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俄罗斯】 人间奇迹琥珀宫,发端于兔子岛的圣彼得堡

0

    D5,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在圣彼得堡皇村,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琥珀宫和叶卡捷琳娜花园,登上兔子岛,观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大教堂,徘徊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十二月党人广场、青铜骑士像、圣以撒大教堂,路过斯莫尔尼修道院和莫斯科博物馆

    酒店是有早餐的,只是,餐厅很小,还在阁楼上,不敢直腰走路,生怕碰到头顶。
    小小的餐厅,客人却不少。尽管每个旅行团的就餐时间,都有规定,却无奈人太多,饮食供应速度又太慢,和小衣襟去餐厅时,牛奶罐里是空的,香肠盘里是空的,煎鸡蛋据说也是刚刚被抢光……
    只有面包片,还有剩余,小衣襟却吞咽困难。好不容易等到下一盘香肠端出来,给小衣襟抢了两根,算是肚子不空。
    其实对早餐吃什么、吃多少,小衣襟是不在意的,倒是昨晚睡前即兴完成的那幅画,更让小衣襟满足,说要拿着,给洋洋小朋友看。

    集合之后,这一天的活动就全面开始了。
    首先,我们要去往皇村。
    车子还是在涅瓦河边跑来跑去的,对岸圆形的建筑,是圣彼得堡体育场,其位置所在,正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的源头之处。
   2017年3月完工的圣彼得堡体育场,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球场,也是俄罗斯最大的球场之一。它出自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之手,外型像一艘飞船,落在芬兰湾岸边,56.6米,共七层。2018年的世界杯,圣彼得堡体育场承办了部分赛事。

    远远地,还看到对岸的一座造型简洁、独特的如帆船一般的建筑,是尚在施工中的圣彼得堡拉赫塔中心,要到2019年底才能彻底完工。
    圣彼得堡拉赫塔中心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建造的,有462米高,是欧洲最高的建筑,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第二高的扭曲型摩天大楼,也是世界最北端的摩天大楼。

    去往皇村的路,两边的灯柱一排排弯曲延伸,很像是鲸鱼的骨架,仿佛我们的车子正在鲸鱼的肚子里飞奔。

    不时过桥,也路过港口。

    皇村又叫“普希金城”,因为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曾经在这里学习过,他可是皇村学校的第一个毕业生呢。
    皇村位于圣彼得堡市南部约25公里处,意思是“沙皇的村落”,在20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是贵族们夏天的居住之所。历史的风云更迭中,发生在皇村内的故事,自然数不胜数。1837年,往来于皇村和圣彼得堡的铁路通车,成为俄国铁路史的开端。十月革命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也是从这里出发,被流放去托博尔斯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村被德军攻占、毁坏,如今已经被修缮一新,所以我们才可以前来,重温昔日历代沙皇在这里生活过的气息。
    现在的皇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叶卡捷琳娜宫及其附属建筑,以及南部宽阔广大的叶卡捷琳娜宫花园,外一部分则由亚历山大宫殿及其身后的亚历桑德罗公园组成。
    第一印象的皇村人民,是热情友好的。远远地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以为听错了,结果那乐声,却越来越清晰、坚定。原来是一群老人家组成的乐队,看到中国客人走近,便让手中的乐器齐鸣,节奏轻快、喜悦。

    小衣襟自然凑上前去,为他们献上爱心。而外国友人投给小衣襟的目光,则亲切、友善的。

    在皇村,我们参观的重点,是琥珀宫。又是自费的,每位成人600人民币。
    这所以愿意掏这笔银子,是因为导游一再唏嘘琥珀宫,说它曾经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琥珀宫是叶卡捷琳娜在凯瑟琳宫内用琥珀和黄金装饰而成的一间卧室,极尽奢华,在18-20世纪间,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说琥珀有治病的作用,晚期的叶卡捷琳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睡在这样的房间里,有安神延寿的作用。当然了,也有炫富的意思,欧洲各国政要来到沙俄,多会被邀请到这间卧室,瞻仰沙皇的财大气粗,财力代表权力、实力、魅力、魅力,等等吧。
    也有一说,说琥珀宫是1716年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彼得大帝的礼物,将6吨多的琥珀和名贵珠宝镶嵌到了墙壁之上,闪耀着从柠檬黄到金红色,人类可以想象的黄色系中一切色彩,辉煌得令人窒息。
     而说它曾经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这座宫殿也是二战的受害者,在德军轰炸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期间,凯撒宫被毁于一旦。早在轰炸之前,琥珀宫就被纳粹劫掠窃取,镶在墙壁上的那些琥、蜜蜡、宝石等珍宝,被德国人分装在了几十个箱子里,却在运往德国的途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凯瑟琳宫外,一边等候导游安排,一边听着乐队奏响中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旋律,还真是美哉妙哉。

    小衣襟上前送出卢布,却不敢多作停留,转身飞逃。

    进入凯瑟琳宫院内,清新典型的风格,如茵的绿草地,让大家拍照的兴致,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凯瑟琳宫是夏宫的中心部分,由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主持修建,以其雍容华贵的巴洛克风格而闻名于世,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精品工程。
    宫殿的外观,堪称“金发碧眼”。宫殿高两层,正面长300多米,主要由蓝、白、黄三色构成,据说分别代表的是女主人蓝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肤和金黄色的头发。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凯瑟琳宫的第三位主人,因女皇的名气更大,所以人们也叫它叶卡捷琳娜宫。
    整理一下,凯瑟琳宫内曾有过三位女主人,她们分别是:
    1、彼得大帝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宫殿最初就是彼得大帝为其爱妻修建的);
    
2、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王(也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婆婆);
    
3、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

    要说宫殿的外部是不可一世的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其实它的内部才是真正的荣耀所在。
    走进宫内,不仅空间宽大,更是围绕着金色的主题装饰,更是一条将你引领到女皇面前的令人既振奋又畏惧的金色艺术长廊。遥想当年,只有国家大臣和女皇亲信的人,才能到达宫殿的最深处。    
     宫殿内的风格和细节,处处体现伊丽莎白的天性,她的激情,她的所爱,她的抱负,还有不可一世的态度,等等。

    下面,仅挑其中拍了图片的部分,表现一二:
    首先是花藤蔓厅。
    白色与浅蓝色是这间大厅的主色调,古典主义风格,因天花板和墙壁上多有雅致的花纹和阿拉伯式花纹,故得名花藤蔓厅,具体的装潢时间是1781年-1784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这里避暑消夏,在花藤蔓厅举行过隆重的典礼,她还常常在这里开晚会,打扑克牌。
 

    宫殿内房间众多,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导游的交待,跟紧俄方安排的馆内导游。我们手中的讲解器,就由这名工作人员控制,走到哪个厅,播放哪些内容。

   第一前厅的面积比较大,巴洛克镀金花纹装饰,让它很是金碧辉煌。
   蓝色瓷砖壁炉,则增加了前厅古香古色的氛围,细看,每一块瓷砖上都绘有精彩的图案。
    天花板上绘着的彩画,名为《巴胡斯和阿里亚德妮》。
   176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过生日时,曾在这里举行了戏剧演出,后来每年都会在第一前厅举行戏剧演出和小型舞会。
    眼里所见,都是闪闪的金色,让小衣襟的情绪跟着欢快,收敛不住。
  

    宫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大厅一间接着一间,组成了一条“金色的走廊”,各房间根据颜色的不同,分别被命名为“红柱厅”、“绿柱厅”等等。接待大厅是整座宫殿中最为宽敞、宏伟、壮观的房间,伊丽莎白用它来接待宾客。

    大厅两侧是宽大的双排窗,窗户之间以及大厅两侧的墙壁上,镶有巨型的镜子。厅内所有的装饰都是镀金的,巨大的穹顶上还画上了油画《俄罗斯凯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迷惑人们的感觉,以巩固伊丽莎白神一样的地位。
    这间大厅,不仅是伊丽莎白的接待厅,还是她的游戏室,是伊丽莎白享乐世界的中心,展现出俄罗斯帝国雄厚的国力以及至高无上的君权。

    还有一间餐厅,记不得具体功用了,墙壁上是绿色的基底,格调显得小清新。

    通往二楼的台阶,想当年,有多少人可以上下呢?
    今非昔比,如今入内,只需购买一张门票。

    当年穿在女王身上的衣服,被现代时装设计师用纸复制出来,也是珍品。

    还有皇家儿童的玩具木马,设计、做工甚是讲究。

   沙皇的画像,分别挂在不同的房间里。

    走廊里还挂了从1613年-1917年,历代沙皇的家谱。

    彼得大帝当年在宫里的办公室,除了笔墨纸砚,还有一张行军床。
    俄罗斯人的床,普遍偏窄,酒店里的床也如此。这一点,是俄罗斯的几怪之一,所谓“人高马大床很窄”。 据说这种习惯由彼得大帝而来,彼得大帝身高二米多,睡的就是一张小小的床,随时准备迎战,是忧患意识使然,不许自己高枕无忧,睡得太沉
    俄罗斯人喜欢睡窄床的主要原因有三:

    1、以前的欧洲人多半以坐着的姿势睡觉,因为他们怕睡着了会把舌头吃下去噎死。他们还认为人平躺时,与死了的状态很像,会更容易被死神带走。
    2、由于宗教原因,古代欧洲流行禁欲主义,夫妻并不同床睡,所以往往都是睡单人床。
    3、
做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思维更也很战斗,他们认为又大又舒服的床容易睡得太沉,不利于随时准备迎战。而这种精神,正是起于彼得大帝。

    在俄罗斯的话题,一直都绕不开彼得大帝。他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个非常关键性的人物。俄罗斯历史上仅有两位大帝,其一便是这位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称彼得一世,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之子。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五位俄罗斯沙皇(1682年4月─1725年2月8日在位,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时还不满十岁,1689年掌握实权时,也只有17岁。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
     历时三年的学习结束,彼得一世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接着就是发动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为近代俄罗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彼得一世1725年驾崩,只活到52岁,据说是为了抢救落水之人而引发了风寒,也有说法是患有尿毒症。不管死因如何,52岁的人生,却以帝王之身的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对外进行扩张,使俄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话题有些跑偏,接着说回叶宫。
    琥珀和蜜蜡做成的首饰盒,果然非同一般。

     接着,就到了琥珀宫。
     只是,屋里不允许拍照。
     导游说,战败的德国仅就琥珀屋被劫掠窃取一事,是有专项赔款的。用这笔款,俄罗斯人民,重新打造了这间琥珀屋。

    因为不可以拍照,只能借用走廊里张贴的照片,来表现一二:

    琥珀屋的装饰总面积达1800平方英尺,由一些精心加工的壁板构成,装饰用的琥珀总重量达6吨。了解琥珀的人都知道,琥珀是世界上最轻的珠宝,这里说的6吨是什么样的概念,若未身临其境,就只能靠想像了。
    传说,琥珀是美人鱼的眼泪,每一颗都要历时千万年才能形成,异常珍贵。波罗的海地区的人们都相信琥珀具有神奇的康复治疗功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北方的黄金”和“阳光石”。琥珀屋的壁板上,除了琥珀,还用精湛的意大利珠宝镶嵌工艺,将钻石、祖母绿和红宝石等宝石镶嵌其中。
    所以,如此旷世奇宝,才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二战中,当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尽管苏方想用墙纸掩盖“琥珀屋”的真面目,但还是被纳粹士兵发现了。他们将琥珀屋拆卸,不久便用火车运回了哥尼斯堡,也就是后来成为苏联领土的加里宁格勒,并在哥尼斯堡的博物馆里展出过。
    1945年哥尼斯堡准备投降前夕,德国人又一次将“琥珀屋”拆卸,装在了27个箱子里,准备用船运回柏林。却从此之后,“琥珀屋”彻底销声匿迹,不知所踪。战后,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工作,却一直是个求解之谜。
    在众多说法中,“琥珀屋”被纳粹沉到了奥地利中部死山山脉中的托普利茨湖底的说法,相信的人比较多。也有一些寻宝猎人试图下到湖底,却少有生还。

    对叶宫的参观,比冬宫更加匆忙,时间更短。不该有的俄罗斯速度,却是跟团游方式避免不了的。
    走出叶宫,接着逛叶园,它也是皇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宫殿一样,花园最初的名字,也叫凯瑟琳,后增加了叶卡捷琳娜之名。整个花园占地107公顷,属法式风格,布局精美,绿树成荫,花坛色彩缤纷,湖水碧波荡漾,亭台、纪念碑和喷泉点缀其中,还有人工石洞,土耳其浴室等等,环境优雅,美丽壮观,是俄罗斯皇家园林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彼得一世当年在圣彼得堡郊外巡游,被路边的迷人风光所吸引。他跳下马,种下一棵橡树作为标记,这便是此处宫殿和园林的源起。
    从宫殿的侧门进入花园,小衣襟被花坛里的花儿,强烈吸引,拍照的欲望被激发,这也要拍,那也要拍。

    18世纪中期,花园被扩建,一些雕塑被装饰进来,也修建了埃尔米塔什庭。一池湖水将花园分为传统皇家园林和英伦风景园林两部分。
    为了纪念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土战争的胜利,绕湖又装饰了赞美女皇伟大统治的切斯马海战纪念柱、土耳其式浴室和卡古尔方尖碑。
    漂在湖中央的大天鹅,随风转着圈,羽翼飘逸,像舞者的裙,也像冰上的华尔兹,很是讨小衣襟的喜欢。

    团友们纷纷登上了卡梅隆柱廊,坐在下面等了许久,都不见下来,想着或许柱廊上另有出路,便也跟了过去。

    站在高处看花园,果然不一样,视野更开阔,可以更立体地欣赏花园的整体美。
 
    冷浴室建在柱廊上面,门前鲜花盛开,那是属于夏天的美。

    通往花岗岩露台的路,绿荫蔽日,呈现在春夏秋冬的色彩各不相同。不管哪个季节来,走在这条路上,都会是赏心悦目的。

    从花岗岩露台上往下望花园,特别有造型感和美感。

    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湖水。
    水鸟在水中自由地来去,让小衣襟很是羡慕。

    团友中有一位东北林大的老师,也背着单反,便请他为我们拍合影,吆喝得很专业。
    我们身后左上部的柱子,是切斯马海战纪念柱。

    经过一棵向着湖水侧躺过去的树,小衣襟也躺了过去,那是小孩子的天真与顽劣。
    湖对岸的砖色建筑,是海军部建筑群。

    离湖中心的那只天鹅越来越近,对岸的蓝白色建筑,名为山洞楼。

    成群的鸭子,在草地上歇息,晒着太阳,一定很舒服。

    离开皇村时,人更多了,也更热闹。
    一对着古时盛装的人,在求合影赚卢布,没有卢布也没关系,人民币更好。发现就连卖冰淇淋的小贩,都随时拿得出各面值的人民币,直接了当地比划,就差扫码支付了。

    接着,该去购物了。
    去的是国营店,琥珀、蜜蜡是其主营商品,也有套娃等纪念品。导游一再鼓吹,国营店信誉如何如何,波罗的海的琥珀和蜜蜡又如何如何,抱着看一看的想法进去,出来时腰包还是瘪了一些,女人,到底是经不过诱惑的。

    至于价格,这样一幅画,要十万多人民币,感觉并不便宜。

    当眼前出现色彩缤纷花饰各异的数不过来的套娃时,谁都不忍心空着手离开。小衣襟挑的那只,人民币600多,并不便宜。
    穷家富路,中国人的老话,很宽心。

    从皇村,回到圣彼得堡市区,经过斯莫尔尼宫。
    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矗立于涅瓦河左岸的转变之处,包括建于1748年的莫尔尼修道院蓝白色的建筑,高贵而又典雅。
    修道院教堂位于由修女住所、食堂、图书馆、修道院住持的卧室、四角四个小教堂围成的十字形中,整组建筑精美至极,宗教氛围更让它多了一层静谧和优雅,被称为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中最完美的作品。
    斯莫尔尼宫原为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一词来自俄语的“沥青”,因为初建时这里隶属于沥青厂。建筑的整体色彩与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相同,蓝白相间,属
拜占庭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相融合,在圣彼得堡的诸多宫殿中,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
     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列宁把革命指挥部设在了斯莫尔尼宫。10月25日,正是在斯莫尔尼宫,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宣言。1918年,去拉动首都迁到莫斯科之前,这里一直是苏维埃政权的中心。
     现在的斯莫尔尼宫,则是圣彼得堡市政府及机关所在地,从市长到各处、陆军部内务部,仍在此地办公
 

    车子带着我们,向兔子岛方向靠近,隔着涅瓦河,已经将兔子岛看得很仔细了,尤其是彼得保罗大教堂。

    停在涅瓦河中的船,各式各样,不知道都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个繁忙的世界,船只也一样,为了各种事情而奔忙不止。

    不远处有两座红色的灯塔,位于瓦西里岛古港口,据说它们所在的位置,是圣彼得堡市中心看日出日落的最佳之处。
 

    车子在灯塔处停了下来,让我们下车拍照。
    眼前红色的海神柱,又叫“吻柱”,它曾是航海的灯塔。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例如胜利日等,柱子上也会有火炬点燃

    走近古港口,风很大,浪也有些小激动。
    从皇村回来,大巴车上正酣睡的小衣襟,被摇醒,很是不情愿。

    鸽子倒是淡定,不怕风吹,也不怕浪打。
    浪拍到岸上,留在水洼里,为鸽子解渴。
 

    接着,登上兔子岛,穿过几道门,来到彼得保罗要塞。

    彼得保罗要塞于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是彼得大帝最早破土动工兴建圣彼得堡的地方,至今已屹立了超过三个世纪,是圣彼得堡最为标志性的古建筑。

    彼得堡罗要塞本是为了防卫以及发动战争之用,但几次都没有发兵,后来改成收押政治犯的监狱。

    此外,在几次涅瓦河泛滥时,彼得堡罗要塞都充当起了警报的系统,用炮声来通知民众注意。
    十月革命前夕,彼得堡罗要塞成了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的指示,以在棱堡旗杆上悬挂的一盏明灯为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将起义怒潮掀起。
    要塞有6个棱堡,其中面向涅瓦河的纳富什金棱堡,每天正午时分,会向空中发射一枚空炮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蛮有创意的习惯。
     彼得保罗要塞中有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等建筑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彼得保罗大教堂。彼得保罗大教堂是彼得大帝建城后兴建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地标,挺拔的钟楼尖顶闪闪发光,可谓俄罗斯在涅瓦河畔以及波罗的海边的统治象征。教堂金色的尖顶高122.5米,是彼得堡最高的建筑物,顶部手持十字架的金色小天使,高3.2米,双翼伸展,有3.8米宽,头上的十字架高6.4米,重200多公斤,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黄色的外表,让教堂显得庄严肃穆。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俄国历代沙皇的陵墓,许多大公也附葬于此。 

    导游还将我们带到了一尊雕像前,他的身体与头部完全不成比例,头是正常人的大小,身体却被扩大了。
    雕像中的人物,就是彼得大帝,出自美国人之手。
    彼得大帝的双腿和双手,被人们摸得油光铮亮,据说还有很多人爬到他的身上去拍照。

    走到要塞的水岸,小衣襟的起床气早没了,又恢复回那个活泼的、调皮的小顽童形象。

    跟着小衣襟跑上浮桥,身后是要塞坚实的墙壁。

    要塞南侧对岸,那些标准的欧式建筑,成一长排,构成靓丽的都市景观。
    据说它们与军事相关,如今多成了博物馆,包括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

    离开兔子岛的下一站,是十二月党人广场,还是位于涅瓦河畔。
    顾名思议,十二月党人广场是为了纪念发生在1825年12月的流血政变——十二月党人起义。
    它是一场
反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由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组成的革命组织谋划,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
    1825年12月14日,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十二月党人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同时宣布废除农奴制,解放全国农奴。但是,起义
遭到了失败,亚历山大一世生前指定了第二个弟弟尼古拉为皇位继承人,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
    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审讯委员会”,对参加起义的人进行审判。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特尔、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别斯图热夫·柳明五人被以特等罪处以极刑,另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还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烟稀少、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抛弃优越富足的贵族生活,离开大都市,跟随自己的丈夫,过长期流放的生活。为了纪念她们,普希金还写了一首充满爱国主义和历史乐观精神的长篇现实主义叙事诗——《波尔塔瓦》。
    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大草坪,中央竖立的雕像,是骑马的彼得大帝。铜像建于1766-1782年,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0吨的花岗石,是目前世界上纪念性雕塑艺术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走近细看,骏马的两只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之上,两眼炯炯有神,充满信心地目视前方。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则代表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

    绕着雕像走了半圈,无论从哪个方向欣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构成铜像底座的那块巨石是天然的,当年在芬兰被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悬赏七千卢布,让数百名农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从沼泽中拖出来,再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进行运输。这块巨石沿着一条专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被拉到了芬兰湾,最后用木排从水路运到了这个广场。

 

    广场边就是涅瓦河上,风光无限。
    只是,在圣彼得堡的第二天,天空是阴沉的,不时有雨滴落。若赶上大晴天,河畔的风景,又该是如何的隽美呢,只能靠想像了。

    广场边,还有儿童娱乐区,花花绿绿的,诱人。
    走过路过,小衣襟倒也不吵着闹着上前去玩,因为手里正握着一根热乎乎的玉米,啃得香甜着呢。

    下一站,是伊萨基辅大教堂。

    上一篇中也提及过它,它是俄罗斯北方最大的教堂,整个教堂的空间可同时容纳1.4万人,整座教堂建筑造型雄浑壮观,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作品,是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另外三座分别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
    教堂高102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直径22.15 米的洋葱头圆顶,金光闪闪,将东正教教堂雄伟宏大的建筑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教堂用橡木制成了3 扇巨门,每扇门的面积有42 平方米,重20 吨。整座建筑物则有30 万吨,光地基就有10米深。

     教堂四周,各竖有16 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的重量是114 吨,是从30 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团友们好奇,几个人围起来,才勉强抱住其中的一根。
    据说教堂里有一张图,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把这些巨柱立起来的壮观场面。俄罗斯人用的是“绞关法”,由128 名壮汉同时推动绞盘,将114 吨重的石柱竖起来。柱子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子,它们用42 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好之后,最后覆上圆顶。从1818年到1858年,伊萨基辅大教堂共动了44万名工匠,耗时40年建成。
    只是,导游并未安排我们入内参观。事后问导游,却推卸,反怪我们没早提出来。
    教堂内部的精彩,就只能靠想像了。
 

    大巴车就停在教堂边上,走到车边,并未到集合时间。却一转身,发现团友们不见了,原来他们走到了教堂的另外一面,说是也很壮美,并拍图为证。
    细细地研究那张图,更像是喀山大教堂。喀山大教堂竣工于1811年,以古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为原本,因为教堂的正门面向东方,侧面临涅瓦大街,显得不够美观,于是,在教堂的北面竖起了94根科尼斯式半圆型长柱长廊,使喀山教堂变成一座典型的俄式教堂。

    还路过俄罗斯博物馆,也是坐落在市中心,其前身是圣彼得堡华贵的米哈伊洛夫宫,世界名画《伏尔加河的纤夫》就珍藏于此。

   跟团游,走马观光,为这初次的俄罗斯,留下许多遗憾。

阅读(5,45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