现今已知存世刘易斯棋子共计 93颗,11颗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其他82颗则在大英博物馆。

    能在大英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方方面面,件件都是精品,这一点无容置疑。

    代表的都是人类璀璨的文明。

    三个小时,过得很快,努力看,看到的,能记住的,终归有限。
    三个小时之后,把大英博物馆基本上看完了,再无其他可看的,这一点,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难免,都失望。
    想像的大英博物馆,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大,展品更多。
    请导游帮我们拍了合影,然后挥手道再见。

    原本这里还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特展,但参观完主馆的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兴趣。

    大英博物馆,没想到是以这种心态结束的。
    既然决定了,便撤出,到早上发现的那几家餐馆前,纠结性选择之后,最终决定走进老常家。
    吃面,只有衣襟选择了盖浇饭,大快朵颐的饱腹一餐。

    离开大英博物馆的地界,往查令街的方向走,街角看到了哈利波特。

    是哈利波特剧院,上演《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舞台剧,是在J.K.Rowling完成的哈利波特系列基础上续写的故事,从2016年开始在伦敦上演,一共有两个parts,每个part大概有2个半小时,中间有休息时间。票价和其他伦敦大剧院都差不多,但这里可是演5个小时,很划算的剧。
    但我们只是路过,打卡而已。

    总有一些地名,不曾拜访,却耳熟能详,查令十字街84号,便是一个这样的名字。在这个地址上,曾经有一家专卖绝版书的二手书店,名叫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的著作《查令十字街84号》,叙述了她与从未谋面的这家店的主管弗兰克·德尔因为购书寻书而建立起来的隔空情谊的感人故事。伴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及其各种译本和同名电影的传播,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的圣地。数十年来,到查令十字街上打卡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即使明知这个地址几度易主,现在也早已成为连锁快餐品牌店,爱书人仍然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朝圣”。查令十字街也由此延续着历史,仍然是伦敦的书店街,是不少书店的所在。因此,在伦敦的几日参观中,也将查令十字街寻访书店一事列入日程。
    在查令十字街头,向左又向右,终于找到了那家网红书店,不是84号,而是107号。店名FOYLES(福伊尔斯), 是连锁书店的旗舰店,就在84号的斜对面,红色的幡招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一走进店里,便被满目的书籍埋没了,据说店里经销的图书品种超过20万,如果把所有的书架连在一起,可达6.5公里长。各类图书几乎一应俱全,莎士比亚作品有一整排,目不暇接的各类乐谱占了两面墙,还有好几格的黑胶唱片。除了书籍,书店还经销各种礼品和文具等,并顺应时代和顾客需求,在5楼开辟了餐吧。
    中午时光,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伴随着伦敦稀缺的阳光,这里确实是自习和商谈的好选择。

    还是查令街上,经过House of Spells店,是伦敦种类最全、最罕见的哈利波特周边店,有二层,除了魔杖、钥匙扣、徽章等巫师必备常规纪念品外,还有很多第一次见到的罕见周边。
     店里还可以买到不同版本的哈利波特原著,还有其他周边书,比如《哈利波特知识大全》、《哈利波特咒语书》等等。据说店里的比比多味豆里居然真的有earwax(耳屎)和dirt(灰尘)味道,马尔福的扮演者Tom Felton也曾经到访过这家小店。

    衣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哈利波特迷,但对店里的那些数不过来的小物件,也是着迷的,看了又看。

    继续往国家美术馆的方向走,落雨了。雨势不大,但风却不小,撑不住伞。
    发现我们正在经过国家人像美术馆,原本不在行程计划中,但为了避雨,不如进入一观。

    英国国家美术肖像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肖像画廊,坐落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旁边,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北侧。自1856年起向公众开放,馆内收集了历史上的重要和知名的英国人的画像,包括照片、绘画、素描与凋塑等创作型态,包含了亨利七世、莎士比亚、伊莉莎白二世等英国各领域的名人。

    没什么看点,看个热闹,便离开了。

    隔壁就是国家美术馆,那里才是我们的菜。

    正门处似乎在维修,还好可以正常进入参观。

    从正门的这个角度望出去,是看特拉法加广场的最佳位置。
    这几天的行程,一次又一次接触特拉法加广场,其知名度,远远不止梁朝伟所能代表的。
    特拉法尔加广场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而修建的,广场中央耸立着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纪念碑和铜像,适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广场建筑使它长久以来就是伦敦的名胜之一。
    特拉法加广场不仅吸引外国游客,更是伦敦市民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每当节日来临,如圣诞节或除夕,广场上张灯结彩,成千上万的伦敦居民聚集于此,通宵达旦地狂欢。即使不相识的男女,也会彼此送上香吻和祝福,场面相当的热闹。

    排队进入国家美术馆,在油墨的香气中,脚步匆匆。

    眼中的珍品,一件又一件,但都看不懂。
    懂的,是这里有梵高,有向日葵,见到工作人员就问,梵高在何处。

    还真的给我们找到了。
    原作,就在那里挂着,没有看到更严密的保护。
    悲剧性的梵高在画中对于色彩和形状的纯化提炼,1987年被出售时,曾创下了当时最昂贵的绘画记录。

    打卡,此时最有必要,留作日后回忆。

    英国国家美术馆每年展出的作品有约2300件,有约六百万观众前来参观,参观人数在世界同类机构中排名第五。
    面对英国国家美术馆内令郎满目的众多作品,错过一件又一件,因为不懂,也因为时间有限。它们中最知名的,远不止被人们梳理过的热度前十,除了向日葵,还有达芬奇的《岩间圣母》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委拉斯贵支的《镜前的维纳斯》、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小汉斯·荷尔拜因的《使节》、乔治·修拉的《阿尼埃尔的浴场》、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卡拉瓦乔的《男孩被蜥蜴咬伤后》、伦勃朗的《63岁自画像》等等。
    也试图找到莫奈的《睡莲》,但找来找去,无果,决定放弃了。
    与大英博物馆相比,在国家美术馆参观时的心情,并不沉重,要求也不高,所以整体还是愉悦的。

    也是真的走累了,尤其是衣襟,休息的姿势也与众不同。

    更多休息中的人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状态。

    走出国家美术馆,坐在门前特拉法加广场的台阶上,休整。
    顺便看眼中来往的人们,多是悠闲的状态。留下照片,留作纪念。

    然后继续走街,走到了M&M豆世界。与它紧挨着的,是一家乐高店,也是比较有名的。

    但我们的重点是放在糖果上的,人还未进入,已经闻见浓烈的糖果香气,幸福的感觉随之洋溢。

    对衣襟来说,更是即将入口的甜蜜。

    占据35000平方英尺,整整4层楼的伦敦M&M世界,是全球第四家M&M’S巧克力豆旗舰店,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店。

    店内不仅包含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和炫目诱人的糖果,更有其他种类繁多的商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挂件、玩具、文具、杯具、服装到厨房用品、洗浴用品,甚至还有宠物用品。
    就连电话亭的元素,这里也有。

    投身到如此丰盛的巧克力糖果盛宴中,再加上甜蜜的时尚潮范品味,简直就是专门为时尚达人小衣襟专门设计的领域,挑来选去的,难以决定带哪盒走。
 
    爱了爱了。

    带着精挑细选的两盒糖豆,继续走街,又看到其他的糖果店。

    还有一家英国老牌玩具店——Hamleys(哈姆雷斯),由威廉·哈姆雷(William Hamley)在1760年创立,200多年的历史足以撑得起这个老字号。
    店门前的女孩,载歌载舞,招呼我们的到来。

    Hamleys最初的梦想是建立一家“世界最棒的玩具店”,今天来看,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Hamleys不仅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玩具店,也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商城,另有分店分布在全球各处,每年大约可招揽500万游客。

    早在1837年,Hamleys就成为伦敦的地标。1938年,玛丽女王授予了“皇家御用许可证”,随后成为伊丽莎白二世童年玩具的主要供应商。Hamleys就这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逐渐成为大家心中的“梦幻岛”。

    这家位于摄政街上的Hamleys总店,有七层楼,每一层的玩具都独具特色,涉及到各个年龄段。
    实际上,把Hamleys称为“玩具店”其实并不准确,称为“游乐园”可能更合适。它向顾客出售的不仅仅在于玩具,核心更在于游玩体验。店里有各种交互体验区,包括手工DIY、AR体验、迷你旋转木马、互动游戏机等等。工作人员也是热情洋溢,指导顾客操作、组织各种小游戏。这种场景化营销的模式给顾客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满足感,也成就了Hamleys在玩具领域的地位。
    比如三楼的Build A Bear Workshop,顾客可以自己“制造”出一只毛绒玩具熊,不仅可以选择玩具熊的外观,还能给熊录制声音,喷香水,试穿衣服,还会充满仪式感地给小熊安装一个“心脏”。最后也是最具仪式感的,是在柜台输入小熊的身份信息后获得一张“出生证明”,就好像小熊真的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成为了家庭的一员。
    除了这些充满新鲜感的交互体验区以外,传统的玩具也是琳琅满目。有各种乐高模型、毛绒玩具、棋牌游戏、芭比娃娃、汽车航模,甚至还有一些动漫形象的手办。Hamleys对这些玩具都做了分类,礼品、纪念品、户外玩具类、婴幼儿玩具类、手工玩具类等等,以方便大家寻找。其实不难发现,Hamleys出售的很多玩具都来自合作的大品牌商,比如Harsbro(孩之宝)、Mattle(美泰)、LEGO(乐高)等等。其实Hamleys也拥有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全套自有品牌玩具的团队和供应链体系,比如毛绒玩具“哈姆熊”就是自带IP效应的Hamleys自有品牌代表作,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不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能在Hamleys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还好我们误打误撞地进入,没有错过这个被英国皇室认证的“梦幻岛”。

    在继续前往自由百货的路上,貌似小胡同里,看到总是悠闲的人们,坐下来,喝一杯。那一种眼馋,却不得的状态。

    自由百货是一家典型的英国百货公司,建于1924年,店铺拥有超过五百万种产品,包括服装、家居饰品、护肤品和文具用品等。
    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Liberty是那些最具艺术气质的购物者一定要来的地方。自1874年Arthur Lasenby Liberty借贷2000镑创办这家公司起,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栋白墙黑梁、尖顶环绕的都铎式建筑,依然是伦敦艺术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
    整个百货大楼的设计和内部格局就像是一座美术馆,在这里,小到贺卡、纽扣、杯盏,大到布匹、地毯以及Liberty经典的印花沙发椅,无一不是经过细心挑选的单品,洋溢着独特的艺术气质。丰富的男女装服饰既有Armani这样的经典大牌,也不乏Peter Pilotto之类的英伦新势力。在神秘的古董时装部,甚至能够淘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Christian Dior的华美礼服,令人欲罢不能。

    自由百货店内的装饰非常典雅,尤其是老式木质结构,充满了英国传统的魅力,是一家不容错过的店铺。
    进去后,发现香水味太浓,有家人害怕引发哮喘,所以没逛几步便离开了。

    然后,在街上转,找吃的。

    找到一家披萨店,随便点了几样。
    个人感觉都挺好吃的,但有家人不接受披萨这种东西,坚持一口都不吃,就连尝尝都不肯,倒是勉强吃了几口沙拉中的鸡肉。

    对衣襟来说,快快吃完,玩手机,也是无敌享受。
 
    晚饭解决了,再无他事,可以考虑回酒店了,依然是步行。
    经过超市,也进去看了看,但只看不买。

    还看到酒柜,但几乎找不到英国出产的酒。

     也说不清楚具体逛的是牛津街还是摄政街,两者应该都有涵盖。

    鲜花的陪伴,才是更愉悦的行走。

    像来自世界各地的所有游客一样。

    最终回到威斯敏斯特桥的位置,再一次从大本钟脚边走过。

    桥上,看伦敦眼,也是绝佳的位置。

    相比前两日,天空稍有不作美,但眼里的伦敦眼和伦敦,依然风姿卓绝。

    带着这份好心情,回往酒店,那里有一张床,挤,却舒适。

    伦敦,在丝丝环环打开中,多久才够呢?

阅读(554)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