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2023年7月9日,倒时差的第一天,地铁+轻轨+步行,横扫格林威治公园-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皇后宫-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旧皇家海军学院-大碗面-Apollo Victoria Theatre-白金汉宫-圣詹姆斯公园-唐人街-特拉法加广场-伦敦眼,超额完成原订任务
住的是Premier Inn London county hall,因为时差原因,大家起的都比较早。
醒了就要吃,数着餐厅营业的点,一楼集合。早餐需要额外购买,因为人生地不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去,结果大家都吃得挺香、且挺多,尤其是煎蛋,简直就是不要太受欢迎哦。算算价格,11.99镑,基本上是良心价。
吃饱了,按外甥女花费一个月时间做的行程计划,开始了伦敦第一天的活动。
第一个景点是格林威治公园。
对“行程助手”还不熟,其他同伴更是,酒店门口发生分歧,有人认为要步行,有人认为要坐地铁。最终谷歌地图帮了忙,其实外甥女在行程助手备注栏中已经清晰地标明了出行方式,只是后来才发现。随着行程的展开,慢慢大家都会用行程助手了,且都知道提前看看备注。
开始找Waterloo地铁站,经过一个桥洞,看见神的签字。
一群骑手也经过那个桥洞,不晓得具体是何方神圣。
问了几次路,最终一位华人小姐姐指的路,最是清楚,因为最能听懂。
进入地铁站的那一刻,有些小激动。
但如何购票,又把我们难住了。
试图向工作人员描述,感觉是答非所问,再标准的英文,在英国人的嘴里连珠炮似的说出来,也听不懂。
要纸质地铁路线图,一个“NO”字倒是听得懂。
最后使出的大招,是立定了,在进出的人群中搜索华人面孔,问了几次,最终得逞,一位提着午饭袋正要去上班的美女为我们停下来。听了我们的需求之后,为我们想办法搜方案,最终在地铁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之下,每人买了一张卡,卡片本身是7镑的成本,里面充值20镑。衣襟是儿童,无需购票,进出时跟着成人走特殊闸门即可。
付款方式上,体验到了招行非接触式VISA信用卡的方便,其他银行的芯片卡并不灵光。后来的一路,都在用那张卡,其他卡也时不时掏出来试用一下,多数时候都是不成功的。经验是若人手都有一张刚刚说过的好用的卡,乘坐地铁可以直接刷卡进出闸门,购票的动作是可以省去的。
疫情三年不出门,严重的经验不足,人是傻的。行前,向来谨慎的外甥女将提醒的重点放在了“防”字上,防火防盗防闺蜜。胆子被越说越小,光想着防范了,却忽略了出行中的其他细节问题。
手里捏着地铁卡,信心百倍,进入Jubilee线。
我们是从Waterloo上车,要在Canary Wharf下车,再转乘DLR轻轨。将方向看清楚了,再上车。
一番折腾和忐忑之后,能安稳地坐在地铁上,提着的心算是有所落地。都说伦敦的地铁复杂,能顺利地摸到门路,便是成功。
算是早鸟吧,地铁里基本上没什么人,像是包场一样。
Canary Wharf站下车,上到地面,前方不远就是DLR轻轨站。
不知要先拍卡,进入站台后,等来了我们要坐的车子。
下车后依然不知要拍卡,这一趟轻轨算是白坐了,离开后才反应过来,糊里糊涂地做了一回不文明的游客。
进入格林威治公园,满眼都是绿,尤其是树。
有的植物眼熟,是北方常见的,也有些不相识的。
格林威治公园其实是个整体的概念,包含了旧皇家天文台、航海博物馆、格林威治码头在内的整片区域,以“maritime greenwich”为主题,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珍贵遗产。
顺地势向上,很容易就到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触摸到Greenwich,还是比较激动的,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几个字,终于得以亲见。
1851年安装的大钟,强调的是时间概念。
显眼处立着的雕像是詹姆斯·沃尔夫(James Wolfe),他是一位英国陆军军官,被称为“魁北克英雄”、“魁北克征服者”,在1740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56至1763年对法国的七年战争期间,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沃尔夫与天文,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
身后倚着的,就是世界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
因为位居高处,视野开阔,可望见伦敦城的一些建筑,只是不辨方向。
外甥女提前帮我们买好了四日伦敦通票,进入天文台参观,出示二维码即可换票入内参观。
刚好赶上了十点营业开始,我们的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
格林威治,又做格林尼治。
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于1675年创建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园,是世界上著名的综合性天文台。
17世纪时,英国的航海事业获得空前发展,海上航行急需精确的经度指示。1674年,乔纳·摩里爵士向国王查理二世提议,应该为军械署的测量工作建设一个天文台。于是,国王查理二世任命约翰·弗兰斯蒂德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天文台。1675年8月10日,国王查理二世下令安放奠基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创建工程正式开始。天文台修建完工后,国王查理二世设立皇家天文学家职位,由约翰·弗兰斯蒂德担任。约翰·弗兰斯蒂德上任后,致力于校正天体运动星表和恒星位置的工作,并负责测量正确的经度。
拍下天文台的一角,建筑顶端的红色球,是报时球。
院内陈列的一只圆筒,只是一个巨大的望远镜的一部分,是1781年因发现天王星而闻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建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耗资超过4000英镑,出资方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
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埃里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让格林尼治天文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
说到英国,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工业革命”,还有“雾都”二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市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尤其是战后,格林尼治地区人口剧增,工厂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极为不利。客观条件的迫使下,天文台于1948年迁往英国东南沿海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观测条件更好。
迁到新址后的天文台仍叫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但是,它并不在0°经线上,地球上的0°经线通过的仍是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也就是此时我们所处的这里。
看到大家都在看地上的一条铜线,惊觉,一定就是本初子午线了。
打卡打卡。
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计量经度的起始经线,又称零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从本初子午线起 ,分别向东和向西计量地理经度,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从 0°到 180°。
中国人,关注的自然是Beijing,东经116°。
标准的打卡姿势,其实是双脚跨过子午线,象征着自己同时脚踏东经和西经两种经度。对衣襟来说,还不太懂,但是早晚会懂的。
1950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天文台旧址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
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彗星等)。
其实也看不太懂了,只是看个热闹。
拍下的图片,帮忙记忆。
威廉二世的塑像,也是来天文台的游客们必拍的。
看了个热闹之后,原路下山,继续寻下一个景点。
请衣襟帮忙拍照,不记得具体因为什么,个个都笑成了花。
步行抵达皇后宫。
格林威治皇后宫,俗称女王宫,是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的王后安妮(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女儿)下令建造的。詹姆斯通常住在格林威治的都铎宫(Tudor Palace of Greenwich),也就是现在的旧皇家海军大学所在地,因其曾为都铎家族使用而成为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重要的居住地,稍后我们也会抵达那里。传说他为向安妮道歉而将格林威治领地策封给了她,起因是在1614年的一次狩猎中安妮误杀了他最喜爱的狗之一,他因此在众人面前责骂了她。
别看外观不起眼,但这里可是英国第一栋新古典风格的建筑,是后来很多经典建筑的范本,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公认的英国建筑的杰作之一。建筑本身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理念、古典均衡与合谐,设计上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因为那时最好的建筑不过是以红砖建造的都铎风格。
别墅的设计者是英国著名的建筑师Inigo Jones。皇后宫动工后没多久王后就去世了,最终由詹姆斯一世之后的国王查理一世(无头查理)(1625-1649) 完成修建,属帕拉第奥别墅式建筑。“帕拉第奥式建筑”是一种欧洲建筑风格,名字来源于帕拉迪奥这位16世纪的设计师,其主要建筑思想是古希腊罗马传统建筑的对称。别墅建好后查理一世曾经短暂使用过,但一年以后内战爆发,直到1649年被推上断头台,查理一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里。
明明是一个宫,但入口却很小,这是令人匪夷所思之处。
进去后出示我们的伦敦通票二维码,便可以深入参观了。
皇后宫内部的设计和用材还是比较考究的,可谓独具匠心。特别是中间的四方形大厅,地板上用的黑白色大理石,好像是国际象棋棋盘。这些大理石分别是从意大利和比利时运来的,光泽度和摩擦力都不相同,走在上面好像又回到了中世纪,隐约仿佛聆听到了乔治一世和查理一世这些君主的脚步声。
现在的皇后宫,在功能上已经改变。从1990年至1998年,官邸的上层被部分整修和装饰,以展现其作为17世纪70年代皇室居所的面貌和国产海事博物馆的早期艺术品收藏,也曾被作为特定事宜和社团娱乐而使用(类似其早期的宫廷功能)。从2001年起,官邸被重新组织以陈列博物馆的纯艺术收藏品,以及一个运行中的展示计划、暂时展览等,包括现代作品。
房间立面的油画多是历代英国君主的,还有一间房间的所有油画都是关于航海的,也是为了纪念格林威治的传统,因为格林威治从很久以前就是伦敦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有很多海员在这里休养和疗伤。
出现在宣传资料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此时很容易辨识。
整个别墅最值得看的是这个盘旋而上的楼梯,整个楼梯没有采用任何柱廊支撑,这种造型在英国是第一次使用。从楼下正中心向上看去,盘旋而上的楼梯在顶棚透明的蓝色天花板汇聚成一线,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几何之美,连现代的建筑师也自叹弗如。
或者用“郁金香楼梯”来描述,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这可是皇后宫里最重要的打卡点,快来快来打卡。
出皇后宫,左侧的草地上立着很多大圆球,具体要表达的是什么,尚需细究,或许是世界和平,或许是时代发展。
那些圆球指示的方向,就是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博物馆大楼建于1807年,当年是海员孩子的学校。国家海事博物馆(NMM)则是按照1934年的议会法案成立的,于1937年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里有世界上最重要的英国海上历史收藏,其中包括海洋艺术、地图绘制、手稿、船舶模型和平面图、科学与航海仪器、计时器与天文(在天文台)。博物馆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事历史参考图书馆(收藏达10万册),其中包括15世纪的书籍。
总之,这里号称是全球最大的海事博物馆,怀有航海梦想的人们,不妨前去一看。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下图这样的↓
倒时差中的人们,经历了从清早开始的打鸡血式的一路冲锋之后,已经疲惫至极,不想多走一步路,再好看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来。
爱拍照的人,在一楼中庭简单转了几步,算是完成了打卡。
直观上,感觉这间博物馆还是挺大的,楼上有好几层,进进出出的多是带孩子的家庭。
虽然都很累,但还有一处打卡点需要完成,那就是旧皇家海军学院。
这些建筑都连成片,顺路,就摸了进去。
一进门,来自英国中世纪的风情便扑面而来,如步入童话世界般的返古感。很多好莱坞大片也选这里做为取景地,比如《惊天魔盗团》、《灰姑娘》、《大侦探福尔摩斯》、《加勒比海盗4》、《悲惨世界》、《雷神托尔》、《007:天幕坠落》、《木乃伊归来》等。
学院所在地原为国王行宫,始建于1696-1712年,曾是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居所,英法战争期间改为伤兵养病院,1871年改建为海军学院。
旧皇家海军学院以其优美的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
我们要找的,就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彩绘大厅。
在院子里转,圆顶有好几处,不确定具体是哪里,挑最高的两幢摸过去。
有工作人员把守的一处,说是可以进入参观,但蹑手蹑脚地进去之后却发现是礼拜堂,并不是我们要找的。
最终,油画彩绘大厅还是给我们问到了。
如果说梵蒂冈的西斯汀教堂因米开朗琪罗绘制的精美壁画而闻名全球,那么英国伦敦旧皇家海军学院(Old Royal Naval College)的彩绘大厅(The Painted Hall),便是可以与之相媲美的建筑巨作了。我们手里的伦敦通票,也包含了这一处景观。
彩绘大厅于 1696 年由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设计,内部由英国艺术家詹姆士桑希尔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花费19年时间精心打造、绘制的巴洛克式壁画装饰,被认为是欧洲最重要的巴洛克内饰之一,天花板上200多个极具艺术性的彩绘人物栩栩如生。
有中文的语音讲解器供我们使用,也有镜子一样的放大器供游客了解更多细节,只是能听懂的有限,看懂、记住的更少。大概知道画作的主角是皇家医院的创始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哲学家、天文学家、季节、星座等等细节。
历经了300 多年时间,在温度、湿度的影响下,这些彩绘脆弱的涂漆表面开始损坏,也被烟雾和污垢覆盖而失去了光彩。馆方从 2012 年开始尝试小部分的清理试验,确认效果后正式大举修复,用时两年,细腻地移除了壁画上的脏污,让40,000 平方英尺的彩绘得以更完美地保留和呈现。
至此,伦敦第一天,在外甥女规划中关于格林威治的部分,已经全部完成。
接下来,是要找一家名为大碗面的餐厅。
所以,当视线中出现了一艘大帆船的时候,明明知道我们的伦敦通票可以使用,却没有丝毫兴趣。但并不影响事后的了解,做为世界帆船史上航行速度最快的一艘船,“卡蒂萨克”号又被称做“顺风威士忌”,代表着帆船建造技术的顶峰,1869年在苏格兰建成。已有150年历史的它,此刻是伦敦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重温历史上的巨型帆船时代。
在蒸汽船取代帆船之前,“卡蒂萨克”号之类的帆船被用来从中国运回茶叶,从澳大利亚运回羊毛。“卡蒂萨克”号是帆船制造史上建造的最快的一艘帆船,唯一可以与之一比高低的是“塞姆皮雷”号帆船。两船于1872年6月18日同时从上海启航驶往英国,途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赛。这应该是是这类比赛的最后一次了,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比赛开始后,“塞姆皮雷”号率先抵达爪哇岛。但在印度洋上,“卡蒂萨克”号却驶到了前面。明明首先返抵英国是确信无疑的了,但接下来却遭遇厄运,在一场特大风暴的袭击中,“卡蒂萨克”号失去了一只舵,船身左右摇晃,无法操纵。船员用备用木板赶制了一只应急用的舵,并克服重重困难将舵安装就位,虽然还能行驶,但却大大降低了船的航速,因此“卡蒂萨克”号落到了后面。跨越赤道后,船长将船停靠在一个港口,在那儿换了一只舵。尽管换装新舵时分秒必争,但此时,“塞姆皮雷”号早已在500多英里之遥了。最后,当“卡蒂萨克”号抵达英国时,比“塞姆皮雷” 迟了一个星期。
这场持续了整整4个月的比赛,是这类比赛的最后一次,它标志着帆船伟大传统的结束与一个新纪元的崛起。
2007年5月21日,这艘珍贵的古帆船“卡蒂萨克”号燃起大火,虽然大火最终被扑灭,但古船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此时眼中所现,是修复后的效果。
经过市场时,依然是看一眼就走。
经过了一系列的体力消耗后,急需进食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家大碗面,位于十字街边。
看见方块字的亲切,不是一般的妙。
对面街角的楼上悬挂的鲜花装饰,也是妙不可言。
很好奇这些花,要怎样完成浇水的动作。接下来的行程中,一直试图找到答案,却一直无解。
既然是吃面的馆子,便大胆下单。
有干的,有汤的,一份份端上来,发现不仅味道正宗,而且面量巨大,简直就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
尤其是配料,虾、丸、肉等,配得那叫实惠,把配料吃完,基本上就饱了。但还是坚持着,继续吃面,尤其是衣襟,一个干掉了一整份干炒牛河。
满足,大满足。
行程规划中,当天还有一件要事,那就是看演出。
演出开始时间是下午2:30,时间足够。
决定乘坐地铁前往,是从早上下车的地方找回轻轨,再换乘地铁的思路。
最终下车的地点是Heron Quays。
在维多利亚车站前经过,建筑宏伟耐看,站前往来的人流量不小。
位于伦敦西敏市的维多利亚车站,是伦敦地铁及国家铁路局的车站兼伦敦首要交通枢纽,是最繁忙的车站之一,被誉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车站。
来到我们要看演出的剧院,目前驻场的是音乐剧《女巫前传》(Wicked)。
当外甥女问到在英国是否看场剧时,回答是肯定的。在Top 10 London Musicals中,衣襟不选《狮子王》,也不选《冰雪奇缘》,而是选了Wicked。音乐剧于2003年在旧金山试演,其后在百老汇及伦敦西区上演,在不少国家均大受欢迎,于2004年入围东尼奖,并赢得其中的三个奖项,也确实是值得一看。票价109.75镑,大小同价。
编剧Winnie Holzman,Stephen Schwartz作曲及填词,剧情改编自格莱葛利·马奎尔的同名小说,小说根据李曼·法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及1939年的同名电影创作而成,以西方坏女巫的角度重新讲述《绿野仙踪》的故事。
入口处看到的,是剧中人物的造型,一片绿。
进场前,英国人喜欢喝上一杯。
衣襟也要来上一杯。
进场,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三刻钟时间,外甥女担心的赶不上演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然后发现我们找错了座位,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换到正常的座位,距离屏幕更近。
演出开始了,虽然听不懂台词,却明显感受得到舞台效果,属世界顶流。
作为《绿野仙踪》前传,《邪恶坏女巫》讲述了桃乐丝被吹到奥兹国之前,另外两个女孩在那里相遇,其中一人拥有着翠绿皮肤、聪明热情,但经常被人误会;另外一个女孩漂亮、充满野心但广得人心。
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个几乎没有交集的女孩相识并成为好友,但最终一个变成西方的邪恶女巫,另一个成为北方的善良女巫。对已经习惯了善恶分明的童话故事的人们来说,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故事颇为新鲜。
虽然舞美、造型都特别好看,音乐声更是不小,但四姐却一直在打瞌睡,说来也是趣事。中场休息时,也有人想离场不想再看了,但出于团队意识的考虑,还是坚持了下来。
舞台前还有冰点售卖,衣襟入了一根冰棒,提提神。
演出持续到下午17:15分结束,演员出来谢幕,获得掌声无数。
从剧场出来,走到街上。
当天的游览任务完成了,精神放松,体力也有所恢复,不如就随便逛逛吧。经过糖果商店,衣襟的眼神不够用了。
冰淇淋,既然经过,不如入一枚品尝。
经过的建筑,感觉不一般。
停下来,透过栅栏,看到卫兵在交接,看地图,原来是来到了白金汉宫。每天上午11点,这里会有正式的交接仪式,原本安排在第二天来打卡的。
看实地,若真是赶着交接的点儿来打卡,怕是人山人海的不容易看见,倒不如这般轻松的遇见,就把卡给打了。
另外一点也不能不提,之前设想的伦敦,是多雨的;而这一天,蓝天白云的加持,让我们感觉格外幸福。
既然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信心大大提升,脚力也允许,大家一致同意步行前往唐人街。
穿过的公园,大概是圣詹姆斯。
如茵的绿草上,碧树参天。
绿意盈盈,在所有的空间。
怎么看怎么是舒服的。
队友们的脚步一直在向前,一边追,一边抢着拍图,真心考验技术,哈哈~~~
眼睛里很忙,除了植物,还有公园里的人们。
周日,晴天,爱阳光的人们,在公园里举行各种活动,笑容堆积的脸,极具传染性。
还有的人,一组一组的,远远看过去,像是在练习杂技、或者体操。
下面的人负责托举,上面的人要求体型,配合一定要默契。
又经过商业街,甜品大有市场,看着都感觉幸福。
经过的,大概是牛津街吧,后来专门来逛街时,发现曾经来过,再最后坐观光车时,也经过这几条街。
很是舒服的建筑,为什么我们的不是,而是速成版本呢?
赶上好天气,才一切皆有可能。
迎面走来的人,气场是有的,很强烈。
繁忙的路口,人们又为了什么,停下来。
原来是有艺人在表演。
有演,便有观。
又一位艺人,一边弹琴一边杂耍,功夫了得。
再抬头,狮子的出现,透着明显的中国元素。
然后,发现下面的中国字。
唐人街,张灯结彩的,人流如织,其热闹程度,远超出想像。
发现我们来晚了,排名在前的餐厅需要等位。在吃这方面都不是太讲究的人,没那份耐心,所以随便找到哪家是哪家。最终引我们入内的,是“东北菜”三个字。
上楼落座,发现有火锅。既然吃火锅比点菜容易,便选了火锅。
有人要喝酒,一瓶500ml的二锅头,售价48镑,价格翻了20倍,喝得那叫畅快。
吃饱喝足之后,看导航,回酒店的方向,步行三十分钟之内即可完成。
决定走路。
在鲜花的掩映之下,愉快地走在回酒店的路上。
小公园里的树上,开满了白色略带紫意的花朵,不晓得具体是什么树什么花。
经过一处广场,地图上显示是特拉法加广场。
这里也是之后要参观的,也是没想到这般轻易地就给我们遇见。
这个广场知名在梁朝伟,大明星在此喂鸽子的画面,应该有很多人印象深刻。
再然后,就见到了伦敦眼。
爬上位于Waterloo Bridge和Westminster Bridge之间的那座桥后,伦敦眼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眼中,简直就是太神奇了。
披着落日的金晖,是美,是惊诧。
伦敦第一天,看了很多,方方面面都感觉良好。但夕阳之下的伦敦眼带来的美感,却最是强烈。
过了桥,吹着来自泰晤士河面的风,一直走到伦敦眼下面。
排队的人并不多,但我们却不想乘坐,没有为什么。
伦敦第一天,至此,已经非常圆满了,不是么?
若一定要说说对伦敦的印象,那便是不过如此,没有高楼,没有新兴,都是旧时模样。
且看,行程的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