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遇,是别离。
都是偶得。
说来,还是星期三的早上。觉得存于阳台一隅的那棵九重葛长得过于枝繁叶茂,该修剪修剪,以待下一季的花开。
寻了一把剪刀就开剪。个头没树高,就踩在花槽上,从高空展开作业。
没剪几下,就发现有什么不对,一惊。继而定住,是鸟巢,而且巢里还有小鸟,冷眼一看,是两只。若不是发现及时,那巢和那鸟,就随着落枝一起跌下去了。
悬于半空中的鸟巢,被及时救起,近前细数,看清里面睡着的,是三只小鸟。看它们的身体还湿漉漉的,估计出生并没多久。它们的身子紧紧地缩着,挤在一起,眼睛紧闭着,估计也是爱惊不小。
再细看那鸟巢,编织得非常巧妙,取材更是精心,主材是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植物纤维,搞不懂具体出自什么植物;还选用了一些人们缝衣服的那种线,做辅助编织,也起到软化、保暖的作用。无论是取材还是工艺,都不知小鸟是怎样做到的,没有手的它们,却能编织出如此完美的巢,鬼斧神工,有如神助。
小心地把鸟巢安放下来,怕鸟妈妈找不到,先是放在枝叶的上层,随即发现可能被太阳晒。继而又把它挪到叶间的树杈上,落脚点也更稳些。虽然那棵树并没多大,那只鸟巢被挪动的位置并不远,但还是担心,鸟妈妈还能找到自己的孩子们吗?
安置好鸟巢,小心地躲进屋里,静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没一会儿,鸟妈妈就飞回来了。它先是落在树梢上,一边叫着,一边在枝间跳,寻找孩子们。
平时看惯不惯的阳台,因为这一切,突然就多了诗情画意,还有柔情蜜意。
还真是没难为住鸟妈妈,也幸好没真的给鸟妈妈制造麻烦。母子相遇的眼神,深情款款。
是感恩,是庆幸。
对妈妈的到来,雏鸟是靠声音和震动来感应的。
感应到大鸟离开了,小鸟完全缩回到巢里,让那只巢看上去像是空的。
是的,远远地看着,透过70-200镜头,偷窥鸟家族的这一切。
大鸟又飞回来,其实,并分不清哪个是鸟妈妈、哪个是鸟爸爸。它的嘴里叨着一只虫子,是绿色的虫子。
隔一两分钟,就有大鸟飞回来,有时候是一个前脚走一个后脚来。有时候,会相隔久一些,五分钟以上也是有的。
见大鸟回来,小鸟纷纷挺起身子抬起头来。
虫子,原本已经深入大鸟的嘴巴。
衔回巢前,大鸟再把虫子吐出来,为哺育雏鸟。
无私的养育,令人动容。
大鸟似乎并不急着把虫子递到雏鸟的嘴里,它在打量,在权衡,它会让三只小鸟雨滴均沾,谁也别撑到,谁也别饿到。
根据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强者生存。
理论上,最强壮的那只雏鸟,因为总是争在前面,头抬得最高,得到的虫子也最多,估计这一点不会错。
虫子是喂完了,鸟妈妈还会俯身对巢内的情况进行巡视,也不知道它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估计这其中,也有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吧,想把它们都看仔细一些。
下一次回来,大鸟的嘴巴里叼着的,是一粒白色的颗粒,不确定是不是泡沫。泡沫的样子与虫卵很像,大鸟错把它当成好吃的喂给孩子们吃,也不是没可能。
每次大鸟飞走,小鸟都会驻目相送,确认大鸟完全离开,才安静下来,将身体缩回巢里去。
就这样看着鸟儿一家,一看就是很久。感觉自己和雏鸟没两样,都是在等待,等着大鸟一次一次飞回来,再一次次离开。
看大鸟飞来飞去的频率,着实不低,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大鸟的辛苦,虽是自然界动物的本能,但也能感同身受。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没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就算看着,都是看不够的。
雏鸟伸长了脖子的样子,其实很丑。身上的毛没长出多少,还湿漉漉的。
更多时候,它们还是缩着,挤在一起取暖。
自发现鸟巢和鸟之后的一个上午,光忙着观鸟了,腿都站直了,总算是把鸟一家的情况基本摸透。
下午,下起了雨。
惦记着那鸟巢是否会被雨打湿,又偷偷凑过去看。
果然,树上的叶子遮挡有限,而大鸟的翅膀更能起到挡雨的作用。大鸟,张开翅膀,把整个巢都护在羽翼下,任雨珠在羽毛上滚着。再一次,被大鸟的所做所为所感动,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畏风雨。
虽然蹑手蹑脚,还是把大鸟惊到了,起身飞走。
身下的三只小鸟也有些慌张,抬头找妈妈。相比几个小时前的初见,小鸟身上的羽毛更多了些,身子也更硬朗了些。
晚上,没再敢去阳台,怕把大鸟惊走。黑灯瞎火的,若大鸟找不到路,不能护着小鸟过夜,那罪过就大了。
第二天,周四。
一早起就去看鸟。一拉开阳台门,大鸟就扑楞楞地飞走了,三只小鸟齐齐地抖擞着三只巨大的嘴巴,还以为是食物来了。
扬了一会脖子,发现并没好吃的,又缩回去。
它们缩得太紧了,看不清它们的样子,但还是感觉它们长大了一些,因为巢显得挤了。
周四那天,几乎下了一整天的雨。
大鸟又要护着小鸟不被雨淋,又要趁着雨小的间隙飞出去找虫子,辛苦与操劳都翻了倍。
待那三只小鸟有所行动,看上去明显硬朗了,羽毛也长多了些,不似前日那般丑了。
看大鸟飞走,才敢靠近小鸟细看。
而小鸟的警惕性与生俱来,尽量往巢里缩,不给自己惹事,还会闭上眼睛,装做没什么事情发生的样子。
周四的雨,一直下一直下。
而小鸟,虽然吃的虫子比晴天要少,但生长的速度还是不可阻挡,最明显的表现是羽毛,基本上不露点了。
那本是一种身材纤巧的鸟,比麻雀更小号,羽毛有黄有绿,比麻雀好看,也比麻雀可爱。它们喜欢吃花蜜,常常在木棉花间跳跃觅食。
因为雨,周四的观鸟活动并不多。
第三天,周五。
还是一早起即去观鸟。
小鸟的羽毛长得更丰满了,像小鸡雏一样毛绒绒,可爱极了。
城市人起的晚,天亮之后,大鸟不知道已经捉了多少次虫子给小鸟吃。而此时看到大鸟嘴里叼的,也不知是什么,或许是果子吧。
估计是味道可以,急着长大的小鸟来者不拒。
那么大一块,一下子就吃完了。
大鸟、小鸟都表示很满足的样子。
大鸟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左看右看看不够。
这时候,最强壮的那只小鸟,把脚支在巢沿上,已经可以站得那么高了。
最弱的那只小鸟,常常是躲起来的,难得也有露脸的时候。
在共同成长的路上,三只小鸟争先恐后。
这一切看在大鸟的眼里,是满足的、欣慰的。
大鸟再一次飞走了,小鸟也起了跟着一起飞的念头,竟然也张长了翅膀。
而显然,小鸟的羽翼尚未丰满,起飞还不是时候。
消停下来,它们之间也会聊聊天、交流心得,主要是亲情方面。
真的很和谐、有爱。
在一次次的离去与归来间,大鸟望向小鸟的目光,总是温柔又多情的。
因为小鸟羽翼渐丰,与大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通畅了。
看小鸟的样子,是真的强壮了。
到底还是没忍不住,有请小鸟到掌心中来,毕竟我们相识一场。
一个“请”字,其实并不好操作。挑的是最强壮的那只,原本它就在巢边,当意识到正在被人请出巢穴时,它的两只又细又软又尖的爪子,选择紧紧地扒住鸟巢,那么细细密密编织出来的鸟巢,被小鸟勾着,还真的不使不上劲,怕破坏鸟巢,也怕伤了小鸟。
轻声细语,央求小鸟的配合,一再保证不会伤害它。
然后,小鸟才肯来到掌心。
那是多么神奇的相拥啊,至少那一刻,相互之间的拥有,真实存在,如假包换。
怕小鸟紧张,把它轻放在桌上,给小鸟拍个全身照片。
小鸟的身材滚圆,加上神情中的惧怕以及愤怒,与游戏中的小鸟形象非常契合。
很是对不起小鸟,赶紧把它放回巢里去。
小鸟的紧张感并未完全消除,目光中透着警惕。
挑的是大鸟离开的时候,而大鸟,其实并未远走。
阳台外就是一株芒果树,树身高大,枝叶细密。若不是看着大鸟在树间飞来飞去,还真的想像不到原来那棵树上,同时长着那么多虫子。
小鸟的羽毛基本上长得差不多了,颜色还挺好看。
第四天,是周六。
这一天不上班不上学,有更多的时间看小鸟。
可是,一早起即发现,巢里的位置有些空,小鸟只剩下了两只。另一只小鸟哪儿去了呢?
脑补了各种可能,或被天敌吃了、或掉下去摔死了、或飞走了。
还真的到楼下找了找,并未发现小鸟的踪迹,基本排除了摔死的可能。
吃过早饭,发现第二只小鸟,站在了巢沿上。
愈加肯定,第一只小鸟应该是飞走了。
对剩下的两只鸟,大鸟依然关照。
它们还是一次一次地飞走再飞回来,一度拍到了两只大鸟同时停在巢边的画面,只是身影叠加,只有拍摄的人才分辨得清楚。
显然,今日的主题是飞,大鸟依然语重心长,亲身示范。
那天的清晨下了雨,小鸟的身上还有雨滴未干。
又或者是为了掩饰紧张感,在大鸟的劝说之下,小鸟一个劲地抖着身上的毛,有甩干的意思,也有给自己壮胆的成分。
大鸟很有耐心,一直在鼓励。
而对于还未飞过的小鸟来说,离开巢,飞向天空,到底还是太难了。
为了帮助小鸟,大鸟把嘴巴伸向巢里,从下面拱小鸟,逼它们离开巢穴这一处温柔之乡。
大鸟真是用心良苦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
终于把第二只小鸟从巢里拱了出来。
第三只小鸟依然在耍赖皮,不肯出来。
依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若不是大鸟有耐心,最弱的那第三只小鸟,怕是早被淘汰了。
忙活一阵子,大鸟还不忘抬起头,给镜头一个正脸,简直就是太正点了。
然后继续尽为鸟父母的职责,帮助小鸟做起飞的准备。
大概是羽毛完全干了,第二只小鸟展翅,跃跃欲飞。
第三只小鸟依然选择缩在巢里,尽可能守着那份安全感。
大鸟依然飞回来,基本上不见喂食的动作,多是苦口婆心地教授与劝导。
眼着看,第二只小鸟跳离了巢沿,跳到了更高处的枝杈间。
心情跟着又激动、又难过,因为知道第二只小鸟很快就会像第一只一样飞走了,而我们认识才第四天,这时间是不是过得太快了呢,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再过一会儿,发现第二只小鸟跳到了更高更远些的杈上。
而第三只小鸟,依然可怜巴巴地缩在巢里,望着小伙伴即将离去的背影,无动于衷的样子。
感觉它太弱了,最快也要再过一天才能强壮到可以飞的程度。
却是低估了它的能力。
做个午饭的功夫,发现第三只小鸟也跳到了树杈上,谁说人家弱来着。
而第二只小鸟竟然从高处又跳了回来,大概是为了陪陪小兄弟吧。
已经飞走的第一只小鸟也飞了回来,那处树杈上原本是趴了三只小鸟的,回身取相机时,第一只小鸟拍拍翅膀,轻轻松松就飞走了,且没再见到它回来。人家会飞了,来去就是这般自由。
鸟巢再暖、再完美,都留不住小鸟的长大。
这一天,被小鸟牵引,目光时时在线。
转个身的功夫,第二只小鸟又跳远了些。与之前相比,目光中的胆怯与不安减少,增加的是坚定的部分,向着前方。
也会回身望一望最小的兄弟,露出不忍心留下它一个的心思。
大鸟一直在芒果树上徘徊,守着孩子们都会飞的那一刻。
尽管并不想小鸟这么快会飞,我们相识才第四天,第四天。但,又不能不急大鸟之所急,那般的矛盾与纠结着。
到底,还是没看到第二只小鸟是如何起飞的。但,一定是飞走了,这一点无可置疑。
还剩下第三只小鸟,呆呆地,不言不语,也不知是在想什么呢。
午睡之后,第三只小鸟也不见了身影,原本以为它还可以多留一天的。深度怀疑它是真的飞走的,还是不小心折下去了。就算是后者也没关系,因为前面两只小鸟的榜样作用,说不定就拔苗助长了呢,或许在跌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借了风力,升入高空。
鸟巢,彻底成了空巢。
百感交集。
我的青春小鸟哟,就这样远去了。
盼着它们晚上还会飞回来。
晚上,早早拉上窗帘,怕灯光吵到小鸟。
天完全黑了,悄悄潜过去,看鸟巢里,没一丝动静。拿手电筒照一照,空空如也。
我的青春小鸟哟,一去不回来。
剩下一只空巢,等了两天,都没等来小鸟的消息。
鸟巢的功能,显然体现在孵化阶段,一旦小鸟会飞了,就可以蹲在树杈上睡觉了,再不需要如此安乐窝。
既然小鸟已经不需要鸟巢了,那么没剪完的枝,可以继续了。这一次大刀阔斧,很快树上就只剩下了主枝。
那只鸟巢安放的位置,没了枝叶的遮挡,很显眼,却还是招不来小鸟入住。
雨时不时下,那只鸟巢干了湿,湿了再干。
不知道要如何安放它。
四天,只有四天。
青春小鸟哟~~~
【后记】
查到了小鸟的名字,绣眼鸟。更确切地归类,当为暗绿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属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暗绿绣眼鸟的特征很好分辨,上体绿色,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
暗绿绣眼鸟鸟性活泼,在树枝间敏捷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它们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
暗绿绣眼鸟以昆虫为食,所吃昆虫主要有鳞翅目成虫和幼虫、鞘翅目金龟甲、金花甲、象甲、叶甲、叩头虫和蝗虫、蝽象、蚜虫、瓢虫、螳螂、蚂蚁等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也吃蜘蛛、小螺等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松子、马桑子、黄莓、蔷薇种子、女贞果实、花瓣、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夏季主要以昆虫为主,冬季则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在4-7月,每窝产卵3-4枚,1年繁殖1-2窝。它们的巢小而精致,外径6.0-7.5厘米,内径4-5.8厘米,呈吊篮状或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苔藓、树皮、蛛丝、木棉绒等构成,内垫有棕丝、羽毛、细根、草茎、羊毛等。巢多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或枝权上,四周多有浓密的枝叶隐蔽,不易发现。
蛋的孵化期大概在10天,小鸟刚出壳时是透明的,一丝毛都没有,我第一次看到那三只小鸟,大概出生有5-6天的样子。出生第10天,小鸟就可以起飞了。
就是这么神奇,这么快。
在阳台上观鸟,体验确实难得、特别。
深深感谢,这相遇,这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