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的旅行Ⅱ 】 D3,石角墟渡口~上岳古村,有鹅有鸡的清远,他日还会再来

0

    农历正月十三,公历二月十三日,定位在清远。
    降温了。前天出门时还是春暖花开的,因为阴雨,气温下降到十三度左右。尽可能把厚衣服都套在身上,保暖最要紧。
    怕冷,尤其是阴雨天的冷。在月景湾度假村餐厅吃早餐,餐厅里空空的不见其他客人,四面透风,冷得坐不住,连灌了几杯热水,这才热乎一些。
    餐后离开沙塘村,奔向石角镇,那里有一处口渡口。
    接近渡口时,发现我们闯进了早市之中。道路变得狭窄难行,两边摆的都是农户自家出产的农产品,新鲜得很。青菜用不上,胡萝卜还是可以入的,洗洗当水果吃,是路上不错的消遣。

    急忙下车,和衣襟逛了起来。
    让我们惊奇的,不仅仅是菜,还有肥鸡肥鸭和肥鹅,鸽子鹌鹑也有,想吃哪个抓哪个。
    生活在这里是真的生动,在这本真的生活气息面前,眼神不知要如何安放,手脚也是。

    既然有家禽,那么有大的,就应该有小的。
    随便问了问,果然有,顺着手指的方向走过去没几步,便看到了新出生的小鹅,毛绒绒的挤在一起取暖,可爱得不要不要的。

    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小鸭子,但有小鹅已经不错了,果断剁手。
    衣襟觉得有一只就满足了,考虑到做伴的问题,挑了两只个大的。
    把小鹅装进塑料袋里,到超市门口捡了个纸箱,又到杂货店里买了两块钱的米糠,齐活。
  人在旅途,还不知晚上会宿在何处,带上小鹅,想着总会有办法安顿吧。

 
    当时还在旅途,若早知这天会被阴雨和寒冷赶回家,无论如何要带上一只大鹅回去,和家人一起过正月十五,新鲜的大鹅该是如何的新鲜美味呀!

    确实是错过了大鹅,还好有小鹅。
    带着小鹅来到石角墟渡口,横在面前的,还是北江。有轮渡正从对岸驶来,带着小鹅一起看热闹,心情绝对不一样的说。

    借小鹅的眼,看北江,看渡口,看阴雨中三三两两躬着的身影瑟瑟地飘过,倒是羡慕起小鹅身上的绒毛来。

    河堤边,有沙滩,也有宽大起伏的草海,若是夏季里来,搭个帐蓬露个营之类的,该是惬意的事。
    眼见着轮渡靠了岸,人和车子陆续下了船,渡口给我们展示了其真实的功能,按理来说该看的热闹就看完了。

    缩着身子想回车里,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市场,就在一堆杂乱简易的棚子深处。
    市场里摆售的,都是河鲜,鱼、虾、龟都有。

    北江是清远的母亲河,因为北江的水源头是山溪水,所以水质非常清澈,这让生活在北江里的河鲜变得非常美味。石角大堤,是北江流经的区域,这里江面迂回,饵料丰富,进入秋冬季节,大量北江上的河虾、蟹、鱼会在石角墟渡口聚集,这些河鲜异常肥美。
    同样聚集在石角墟渡口的,还有很多渔船,渔民们从北江现捕上来的河虾、河蟹、皖鱼、和顺鱼、蓝刀鱼、黄骨鱼、鲤鱼等等,一回到岸边,便有很多人围上来,
造就了“现捕现卖”的北江河鲜市场的这份热闹。不一会,上岸的河鲜就被抢购一空。据说那些残余的鱼,会被渔民做成鱼干,在岸边直接晾晒。
    来这里买鱼的,多是当地人,也有熟悉内情的游客,他们采购了河鲜后,会拿到附近的饭店进行加工。
    那些渔民,
被称为“疍家人”。在远去的年代里,他们长期生活在破旧的渔船上不,过着艰苦的生活。解放后,疍家才陆续搬到岸上定居,依然以捕鱼为生,保留着渔家传统风情。
    这北江出产的河鱼,个头很大,见渔民手起刀落,一只接着一只地宰杀,生意不错。

    江边冻得够呛,回到车上,带着两只小鹅前往下一站。

    目标是佛冈县龙山镇的上岳古村
    上岳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在这个大约长200米,纵深50米的小村里,聚居着朱姓宗族6000多人。他们的族谱中写得清清楚楚,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的第6代孙)。这个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随宋恭帝南逃,兵乱之中选择了这个宁静偏僻的地方安居到今日。据《广东通志》和《清远县志》记载,帝祥兴年间(1278年),朱文焕抗击元兵于北江,孤军固守于清远、英德交界处的旧横石,虽然身负重伤,仍然击鼓指挥抗敌,鏖战2天2夜,最后壮烈殉国。其后人避乱于广州,经100多年后,朱文焕的第六代孙子英公迁徙到上岳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是32代,6500多人。
    停车场在村外,村外还见到朱熹的立像。
    村口,第一眼的古村,规划齐整,广东首批古村落、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称号,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上岳古民居属明清岭南派风格建筑,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

    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带着浓郁的岭南风情。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十八里中,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一个里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神奇了,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则分别少了一横、一撇。原来这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法子来区分。

    依然是带着小鹅逛古村,因为多了一双眼,所见变得不一样。

    在砖木结构的巷子中来来回回地走,春节之后的淡季,不见其他游客。
    手中的小鹅,最是焦点,眼和心,都以它为中心。

    也会放小鹅自由,让它可以跟随自己的心,走走、看看。

    在衣襟的眼里,只有小鹅,全是小鹅。

    前不久才在阳江的雅韶十八座见过锅耳楼,不过是转了个年,又在清远见到,熟悉是熟悉的。
    “锅耳楼”砖木结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砖砌的清水墙和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而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百姓可以随意建造的,只有拥有了功名的成功人士,才可获批。官位的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在额角上雕龙画凤的锅耳墙,说明的是屋主的显赫地位

    对一座古村的了解,不过是草草,看个热闹。

     下归仁里有一间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相当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就当时的技术来说,还真是谁也奈何不了。
    堂屋有木梯子可上到二楼,可见墙上的正面和侧面各有两个方孔,透过它们可起到环视全村的作用,既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口,又是防御外袭的射击口,还能通风透气。银庄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也有破旧的院墙,留一洼黄花,以冷艳的香,对抗春寒。

    所见的一切,也都被小鹅看见。

    经过一个大水缸,想都没多想,便把小鹅放了进去。

    想的是鹅会游泳,一定是喜欢水的,像小孩子一样喜欢玩水。

    后来发现,小鹅身上湿得透透的,冷得发抖,急忙把它装进塑料袋里,避避冷风。

    经过一处门,发现门迭着门,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道门。
    透过这一道道的门,可见建筑中的天井众多,助力通风和采光,亦可见民居整体布局中规范、整齐、统一的一面。
 
    按最佳摄影处的指引,迈过两三层楼的高度,来到一处楼顶上。

    上岳古村背山面水,外有青山环绕,内按风水布局建设,体现生态和谐的特点,从高处看得尤为明显。

    以锅耳为背景,这里确是容易出片的,只是空间有限,要求也不高,随手拍拍即可。

    拍人,也拍到此一游的所见。

    那层层叠叠的锅耳,必是重点,横着看完侧着看,各有不同。

    祠堂,设在村子外围,大概是因为疫情吧,关闭中。

    见到出售中的桔子,黑乎乎的皮,看上去像是坏了。
    但阿婆用听不懂的语言表示这不是坏,就是这样的品种,还掰了一颗给我们尝,果然味道还可以。

    逛得差不多,也冻得差不多,决定回深圳了。
    提着桔子,还想带上一只鸡,问了问价,至少要180块,不明行情的情况下,还是算了吧。更加后悔早市上没入一只大鹅,若带只大鹅回深圳,那才是风光。

    村外还建有一间展馆,离开古村前,还是去看了看。还是闭门,不得见详情。

   馆外的小花,倒是正常开放着,没受疫情影响。

    馆前有一方水塘,里面长着一些树。

  细看树根部分,很是神奇。

    既然准备撤离清远了,就再吃一次清远鸡吧。
    村外遇到一家农家乐,问好价,再请老板杀鸡。
    等着杀鸡,再炒熟的时候,老板顺便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脚上长毛的鸡,说是鸡中的凤凰,一鸡难求。

    老板还推销自家树上产的青枣,还有带着酸味的桔子,盛情难却,也确是自家产的东西,便各带了几斤。
    吃着枣子和桔子,闻听鸡杀好了,肚子里有一枚蛋,壳已经硬了。既然买了那只鸡,那么便拥有那枚蛋的所有权,拿过来冲了冲水,收藏了。

    鸡炒好了,端在面前,闻起来那叫一个香,吃起来更是美味,确是人间美物。

    带着清远鸡的香,还有那枚蛋,以及早市上买的鸡蛋、鸭蛋、鹅蛋若干,回深圳。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飞奔。
    回小区的第一件事,不是上楼,而是带着小鹅,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那是孩子们的快乐,尽管对小鹅来说未必。

    就这样匆匆地跑了一趟清远,若不是天太冷,至少会再住多一天吧,正月十四回来,不误十五。
    匆匆的清远,他日定会再来。

阅读(2,333)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