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南天坛,也称首庙天坛,简称天坛,当地居民则俗称它为天公庙,闽南语亦称天坛为天公埕,是台湾政府指定的三级古迹。
天坛是主祀玉皇大帝的道教庙宇。其原址本是郑氏王朝政府官员奉明正朔、筑台祭告上天的平坦空地,清咸丰四年(1854年),才于祭天原址之上建庙立坛。经过1893年的大修之后,现台南天坛的庙宇外观和名称均沿用至今。
中国明清时期的道教坛庙设置大略可分为自然神祇坛庙(如天坛)及人文神祇庙宇(如关帝庙)两大类。其中,天坛是与上天交谈的场所,因此祭祀活动必须于露天之处举行,即在不设屋顶的坛上举行仪式。一般说来,在天坛举行祭祀活动,仅供帝王级别的大人物才有资格,若普通百姓也想向上天祈福祭祀,那么就只能在家中设炉进行了。
刚刚说到的天坛原址暨现址,其实是位于一个名为“鹫岭”的小山丘之上的,我刚刚参观过的日治时期建立的台南测候所,即落脚于此,从测候所的后门出来,就是天坛。当年郑爷占领台湾后,此地成为郑氏王朝统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场所。1683年明郑灭亡之后,清政府下令将郑爷所属君臣兵士及其家属十万人,强制迁回中国内地,天坛遂不再举行任何官方的祭仪活动,然而轮值天公炉活动仍于当地依例轮值举行。
所谓的轮值,即民众以圣炉为坛,由当地的仕绅轮流值年,轮值炉主即是该年度的庙宇经费资助人,需供奉该圣炉于其民宅大厅之内。此炉主轮值的道教习俗,其后一直流传于台湾各地,且沿袭至今。
1854年,台南市官民共同集资兴建庙宇,隔年完工,即现今的天坛。它是台湾史上的首座坛庙,也是极为少见的天坛坛庙,由官民合建而成的天坛,更是以圣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一间庙宇。
这就让我们走近它吧。
大门外的龙形照壁。
天坛大门。
与祀典武庙一样,进出的身影都是当地的民众,为了祈愿而来,不似我等这般游手好闲的心态。他们总是乘着机车出现,规规矩矩地停在停车位上。
门前的狮子,气势神态俱佳,雕刻精良,不愧为雕塑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台南天坛经过历次的整修,除了年份久远建筑需要修补之外,还有增祀神明的原因,迄今,天坛里祭祀的神明有20多种,主要神祇有:
(1)玉皇大帝,或称玉皇上帝,俗称天公、天公祖。由于该神祇是自然界的神化,至尊无形,庙宇里多不塑像,而是以神明牌位代替,民间祭拜则以天公炉代表。传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的诞辰,即“天公生”,祭典从零时起至凌晨四时左右止,仪典盛大而隆重。
(2)三清道祖,位于天坛庙宇后殿正龛上方的3尊神像即是。
(3)元始天尊,三清首神,亦称造化之神。
(4)灵宝天尊,别称太上道君,广昊无际的天体即由其控制。
(5)道德天尊,别称太上老君、李老君,传其在春秋时期曾化身为楚国的哲学家李耳。
(6)斗姥元君,是重要的星辰女神,造形有四首、三目、八臂,十分奇特。
(7)三官大帝,即位于后殿正龛下方的3尊神明,造形近似,做帝王打扮。三官大帝是天官一品紫微大帝、地官二品清虚大帝及水官三品洞阴大帝的合称,由于其神格相当高,所以民间奉祀多以“三界公炉”为代表,如台南天坛般塑神像奉祀的非常少见。
除以上祀神外,台南天坛尚祭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虎爷、张府天师、普化天尊、太乙真人、孙天医真人、司命灶君、关公、五文昌帝君、岳武穆王、延平郡王、佛祖、观音菩萨、天上圣母、月老、福德正神、五文昌(文昌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及魁斗星君)。
出于对神明的敬重,此行镜头中只收录天坛内的一些小景,以做备忘。
台南天坛是三进三开间带两廊的格局,顺着台阶爬上二楼,占地虽然不大,感觉还是很宏伟。除此之外,殿外的龙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顶、后殿的双斜坡硬山单檐式屋顶,及各殿均有的起翘燕尾、屋架、斗拱,在庙宇建筑中都极具特色。
既然前面也说了,天坛是由官民集资修建的,那么这庙宇中的财富堆积,足以说明民意的虔诚和民间的实力。
廊上的装饰设计,古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