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 坪山】 也是久别重逢

0

    这个城市很大,而日常活动的范围,总是有限;这个城市也很忙,少有空闲,走走看看。
    说起曾经龙岗区的坪山,如今已是坪山新区了。还是2011年的夏、冬来过三两次,一是因地铁的开通,尝试着看了两家客家围屋,还有就是同事邀请我们去岳父的农家院喝茶。

    最近,各路圈子中纷纷曝出牛角龙花田的消息,盛开在冬日里的鲜花,让人遐想。逢周末,要溜娃,牛角龙自然成了首选。
    说句台词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就这样,时隔多年之后,又一次来到了坪山。
    果然,花田不难找,就在主路边。路名更是不难记:比亚迪。
    而花田中的色彩,也第一时间,惊到了所有的眼神。小衣襟打前阵,一边赏花,一边等暖宝。
    一天冷一天热的冬天,穿什么都对,穿什么也都错。幸好,小衣襟的毛衣足够厚,冻不着,还可以任性地在寒风中喝冰奶。

    更有可爱的小鲸鱼,让花田的色彩,更浓郁、立体了几分。

    
    徜徉花田间,色彩缤纷、炫目。

    多是常见的盆栽小花,都眼熟,因为聚集而生惊艳。

    一盒牛奶有多慢喝完,花田便有多大多深。认准了的组合,不轻易消失、破坏,是小衣襟天性中的坚持。

    既然是来看花的,那么心情也要备得足足的。
    小衣襟的脸上,笑容甜甜的。

    花团锦簇,不像是真的,却明明是真的,都是真的。

     

    发现我们的毛衣,尤其神似,其实是为了过年回老家准备的,恰巧同系,也恰巧同时穿出来。
    说到拍合影纪念的问题,小衣襟老师设计的姿势,如下图,完全遵照执行。

    左等右等,都看不到暖宝的出现,不如站得高一点吧,望远镜发动。

    暖宝终于出现了,两个人又抱成了一团,这是每次相见的必然动作,就像很多年未见面了一样,尽管前两天,天天见。

    然后手拉手,亲亲热热地,一起赏花喽。

    就连捡个石子,都能笑出两朵花来。

    小朋友之间的沟通,有她们的方式,真心插不上手,也无需插入。

    短发,也可以轻扬,在这无虑无忧的童年时光里。
 

    大一岁半的衣襟小姨,总是对暖宝有各种要求,也总是那么在意别人的反应;而小一岁半的暖宝,最是不受外界影响,我行我素,天马行空。
    下图,便是对两人性格的最真实写照。

    要想让衣襟开心,便是无条件地服从。
    一颗长条形一头带尖尖的石子,成了衣襟老师的道具,丢下去,尖尖对着谁,谁便在原地转一圈。一切遵从指示,老师的笑容便想藏都藏不住。

    说不玩了,拍照吧,老师的情绪便又低落到谷底去了。

    

    小蜗牛的出现,让老师的教学欲又鼓胀了几分,以身示范。
 

    然后换人,显然没小衣襟可爱,之所以也上图,其实是爱那些隔得远远的波斯菊。
  

    花田并没在公园里,面积也没有相像中那般大,但呈现在冬日里的这一片璀璨,并没让人感觉失望,更何况因为这一次,还彻底地知道了坪山的牛角龙。
    一公里开外,更有大万世居,索性一起看看。

    大万世居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是大型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占地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是全国最大的方形客家围之一,如今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了院子,小衣襟却对健身器材留连难舍,桩桩件件都一次又一次地玩了又玩。

    然后才肯迈开大步,奔向正题。
    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高高的围墙,有与世隔绝之感。这几年坪山的变化很大,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把曾经辉煌的大万世居,重重地包裹着,气派减去不少,变成了“一时”。
    但城市中的占地,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向南的围屋大门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外场地宽敞,为禾坪,一侧的旗杆石还保存完好。铁栏围起的,是月形池塘,大概是怕小孩子跌落吧,这一“保护”,也把古韵给泯灭了。

    距今200多年历史的大万世居,曾有100多户曾姓人居住、生活和工作于此,至今保存完好,并留下许多客家人的珍贵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承载着客家的近代史,是展现客家文化的生动的活化石。
    大门飞檐高挑,细看,门额浮雕上隐约雕有各式人物、飞禽花鸟,栩栩如生,“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更是赫然醒目。
   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而成,内外墙的四个角,都修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围墙上依稀可见古旧的枪眼,那是客家人沧桑历史中的一部分。

    进入大门,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叫牌楼下,可供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之用,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由此展现。
    做为重大集会的场地,这里也可以开台几十围的大盆菜。

    立于两边的人物,一是曾式十三世祖先曾简辉,于公元1703年从梅州五华县水寨镇迁徙到坪山龙背村开基立业,至今已繁衍后裔十四、五代,现后裔人口数千,过半散居在坪山的八个村庄,另有百分之三十生活在国内各地,还有百分之二十在海外谋生,散居在马来西亚、大溪地、美国、英国等地。
    二是曾式十五世后人曾端义,是深圳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其繁盛时开始修建的这一处大万世居。    

    整座围屋呈“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而成,各天井间修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再通过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修有出水闸,使得整套排水系统方便又科学。
    行走其中,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和客家人生活的点滴习俗,让人感同身受。大万世居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围屋的中心地带建有曾式宗祠,还有建在最高点处的“魁星楼”。
     如今的围屋内,再无人居住,让历史真的成为了历史,难免另人唏嘘。2011年参观的鹤湖新居和茂盛世居,记得还有居民生活其中,难不成8年之后,历史已被改写得如此彻底么?     

    研究了一下侧门的“门”,通过墙上的圆洞,完成门扇的进出开合动作,有点意思。
 

    离开前,再来玩一遍器材,不怕冰手的小姑娘,要的只是任性。

    看时间还好,看周边还有东江纵队纪念馆,不如也去参观参观,毕竟来一次坪山不容易。
    周末的纪念馆院内,游客并不多。

    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江纵队,它的全称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做为东江纵队司令员的曾生(1910-1995),正是深圳坪山的客家人,其故居,也修在了纪念馆院内。

    馆内资料繁多,带着两个娃,走马观花。

    午饭时间,找了家东北饭店,大快朵颐,比如锅包肉、大拉皮、筋饼。
    坪山一日游,就此介绍完毕。
    何日能再来,谁也不知道。

阅读(2,92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