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28天】 D13,往事与当下交织的拉萨

0

    D13,2022年7月23日,从龙王潭、药王山的角度看布达拉宫,打卡哲蚌寺,重温色拉寺辩经,漫步八廓街,关于拉萨,往事已模糊,当下历历在目

    在拉萨逗留的第二个整天,一早,从酒店出发,漫步到了龙王潭公园。来这里,是因为有水,不仅可以看布达拉宫,还可以看布达拉宫的倒影。2009年来拉萨,就没有找到这个公园,而看他人关于布达拉的片子中,都是有倒影的,13年前的遗憾,这次必须补上。
    果然,布达拉就在潭水的对面,至于倒影,有是有,就是时间点不太对,并不是很清晰。有,好过没有,此时必须满足、知足。

    龙王潭位于布达拉山的后身,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背影。虽是背影,依然具有极强的辨识度,没有人会将这座建筑认错。

    龙王潭在藏语中是“日鲁康”,在拉萨,龙王潭公园也算是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园中央的谭水,在更多依赖自然风味的高原城市中,实属难得。

    龙王潭初建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时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却较早,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在修建布达拉白宫和第巴桑结嘉措所筑布达拉红宫及经房僧舍时,因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了这个大水潭。
    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得称龙王潭。

    拍倒影的任务完成,该拍全景了,于是往药王山公园的方向走去。

     路边的树荫之下,有提供梳小辫服务的藏人,当即请其给衣襟编一些。专业的就是专业,三下五除二就编出了十根小辫。
    出门时其实是自带了一些绣花线的,路上也试图给衣襟编小辫,结果弄得一团糟,不得不斩断想法。

    编了小辫,头发不乱了,人也清爽多了,一口气就爬上了药王山。
    所谓的“山”,其实没多高,充其量就是一个大土包。被人们如此不嫌弃,还是因为布达拉宫。人们纷至沓来,就是为了借药王山的高度,一览布达拉宫的全貌。
    据说之前登药王山取景是要收费的,如今取消了收费,但是到晚上六点就关了,所以登山拍照要趁早,明明知道从这个角度看布达拉宫,傍晚的光线才更合适。

    最适合拍照的位置,是要排队才能等到的。总有人插队,也有人斜着插进来,影响到取景。中国国情如此,此时省略多少字才好呢?
    排队等来的位置,果然说得过去,布达拉宫就在那里,等着你来。哪个景点不拍纪念照关系都不大,但布达拉宫除外。衣襟也是强烈认同这一点的,尽管嘴上并不多说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版本的布达拉宫。
    5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就是布达拉宫,而且也是从药王山这个角度拍的布达拉宫。
    见身边的人们都在拍50元人民币,也借过来一用,这就被科普了。

    现金并不流行的2022年,能从包里掏出50元人民币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也一样。大姐的背包里,就真的有一张,而且还很新。
    有了50元人民币的加持,给布达拉宫的纪念照,果然不一样了。

    在拉萨的活动,一直围绕着布达拉宫进行。接下来的行程,我们要走得稍远些,目标定为哲蚌寺,需要回酒店取车。之所以将有限的时间给予哲蚌寺,是因为哲蚌寺做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名气诱人。
    车子就停在酒店门前,因为位置有限,停得层层叠叠,需要保安的配合,才能挪出来。
    等着保安挪车时,在酒店大堂,认认真真地再拍一次布达拉宫。

    开上我们的车子,找回熟悉的安全感。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 向着西郊前行,大概四十分钟后抵达。
    大门前设有岗哨,看上去还挺严肃。下车买了门票,发现很多车子都开了进去。于是多问了一嘴,确认车子确实是可以开进去的。

    能开车,谁还走路啊?那么大的太阳之下,那么高的高原之上,节省体力是很重要的事。
    更何况寺在哪儿,立在大门的位置,完全看不见。
    幸好开了车子,前往哲蚌寺的路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而且是越来越向上。

    越来越发现哲蚌寺的规模之大,非寻常寺院能比的。建筑众多,层层叠叠,弯来绕去。
    前来此处朝拜的人不少,跟在他们身后,跟着感觉走,摸到了措钦大殿前。措钦大殿(“措钦”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筑,处于哲蚌寺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近4500平方米,殿前的石铺广场面积也不小,登上大殿的石阶有17级,明廊前有8根列柱。

    不急着进殿,在围墙边看了看景。
    在更丕乌孜山下的哲蚌寺,三面环山,南面是一片慢坡地,树木和灌木覆盖着,前临拉萨河及开阔的谷地平川,整个寺院依山势逐级修建,佛殿经堂、扎仓僧舍,群楼耸立,层次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之意。

    哲蚌寺是黄教六大寺庙之一,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哲蚌寺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解放前寺内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走进同时容纳八千人诵经的措钦大殿,不难发现经堂规模的宏大,雕梁画栋,依柱是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加上后面醒醒目的鎏金铜像,盏盏长明油灯,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殿内的,183根柱子间,100多平方米的高敞天窗之下,僧人们正在诵经,场面难得一见,虽只是贴着边缘远观,却还是会被触动。

    没有解说的情况下,殿前殿后仔细转了转,能看出门道的并不多。
    经过制作精美的酥油花,手艺实在是精湛。

    出了措钦大殿,向其后身方向随意走去。
    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四大扎仓及康村、僧舍等,各个建筑单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大殿和主要经堂均覆以金顶,加有法轮、宝幢等装饰,多姿多彩的装饰与高耸林立的殿堂楼宇交相辉映,巧妙地形成藏传佛教寺院奇特庄严且富丽堂皇的景象。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落院、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粗厚古朴;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高耸森严;富丽常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
    经过的那些门,外观与昨日在八廓街旅拍时看到的门,差别并不大。若一定要有所分别,那便是门前空旷,没人争抢,想拍照,随便拍。

    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自家的日常便装与影楼提供的藏袍,后者显然更正式些。

    完全是自己的时间,怎么拍,更是随便。衣襟小朋友的点子多,不愁没得拍。

    同样是在门前,僧人的姿势与我们有所不同。

    公元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寺内原有七大札仓(经学院),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西藏众多的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
    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赠以哲蚌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一称即始于此。索南嘉措得此尊号后,又追认其前两世为第一、二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清朝册封之前,一直住在哲蚌寺。由于历世达赖喇嘛皆以哲蚌寺为母寺,因此哲蚌寺在格鲁派寺院中地位最高。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寺内噶丹颇章建立地方政权,是宗教正式参与政治的开始。达赖喇嘛迁往布达拉宫后,这里仍然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最有势力的一个。
    哲蚌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在白色的巷道中随意走,不知所处,却晓敬重。

    衣襟小朋友的出场,自带气场。

    镜头与模特之间的配合,少不了默契。

    一笑,便灿烂了整个世界

    虽拍片不是拜访哲蚌寺的初衷,却不得不承认,这里极易出片。

    随便哪个角度,随便按下快门,都能成就有感觉的片子。

    纵冥冥宇宙间的擦肩而过,都是有缘。

    懵懂之人,也有能看得懂的简单。

    更简单到只有台阶,艺术感却再次升级。果然应了那句理论:摄影是做减法。

    抬头,有僧人行走在高处。

    绕到了一处带花园的建筑面前,走进院落,发现是敬老院,竟然还有敬老院。老有所养,在寺庙中亦是如此。

    脚步凌乱、潦草地,作别哲蚌寺。驱车离开,发现山脚下近山门的位置,还有一处寺院,应该也是哲蚌寺的一部分吧。脚力有限,暂且别过,若他日再来拉萨,再来拜访不迟。
    接下来该去色拉寺看辩经了。一行五人,只有大姐和衣襟是第一次来西藏,没见过辩经的场面,其实哲蚌寺也有辩经场,只是规模没色拉寺的大,既然是为了看辩经,不如还是去色拉寺。
    离下午三点还早,时间充裕,只是路很堵,几乎走不动。在车流中挤来挤去,发现路边有一家西北饭店,不如停下来先吃饭,说不准吃完饭,路就不堵了呢。
    这一上午完成的内容有些多了,人是都饿了,点了很多碳水,吃到撑还是没吃完。

    离开那家饭店时,路还是堵的,但还好很快就走完了那条拥堵的路。
    到达色拉寺。记忆中的色拉寺没有山门,更没有大型停车场和大理石铺成的广场,所以脑子里发懵,疑似走错了地方。

    问了保安,确认这里是可以参观辩经的色拉寺,这才放心地进了山门。
    记忆深处的色拉寺,更古老一些,距离辩经场的路,也没有那么长那么远。三点半的辩经已经开始了,而我们还在往辩经场的方向赶。

    虽然脚步匆匆,却依然会不时停下来,为了那些看对眼的景物。

    终于到达辩经场,设在高处的门,也是与记忆中不同,十有八九,是记忆的不够准确。

    跟着僧人的脚步,却不急着进入。

    僧人们向上的背影,拍了一个又一个,很有感觉,一时说不清的感觉。

   晚到的这些僧人,并不是参加辩经的,也有像我们一样前来参观的。

    镜头追着这些红色的背影,一直追到辩经场中去。
 

    院子里,都是在辩经的僧人。
    那些铺满院子的砂石、头顶那些参天大树、那些红色的僧袍、那热烈的场面、认真的坚定的眼神,都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刚刚去过的)、甘丹寺(一直未去过)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关于色拉寺寺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猛烈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故取名“色拉寺”。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三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自古就是高僧活佛的讲经说法之地,全盛期寺中有僧人8000多,在规模上略次于哲蚌寺。
    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所以进入山门之后的感觉才会迟疑,记忆中入寺的门,大概走的是别处,距离辩经场更近些。

    辩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辨经活动,时间是下午三点半。

    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

   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这里的辩经活动绝对是非常有特色的,所以才带着衣襟来看。

    衣襟小朋友,一直坐在进门口的位置上没挪动过,一边看辩经,一边玩石子,标准的顽童状态。

    辩经时的动作,围绕着二手相击进行,有三层意义:
    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
    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
    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

   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挥落,象征着用文殊菩萨之剑砍掉无知,将手掌压下,就是压掉了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拉动佛珠则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

    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能是感受,被感染。
    藏传佛教的僧人们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学习方式,经过激烈的问答、辩论,达到互相检验学经成果的目的。

    在院子深处相对僻静位置,也有一些僧人在辩经,参与者年纪明显偏大甚至老迈,他们更重在言语上的辩,肢体动作则淡化了。

    前前后后看了很久,给衣襟拍下打卡照后,离开辩经场。

    原路出寺。
    色拉寺虽然规模庞大,在平面布局上却无整体规划。尽管如此,建筑却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最爱的,还是那些门和窗,说不出理由。

    从色拉寺回到八廓街,家长把乘客放下去逛街,自己则被准回酒店享受一个人的清静时光。
     还是排长队过安检,进入八廓街。

    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阳光却依然猛烈,晃得人不太容易睁开眼睛。
    大昭寺就在身后,此番入藏却因为没有提前预约而无缘进入,遗憾中。那些旅拍的人,依然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过程。

    而我们,只是来逛一逛。
    听说逛街,衣襟兴趣盎然,累也不说累,精神头无比旺盛。

    八廓街上出售的商品,显然不似十三年前,为之停下来细看的,已经不多。大陆货没有入的意义,精品有精品的高价,不明真假,看个热闹也就罢了。
    倒是店铺门脸的设计,让人多看几眼。

    旅途中的心情,关乎今后的记忆,影下来的,会更长久。

    给因为主动选择而主动配合镜头的衣襟,点个赞。

    原计划到玛吉阿米吃晚餐的,到了楼下,却没了动力,看一眼也就罢了。

    一间有院子的餐厅,更吸引我们的目光。
    合围的四方院子里,都是鲜花,头顶挂满了经幡。

    众多的色彩中,有一种细细碎碎的小花,色泽并不鲜艳,却看起来最是舒服。

    刚好走累了,坐下来整理一番刚刚入手的小物件,心情自然是美滋滋的。

    等餐时在店中转,喜欢喝酒的六姐发现了包装精美的青稞酒,果然可爱值得收藏。

    中午的西北面吃得太实惠,大家其实都不饿,但既然坐了下来,除了甜茶,还要点些吃的才好。
    听说拉萨香格里拉酒店的烤蘑菇不错,菜单上刚好就有,不如点来试试。果然,味道比较特别,很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很香,且颜值担当。

     还点了一份铁板牛肉,大家分吃,完成了晚餐任务。

    逛也逛完了,吃也吃饱了,一边出八廓街,一边继续看热闹。
    发现一连好几家店铺上都写有“氆氇”两个字,不认识,不敢冒昧念。请教了衣襟的语文老师,提示说是形声字,按右边的“普鲁”两个字来念,大抵就没错了。打开拼音输入法,果然如此,专业人士就是专业。

    又经过阿刁茶饮店,问衣襟,果然还想喝,便停下来等。
    等待的时间,比想象中的长一些,对衣襟来说却不会,自来熟,和身边的人聊着天,时间过得会快很多。

    富于时代感的包装,比饮品本身更吸引人。

    饮品得手,衣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

    还经过清政府时设置的衙门,之前被忽略了,若早些发现,估计是有机会进入参观的吧。

    逛到晚上八点,四个人打车回了酒店。
    这一天,虽不匆忙,却依然紧锣密鼓,满打满算。
    房间里其实是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看了几天,却才想起来拍一拍,因为明天就要退房离开拉萨了。问前台酒店可有平台可以拍布达拉,回答是否定的,只能是在房间里拍。中间的建筑对视线有所遮挡,还好并不影响大局。
    夜色中的拉萨和布达拉宫,自有其温柔的一面。

    是的,明天就要离开拉萨了。虽此行对拉萨的印象没十三年前那么好,但说起 离开,已然留连。

阅读(1,10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