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28天】 D24,昌都-江达-德格,鲜花烂漫中再入四川

0

    D24,2022年8月3日,昌都参观强巴林寺后,继续317国道,经江达到德格,再入四川,一路野花相伴,不似在人间

    在海拔3300米的昌都,气温有所回升。给衣襟同学多睡了一会儿,然后穿着睡衣晃去了餐厅。昨晚在茶马广场逛来的发卡,美美地戴在头上。在拉萨梳的小辫坚持了很多天,因为有小辫不方便梳头,拆开之后发现头发丝多处粘在一起,一时难以梳开,想着回家之后用护发素护理之后再梳通。所以当头顶一头乱发时,发卡帮了大忙,可将凌乱之处藏匿起来。    
    泰洪主题酒店,早餐终于有了点儿早餐该有的样子,丰俭有得选,对衣襟来说最是利好。    

    离开酒店,直奔强巴林寺。
    这一路走过的寺院,因为有所挑选,都很有讲究。
    强巴林寺于公元 1444年创建,创建者是宗喀巴的弟子喜绕松布,因主佛为强巴(大慈)佛(即弥勒菩萨)而得名,是藏东第一大寺,也是西藏驻寺僧人最多的寺庙之一。

    强巴林寺位于昂曲和扎曲两水的交汇之处,依附在巍峨的横断山脉之下,耸立在由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
    强巴林寺与内地王朝的关系历来都极为密切。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的主要活佛均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寺内至今保存有康熙58年时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56年,乾隆帝曾为昌都寺书赠“祝厘寺”的匾额。
    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

    强巴林寺以大经堂为正殿,围绕大经堂建有护法殿、度母殿(两座)、辩经院、格朵拉章、噶丹颇章、根日扎仓、桑德扎仓、堆廊扎仓、杰吉扎仓、南卓扎仓、德却扎仓、阔钦扎仓、次保扎仓、次尼扎仓、印经院、扎仓修行院、八大吉祥塔等建筑。
    寺内除以上谈到的五大活佛系统的5处活佛官邸,9大扎仓,8个禅相院之外,还设有20多座经堂,1座印经院、辩经场,及众多僧舍。

    强巴林寺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的最高水平。

    正殿大经堂内,虽不见僧人们的身影,却也庄严肃穆,让脚步轻轻,甚至呼吸都是屏着的。

    难得吃了早餐的衣襟,精神头不错,像小兔一样蹦蹦跳跳的,甚至蹦到僧人面盯着经书看,好像能帮上忙似的。

    最放得开的,还是衣襟,蹦着跳着,甚至摆出一副想起飞的架子。
    孩童的活泼,让对面走来的僧人,发出会心一笑。
    不妨顺便了解一下这里的僧人。
    强巴林寺的僧人是有假期的,他们的假期形式和学校相似,寒假时间一个月,暑假时间两个月。放假期间,除了少量僧人在寺庙维持日常管理和学习外,大部分僧人都可回家。
    看似僧人修行相对宽松,其实强巴林寺内部的组织结构却是非常严密的。目前,寺内的1000多名僧人被分到13个学经班,每个班级都会推选一名班长,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分班标准是入寺年限和修行进度,1班在所有班级里等级最高,通常由入寺30多年的德高望重的僧人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格西”学位的获得者;13班则基本上是入寺不久的僧人组成。
    除了13个学经班外,僧人们还被分到寺庙的9个扎仓中。扎仓是寺庙内的一种组织,划分依据是具体的修行科目,每个扎仓管辖的僧人多少不均,大的扎仓有400多人,小的扎仓则不到100人。扎仓有固定的佛殿,佛殿内的主供佛不同。

    懵懂中的参观,不过草草。
    从强巴林寺走出来,沿院墙一字排开的农产品早市,更接地气,更让人产生兴趣。每个人面前摆的商品都不过一、两种,显然不是转售,应该都是自家菜地出品。若是在深圳也有这样的早市,该有多好,明明知道这是在痴人说梦。

    还有牦牛奶卖,一瓶十块钱。
    这一路见过那么多牦牛,还真没喝过新鲜的牦牛奶。机会当前,当然不会错过,买了一瓶品尝,感觉口感偏淡,与日常喝的那些被商家包装过的奶确实不同,但具体哪里不同却说不好。

    离开昌都,继续走317国道,往成都方向赶路。行程的尾声,只感觉317国道太长了,从嘎尔开始便努力跑,已经跑完了五天,距离成都却还是很远。
    路边扎曲的水岸之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白色花儿,刚好衣襟说头晕,停下来细看。

    大概是蛇床吧。

    虽野外常见,花色素雅,却因为连成片,而壮观,美成海洋。

    还有流水做背景的加持,让这一片花海变如此不同,为2022年的夏天加分。

    花间,还停着小小的蝶儿,为花海提升颜值。

    衣襟完全无视花海,关注点在水流之处,对六姨故意撩泼过来的水耿耿于怀,脱下一只鞋子当盛器,追着六姨跑,却又追不到,极度不服气。

    与野花相比,视野中铺得最多的,其实是青稞。 

    能利用的山间,都被种上了青稞。

    流水经过的地方,更少不了青稞。

    又一次停车,还是因为花儿。
    深紫色的花儿,一串串的,也是连成片。

    不知是不是露蕊乌头
    露蕊乌头的叶、花、根皆可入药,味辛,性温,具祛风镇静、驱虫杀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疼痛、风湿等症,却全草有毒,估计是碰不得。
 
    接着遇到的花儿,粉盈盈的,亲善可爱。

    是柳兰,估计没错。

    午饭时间,经过昌都市卡若区瓦达村。
    停车吃饭,还是四川饭店。
    走进饭店,见开店的两夫妻正在包饺子,馅和得还行,好奇四川人包的饺子是什么味道,果断下单。

    餐前想去洗手间,听说厕所就在饭店前面不远处,便沿着国道往前走。
    谁知国道上不时有车子来往,尽量贴着路边走,车子经过时还是会害怕,除巨大的轰隆声外,地面是颤的,灰尘更不用多说。
    努力走出老远,却一直没看见传说中的那间厕所。
    但却透过刺玫果的眼,看见屋后流淌着的热曲——金沙江右岸支流,兀自哼着小情小调。

    回到饭店,发现进来一群僧人,分成两桌,也在等待开餐。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店家的两个孩子也参与帮厨,是两位小姐姐,大的不过十二、三的样子,小的也就七、八岁。
    我们先来,菜先上。小炒的味道还可以,饺子也可以。

    衣襟对那群僧人很感兴趣,看着看着,跑到了那边的桌上,把早上在强巴林寺外买的小西红柿拿给他们吃,顺便聊聊天,明显一位自来熟。至于照片,显然是偷拍,佛家面前,不敢造次。
    比衣襟更周全的,是家长。早早放下筷子,也去聊了聊天,并且加了微信。沟通能力一向见长的家长,不仅认识了特别的新朋友,还把餐费给结了。路上对家长刨根问底,说是正常的餐费是700多,家长留下800块,万一他们还想加菜便有了余地。
    家长说,这也是一种善举,机会难得,非刻意求得来的。
    也确实。

    继续走我们的路,看山看水看村落田园。

    还有寺院。
    这一天经过的寺院特别多,接下来还有更多图片展现。

    山路弯弯,秀色可鉴。
 
    经过拉多乡的一处公共厕所时,更是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低头翻垃圾桶的,竟然是两只羊,什么时候羊儿改了脾性了,不得不称服~~~

    再往前,遇到更多的羊,身上的毛多是黑色的,而且毛还挺长,有追赶牦牛的意思。

    国道,一时给羊群霸占了,成了它们的散步自由地,宽敞还平坦。

   车子自然要给羊群让路,等它们通过了,才能继续赶路。

    秀色山水间行路,羊群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插曲,却是画龙点睛。

    更多的柳兰,出现在路边,视线被强烈震憾,找到安全的地方停下车,前往花丛中美拍。

    一片接着一片的柳兰,让车子不得不频频停下来。

    由野花编织的夏日花园里,流淌着最为自然的美,令身心舒畅。

    路边有太多太多的柳兰了,虽不能时时停车,但对着窗外拍还是可以有的,费的不是快门,而是眼神,因为眼神不够用。

    眼中飘着的,都是柳兰的粉。

    虽非一个“美”字所能囊括,但除了这个“美”字,想不到更多的字词来描述当时的经过与感受。

    只好一次再一次地,投身花间,亲近感受那份强烈的自然的美。
    原本应由衣襟做模特的,只是午饭后的衣襟更想宅在车里听故事,故事比花更有吸引力。

    各有所爱吧,各取所需。
    爱花的人尽管追花,爱听故事的人就尽情地听故事,原本就是随意之事。

    出门总是手不离相机的人,拍照是一种病,尤其是在野花的诱惑面前。

     再一次停车的地方,那才叫真的震憾,除了柳兰,还有蓝的黄的更多色彩,铺天盖地,天地都被打造成了一个大大的花园。

     六姐拍照时总是找不准水平线,估计与老花眼有关。
     尽管水平不平,却不影响画面中的美感,对水平有强迫症的就不用看了哈。
 
    粉的是柳兰,黄的比较杂,其中也有甘青铁线莲。

    还有红色的贴着地开出的花儿。

    最抢眼的,是蓝色,将公路两边的山坡铺得密不透风。

    置身花的海洋之中,飘浮在花毯之上,飘忽忽的,做起神仙来,而且做得有滋有味的。

    说有味,因为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嗅觉也跟享受,那是花中飘出的蜜香。

    难免好奇它们的名字,大概是微孔草。说大概,因为对植物所知甚少,之前多次说错,屡屡被网友耻笑,有了杯弓蛇影的阴影,所以不敢乱说。

    微孔草是紫草科微孔草属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云南、西藏和陕西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油料植物。微孔草富含γ-亚麻酸,是开发特色营养保健食品、保健食用油、新型化妆品和医药产品的理想原料。
    这就难怪了,它们会散发出浓烈的蜜香。

    被如此彻头彻尾的花香给迷醉了,酒醉不知归路,是因为更想留下来,留在花海中,醉上几天几夜。
   
    衣襟的视角总会有所不同,更在意花间的那些水流。
    既然是穿着脱鞋,便由着衣襟入水,知道衣襟不会嫌水凉。

    同样是看花海,衣襟选的角度果然不同,画面更丰富,不单一。

    镜头一边追着衣襟的身影,一边追开在水边的那些花儿。
    白色的,大概是火绒草是菊科火绒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和南美的高海拔地区,在蒙古、朝鲜、日本、俄罗斯、中国也有分布。火绒草常生长于海拔100-3200米的干旱草原、黄土坡地、石砾地、山区草地,稀生于湿润地。喜阳,耐寒、耐旱、耐瘠薄,稍耐湿。

    火绒草是美丽的高山花卉,适用于岩石园栽植或盆栽观赏及作干花欣赏;地上部分可入药,清热凉血、利尿,主治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肾炎,尿道炎,尿路感染,对治疗蛋白尿及血尿很有效。

    还是火绒草,与上图形态有所不同,是花开的不同阶段。

    还有衣襟喜欢的蒲公英,夏日里,再怎样都不能少了蒲公英的身影。
 

     管状长花马先蒿又出现了,气势上没有前日所见那般盛,却因为生在水边,而更加鲜活、生机灵动。

    如画的风景之中,再普通的面孔,都不普通,都是神来之笔。

    水中的衣襟,更是,是飞来我们家的小天使。
    随着衣襟的长大,小天使的部分褪去不少,小孩子要是不那么快长大,不那么快上学,在小天使的阶段多停留一些时间该有多好~~~

    现阶段的衣襟,倔强又叛逆,很是费妈。
    这不,说到这里,又来了,姿势已经不友好,呵呵~~~

    好说歹说,衣襟才肯从水中上来,其实也挺能理解衣襟的,来到这原始又自然的高原,不就是彻底放松的吗,想怎样就要怎样。
    关于以上说法,留在地上的角,不知是否情愿,放松是肯定谈不上的。

    继续行路,蓝天之下的草地上,牦牛享受着它们的放松时刻。

   与纯黑的牦牛相比,加了白色的更好看一些,面相上似乎没那么凶。

    公路也时不时被牦牛占领,耐心等等便是。

    与繁忙的318相比,317更让人放松。

    经昌都市江达县玉龙镇,看到路下停了很多很多大车,一辆紧挨着一辆,几百辆是有的。
    牌子上写着物流园,但那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需要运的是什么呢?

    大片大片的微孔草又出现了,但规模和造型上,都追不上刚刚停车的那一处,所以没再停车。

    衣襟同学抢占了六姨的位置,坐在副驾位,很是享受属于自己的拉风时刻。

   不仅如此,还一度连驾驶员的位置也抢占,而且还真的挺像那么一回事。

    既然长发飘飘已经不是将来,驾驶员的资格更不在话下,早晚的事。

    已经可以看到成年后的衣襟的样子了,自信满满、志在必得的都市女性一枚~~~

    霸道总裁也说不定哦~~~

    此时,应该有掌声,还有鲜花。
    这不,献花的人这就来了~~~

    花儿贴身相伴的这一天,真是美好啊~~~

    一切都是这么的美丽、美好、美妙、美上眉梢~~~

    对牦牛来说,能在冰水里洗个澡,也一定是美得不得了吧~~~

    当翻起雪集拉山时,海拔一时又冲上了4200米。
    若从川藏北线入藏,那么雪集拉山便是317国道上经历的第二个高山垭口,而刚刚从阿里归来的我们,已经翻过无数高山,对如此观景台已经没有任何兴趣,车子连停都没停就过了。 

    倒是牦牛更能让我们停下来,其实是不得不停。
    要让牦牛先行,这是人类必须的礼仪。

    又是一大群牦牛,坡上还有很多没有下来。

    贴近车边的一只,估计是小牦牛,很是萌萌的样子。

    路边山坡上又现寺院,地图显示是车所寺,但却查不到更多关于这间寺院的信息。

    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昌都江达,佛教元素也频频出现在视野之中。

    前方左侧山间的建筑,显然也是寺院。

    右侧正在经过的也是。

    车子经过江达县城,路边正在经过的是江达县第二小学,整座校园被漆得像风景画,很是美丽。

    继续向前,又遇到了猕猴。

    游客纷纷停车,且把车上好吃的都贡献给了猴子,明明是应该吃到人嘴里的好东西。

    猴子和人,都喜欢这种分享方式,各自高兴着。

    猴子妈妈和猴子宝宝也是享受在其中。

    又经过一间更大规模的寺院,是瓦拉五明佛学院。
    建筑看上去比较新,原来这个瓦拉五明佛学院是1998年创办的,是一所显密圆融、不分宗派、学修并重的大型佛学院,也是萨迦传承在国内最大的佛学院,采用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由大恩上师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规划设计并主持建造。

    仁波且,1958年藏历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诞辰日)降生在青海玉树,尚在母亲腹中时,就由第二世利美法王蒋扬钦哲确吉洛珠认定为大成就者当曲登巴的转世,后由第三世利美法王和萨迦传戒堪布囊文曲培松保确认。现任西藏昌都瓦拉德钦寺法台活佛,瓦拉寺主持活佛、兼任宗扎寺、那隆寺活佛、瓦拉五明佛学院院长。
    真的是,在高原上奔跑,事事、处处、人人,都是有讲究的。

    自然与人,相处和谐,才是人间天堂。

    青稞日渐成熟,等候收割的人。

    电线杆,被用于晾晒青稞,也不知安全不安全。

    时候不早了,我们还在路上奔跑着。

    经过金沙江大桥,有点点堵,因为要停车接受检查。施检者,是西藏江达县公安局金沙江一级公安检查站。
    对面牌子上写着“西藏解放第一村”,侧面牌子上写着“西藏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康巴江达”、“红色江达”等字样。知道这其中有讲究,但天色已晚,更想快点跑路。

    终于得以通过。
    转过弯,很容易知道桥的对面,就是四川。
    一桥之隔,离开西藏,此生只来过两次的地方。或许,以后会有机会再来。

    再接着,20多公里后,到达德格。
    还是先进加油站加油,顺便看看花坛里的花,没有野生的自由,却不乏娇艳本色。

   进入德格县城,经过的雕塑基座上写着“岭·格萨尔王故里”。
   格萨尔王大约生于公元1038年,大约殁于公元1119年。他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在藏族的传说里,格萨尔王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是藏族人民心中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
   看来这个德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德格,更不是只有印经院的德格,若是不赶时间,不妨细细品读。

    比如,那些建在山上的房子,应该是民居,但那些业主每天进出家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而且那些建得越来越高的房子,不是一间两间,而是普遍现象,是整个县城的建设风格。

    进城了,还是要先吃饭,时间已经接近八点,天也快黑了。
    发现有西餐餐厅时,衣襟的眼睛里便有了光,那是抑制不住的渴望。
    餐厅位于彩虹桥附近,道路狭窄且是单行,车子费劲绕到桥下,却发现餐厅在桥上。停车的位置不确定是不是正规停车位,不知会不会被贴罚单,所以留下家长看车,旁边刚好有面馆可以解决饱腹问题。
    四个女生则继续步行前往西餐厅,终于在道路施工设置的种种障碍中摸了进去。还真的是西餐厅,有牛扒吃,还是火焰牛扒,嘴瘾和眼瘾都过了。

    还点了一些小吃,一路上吃的除了四川炒菜,就是藏式汤锅,偶尔吃的东北菜也是半推半就的不够地道,倒是难得吃上一回的西餐,让味蕾得以丰富和调整。
 
    吃出了幸福的味道,尤其是对衣襟来说。
    或许,人在异乡尤其是高原上飘久了,最是温暖的,是这一室灯火。

    离开餐厅时,天真的黑了下来。

    路灯的设计堪称别致,如点点萤火。

    订的依然是有亲子间的酒店,名为“德格白垭艺术大酒店”,名字听起来独具特色也足够霸气,只是并未看出来艺术在哪里,又大在哪里,白垭又是什么意思更是不得其解。

    德格县地处金沙、雅砻江上游,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藏区闻名的文化古城,有“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发祥地”之称,自古为川、藏、青三省的军事、政治要塞。德格常住人口88000人,2020年退出贫困县。
    德格县政府所在地更庆镇,海拔3200米,而这一点海拔对我们来说,不谦虚地说,如履平地。

阅读(1,090)  评论(2)

“【西行28天】 D24,昌都-江达-德格,鲜花烂漫中再入四川”的2个回复

  1. 你好!我原是牡师院的,想向你请教学习发公众号。方便的话请加我微信zq82026598,谢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