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2016年10月2日,畅游三清山,日行步数刷新高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早上7:30集合后,从景德镇出发,去往三清山。
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不像是长假的节奏。那些传说中的车流、人海,在哪里?
出景德镇几十公里,就是婺源,高速公路两边,不时可见婺源一带典型的徽派建筑,还有相连的稻田,稻穗正在变黄。
在婺源服务区停车,拍个照,假装游在婺源。
此行路过婺源而不入,主要原因是领队认为油菜花开时节来婺源才是最明智之举,还可以顺路游游黄山。
景德镇的酒店不提供早餐,肚子还空着。车子加满了油,人也在服务区点好了米粉和面条,每份18元。
从景德镇出发,全程将近150公里,就到了三清山。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
路很好走,一路标志清晰。最主要是路上没车,想怎么撒欢就怎么撒欢。
到了景区门外,发现停车位有些紧张,只能把车子停在稍远些的地方,其实就是农家的院外,临时清理出来的空地。
人间仙境三清山,之前几次路过都是过而不入。这次终于来了,而且是专程前来,想都想不到。
要知道,小衣襟出生之后,发现膝盖酸痛,严重的时候腿都无法正常弯曲。看了多方医生后,确定为膝软骨退化,原因是孕期体重增加。当时很是绝望,想着以后山是不能爬了,而名山中,才只去过黄山、庐山和衡山。前段时间衣襟爸爸陪着70多岁的老领导来过三清山,老人家都能爬的山,想着难度应该不大吧,才算是攒足了前来的勇气。
买了门票和缆车票,有缆车可坐,咱就更不用担心了。
进景区大门的时候,发现验票员在唱票。因为买票的时候,售票窗口会给买票者配发号码,这样验票员喊到哪个号,哪个号上前就对了;没唱到号的,就算挤在最前面也没用,所以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这个办法还真是巧妙,管理是门科学,只有用心才能做好管理。
接近上午11点钟了,缆车排队的时间只用了十多分钟,感觉进山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与长假期间的黄山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
三清山有两条索道,我们坐的是金沙索道,每个车厢可乘坐八名游客,运行时间大概八分钟。这条索道不像另外一条南山索道一样可以观到绝景,但速度快,每小时的运载能力可达到1200人。
坐上缆车,景色就开始上演了。
下了缆车,时间刚好11点。
脚下是平平的栈道,云里雾里的。回身,缆车站所处的位置,有一块冲天的巨石,也是绝美的风景点。
栈道一直是平平的,走了很远,还是看得到缆车站边的那块巨石,引领着群山的方向。
栈道是在山腰上修出来的,走很远都没有遇到一级台阶,推着婴儿车都没任何问题。早知如此,带着小衣襟来就好了。
眼中的景色,移步中不停变幻,感觉还是很美的。
有些云雾,遮在高石之上,让奇石间,更多了几层秀美。
同一组山峰,换不同的角度,感觉又会不同。
美,从多方面汩汩涌出来。
美景当前,美人更应景。
特意背着我的沉重的单反,就是臭美用的。
雾不时飘过来,给群山罩上一层薄薄的、美丽的面纱,莫名的就有伸手揭去的冲动。
有一面山,看上去是薄薄的一层,刀削了一般,只剩下半片。
绕着这坐山走了很久,感觉还是一样的。
雾就积在山岰里,山洼处就像一个盆,盛着轻薄飘渺的雾气。
三清山的地层自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河上镇群、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组成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主体的岩石为燕山晚期有花岗岩,其中边缘相和过渡相的花岗岩是构成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峰峦的主要岩石,近谷底则多为内部相的中粗粒斑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因其极易风化剥蚀,故多形成稍缓地形。
一直都在走着由栈道构成的平地,感觉不像是爬黄山那般,与山体是近距离的接触,更多时候,视线是放在远处、对岸。
移步易景,总有不同。
贴身的风景,也是要换个角度,才能看到。
因为身在其中。
与黄山相比,三清山的植被更丰富,绿色衬托之下,山体显得更清秀些。
三清山地区的岩浆岩活动比较频繁,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是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岗岩体(属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构成了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
构成这些岩体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在万寿园景区的群峰间,体味造物的神奇,时光的变迁。
三清山景区内又分为有南清园、西海岸、三清宫、梯云岭、玉京峰、阳光海岸、玉灵观、三洞口、冰玉洞、石鼓岭十大景区,加上三清山的道教名山身份,整个景区内共有景观景点1500多处,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区。
我们走的是西海岸,岩体的形状开始出来了,其中七分需要想像。
眼前的这座山峰,我看像一只马头,沉默不语的低首。
而这座,又像是一只大象的头部,眼窝深陷,鼻子低垂。
下图的两个相对而立的岩石为了海狮吞月,又名蒲牢鸣天,是万寿园景区的一部分。蒲牢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喜欢鸣叫,是种瑞兽。
山峰惟妙惟肖,契合万寿园祥寿的文化主题,寓意吉祥。
老道拜月,也是万寿园内的一景。
最神似的观景地点是山上的日上山庄,山体形似一老道,遥对苍穹,肃然静立,悟道求真。每逢皓月当空,老道对月虔诚遥拜。游客观之,可产生静心宁神之感。
向前伸出来的巨大石柱,是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想到是象鼻呢?
而实际上,这是一条神龙。
紧贴在山峰石壁上这一条长蛇,眼睛紧盯着山顶上一颗松树,似乎在和松树游戏,又似乎在谋划着什么阴谋。民间传说这条蛇蛰伏与此,想找机会进南天门,却被守护南天门的鲲鹏发现,一直苦无良机。
时间已是午后,停下来吃了一碗泡面,然后接着行进。
一时雾又上来,群峰若隐若现。
朦胧是一种独特的美,可遇而不可求。
再接着说回三清山与黄山,云海无疑也是个重点。
向来,黄山的云海都很出名,黄山的山体比较大,云海壮观,时隐时现,确实美;而三清山峰林独立,云海的变化诡异程度更高,从这一点上看,并不输于黄山。
就整体感受来说,黄山上去后,确实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而此时的三清山西海岸,每转一个弯,都会给人以不同的神秘惊喜,有时是一峰一石,有时又是一整幅清秀大气的画卷,让游客萌生感动,而黄山似乎就少有这种感觉。
因此,三清山更胜一筹。
雾气在升腾,弥漫,遮天盖地。
雾里看群峰,有如雾里看花,更多了一层美感。
风微微地吹过,近处又变得清晰起来。
黄山的松最有名,三清山也不逊色,石与松总是相依相伴。
亲密的,没了你我。
一时又疏远了,遥望的分离。
天下第一仙山,其实更多指的是四川的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而石刻上的字,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做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被世界遗产大会认为: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三清山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推选三清山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自然生、自然亡。
三清山上的植被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枯死的树干,也算是千年的守候吧。
喜欢拍照的眼,可以从多方面,容纳美。
视线一时清晰,一时又变得模糊。
因为云雾,在生成,在涌动,让观者的心情,也跟着升腾,难以平静。
雾里看三清山,真的是美,无可言说。
雾散开的瞬间,开朗的不只是视野。
然后,雾气重新漫过来,让你驻足、守望、等待。
期盼着,下一秒钟,或许就能梦想成真。
果然,眼前就多了一抹红。
那么亮,照亮内心的光芒,在峰群、松林间,拉扯着你的心,跟着感觉走。
又多了点点金黄,如同照亮夜晚的小星星,揣着可爱在路上。
那么独特的峰林,怪石卧于其中。像猴王旗下的小兵,像东海龙王出巡,前呼后拥的,热热闹闹的。
将领,自然是气度不凡的,超然世外。
猴王,身高有七米,端坐在悬崖之上,手里捧着宝物,凝神观看,憨态可掬的模样。
这一处名为猴王献宝。
是峰还是石,托着点点松,构成三清山美景的点点滴滴。
人在画中游,也跟着变萌了。
峰回路转间,不问前路。
九天锦屏,铺开在眼前。
自进入景区以来即不停挪动,却并不沉重的脚步,相反却愈加轻盈,仿佛被度化,成了仙。
有时候,也想停下来,坐一坐,参悟人生。
要知道,三清山可以道教名山哦。说起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清山的道教文化始于晋代的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的特殊地位,是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也是三清山的“开山始祖”。史书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三清山上至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清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
到了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道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的香客络绎不绝。方士还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的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也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于是,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了成批的道教建筑。为了纪念葛洪的开山之功,方士们又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的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只是我们没有走大环线,没有看到这座塔。
到了元代,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使得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一为从事阴事,超度亡灵,如做功德、关殓等;一为从事阳事,如打醮等。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记》中说,此时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见当时三清山上的一片兴盛。
明朝是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也特别推崇道教,奉张天师为全国教主,使得龙虎山成为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离龙虎山只有300里,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山上的朝拜之风极为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三清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了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诸多建筑,并重建了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堆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还有摩崖题刻45处。
云里雾里的,我们就走到了三清宫。
藏于山野深处的三清宫,没有被现代人翻新的味道,还是值得前来的。
殿后的山体之上,也有一些建筑,分散在松林之中。
真正的史迹,没被纳入博物馆的,为数已经不多了。
宫前不远处的龙虎殿前,卧着一条看不太清真面目的石龙。其设计风格之独到,远非现代人所能比拟。
另一侧还卧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石虎。岁月流过,并不曾湮没石虎的威风。
离龙虎殿不远处,三清宫东南松竹掩映之中,还有一处雄伟壮丽的明代陵圆,陵圆石门上刻着“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
詹碧云是明代三清宫的治观全真道士,浙江常山人。詹碧云负责整个三清山的宫观庙宇扩建工程,并把毕生精力的都献给了三清山。崖石铺路,建殿造堂,雕石刻像,先后重修新增了40余处道教宫观庙宇,使三清山道教达到鼎盛阶段,后逐渐成为江西的道教名山之一。
所谓的“藏竹之所”,是詹碧云的灵魂清净驻所,即陵园。
《抱朴子·论仙》中说“列仙之人盈乎竹素”,故称其墓为“藏竹之所”。墓依山势而建,面积210平方米,上下分五层,共41级台阶。冢顶呈椭圆形,有双层冢圈。圈中有座石塔,石塔分上中下三层,上段为七层六角密檐塔身及塔顶,中段为腰鼓形,下段为双层环形基座,石塔正面神龛内,是詹碧云的石像。陵圆雕刻精细,是三清山的石雕精品,整座墓全用花岗岩彻成,结构严谨风格别致,很有看点,只是不便拍照。
也有学者考证,说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化名为詹碧云,隐踪在三清山中,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并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名作掩护,巧妙地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以及其他相关的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共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咱不是专业人士,只是说说就过了。
行程继续,感觉三清山与黄山的不同中,又多了一面秀色。
比如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它们有很多不同的花衣裳,时不时换换装,也换换心情。
1000多米的海拔之上,并不缺乏蜂儿的身影,在花间萦绕,寻寻觅觅。
蝶儿也来了,化羽为诗句,让歌者的思绪成行,翩翩飞。
不知名却也妖娆的小花,独自翩跹。
像好动又调皮的小衣襟宝宝,听到乐声,就会舞起来。
连理树,相互托着抱着。
这才是天地合,乃敢于君绝。
让低处的茅草,都嫉妒了呢,羞愧得不知向何处藏身。
人却知道,藏在茅草身后,会不会显得瘦一些呢?
秋风不曾吹来,没有想像中的高处的凉。短袖衣,便足以应对十月初,三清山上的温度。
小松鼠不时地蹦出来,松多,果实也多,足以让它们活得滋润。
接下来的行程中,雾气愈的重,身边的景色都看不清,更别提远处的山峰了。
特别巨大的山,又与栈道的距离不是很远的,才能有下图的效果。
玻璃栈道,完全浸于雾气中。看不出去,便也不知道害怕。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自欺欺人呢?
还好,渡仙桥上还是有光亮的,不至于迷失了脚下的方向。
雾气稍稍浅些,视野才能放出去一点点。
巨大的石柱,终是不能完全被雾气藏住的。
前方有仙人在指路。
只是我的摄影师,还是忽略了对焦的问题,反了,全反了。
又突然间,发现雾气消散了,至少脚下的路变得清晰了。
开始有台阶了,从石缝间穿过的路,也有一线天的效果。
还有人为造出来的湾,在石壁间,开始还以为是天生的莲花底座,跑过去才知上当。
云起云散间,天色渐晚。
风景依然在变幻,看不厌。
傍晚的天空,云变得越来越薄,并渐渐升高、远去。
眼里的一切,重新变得清晰起来。石抱着松,松倚着石,缺了谁,都不成戏。
身后的群峰,名为三龙出海,位于南清园景区。在禹皇顶观赏这组峰,气势最佳。三座造型奇崛的山峰,状如三条巨龙,从山谷中腾身跃起,横空出世于云霄间,大有破空而去之势。
接着,巨蟒出山又现眼前。
巨蟒出山位于南清园北部,是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多米,相对高度128米。
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峰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但经过亿万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峰的顶部扁平,颈部稍细,最细处直径约7米,状极突兀,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
三清山属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在核心景区3780公顷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处,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堪称世界“绝景”。
千年万年的时光变迁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短短的一生中,走过的路,吹过的风,又是那么那么的有限。
当下有酒当下醉,感谢领队,设计并推动、落实了此次的三清山造访活动。此情此景,只属于当下,他日不再来。
暮色渐沉,云在远山中升腾,如海,波澜涌动。
云海也是三清山的一大奇观。海之奇,就在于似海非海,浩瀚而平,澎湃而而静,洁白而润。三清山云海四季皆有,冬春多见。
极目树云无际处,千山紫气入斜阳。
天际,还现出了点点蓝,轻盈的、淡淡的。
夕阳,正想染红天边。
路绕着绕着,绕回到金沙索道方向。
没留意时间,并没急着赶路。当意识到索道结束营运的时间是下午5:30时,离索道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不知道长假期间索道的关闭时间是否会延长,心里着实没底。若被扔在山上,下山的路,怕是我的膝盖所无力承受的。毕竟后半程上上下下的台阶还是有一些的,膝盖和肌肉的劳累程度已经有所体现。
脚步不由加快,直到看见了缆车还在索道上运行的身影时,才放宽了心。
和我们差不多节奏的游客也是有的,多为零星分散的。若是大规模的团队,时间观念地要求得强一些,不会拖拖拉拉到这个时候。
坐在缆车上,任着缆车慢慢悠悠地把我们带回到景区出口。
三清山景区的门票是可供两日进出的,之前因为不了解,以为第二天还要上山,便提前订了山脚下的客栈。
客栈的条件很是一般般,只是收拾得还算干净罢了。办好入住后,按大众点评网的指引,步行的范围,就到了五星级的安馨家常菜馆。
没想到生意那么火,座位是靠抢的。我们的运气不错,刚进去就有一桌客人离席。只是坐下来后,发现没有服务员招呼,老板也不知道是哪位,爱理不理的。
不过是一家饭馆而已,如此服务态度,为什么还被众吃客所追捧呢,想不明白。反正我们没买这个账的,起身离开了。
换了另外一家店,老板很热情,服务员响应得也非常快。还听老板说儿子就在景区负责统计工作,这一天进山的游客总数为8000,长假期间,真的不多。老板还说预计10月3日的游客量会猛增,票会不好买。
四姐有个老朋友就在第二天步了我们的后尘,但是听她们讲,那天雾大,走了一天,什么都没看见。
玩手机的功夫,一只现宰现煮的鸡就上了桌,饱饱的一顿美餐。
然后回到客栈,与小衣襟宝宝视频。当看到妈妈出现在屏幕上,宝宝的眼泪又哗哗的,收不住。妈妈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爸爸适时按了停止键。
没心没肺的妈妈,接着刷新手机,整理图片,上传朋友圈。这是每晚的例牌活动,领队的动作总是最快,四姐眼花,动作慢,压轴。
感觉大腿上的肌肉酸疼,这一天的运动量还是不小的,从上午11点到下午6点,我们在三清山景区内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七个小时。考虑到我的膝盖问题,不敢动作太大,下台阶的时候,都是侧着身体两步一个台阶的,所以体现在微信运动上,比同伴都要多一些。
这个数据也刷新了本人自加入微信运动以来的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