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2022年7月24日,终于借助旅行社的力量完成了参观布达拉宫的任务,离开拉萨前往日喀则,前方将是阿里
在拉萨连住了三个晚上,为的是参观布达拉宫。
赶上了旅游旺季,布达拉宫的门票被一炒再炒,升到五百大多,且一票难求。
原计划一年前的暑假来西藏,六姐为此支付了1800元的订金给旅行社,结果西藏没来成,订金却不给退。也算是良心旅行社,没有倒闭,没有赖账,但事不宜迟,既然现在还没倒闭还没赖账,就必须消费掉,不然很可能是没有后来的后来~~~
快到拉萨时联系那家旅行社,也算是提前联系了,结果因为太过火爆,勉强约到了24号,终于等到了24号。
早饭后退了房,准备参观布宫后即离开拉萨。给我们限定的参观时间是上午11点,乐观地估计布宫配有足够的停车场,便开了车子过去。结果停车场满位,家长把乘客们放下,然后把车子开走,另寻他处停放。
天气极好,天蓝得耀眼。布宫就在身边,很是高大雄伟。
围着布宫在拉萨转了再转,但正式的拜访却安排在行程的最后,说来已经不舍了。
导游指定的集合地点,需要过安检。
昨日在八廓街上买了几张明信片,衣襟急着寄出去。进了安检,导游还未到,感觉时间还足够,刚好安检口就是邮局,便和衣襟出了安检,步入邮局。
果然,占了地利的邮局,可以有很好听的名字,为了名字而前来打卡的游客还不少。
多少年没寄过信件了,都不知道邮资多少。问工作人员买邮票时顺便问,人家都懒得回答。
衣襟同学的明信片,是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点灯熬油写好的,小孩子的心思,最是真情实感。
寄明信片的动作,是自助完成的,要扫码,类似挂号信了。距离7月24日,小两个月过去了,收件人还未收到,只怕是寄丢了。
完成了邮寄的任务,重新经过安检,导游已经到达指定的集合地点。
完成集合的动作,变身猪仔,导游让干嘛就干嘛。
团队走的通道与散客不同,散客的队伍绕着布宫前门广场排着长龙,长得望不到头。
而团队,在导游的嘴里,是有优势的,虽然也是一个团跟着一个团。每个团,都有规定时间,时间不到,也是不给进入的。
走边门进入,为了分散客流,需要先参观几个项目,首先是造币厂。对衣襟来说,看什么都很新鲜。
第二个项目是参观“龙厦·多吉次杰”家。
龙厦·多吉次杰是旧西藏地方政府俗官贵族,其住宅面积有490平米,复原的目的,是从民俗上反映旧西藏上层人物的生活起居。
龙厦家族是藏传佛教宁玛巴大师苏穷·西绕扎巴的后裔,其世袭领地在达那(今谢通门县)。龙厦·多吉次杰(1881-1940年)先后任旧西藏地方政府“伯嘉列空”(管理新开垦土地的税收机构)主管、四品孜本等职,1914年护送首批四名西藏贵族子弟到国外留学期间,他考察了西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返藏后,联络中下级官员成立“吉确公吞”(共谋同乐)组织,试图推行改良,因触犯了噶厦政府保守势力的利益,被投入雪监狱,受到挖去双眼的酷刑,1940年病故于此家宅之中。
还参观了阿旺旦增家。
阿旺旦增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其家宅建筑面积有900平方米。通过狭窄的楼梯爬上二楼,有主人房和管家房的展示,再现了旧西藏僧官的生活场景。
管家房也算阔绰。
一楼则以泥塑、实物、图片和文字几种形式,介绍了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
在旧西藏,大部分农奴依附贵族和农奴主生活,没有房屋所有权,农奴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很多农奴住在房间过道、畜舍等贵族或者农奴主的附属用房屋,经常和牲畜睡在一起,甚至有的农奴睡在搭建的草棚里或屋檐下。
阿旺旦增家的一楼,挤住着农奴一家四五口人,每人一件爬满了虱子的破衣,一个要饭菜的破木碗,以及全家共有的一口旧铝锅、两个破口袋、几块破毡垫……简直了,不忍多看。
比农奴更惨的,是雪监狱,里面是各种刑具各种惨,又没法装做看不见,真是太难过了。
四个项目中的最后一个,是参观旧西藏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懒得多走,在外面坐等导游进去打卡,四处印章收集齐了,才能继续往布达拉宫的方向靠拢。
布宫的墙,人们说是用牛奶做的涂料,所以很白。
为了凑够印章,为了等到时间,走走停停的。停,还不是想停哪儿就停哪儿的,阴凉之处是过道,很快就被驱赶。
很晒,也热,盛妆的衣襟同学,已经一脸倦容。
头顶的天,是真的蓝。
头顶的布宫,也是真的雄伟。
高度有所提升,视野跟着开阔。布宫前广场上的喷泉,未曾前往打卡,若在那里拍布宫,估计效果也会很棒。
布达拉宫建筑整体高200多米,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外观上看有13层,实际上是9层。因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峭壁,使得建筑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制作红墙的材料叫白玛草,原料为柽柳枝,是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区深山中的灌木,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生长期慢,质地坚硬,枝干不易分叉。用这种枝条作为墙体材料,一方面通风透气又隔热,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墙体的重量。
由于白玛草采集不易,加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所以只有藏式寺庙、宫殿官邸或贵族庄园等高规格建筑才能使用,也成为一种建筑等级与主人身份的象征,是藏式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在眼中的赭红色,用的是红泥、牛奶、红糖、木浆、牛胶,再添加豆粉等原料放在大铁锅中熬制成浆,用的都是纯天然的原材料。
云开始叠上来,大太阳之下晒了两个多小时了,还没摸到布达拉宫的门。
一层一层往上,可是将布达拉宫的外观看了个仔仔细细。
正式入宫之前的队排的,那叫一个长呀,就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
然后就进了宫中,在导游的带领下,一层层向上,眼睛忙着看,耳朵忙着听解说。导游讲的很细,思路也很清晰,被旅行社贩卖的所有意义便在导游的这一张嘴上了。
听的多,记住的不多,所以此时省略几千几万字。
从宫中出来,走后山,继续看布宫,以墙为主。
气势一直都在。
每年,布宫的墙都会被粉饰,都是藏族人民的自发行为,不仅仅是义务劳动,更是一种供养方式。粉刷的方式是将涂料从高处往下泼,这些“涂料”中,真的有牛奶的成份。
脚步向下,频频回望。
从高处竟然看到了昨日去过的龙王潭公园,也叫宗角禄康公园。
13年后,同行的家庭成员由宽先生变成衣襟姑娘,只是造型上有些不够正式。原本的盛妆变成了睡衣,还好藏袍之内穿了睡衣,不然脱无可脱就糗大了,那身藏袍实在是不透气。
不变的,应该是天空和云朵,天地永恒。
下到山下,是大面积的黄墙,墙根下比较阴凉。
车子停在了对面的拉萨百货大楼院内,走过去,要穿过北京中路。
所谓的百货大楼已经名存实亡,院子入口有卖酸奶的,一趟布达拉宫走下来,口干舌燥,刚好润一润。
还顺便吃了个饭,在一家名为“一碗香牛肉面”的面馆。
面的口感一般,价格却不低,一碗面33,一份饺子40,一只上图的玻璃瓶酸奶18。这物价,都是游客给拉起来的吧。
衣襟吃不下那家的面,又去隔壁找了一份砂锅,到底是小孩子,挑食些。
填饱肚子,就要离开拉萨了。
路上给衣襟买的两本字帖,一周多了,尚未送达朱老板的客栈,只能做退货处理。拉萨,确实是太远了,人难得来一趟,快递亦不易抵达。
车子再一次经过布达拉宫,相机也是掏得及时,最后的拉萨,必须以此图做为结尾。
到了城郊,天上的云挥舞衣袖,与我们作别。
是那般难舍难分的情愫啊,难舍难分。
拉萨停留三日,大家的身体状况都比较正常,给了所有人信心,去往阿里的信心。
接下来的路,直通阿里。
山河远阔,路漫漫。
马都不用自己跑,也有车子坐的年代啊~~~
与雅鲁藏布江结伴而行。
不远处的高架,不知是铁路还是公路。在高原上见到高架的概率并不多,所以难猜。
天气变得不那么好了,阴云笼罩。
铺在山顶的白,很有可能是刚刚下了雪。
进入日喀则市,在桑珠孜区联乡大竹卡村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油时,再次遇到那匹坐车的马,也是不浅的缘份啊~~~
加油站里有一种叫“帝师芜根”的饮品卖,据说也有对抗高原反应的效果。5元一支并不算贵,买来尝尝,并不太好喝,衣襟完全拒绝喝。
芫根,是西藏高原上的一种古老植物,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
继续赶路,继续在车里看风景。高原上的时光,多是这样一分一秒跑出来的。
进入日喀则,找到一家名为“丰盛藏式音乐餐厅”的饭店吃饭。音乐餐厅,果然有音乐听,表演者来自老的少的帅哥。
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以解半日车马劳顿,确实不错。
点了藏式火锅,还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火锅。锅端上来时,菜品已经摆放好了,码得整整齐齐的,品相不错。
至于品后感,只能说是一般,不难吃,却也谈不上多好吃。
对那家餐厅谈不上好感,因为结账时答应的发票(解释说要去总店打印),并未按约定送到我们住的酒店,也不知那个痛快地应承的经理是不是藏族。事后又打过电话追问,也是不了了之。
离开餐厅时,衣襟身上穿的,依然是早起没脱套在藏袍里的那身睡衣,构成此行西藏的经典回忆之一。
订的酒店名为“云上四季”,装修风格比较清爽,有家庭房便是满足。
这一路上的酒店都是边走边订的,虽是旅游旺季,却没遇到房源吃紧的状况,也是人品爆发。
且带着这份幸运的心情,继续前往阿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