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6,2016年8月9日,在束河古镇发呆的一天,骑大马走了一遭茶马古道
早起,昨夜的呕吐症状虽然消失了,但胃口还是不佳,有些些的恶心。看小衣襟的情况都正常,就不怕了,若她有问题那才是真的糟了。
推开门窗,昨晚的坏天气也消失殆尽,只是在地面上留下一些湿润。行前担心的雨,一直在照顾着我们,避着我们。
带着小衣襟去泳池的二楼吃了一些白米粥,然后准备去街上走一走。
墙角遇到黄色的花儿,小衣襟忍了几忍,还是决定把它们揪下来。只是已经演变成蒲公英阶段的那株,在小衣襟折的过程中,种子们就纷纷撑开小伞起飞了。待小衣襟到腮帮子鼓到位时,杆上只剩下了少数几枚,让小衣襟有些些的失望。
一路走,一路摘,美美地拿在手上,边走边欣赏。只是后来的人们,就没这份运气了,因为黄花已经被小衣襟摘走了。
到了主街上,一位大婶(比某妈要小)正牵着一匹白马在兜售生意。见到我们,觉得是块肥肉,几番搭讪。一来我们是推着婴儿车出的门,二来在某爸不在场的情况下,害怕被宰造成不愉快,所以几次拒绝,假说我们不敢。而那位大婶却很坚持,一再表示可以让街角的杂货店老板帮忙看着婴儿车,且只收我们40元,即可在古镇上骑上一大圈。
见街上骑马的游客也不少,而那位大婶的面相并不凶,想她也过分不到哪儿去,最终折服了,跨上了马背。
骑在马背上的感觉,一是轻松,因为不用推着、拉着或抱着小衣襟,二是自在,高高在上的吹着风,马蹄声中踏遍古镇,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到了转角处,大婶又问我们要不要走茶马古道,走的话可以一路上山,把整个古镇都踩在脚下。问了下时间,说是往返大概一个小时。打发时间的角度出发,在价钱增加到100块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走一走这个茶马古道。
马儿转了个方向,在有着很多精美的客栈和小店的小巷中穿行,呼呼地,很拉风。大婶家的黄狗一直伴着马儿的身前身后,包括大婶在内,各自的心理都各得其所,美哉悠哉。
马儿一路向上,还真的爬到了山顶上。
大婶主动提出要帮我们拍照,还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照到。
而某妈和小衣襟,配合得还不错,骑在马背上,任着大婶张罗着,换不同的角度取景。大婶的心很善,相信对我们也好,对其他游客也好,没有被商业化弄得失了纯朴和初心,最是难得。
然后在大婶的提醒下,回身把束河古镇拍下来。
知道逆光,原本并没有拍照的打算,又怕拂了大婶的美意,便装出很兴奋的神情,全景扫了一张。
再用正常的相机模式拍下一张,便是从高处看束河的全部风景片了。
此文中的图片,全部是手机拍摄,这一天根本就没摸单反。
再说说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故而得名。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
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的北面,大概四公里的距离。依山傍水的束河古镇,也被称为清泉之乡。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其中的“十和”即现在的束河古镇的古称。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运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束河正是茶马古道上位于丽江坝子中的一个保存完好的驿站。
古镇上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面临田园阡陌;北瞰玉龙,东南瞻象山、文笔,四时风光变幻无限。村头有两处泉源,其中的一潭名为“九鼎龙潭”,又被称作是“龙泉”。这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被束河人奉为神泉,还建有一间龙泉寺。回程时,大婶带我们从水边经过,只是没有解释龙泉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她并不知道龙泉的重要意义吧。
此时位居高处,眼中所见的这些民居,正是束河古镇建筑群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坊一照壁是纳西族民居典型的构造布局,小院种花,大院植树,四季花果飘香,有甚者引水入院,蓄水成池,配以亭台,成就了一幅幅雅致的风景。现在古镇内的民居多修缉为客栈,在保留当地木材结构的基础上,又配以玻璃材质,从而大大提高了房间的采光度,使得住宿更为舒适。
我们都从马背上下来,马儿可以趁机休息一下,赶紧低头吃草。而山顶上石头更多,想吃好是不可能的。
小衣襟对大马的好感是与生俱来的,说给她和马儿拍照,立刻配合做姿势,都不知道这些手势是谁教的。
再让小衣襟一个人骑在马背上,小衣襟根本就不害怕,相反,还得意得很呢。帅帅的、萌明的,两岁一个月的小骑手,太给力。
下山的途中与大婶聊着天,说她就是古镇中的原著居民,自己家的院子出租给别人做客栈,自家则另外租偏远些的房子住。之前的合同马上到期了,而新的租金可以达到每年30万,大概是这个数字,因为她的口音太重,很多话都听不太懂。为她为什么不自己经营,她倒是说得实在,一是本钱投入太多,二是不好经营,管理、营销的工作,并不是大婶这样的人群可以搞掂的。
之前看别人的束河游,都会与一块写有“束河古镇”四个大字的大石头拍照,便向大婶提出,能不能带我们也去那块石头处拍个照。大婶想了想,说可以是可以,要到城外去,让我们再加20块钱。大婶也不容易,100和120也没什么差别,便答应了她。
大婶一路将我们带到了城外,“束河古镇”四个字倒是看到了,不过并不是我记忆中的那块石头。
事已至此,是不是石头也没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一匹俊马,一位大婶,陪着我们的一个悠闲上午。
从城外绕回到城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街边,还是云集着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的油漆。还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以及闲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朴的自然本色。
回到客栈吃午餐,还是没胃口。把小衣襟喂饱,再把婴儿车扛上楼,哄小衣襟午睡。
昨晚没睡好,以为自己也会很困,结果精神头还是足足的,想睡却睡不着。
某爸这时候,又已经在去机场的路上的,说是感觉恶心。估计是在喜洲的那家路边饭店吃的黄焖鸡有问题,因为那鸡有些辣,小衣襟没吃,所以她才没有症状。
待小衣襟睡醒了,某爸也起飞了。和小衣襟在客栈里耍,一边等着爸爸。房间里有一颗一斤多重的大西红柿,小衣襟一直说要“给爸爸”,虽然自己也喜欢吃,却一直没动那颗最大的。而每当想起爸爸的时候,就会捧起那颗大西红柿,连说上几遍“给爸爸”,常常是在搬来搬去的过程中,把那颗西红柿摔落到地上。那颗西红柿也真是给力,任小衣襟如何折腾,都没破没裂。
某爸落地再赶来客栈,要晚饭时间了,而下午的时间还是有些漫长的。我们又到楼下玩,小衣襟还是绕着那池水打转,把石子当成香皂,自己“抹”,还要妈妈也“抹”,一遍一遍地没完没了,小女孩都这样吧,喜欢过家家。今天的气温不算高,泳池里的水也好,石头也好,都有些冰。加上小衣襟玩水,总会湿身,所以不敢让她玩得太久。
小衣襟还把“小心地滑”的标志牌当成玩具,抱着扛着拖着,玩出很多花样来。
在泳池边转来转去的,歪歪斜斜的脚步,真怕真的歪到泳池里去。
泳池边的那个两个差点入住的房间,看酒店的景,果然是最好的。打开窗,可以直接跨到泳池边上。屋子里明明是住了人的,小衣襟却不管,老想往人家的屋子里爬。
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又去了街上,这次没有推婴儿车。
小衣襟一路追着巷子里的狗,总想上前去抱抱。而有的狗配合,有的狗躲,让小衣襟摸不着头绪,却抑制不住的兴奋。
到了街上,有个胖大婶支了个小摊,一边卖些小首饰,一边在炸洋芋,切成薄片的紫色的洋芋。摊前有一些小凳子,也没问大婶的意见,就和小衣襟坐了下来。
而时而上反的胃口,洋芋的味道再香,都没有胃口品尝;小衣襟的胃口没问题,但油炸的东西,又不敢让她吃。所以我们就坐着,看看街上的风景,再和大婶聊聊天。
小衣襟在隔壁的水果摊前择了一棵泡在水盘里的大黄瓜,一边抠着脚丫子,一边啃着黄瓜,这豪放、这不拘小节,谁让咱的骨子里有东北银的根呢?
不见大婶的首饰摊有几个人光顾,却眼见着她不停地炸洋芋,不停地就出了手。十几片洋芋,可以卖5块钱,再大些的袋10块,生意真心不错。
一块蜂窝煤用完了,大婶又换了颗新的,然后慢慢地等着油开起。架在一只废旧的铁筒上的浅盆,就是油锅,那锅油,不知道每天晚上会不会倒掉换新的。而就算是每天早上都换新油,一锅油从早上炸到晚上,情况如何,不用我多说。
大婶应该是坐地户,有很多熟人,相互打着招呼、开着玩笑,或者也在摊前坐下来,帮大婶吆喝几声,顺便尝几片香酥的洋芋。
和大婶越越聊越熟,大婶顺手给了小衣襟一片洋芋,小衣襟一点儿都不客气,谢谢也不说,接过来就吃。一片吃完没吃够,赖在妈妈怀里哼哼叽叽的,还想吃。而妈妈,却不想掏腰包来买,倒不是因为五块钱,而是怕小衣襟吃多了上火。大婶倒是真心喜欢小衣襟的,有空的时候就给小衣襟一片,小衣襟一概来者不拒,大概吃了四五片。
在大婶的摊前,坐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发足了呆。
估计某爸快到了,才回到客栈里等。
待某爸风尘仆仆地回到客栈,和小衣襟分别,整整一天时间。而小衣襟,因为重新有了爸爸的气味陪伴,整个人都活跃起来,小可爱的样子啊,花见花都开了。
再带着爸爸上楼,第一件事就是捧起那颗大西红柿,叨叨着“给爸爸”,递到爸爸手里。而爸爸,也最体谅小衣襟的心意,洗洗手就把西红柿掰开,两个人分吃了。
然后我们再次去街上找吃的,某爸和某妈一致认为吃面比较合适。
刚到街角,又遇到上午给我们牵马的那个大婶,还热情地邀请小衣襟到马背上坐一坐。小衣襟自然是不客气的,骑到大马上,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骑马的片子给大家看了,给小衣襟“踩生”的五姨说,“哎呀妈呀,踩生的人都不敢骑马,都没她那么大的胆子”。在咱东北的习俗中,婴儿出生后第一个见到的除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人,就是踩生的人,将来长大了性格就会像那个人。
那有什么办法呢,长江后浪推前浪,直把前浪拍在沙滩上,这才是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炸洋芋的那个大婶也还没收摊,在她的指点下,走进一家四川面馆。老板留着几抹山羊胡,戴围裙的样子,明明就是艺术家的范儿。主灶的是老板的儿子,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
面,煮得并不算好吃,饺子皮也不太熟,又回锅过了下水,结果都煮开了,可能是高原的原因吧,大家的胃口也是真的不好。
饭后又在街上走了走,倒不是对逛古街有什么兴致,只是为了助消化。
又见到扫二维码的游客,估计是这家店入了节目的原因吧,名声在外,所以受到信息通达之人的追捧。
一家客栈连续住了两个晚上,新意全无。
单反,也显得寂廖吧,一天都没人碰它。
期待,明天会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