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同学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问询我们的位置,指导我们过了勤得利农场之后,如何拐向街津口。
既然是旅游圣地,不得不说说这里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它就是鱼皮画。没想到晒干的鱼皮那么结实那么干净,一点儿腥味都没有。艺人们用剪刀把鱼皮剪成小块,然后拼贴出来,制成各式各样、不同主题风格的艺术品。耐不住心动手痒,也选了一幅,是两只小鱼托着一个福字的,喜欢它的吉祥寓意。
花了每人12元的门票,参观了赫哲民族文化村。这个文化村占地还是有一些的,里面的主题景区也不算少,还占据着靠江近山的优势,这12元的门票,可是赫哲人开朗大方淳朴耿直的体现吧。
因为前一日有雨,秋日的温度也适宜,进门后的松林里,冒出了许多颗小蘑菇,怯怯的样子,可爱极了。还有枯枝上自然生成出来的木耳,绝对是真正的绿色纯天然食品。吃货,走到哪里都不忘了吃,看什么都能想到吃。
身后的房屋,就是赫哲族人居住的鱼皮屋,可是走近它瞧了又瞧,还真看不出来哪里用的是鱼皮,可能在造型上,沿用的是鱼皮屋的最初版本吧。
赫哲族人赶着雪橇在冰冻的黑龙江面上行走,绝对的拉风啊,我也跟着占占光抢抢风头吧。
既然赫哲族人靠江吃饭,靠大自然的馈赠过生活,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都是尊崇有嘉的。
在展馆里看到的赫哲族人的房屋,非常简单,但很实用。
离开街津口,45公里之后,到了同江,直奔三江口,补上昨天因为赶路而拉下的功课。
同三公路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同江到三亚,全程5500公里,多了不起的工程,多伟大辽阔的祖国!
说这里是三江口,其实只是黑龙江与松花江两江的汇合之地,因为两者汇合后被俗称为“混同江”,故这里也得名为“三江口”。乘坐岸边停放的那些船只,可以深入到两江水汇合之处看个究竟。天色有些晚了,江边的风又硬又冷,站在岸边看看就足够了,并无过多非份之想。此行,姐妹三人这勇往无前的架式,本身已经驻成了风景,何尝不是笑傲江湖。
虽然是远远地站在岸边,还是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汇合之后的两江水的。黑龙江自西而东流来,江水呈墨绿色,平缓而又坦荡;而松花江水里携带的泥沙比较多,江水呈黄色。黄色的松花江水与黑色的黑龙江水汇合之后,汹涌澎湃,水色分明,东流数十里而不混,所以成就了此地此时著名的自然奇观。
这个美丽的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呈现着神奇。
这个美丽的清新世界,需要人类共同来守护。
今天的目的地是建三江,因为那里有好几年未见的小夏同学,是他的根据地。因为小夏同学一再向我描述建三江湿地的大美,所以对这里的向往与对大兴安岭的向往一样,美好而又炙热,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这个悠长久远的梦。
下了高速公路,迎接我们的,首先是一幅标语,然后才是前来迎接的小夏同学。
小夏同学变化不大,还是意气风发的上进状态,不仅本职工作做得游刃有余,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机遇,把握好了,就更发达了。哪一个同学发展得好,都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成功和幸福。
住处是小夏同学安排的,接风晚宴非常正式,人尚未入席,一大桌子的美味佳肴已经悉数到位。还与小夏同学的妻子和女儿正式见了面,只比小宽大七天的女儿,俨然一副大姑娘的模样,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而夏夫人的气质更好,性格温柔,一打眼就知是个贤惠的女人。如此贤妻娇女,足以说明小夏同学的眼光不错,命儿更不错。
和小夏同学,自然是不用客气的,因为上学时我们是友好寝室的,比较熟,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的性格都比较随和,所以毕业后虽然见面少,音信却不少。还在来建三江的路上时,就给小夏同学的菜单中指定了三道菜:炒鲜蘑菇、炒蒜苗、炖豆角。一入席,小夏同学就说那三道菜都有了,定睛一看,蘑菇和豆角都没错,那蒜苗却不是蒜苗,而是蒜苔,便讪笑小夏同学的眼神是不是有问题。
免不了的要喝酒,吃人家的住人家的,手自然是软的,没有退路,只能勇敢地往前冲。喝的自然是北大荒产的白酒,小夏同学提议由他代表二号楼男生223寝室,我代表一号楼女生224寝室,共同喝一杯酒。喝得有些小激动,举杯之前先就代表权问题致电大连的冯同学和包同学,他们是两口子,也分别出自男生223寝室和女生224寝室。明天就开始放长假了,电话里,他们俩的情绪也被我们感染得小激动起来,连连说可以代表可以代表,并安排我向小夏同学拉些赞助,由头是明年夏天在大连举办的毕业20年同学聚会。
同学相见,就是可以如此,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