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28天】 D19,嘎尔-革吉-改则,行走317,开启阿里北线

0

    D19,2022年7月29日,嘎尔出发,经革吉到改则,行驶317国道,开始阿里北线,野驴见了再见,藏羚羊也被发现

    行程进入第19天,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嘎尔,成了一个转折点,317国道从嘎尔开始,到成都结束,接下来的路程就全权交由317了。
   驶上317国道,也意味着我们踏上了阿里北线。
   是阿里啊,让多少人心心念念,却很少人付诸行动的阿里~~~

   宾馆隔壁的早餐店里,简单地吃几口,便离开了嘎尔,驶上317国道。
   又是一个好天气,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在眼中如此清新。

    离天堂最近的阿里,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
    走了这一趟,有了文字之后的深层体会。

    一时,老天又拉下了一副阴沉的脸,为湿地罩上一层面纱。

    有朋友说,整条路上,就看见了你们一家人。
    这是真的。
    路上很难见到人,车子也不多,阿里以及阿里北线被人们敬而远之。

    地质地貌之特别,更是真的。
    移步换景,只有想不到,没有阿里做不到。

   高寒地区,植被稀疏。
   难得见到花,自然不会白看见,拍下来带走,也是真的。

    因为,没有女人不花痴。
    更何况,野花有野花的美。

    国道虽高,却平坦。
    驾驶安全,且享受。

    大部分时间,人都是坐在车里。
    窗外是持续放送的风景,紧盯着看,一刻都不想错过。

    一边看,一边拍下来。
    身为记性不好之人,拍照这一点很重要,照片会帮助记忆的恢复。

    构成风景的几大要素,无外乎天空、大地、山峰和水流。
   牛羊、花儿都是额外的馈赠,是好上加好。

    经过被大家一致肯定的风景点,才会停下车来。
    下车放风,还有拍照。

    气温是越来越低了,长羽绒也套在上身,保暖很重要。
    其实,也没那么冷了,只是个人比较怕冷。明明是在冰天雪地中长大的骨子,却越来越怕冷,说来也是奇怪。

    冻一冻的感觉,其实挺享受的,不然这大夏天的,跑到这么冷的地方来做什么呢?衣襟也穿得不少,说明气温确实不高。
    有牦牛做背景,衣襟的表情更丰富了些。

    在高原上逛,背景无需特别安排,随便拍,都是不可复制的。

    在革吉县,有阿里狮泉河国家级湿地,不知经过的看见的,是不是。

    弯弯绕绕的水,映着蓝天的影子,无限美妙。

    喜欢晴天,那就晴天,接好了。

    逆光下,蹩脚的技术,让图片远没有实景美。

    但还是拍了再拍,实在不行,再用蹩脚的后期技术修一修,自己喜欢就好,别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常常被宽先生取笑,说图片的色彩太过失真,现在的年轻人,都更喜欢自然的色彩。

    衣襟还未进入那个阶段,不然,也会被衣襟取笑吧~~~
    想想就在不远的将来,不妙不妙~~~

    接近12点时,经过革吉镇,停下来吃午饭。
    衣襟同学没吃早餐,早饿了,刚刚泡了一份自嗨锅。不用考虑衣襟吃什么的餐,很好选,既然不知什么是冷锅鱼,那就试试呗。在高原上吃鱼,可是不容易呢。
    水缸里,还真的养着几条大鱼,很是好奇它们是怎样来到这偏僻的高原深处、且保持存活状态的。衣襟也同样好奇,在厨房门口绕来绕去,还和老板聊了再聊,将小话痨的本性暴露无遗。
    等餐,给大家营造了休息时间,可以嗑瓜子、听故事、修图、发朋友圈。
    当左等右等的冷锅鱼端上来时,被上面的一层红油给惊了一下;还有蘸料,川渝饭店都有的豆子,也是泡在了红油里。既然是冷锅鱼,便说明那锅鱼肉不会烫,果然如此。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吃热乎乎的烤鱼。

    离开革吉,继续在317国道上飞奔。
    野驴的身影,再次闯进视野,就在距离公路不远的位置,见到车子也不急着逃开。高原是它们的家,我们才是外来入侵者。

    然后,盯着窗外的目光,更加不敢懈怠了,生怕错过了什么。

    偏眼神不太好,偶尔有突出的物体,都会以为是野生动物。

    电线杆下面悠然吃着草的,显然又是藏野驴,而且有好几只。

    不远处有四只身影,看着不太像野驴,感觉体型偏小一点点。

    派探子前往细观,果然有了新发现,原来是藏羚羊。
    与野驴相比,藏羚羊的警惕性很强,看见有人靠近,往大山的方向靠过去,越追越远。
    此番西行唯一一次与藏羚羊的相遇,便是这一次了。

    既然野生动物有这么多,自然看得更仔细了一些,大家分工,各管各的方向。
    但还是看山的时候更多些,高原上的山,变幻莫测,各有各的美。

    天还是晴的,云也还是低的,很低很低。

    远处,有湖水出现了,有着很漂亮的颜色。
    当时的位置是在雄巴乡附近,至今不确定那湖水的名字。

    继续看山,因为一山连着一山,就名字的问题,并不会有任何纠结。

    藏野驴的身影,时不时在眼中晃一下,因为离得远,懒得停车。

    真是无处不在啊,高高低低的山间,都有野驴的身影出没。

    离得近的,就拍得清楚一些。

    远的,就只能是拍个隐隐约约。整理照片时也如此,要细看,才能看出藏野驴的存在。

    又有一面湖水横在面前,蓝天之下的湖水颜色都不会差。

   与湖水更让人感觉激动的,是三只藏野驴,就在贴着公路护栏的位置。
   打开车窗,与它们对上了眼,大大的驴脸,大有伸进窗来的意思。

    资料中对藏野驴的描述,摆在这里,更方便对照:
    藏野驴是青藏高原上的大型草食动物,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有140厘米。体长可达2米多。它们的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灵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呈污白色,与躯干两侧形成界线分明的颜色。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比家驴大许多,四肢较粗,比起家养的小毛驴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常常被叫做“野马”。
    眼跟前,就有三只这样的“野马”,被车里的人们看着,也回看着车里的人们。

    眼神又不够忙了,一时是藏野驴,一时是湖水,还有画一般层层叠叠的山。

    既然一次又一次地说,今天走的是317国道,不如上图更直接。选了选,决定用38这个数字。

    拍了图,收工上车。还没走几步,就见几只藏野驴从后面追上来,也不知是被谁惊吓了,还是就想晒晒体格和爆发力。
    奔跑中的藏野驴,实在是太帅了呀,四蹄悬空,虎虎生风,当时场景绝对是不可多见,可遇不可求。

    追着两只驴的背影,越来越远,像它们身后随行的烟尘一样。

    再回头来看山,像孔雀开屏一样的山。

    还有披着一件黄色披肩的山,以及高原上永远看不够的天。

    与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同理,山与山,也长得不一样。

    而且区别还挺大。

    还有湖水,铺开在山与山之间。
    近在眼中,却无法触碰。

    大概率是盐湖吧,滩上泛白,湖面也发白。

    说它是盐湖,却有牲畜在周围活动,也是让人纳闷了。

    若湖水真的是咸的,那只能说牲畜有自辨能力,什么水能喝什么水不能喝,它们拎得清。或者说是眼睛看错了,原本是淡水湖。

    依然搞不清湖水的名字,那就专心看景好了。

    镜头再次转回到山上,与之前看的形状都不一样。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湖水也是,大小远近不同,每一面都有着让人喜欢的颜色。

    云也在凑着各种热闹,一时眉开眼笑的明媚,一时又愁眉苦脸的阴沉着。

    天上飞来一只大家伙,竟然还被镜头给追到了。

    再一定睛,发现云的脸,更加愁云惨淡了,而且是正在变成雨的意思。

    湖水的另一头,天还是明亮的天。高原上的天气,就是如此这般的神奇。

    一切都美得魔幻,沉静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

    湖边,还有很多藏野驴,数不清具体有多少只。

    资料里还说:
    藏野驴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海拔高度为2700-5400米。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藏野驴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喜群居生活,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藏野驴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羊等有蹄类动物饮水。

    青藏高原,尤其是阿里,被人们称不天堂,也是藏野驴的天堂。

    行走阿里,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而事后再看,却是失之不来。

    说走就走,能走便走,时间总是海绵里的水,看你挤还是不挤。

    一池湖水,清澈、明亮、欢喜,就那般晶莹地摆在面前。

    路上留下的痕迹,拼织成的,便是人生岁月。

    最美的时光,总是在路上。

    衣襟嘴上说更喜欢待在家里,却也同样,享受着这路上的时光。

    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高原湖泊的晶莹剔透,都为一错再错的行程,攒足理由。

    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
    别若则措,是它的名字。

    眼里心里,都是纯净,从天到地。

    继续一份阳光灿烂。

    又或者阴云密布。

    转瞬间,完全不同的,便是高原,是阿里,是常态。。

    是时光的沉淀,是岁月的凝结,是不言不语的矗立,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亘古誓言。

    是你来还是不来,我都是这里的守护,是海枯石烂的坚持。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千变万化中,走过一山又一山,行过一程又一程。

    孔雀为之开屏,野驴的身影再现。

    隐隐约约间,各自忙碌,各自享受。

    都是自然的赠与,色彩与美丽是永恒的主题。

    同一片蓝天之下,共呼吸的,是这个夏日,所有的走过与遇见。

    幸好,这个夏天,选择了这份悠然自得。

    按行程规划,318-219-317环上一圈,没有回头路。正因为此,行程的第19天,依然在路上,而且前路漫漫。

   将高原风景,仔仔细细看遍。

    没有杂人闯入镜头的阿里,此生能来这一趟不易,所以格外珍惜。

    由不得人不珍惜,哪怕只是这一份色彩,纯真至极。

    将纯真进行到底,经得起远观与近瞧。

    凑近,再凑近,都是不费功夫的画作,一幅幅悉心记录。

    悉心感受,每一道波纹,都是高原的心意和阿里的盛情。

    浪花翻滚,拍打着湖岸。云朵追在后面,一排排扑面而来。

    这一天,一措接着一措,却很少知道它们的名字。

    也不知哪一处哪一图,才是地图中写的盐湖。

    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这个夏天,我们曾经来过,2022年的夏天,从此与众不同、印象深刻。

    高原上的山,总是比湖多,一措再措,一山又一山。

    人们总说山路十八湾,而不是水路,足以说明山比水更重。

    人们也爱把水视为母亲,把山视为父亲,山与水,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看山看水,未必是精心准备好的时刻。

    很多时候是一时兴起,是心血来潮,是浑然不觉的身在其中。

    经过改则县物玛乡,以为进入了县城,路灯的灯柱装饰得那么齐整,完全不符“穷乡僻壤”的固有观念。
    这便是如今的阿里,想来尽管来,能早来就不要晚来。

    进改则县城前,经过普当措。
    天色已晚,天空暗下来,也是情理之中。

    湖畔的羊群,应该就是在原地过夜的,并不急着回家,也不见牧羊人。

    又看了一整天的景,却不觉疲倦,今天之后还有明天。

    终于进入改则县城,海拔4500,又是不低。
    先找地方吃饭,寻来寻去,定位到一家石锅烤吧,一只石锅在中间,可煮,边缘则可烤,一食两吃,还没试过这种就餐方式,也是长见识了。
    只是店内的卫生条件很一般,走廊过道墙壁上都粘乎乎的挂着油腻之物,某点评网上却排名靠前,也不知这排名是如何得来的。或许,是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大门外,是经常性的风沙,打扫不干净的,除非经常性装修。

   住的是尚客优酒店(阿里地区改则文化路店),晚上八点多进入房间,天还大亮着。
    对衣襟来说,最开心的是这样的休息时间,可以看看视频,娱乐娱乐。若能有个小伙伴同行就好了,不然对衣襟来说,确实是无聊了些。

    改则,一个之前未曾听说过的地名,这一路上经过的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常住人口只有25000人,却是阿里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纯牧业县,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19年12月之前是贫困县。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这里地广人稀,有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属羌塘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至朴至真,境内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湖泊、温泉和丰富的地下水,还有很多野生珍稀动物,旅游资源丰富。
    而这次,只是大致走过,围绕着317国道,经过什么、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阅读(73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