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回家过年】 探亲访友

0

    这次在老家的时间充裕,接触一些人,听说一些事,尤其是三年疫情之后,发生很多变故,虽在情理之中,却难免感触,更懂得珍惜当下。
    老家的阳,比深圳更早几天,既然基本上都阳过了,探亲便不再是顾忌。
    在老家的亲戚,虽与我们同辈,年龄上却大一些的,还有杨大哥。杀年猪那天回到小镇,顺便去杨大哥家探望。
    杨大哥是奶奶的娘家侄孙,是杨大爷唯一的孩子,出生仅18天,杨大爷便因病故去,杨大娘成了寡妇,一生未改嫁,守着儿子过完一生。那是何其苦难的一生,虽只是当时年代万千女人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
    杨大爷有个弟弟,驼背有些严重,老实巴交的,是个善良人,偏媳妇厉害,管着杨二爷不让多管杨大爷家的事。杨二娘的嘴巴更是不让人,因为自己只生了二个女儿没生儿子,嫉妒加恨,言语上没少欺负杨大娘杨大哥母子。所以杨二爷一家对寡妇嫂子娘俩的生活是缺乏一家人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的。
    前后院住着,倒是善良的母亲,没少帮衬杨大娘母子,从精神到物质,好吃的好穿的(都是从自家人嘴里身上省下来的)从不吝啬,也包括推磨这样的体力活。大姐记事了,至今清楚地记得,杨大娘提起话就说,要告诉老杨家的后代,不能忘了老于家。
    后来杨大哥成人娶妻,杨大嫂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与母亲合得来。在计划经济年代,凡有创收渠道时,母亲总会带上杨大嫂,比如上山打山丁子,取其中的籽晒干,等待专门的人来收,贴补家用。
    父母故去后,很少回小镇,很久不曾见过杨大哥。
    记忆中的杨大哥家住在镇南,其实距离上没多远,但对一个封闭年代的小孩子来说,却是世上好遥远的距离,一年去杨家的次数非常有限。却依稀记得,每次去杨家,都得到贵宾的礼遇,会坐在坑桌上吃一顿大餐,衣服口袋里更是会被塞得满满的。如今的小镇已经不是过去的小镇,老百姓的生活已经不像之前一般苦哈哈,杨大哥也早搬进楼房里。三姐打听到杨大哥的新家地址,从小店里买了一些吃的喝的,姐妹几个提着上楼。
    杨大嫂早早开了门,等在门口,隔着几层楼,未见人,先闻声,特别熟悉的口音。84岁的大哥和82岁的大嫂,满头银发,身体硬朗,不需要子女格外的照顾,安享晚年生活。    
    热情相待自不必多说,聊的多是过去的事。说到父亲结婚时的场景,杨大哥说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父亲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杨大哥比父亲小七岁,父亲十四(虚岁)时迎娶母亲,当时杨大哥也就七岁,记性之好可见一斑。也说到大姐二姐出生之后,父亲在县城上学,和一个姓贺的女同学相好,回家和母亲吵架,欲离婚再娶。母亲更是性格刚烈好强之人,不想受窝囊气,准备带着大姐二姐去鞍山投奔四舅。是爷爷对父亲的反叛进行了镇压,并许诺母亲,会护一家人的周全一辈子。爷爷活到九十九岁,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母亲亦以孝顺回报。当然了,若不是爷爷和母亲的坚持,不会有接下来的我们兄妹六个。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自爆家丑,父母是典型的包办婚姻,母亲比父亲大四岁,婚后母亲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包括农活,而父亲则潇洒地做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书生,很多方面是不匹配的。磕磕绊绊是所有婚姻中的常态吧,父母最终还是携手走完了一生,也是用一生懂得了爱情。
    也聊到杨大哥的人生,中学毕业后有去哈尔滨进厂的机会,因为考虑到寡妇妈妈,而选择留在镇上做了一名农民,且一做就是一生。杨大哥说,当时人的脑袋是普遍迂腐了,要是先去哈尔滨,最多三个月就会有办法解决杨大娘的住宿问题,而凭自己的能力,在厂里获得一官半职更不是天方夜谭。
    不管怎样,过去就是过去,年代不会重来,人生更是。如今的杨大哥有儿孙照顾,每天写诗,已经写了几百首。杨大哥还整理了一份“杨氏家史”,从闯关东到杨家粉房(杨家人落户并创建的村子)再到现在,给我们分了一本带走细看。
    近距离感受大哥大嫂的近况,相当好,也跟着舒心。

    还去拜访了八十岁的赵家二哥。
    赵二哥是大姑的儿子,比父亲小11岁,有着和父亲极为相似的长相。晚年,赵二哥也得了和父亲一样的病,脑血栓,不能行走,比父亲轻在上肢可以活动。大家一起合影,其他家人看了,竟误以为是之前的照片,误以为坐在轮椅上的是我们的父亲。  
     赵二哥神志清晰,关心问候的同时,聊家常,关于现在,也关于过去。几年前,赵二哥来过深圳,当时二嫂还在,去年因病走在二哥前面。问二哥想不想二嫂,二哥说肯定想啊,后悔没带二嫂在全国各地多走走。
    病榻上的赵二哥和儿子住在一起,听说特别矫情,三个女儿,每天都被要求前来探望,不然二哥就发脾气。姐妹仨人每天早上都在同一时间过来,煮饭喂饭,打扫房间,尤其是被屎尿弄脏的被褥。见卧室和客厅都晾着被褥,屋子里的味道并不好闻。
    赵二哥年轻的时候很风光,做到林场的领导,酷爱喝酒。据说这是第二次发病,第一次并不严重,感觉好些又喝了几次大酒,导致现在的情况。人生都是各有各的选择和方式,没有对错。至于晚年的生活质量,也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希望亲人都能好好的。

    除了亲戚,还有同学。
    几年未在冬天回老家,小激动还是有的,朋友圈不能不发,但都没有标明地点。但还是被一些同学知道了,原因并不在朋友圈,而在有同学就住在后院,被发现并不难。
    于是有约、应约,小范围的。
    同桌的几个同学都在同一单位工作,在同一系统内,都是响当当的各霸一方专业,与他们在一起吃饭,也跟着沾了霸气,特别有安全感。

   还品尝了一道新菜——流沙锦。端上来的一道菜,明明就是一瓶花,好吃更好看,真是收获满满,非常感谢盛情的毕同学。

    也有主动约的同学,在隔壁的吉林榆树。
    那天给婆婆上完坟,经过榆树市,想着难得有这样的机会,纠结之后决定打个电话。都是实在人,老同学二话不说,推掉其他局,立马赶了过来。
    有人说要吃饼,当地最好吃的饼店立马安排上,油饼、糖饼管够,还有超大份的东北人最爱的几道菜,三个人肯定吃不完,浪费是浪费的,却都是老同学的真心诚意。
    聊过去上学时候的事,也聊如今的生活,包括子女。老同学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滋润,因为心态好。儿子也出色,工作生活上无需家长多费心。都是福气,福气之人,福气人生。
     匆忙之约,匆匆离开,但相见肯定好过不见,这个冬天,我们不见不散。
 
    也应了肖同学之约,尽量小范围聚聚。
    一定是最好的饭店,点最合口的饭菜,唠最贴心的嗑,因为共同经历的岁月,同步成长的人生。
    人过半百,依然如少年的,是我们的精神世界。

    也有网约,动一动手指即可。
    各家有各家的年,我们都赶回老家过年,隔着屏幕相见,距离确实不远。
    常常问候,春节期间更要拜个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好的。

    是的,大家都好好的,大家都要好好的。

阅读(880)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