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旅游旺季,海边出售纪念品的小贬,也还是有的。
岛城人民爱运动,沙滩上的阴凉处,集结着众多男女,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但显然,多是老年人。周末的清晨,年轻人都在补觉吧。
去栈桥的方向,路过小鱼山。
听高晓松讲过康有为这个人,不过是个妄人,很多所谓的历史功绩,都是自己杜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的,其中总是不乏欺骗性。
徐悲鸿还为康有为作过一幅名为《康南海六十行乐图》的画,时间是1917年,2015年的拍卖价是1400万。
在大师的成长历程中,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施以援手,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甚多。如齐白石离不开徐悲鸿等人的发现、提携,而徐悲鸿本人,也曾得到过康有为的帮助。
1915年,年方弱冠的徐悲鸿办完父亲的丧事,只身赴沪谋求发展。初闯上海滩的他,立即感受到了都市的冷漠,虽身怀才艺,求职之途却并不畅通,以致无人赏识而落魄街头。为了谋生,他画过广告、插图,几致山穷水尽。不过,当年的上海滩,不怕人不识,只怕无本事,谋生求职,一凭才艺,二靠机遇。时有犹太富商哈同,在报上刊登广告,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创作的《仓颉像》有幸被选中,年纪轻轻的徐悲鸿,命运就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应邀入住哈同花园任美术指导,为哈同夫妇和仓圣明智大学校长姬觉弥画像,靠着姬的引荐,结识了众多海上名流。其中,尤以康有为的名声为最大。康有为与徐悲鸿甫一交谈,便十分赏识其才华,徐悲鸿亦久闻康南海大名,遂执弟子礼于康氏门下,研习书法。由此,得以纵览康氏珍藏的书画碑帖,眼界为之大开,逐渐萌发了走出国门、融合中西画风的渴望。在徐氏携蒋碧薇赴日求学之际,康有为特地书赠“写生入神”横披,为其壮行。
为报答康有为的知遇之恩,徐悲鸿曾为老师精心绘制了油画像,也为康氏家人作画,如为康夫人何彤理所作水彩画像,以及这张全家福式的《康南海六十行乐图》等。从画面的精致程度可见画家创作时倾心竭力的专注态度。
该画以当时流行的月份牌擦笔画法结合水彩画的点染技法来描绘,刻画细腻而有韵致。康有为全家十三口人,以康为中心横向错落展开,康氏显得儒雅博大,左侧前方年长妇人则慈祥富态,其他妇女端庄贤淑,加之儿童、宠物点缀其间,益显生动。画中明显加大了画中人物的头部比例,康氏家眷都显得头大身小,这就突出肖像画的特征,画中女子们发式的描绘,也表达了其时西风东渐的时尚。
值得注意的是,此画一改以往人物肖像的传统画法,运用焦点透视来组织构图,强调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为了不使人物处在过于明确的光源下,画家选择了室外的漫射光表现法,既成功地避免了一度令中国人不悦的由阴影产生的“阴阳脸”,同时又通过衣着设色和人物脚下的阴影以及红釉花盆的高光,明确展示了西画的光源画法。
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徐悲鸿早年的创作思维和写实技巧,运用的是西画技法,表现的却是中国大家族那种共享天伦、其乐融融的气氛,画家把康氏一门置身于春光明媚,假山楼阁的中国私家园林里,也显示了独特的东方情调,体现出画家中西合璧的艺术理念。
此画不但是徐悲鸿重要的早期画作,也是研究早期中国西洋画发展的重要资料,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近代史和艺术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离开康宅,向着小鱼山北门的方向走,在狭窄弯曲的巷道里,也有热闹看。
而蔷薇爬满了篱笆,勾勒着岛城无限的春景。
还有浓得化不开的紫,就在海的这一边,
都有过开家咖啡馆的梦吧。
小鱼小鱼,小衣襟喜欢你。
海的这一边,红墙绿瓦碧海蓝天的岛城,正隐于一片淡紫色的氤氲花香里。
越拉近,越真切。
青岛是爸爸的老领导的岳父家的地盘,听说我们来了,老领导一家坚持请我们吃午餐,地点在汇泉湾畔的武胜关酒店,说那里的菜做得地道,是他们来青岛时经常光顾的店。
放下碗筷,真的要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