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之国的早秋】 D6,烟雨迷离的蒙特利尔

0

    D6,2019年10月1日,从渥太华到蒙特利尔,遇雨,参观蒙特利尔圣母院,皇家山公园,品尝老字号店的熏肉

    早起后离开渥太华,赶往更北的蒙特利尔,车程大概两个半小时。
    天微雨,雨中无景。
    一路无话。
    但是先了解一下蒙特利尔这座城市,还是很有必要的。
    蒙特利尔,又称满地可,“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 Royal”,意思为“皇家山”。蒙特利尔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圣劳伦斯河与蒙特利尔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人口约410万,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该省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加拿大面积第二大城市。
    蒙特利尔岛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利尔发达的海运。蒙特利尔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主要是得益于蒙特利尔发达的航空、金融、设计和电影等行业。2006年,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城”。2017年,蒙特利尔被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评为世界最佳留学城市。

    蒙特利尔的第一站,是圣母圣院,号称比巴黎圣母院更好看。
    蒙特利尔有不同规模的教堂450多座,因此蒙特利尔有“百座钟楼的城市”一说,又被称为“尖塔之城”。走在蒙特利尔街头,各种教堂随处可见,而位于蒙特利尔旧城区的蒙特利尔圣母院,则是北美最为重要的天主教教堂。
    之所以在蒙特利尔设这么多教堂,历史背景是,蒙特利尔是世界上除了巴黎之外第大二的法语城市,百分之七十的居民都是讲法语的,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后裔。这导致了在蒙特利尔,除了充满法国风情的建筑和街道外,每个街角都有一个教堂,因为当时的法国国王只批准虔诚的天主教徒移民到这片新大陆,所以这里的居民笃信天主教,有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每个星期都要到教堂去做礼拜。 
    蒙特利尔圣母院始建于1672年,侧面的2座钟楼和连接教堂主体和两侧钟楼的环廊都是18世纪扩建的。到了19世纪,为避免教区被划分,蒙特利尔稣尔比斯会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纽约建筑师James O’Donnell开始重新设计修建圣母院,并于1829年建成。新的蒙特利尔圣母院成为当时北美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James O’Donnell甚至由新教改信罗马天主教,以求死后能葬入这座由自己亲手设计的宏伟建筑之中。
    据说蒙特利尔圣母院是参照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巴黎圣母院”。做为别具风格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圣母大教堂的正面矗立着两座高耸雄伟的塔楼,外形像极了的哥特式风格的城堡。中间部分建造稍低,正上方是一个圣神的十字架,下方泛着金光的是圣母雕像,教堂门前三扇呈尖拱式的大门庄严而又神秘。
    雨中,感觉圣母院的大门,过于简洁普通,并没宣传资料中说的那般精美和宏伟。

    蒙特利尔圣母院紧邻蒙特利尔中国城、圣劳伦斯河和老港历史建筑群,与市政厅相距也不远。
    圣母院前的小广场上,游客三三两两,阴雨天兴致都不高。
    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广场,名为兵器广场,被认为是蒙特利尔老城的心脏,因为它是昔日蒙特利尔发展并走向兴盛繁荣的中心。在1781年到1813年间,这里是一个干草和木材交易的市场,1721年被改名为兵器广场,因为兵器交易是在这里完成的。

  
    广场上的雕塑,主人公是保罗•舒默迪•麦森诺夫,他是蒙特利尔市当年带领法国军队打败易洛魁人进攻的领袖,雕像修建于1895年。

    说了一些闲话,该进入教堂内部了。
    人一旦迈进去,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大堂内,可以说是流光溢彩,满目金碧辉煌。宽敞明亮又温暖的大厅里,每一个装饰细节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充分体现了“上帝”的魔力。

    就连头顶上的细节,都极为考究。

    正前方的设计,如高山,层叠向上,闪着耀眼的金光。

    身后的管风琴区,也是壮阔恢弘的大手笔。

    就连烛火,都是精致的,无与伦比。

     站在通道里,感受到的只有庄严肃穆。虽不是为了做弥撒而来,但是对上天的敬畏之心,还是有的。

    置身于如此浪漫奢华又不失庄严肃穆的极不对称但又相当和谐的混搭之中,单就色彩的炫丽,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果然,不枉慕名而来。
  
    出了圣母院,却因为阴雨,而不知前路,是哪里。

    刚好经过一家披萨店,虽然距离正午还有一丢丢,大家都一致认为,坐下来吃点热乎的东西,很有必要。
    于是,大手大脚的宽先生,想都没想,就点了四份超大只的披萨。当它们纷纷飞落眼前,难免为难,是吃呢还是吃呢还是吃呢?浪费可耻,但是保持体型更重要,还真是左右为难。结果,只能是大家都尽量超常发挥,至于体重,回去再说吧。
 

    为了消食,且逛逛纪念品商店吧。
    北美风情的小物,挂得满满当当的,还真是件件都讨人喜爱。

    前方,雅克 · 卡迪亚广场上,秋叶的色彩向我们招手,不由自主地挪步过去。毕竟赏枫,才是我们此行加国的重点。

    透过树林的缝隙,尖顶的建筑,就是蒙特利尔市政厅
    蒙特利尔市政厅始建于1872,外观优雅宏丽,设计上采用的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法国第二帝国样式”,该风格是由17世纪文艺复兴风格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折中的巴洛克和法式建筑元素的混搭风格,也被称为巴洛克复兴建筑。1922年,原建筑大部分毁于火灾,重建时,在保证原风格的基础上,设计者以法国图尔市政厅为蓝本,同时在屋顶设计上添加了当时比较主流的新装饰主义风格,也修改了原有的板岩屋面材料,改用了铜制屋顶。正是这样一间布满建筑历史时代发展烙印的建筑,1984年入选加拿大标志性历史建筑名单。
    与市政厅名闻遐迩的,是1967年前来参观世界博览会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当时的他在市政厅阳台上对着群众演讲,喊出了“魁北克独立万岁”这句名言。
    有秋色做框,怎样看,怎样是美好的。

    树下,落叶摞成毯,这影像,实在是平日不见的。
    所以,心是欢喜的,为这不经意的遇见。

    这生命中,总有很多美好的遇见。
    姑嫂情,从衣襟一岁不到就开始了。待衣襟长大,和嫂嫂一样高,携手再入镜头,又该是如何的景像呢?想着都美好。

    秋色弥漫的氛围中,小衣襟也很能静下心来,感受时光的美好。

    不过是城市中的一片小树林,却身前身后,都成风景,拍个不停。

    小衣襟摄影师,更是不能无动于衷,也要深度参与。

    衣襟镜头下的花儿,不像是秋花,明明是春花。

    从秋色中走出来,才有精力看看其他的东西。
    雅克 · 卡迪亚广场,这是以发现加拿大的法国探险家雅克 · 卡迪亚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修建于1804年,最早为皮草市场,现在则是老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广场是斜坡式的,靠街边立着一座圆柱形的纪念碑,上面立着英国将军纳尔逊的雕像,他曾率领军队让世界上这个最大的法属殖民地成为英国的领地。

    往地势低的方向走,眼前出现的铜像,是简·沃克林(1728-1772),他是法国海军军官,为争夺北美的控制权而参加并领导了英法战争。

    雕像前有一处喷泉,小衣襟喜欢。

 
    请路人帮忙拍合影,看面孔很像是韩国人,后来在魁北克又看见了他。这世上的缘份深深浅浅,人们总说要随缘。

     发现地上有几片红红的叶子,个头娇小,形状堪好,便随手贴在了脸上。
     这天,可是咱大中国的国庆节呢,却寻国旗不得,实在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表示庆祝。枫叶虽红,却是加国的象征,也是不伦不类的。
     其实,六姐也在咱大东北赏红叶,门头沟的红叶,并不比加国的差。抛却人流量不谈,其实完全不必跑这么远的路。

    小衣襟更是心痒,一直为没能参加上长假前幼儿园的舞蹈演出而耿耿于怀,所以说到国庆话题,心情和表情,都是复杂的。

     也找到了那些小小的枫叶的源头,就在楼前,小小只的树,所以叶子不大。因为枝条稀疏,而无虫叮咬,所以外形完美;也不乏阳光之普照,所以红得通透纯粹。

    也发现了饮水处,小衣襟正愁身高不够,就有哥哥来帮忙,这世上的和谐与美好,就是这样点滴书写的。

    秋的众多色彩中,当然不能少了茅草,不然就不立体、不全面、不丰富了。

    而若不与风景合影,也总觉得是少了些什么。

    天一直阴沉沉的,不时落几滴雨,但还好没下大。
    城区似乎没什么好逛了,便转向皇家山公园。皇家山公园建于1876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欧姆思特设计,他设计过许多美国著名公园,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
    停了车,发现我们置身于一片雾气之中。视角所到之处有限,只能凭感觉,向林中走去。

    这林间,大有仙境之感。
    倾斜式建的小小玻璃屋,更是犹如童话世界中的景象。

    皇家山公园也是蒙特利尔市的绝佳赏枫之处,林中秋色点点,雾气非但没有将其掩盖,反而多了几分灵秀。

   雾气却遮住了湖水,如隐约朦胧的江南春之写意。

   沿着湖边漫步,惊起飞鸟无数。

    也有不避人的,比人更悠然。

    雾气沼沼中,黄色果然是最显眼的。之前开黄色的甲克虫,专职司机出身的亲家就曾夸赞说这种颜色的车子最安全。

    这偌大的园子里的景色,虽然因为雨雾而无法深窥,却隐约提醒着我们,秋,才刚刚开始,叶子才黄, 离红还有一些距离。

    绕着那个湖走了一圈,算是完成了对这间名气不小的公园的打卡,尽管心里明知道,公园其实很大,还有很多景观。
 
    催我们离开的,其实是越来越暗的天色,凭经验来说,大雨马上就要来了。
    果然,上了车,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
    如此结束这一天的行程,到底还是不甘心的,便转向了奥林匹克公园。虽然眼中的建筑很精美,却被瓢泼般的大雨困在了车里,必须死了观景的心。
    查找博物馆,发现距离闭馆时间,都已经非常邻近。感觉历史博物馆的时间还行,绕来绕去找到停车场,却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博物馆,又是被旅游网站上的错误信息所害。
    不时看天气预报,说一个小时后雨会停,只能期待如此。又向着植物园的方位靠过去,结果到了才发现那里阴气森森,更何况雨势不减,就算有得玩也没法玩。

    还真是天公不作美。
    逛景的心情,被大雨彻底浇灭了,不如去找地方吃东西吧,尽管午前塞进去的那四种披萨,还让胃里满满的。
    宽先生设定的目标是一家名为Schwartz’s的老字号熏肉店,车子从店前经过,却发现没法停车。找到停车场,只能步行前往熏肉店。
    我们的伞,其实都是小号的,而雨势又过大。以为可以克服,结果却是惨烈的,走过几条街后,所有人的鞋子和裤子,都是湿嗒嗒地。
    还好,熏肉店里开了暖气,热烘烘的,湿衣湿鞋,并不影响就餐的心情,尤其是对百年老店好滋味的那份期待。

    店里的主打是熏肉三明治,味道尚可,慢慢地品,细细地嚼,倒是打发时间的利器,就是太咸了,用东北话来说就是“齁”得慌。
    不管怎样,都是一种体验吧,尤其是有这场大雨佐餐,而更加难忘。

    坐够了,从店里走出来,发现雨势减弱了许多,甚至完全停了下来。
    原路走回停车处,心情和来时完全不一样了,视角更是不用紧盯着脚下,而是可以放开了。心情好,看什么都好,果然。

    更何况,这座城,的确有很多看头。

    发现街上穿梭着一种可爱款的车,开始以为是出租车,后来发现是经营鸡肉的公司的专用车。

    到了民宿,第一时间发现了房东给我们的礼物,是一只大礼盒,里面装了好多味道甜美又松软的甜点,应该是专业甜品店出品,而且超市里的大路货。

    满足了好奇心,这才顾得上细细地打量我们租的这间屋子,空间很宽敞,卧室有三间,用不过来。

    在此类民宿,找到旅行手册,并不稀罕。
    而齐全的锅碗瓢盆,更是屡见不鲜,但就是缺少一只电饭锅。

    小衣襟最感兴趣的,当然是那只上下床了。
    虽然爬上去并不是难事,却看得有趣。
    这个小女儿,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地,看着长大,还真是让人喜上眉梢、赏心悦目的事。

    而小衣襟自己,也对自己表示,很满意,一切都刚刚好。

    这刚刚好的一天,是咱大中国的国庆节,建国70周年。
    深圳湾畔的焰火,红遍了整座城市,而我们,却不在。感觉错过的,不这是一个国庆节,而是整个时代。
    没有杜康解忧,但有红旗飘扬,在乡愁的心头。

阅读(2,718)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