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星期四,咸阳茂陵-西安兵马俑,行程150公里
一觉睡到八点多,狠狠地补充了一下缺失的睡眠。
九点钟出了酒店的门,被28度的气温所包围,感觉到明显的胸闷气短。
咸阳,从脑子里有历史观念那天起,就被深深地刻下了浓重的烙印,这也是昨天慕名而来的主要原因。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咸阳,即有渭水穿南而过,又有宗山横亘在北面,山南叫阳,水北也叫阳,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都之地,已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了,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注定成为秦之后的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历时214年的西汉王朝,历经11位皇帝,建了11座陵园,其中的9座都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诗中通过这些苍凉的陵冢,道出了咸阳原上穿越时空荣辱兴衰的历史场景。
我们选择前往参观的是,是西汉11座帝陵中最大的一座——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纵观全部的中国历史,从其陵墓规模的浩大方面来讲,能与之做比的,只有骊山的秦始皇墓。与秦朝挖山修墓的方式不同,汉墓都是由人工堆积而成的,于平地上堆起一座座大山,耗用的人力物力工期都可想而知。武帝刘彻在位54年,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修建茂陵,整整修了53年(从公元前139年——公元前87年),是一座典型的寿陵,因所处的位置是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坐在窗口卖门票的是一个又老又胖又蠢的女人,板着满脸的横肉,边嚼着食物嘴角边流着油,太无形象可言,太有损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颜面。用刚擦完嘴角的手接过我的钞票,嘴里嘀咕几句什么,我听不懂,感觉是被我打断了早餐而表示不满。拿到门票进了景区,正在与导游交涉,老女人却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百元钞票,说有问题请我更换。天啊,有没有常识,我人都已经离开了窗口几分钟了,即便钞票有问题,怎么才能确定是我给她的张一张呢?更何况她的态度,应该是她求我而不是命令我呢!
生活中每每遇到这样的僵局,都是由先生出面协调处理的。结果是看在年纪大的份上帮她换了一张(换回来的那张也没什么问题,就是旧了点儿),并就其不懂得求人要客气的事实,训了老女人几句。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汉武帝刘彻的才略,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互相媲美的,比如毛泽东,1936年2月率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写下《沁园春·雪》,诗中他“引无数英雄”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而汉武帝发展中国、强化了中央集权制。汉武帝在位时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使汉帝国达到了鼎盛,也使得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倚茂陵吟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还是蛮有味道的哦!
任何一个生者都惧怕死亡,官做得越大越怕死。死了,当然得有个不错的安息之地。刘彻为自己修建的茂陵,总占地面积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长39.25米,宽40.60米,高46.5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而稳重。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来说,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所耗用的人力数不胜数,仅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建筑工匠和艺术大师就多达3000多人。财力上,《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为了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动用了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之多。
再来说说陵墓的内部,汉武帝的梓宫里有五棺二椁。五层棺木采用楸、梓和楠木这三种质地坚细,耐潮湿,防腐性强的木料,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共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的立木叠成“门”形,外层是“黄肠题凑”,如此奇怪的名字,原来是将柏木的黄心致累在棺外,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曰题凑。为汉武帝所作的这些黄肠题凑,由长90厘米,高和宽各10厘米的15880根黄肠木堆叠而成,为了将它们的表面打磨光滑,费尽了人工。
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还设有便房,其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的意思。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说的是汉武帝死后,躺在梓宫内,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所穿的玉衣也需形体巨大,全长有1.88米,以大大小小约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的金丝总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里还装满了豪华丰厚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没有生命的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史料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给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也被盛在一个金箱里,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陵园建成之后,专门成立了一个规模达5000人的守陵团队,他们由宫女和守陵人组成,住在陵园内专门修建的便殿、寝殿里,主要工作职责是浇树、洒扫等差事。茂陵的东南还建了茂陵县城,将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至此,使人口总数达到了27.7万。
茂陵绝不是一个人,它的周围还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陪葬墓,所以说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也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脚步踏至的茂陵,只能抬头仰望它那如山的覆斗形状,却不能深入地宫,以上倾尽口水所述的种种,都只能是道听途说了。
既然说的是闲话,那就再来说说陪葬的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吧。李夫人乃河北人,体形窈窕姿态轻盈,擅长音乐能歌善舞。要说当年河北的美人也不少,她能得到汉武帝的恩宠,与经纪人——其兄李延年有不可分割的干系。李延年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经纪人呢,因为他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所以得以近身侍候武帝,并借机以歌唱的方式推荐自己的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唱歌的当时,恰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说与武帝细听,李夫人遂得君王宠。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夫人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惋惜之余,以皇后身份将其礼葬于茂陵西侧。
接着说说霍去病,他是西汉杰出的青年军事家,将他定义为青年军事家,因为他只活到二十四岁。在西祠胡同深圳站中,看到一篇名为《汉武帝的尚武精神》的文章,作者将霍去病比做中国古代的巴顿,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而霍去病的真实死因却不是战死,而是病死。霍去病十八岁就开始统帅军队,曾先后六次出兵塞外,在抵御匈奴的历次战争中屡建奇功。当汉武帝为了奖励战功而赐与其豪宅时,他说出了“匈奴末灭,何以家为!”这一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佳话。他是个人才没错,但也得感谢自己生得逢时。汉武帝时代为什么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因为汉武帝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所以霍去病才能得到他的偏爱。偏爱到什么程度呢?赏赐病死后的霍去病陪葬在自己的陵园之旁,这个荣誉可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到的。汉武帝还命人将霍去病的墓形修成祁连山状,以纪念他在祁连山六战六胜的战绩。
为表彰霍去病的战功,汉武帝还在霍去病的墓前立了一些石刻群雕作为墓饰,并打破了汉以前中国石刻艺术以浩大的场面来揭示特定思想和环境的程式,而是选取一些生活场景来简练而鲜明地表现主题,用整块大石刻成的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石鱼等14件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有12件被定为国宝。仔细数一数,我提到的名字只有13个,为什么要说他们有14件呢?因为石鱼有一对儿,可惜只剩下了嘴部,却依然惟妙惟肖,石鱼身体的其他部位被当地无知的百姓削平了,摆放在宅门前充作石凳之用,1934年蒋介石与宋美齡还曾坐在上面照过相。伏虎、卧牛、怪兽吞羊、熊、野猪等石兽象征的是祁连山的自然环境,马踏匈奴、卧马、跃马表现的是霍去病的英勇矫健和赫赫战功。西北干燥的空气,使无云的天空看上去有些发灰。为了对得起游客的门票,进入这座号称茂陵博物馆的景区后,导游首先带我们参观的,就是这些被搬运过来一一陈列的石刻。虽经过千年的风雨洗涮,它们的造型、花纹还能清晰可辨,其中的蟾、石鱼等,巧妙地利用了石材本身天然的纹路、质感和形态来加以雕刻,很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之处,代表了西汉时期精湛的艺术水平。而这种将雕刻与陵墓有机结合起来的非凡艺术构想,在我国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还得再说说霍去病的舅父,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卫青的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母亲是平阳公主家的女仆,两者同为平阳公主的奴,私通后生下了卫青。出身问题代表不了什么,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英雄所具的才能。后来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选入宫中并得到汉武帝的宠爱,也使卫青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当匈奴频频来袭之时,卫青有机会被封为大将军,七次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由家奴变成了贵极人臣的大将军。恰逢平阳公主寡居在家,欲在列候中挑选一个丈夫,许多人都推荐大将军卫青,但平阳公主放不下心中的那个结,毕竟是从前的下人和随从,升做丈夫恐不适合。不拘一格的汉武帝知道后笑侃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这样一来,卫青与汉武帝真的成了亲上加亲,更加受到朝廷的宠信了。卫青与霍去病又不同,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却从不结党干预政事。对手下的士卒也颇多体恤,在社会各界中的威信都很高。
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他的离去,使姐姐卫子夫失去了有力的庇护,并因年老色衰而晚景凄惨。事情一码归一码,对卫子夫的冷漠,并不影响汉武帝对卫青的青睐,悲痛之余,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阴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三千功名尘与土,当年叱诧风云的大英雄,如今却淹没在一片片村民的麦田里。平阳公主虽然与卫青结伴终生,并在死后与他同葬,却没有为他生育一男半女。
这样一个人物接着一个人物地数下去,我的文字必将脱离游记的低级趣味,有升级为历史专业论文的嫌疑,很想就此打住,却还有最后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金日(石单),一个降于汉人的匈奴王太子。一个人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年仅十四岁的金日(石单)成为了汉武帝的马夫,将一批批骏马养得膘肥体壮,还把自己打造成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有为青年模样,被宫中宴游阅马助兴的汉武帝发现,拜为马监,并赐姓为金。一步顺步步顺,金日(石单)渐渐地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不管官做到多大,都不忘记两件事,一是孝敬母亲,二是小心做人。若说对母亲孝顺是天下儿子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对亲生儿子的杀戮,却需具备何等坚强的意志啊,只是因为儿子打小受到武帝的宠爱,被惯坏了,放荡不羁,一天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和宫女嬉戏,正巧被父亲看见,一时性起,就把儿子给杀了。儿子纵然有错,为父如此处理却未必恰当,换来的只有汉武帝对他的加倍敬重。
公元前91年,汉武帝诛灭了“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其好友马何罗阴谋反叛,被细心的金日(石单)察觉,暗中加以紧密监视。一日武帝出行到林光宫,马何罗借机掏出身上携带的匕首意欲行刺,正巧碰见了因小病在东厢休息的金日(石单),早有准备的他疾步冲上前将马何罗抱住,使其被随后赶来的众侍卫生擒活拿。此等忠诚笃敬和聪明才智,使金日(石单)更加闻名于朝野之上下。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托霍光辅佐太子,霍光说金日(石单)比自己更合适,而金日(石单)考虑到自己是匈奴人,如此以来会使匈奴轻视汉朝,极力推脱,推来推去,最终只同意做霍光的副手,并拒绝接受武帝册封的封号。金日(石单)病逝后,汉昭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陪葬在茂陵,谥号敬侯。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金日(石单)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所谓的茂陵博物馆,是个花园式的建筑,除了武帝陵、刚才提到的几个墓和石刻是历史真迹外,眼前能见到就是园子中的这些假山假水了,真不值得大老远的跑上这一趟。这了填补期待过剩的空虚,导游带我们走进了博物馆,原来这里还是有一些宝贝的,而这些宝贝都是当地民众自愿捐出来的。
首先说说镇馆之宝,国宝级的西汉鎏金马。通体铜铸鎏金的马呈站立姿态,中空,昂首挺立,气势轩昂,体态俊秀雄健,匀称、合乎解剖学的比例。经过千年的岁月,马的外表基本没有风化,头部的造型尤为生动,使用的模特是西汉时的汗血宝马。至于此国宝的出处,导游说是从平阳公主的墓里出土的,而网上也有人说从茂陵南的平地里出土的。
而我最喜欢的一件,是1963年出土的错金银铜犀尊,呈雄健刚毅的犀牛造型,通体饰错金银流云纹,浑圆的背上有盖,可以开合,用来装酒,右嘴边有一小孔,用于注酒。使用时只需轻抬起它的左后腿,酒樽里的酒就会汩汩地流出来,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因为用的只是巧劲儿,因为聪明的古人巧妙地掌握了力学原理。即是一件酒具,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反映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举案齐眉,是赞美夫妻相敬如宾和婚姻美满的专用词,起因却是汉时的梁鸿和妻子孟光。每当丈夫梁鸿劳累之后回到家,妻子孟光就恭恭敬敬地把放有饭菜的盘子托到丈夫面前,因为不敢仰视丈夫的脸,就把盘子托到与眉毛齐平的位置,而丈夫也会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展柜里就有这样一张小小的案,大约40厘米长,照理说这案上也装不下太多东西,是否因为古人吃得简单,所以足够用了呢?
1975年出土的四神纹青玉雕铺首,是中国古代装饰门环的兽首底座,用质地莹润的蓝田玉精制而成,衔环孔呈卷鼻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巧妙地布局在饕餮纹的两侧,是茂陵陵园的遗物。
鎏金虎镇,四件一套,呈仰首团卧状,为镇墓的辟邪之物。有铜、石两种材质。
鎏金银竹节薰炉,由青铜铸成,通体鎏金银,底座透雕两条蟠龙,口衔竹节状高柄,柄上端有三条龙形支撑,以架炉盘,盘外壁环铸四条水龙,炉盖呈博山形。盖沿和圈足均刻有铭文,燃香后,青烟自博山式薰炉的透雕孔隙中袅袅而出,弥漫盖上山谷间,景象尤为动人。它既是宫廷实用之物,又是中国古代金属雕塑和铸造艺术的瑰宝。
铜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盖上有托时辰标尺的支架,且有条形孔可穿插浮标。壶底部有一滴水的短流,随着壶底漏嘴的滴水,造成浮标均衡的水平下降,以此来标示时辰,为研究西汉计时科学之重要实物资料。
铜甗是古代的炊器,由甑、釜、炉三部分组成。甑,小圆口,上有盖,内有一箅,置食物后可以蒸,其实就是蒸笼或屉,文言文还真是绕口。釜,圆口,圈足,肩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置水可以煮。炉在下部,用以填炭,烧火。
拐角形的水道管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水道管的斜断面呈马蹄形,表面饰有方圆相间的云雷纹图案,尾部呈直角形,适宜用做高坡排水。水道管出土于茂陵邑遗址,所以很可能是当时城内的排水管道。
空心砖也是茂陵盛产的宝贝,有简单却立体的几何纹的,还有四神纹的,分别是青龙纹、白虎纹、朱雀纹和玄武纹。青龙纹空心砖用凸线纹构成图形,砖上的龙作爬形状,有背鳍、腹鳍和双耳、双角,身上有鳞,尾梢同鱼鳍状,并配以流云纹的画面,形象而生动。白虎纹空心砖上的白虎是象征西方的方位之神,砖纹采取了生动活泼的写实虎形,用阴线纹表现虎身上的条纹花斑,对比度很强,给人以逼真华丽的美感,俨然一幅气韵十足的图画,欣赏价值极高。朱雀纹空心砖上的朱雀是象征南方的方位之神,它是古代人想象中的神鸟,取象于鹑鸟,并综合了火烈鸟、琴鸟、野鸡等形象设计而成,仿佛在翩翩起舞的火禽。玄武纹空心砖上的玄武是龟与蛇的合体,是北方水神的形象,砖上的画面饱满,龟口处衔着鱼藻纹,背上是六边形的甲纹;而蛇身上有鳞和脊鳍,在“四神”纹砖饰中是最精彩的一幅。
还有一个小小的宝贝,只有黄豆粒大小,前端放置了一面放大镜,透过它可以看见里面雕刻的虎等四个动物,可惜被远远地放置在玻璃柜里,又有太多人抢着看热闹,所以里面的图案根本不是看到的,而只能是听来的。
这样的宝贝,共有几千件,哪里是我一件件数得完的?对茂陵的参观结束了,走进大太阳的室外,开始冒汗了。回头再看看茂陵博物馆,是围绕着霍去病的墓建造的。广场上发现投壶,那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至宋代以后渐渐衰落。
离开茂陵,也就告别了咸阳,按路标指示去往华清池方向。临近历史更悠久功夫更厉害的古都西安了,高速公路的出口分叉处,滋生了一种以拦路方式做导航的生意,起初不明所以,见美女招手就停下来,好奇地一问,却原来是导游,只收10元费用。切,怎么可能,引狼上车的风险可不是闹着玩的。
行至西安科技大学附近,驶进其左边的胡同,吸引一家人前往的原因是餐馆里飘出来的香味,今天的早饭可是还没吃呢!一看就知道,胡同里的餐馆针对的主要顾客是学生,走进一家门面干净明亮宽大的四川家乡菜馆,玻璃上大大地贴着几种常被学生点食的菜名和报价,醋溜白菜2元,地三鲜5元,价格低得让人无法相信。为了验证菜价的真假,真的点了盘醋溜白菜,菜码还挺实在,还真的只收2元。此时正值学生放假,餐馆的生意并不红火,而我们一家显然不是学生,借机宰上一把也不是说不过去。地三鲜做得不正宗,未收紧的汤从浅浅的盘子里流出来,材料使用的是茄子、腐竹和青椒,不见土豆的身影,哪里能称得上是地三鲜呢,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吧。凉拌牛肉虽是罐头的,18元的铁板牛柳却是真材实料。加上米饭,这一餐只消费了44元,抢钱一样,很是不好意思。
接着直奔向兵马俑而去,每每说起西安,最想一见的就是它们了,为今天终于有缘一见而兴奋着、期待着。到了骊山脚下,却迷路了。迷路的原因基于无知,说起来也蛮好笑的。因为初来乍到没经验,加上为了躲避变得越来越毒的太阳,见到标着“秦皇地宫”字样的景区,就迫不及待地一头钻了进去,还直纳闷门票怎么只有20元。
参观的人特别的多,推着挤着鱼贯而入,人马聚集到一定数量,就配有一个解说员带路同行。小心亦亦地踩着狭窄、陡峭、黝黑的台阶下到阴凉的地下,眼前出现的,是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和雕塑、美术、古建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地宫形象,恍然大悟,却原来是聪明的陕西人,根据对秦皇陵的了解和猜测,模仿陵墓的大概形状和分布而打造出来的。这个足球场大小的地宫,分为上下两层,顶部是日月星辰交替运行的苍穹天象,在人鱼灯的烛光中,四周重现了嬴政登基、横扫六合、始皇出巡、秦宫宴乐等盛况,以浓缩的手法表现了秦始皇帝陵的历史全貌,试图使置身其中的游客亲眼目睹秦陵如影如幻的千古之迷,而理智冷静的我却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我要看的是历史真迹,不是如此虚假的伪造,陕西人打着发展旅游事业的晃子,做的却明明是制假造假的事情。
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对地宫的参观,上车继续赶路,看到了秦始皇陵景区标志,40元的门票,又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头扎了进去。景区人倒是不多,难得享受享受清静,却被蜂拥而上的野导游骚扰,苍蝇一样嗡嗡嗡地围着我们转,着实被吵得心烦,更加对陕西旅游局的工作产生置疑了。
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沿长长的台阶一直向上,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家坐在台阶上卖布老虎的挂件,牙齿都掉光了,询问高寿几何,老人家连说带比划,终于明白了是85岁,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85岁,更想象不出85岁时自己会有多老。将老人家手中的几个布老虎全部买了下来,它们正反两面颜色不同,手工制作,很是可爱,把手里的零钱全部给了老人家,只会多不会少。台阶上每隔几步就坐着一个卖小物件的小贩,有的边守摊边现场制作,是心灵手巧勤劳之人。
出了一身透汗之后,终于走上了“山顶”,放眼四望,却什么也看不到,密实的柏树将四周的风景悉数遮挡。脚下踏着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的秦始皇陵,明明与死亡有关,胆小的我却感觉不到阴森恐怖。在此停留的行人很少,不见一个野导游的身影,所以清幽,找个阴凉处坐下来歇息片刻。卖东西的小贩也占据了一块地方,自卖自夸的“玉”,报价很是便宜,即便是真的,也让我认为是假的。小贩也是为了谋生,但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讲,不能让他们随时随处都出现,守着秦皇留下的聚宝盆,更应该用心将这旅游名牌产品进行一番打造才是正事啊。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长眠的秦始皇嬴政,是一位相当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京都邯郸,13岁即被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在朋友的推荐下读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作者曹升站在李斯的角度,从侧面对秦王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描述和分析,读不进史书的我竟也看得津津有味。亲政后的秦王,用了15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从而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下了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而中国秦始皇陵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皇陵自秦始皇即位起即开工兴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是对当时的人类建筑力的极限挑战;耗费了国家税赋的三分之一,为后面的汉武帝打了个样儿;动用的修陵人数最多时达到70万,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中国人多,自古如此,这也是秦始皇手中的优势,就此把自己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了地下。位于地下的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只探明了地面的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而今天,这里既没有高耸的城垣,也不见巍峨的宫殿,只有一方飘零于岁月时光之中的土冢。难道说,那些关于秦始皇陵秘密的近于天方夜谈的故事,都只是子虚乌有的传说吗?
外表看来,秦始皇陵由封土夯筑而成,整体状如“覆斗”,实则由三个大小不等的四棱台几何体堆起。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由于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使现封土底面积和高度均有所减少。而位于封土堆之下的地下宫殿才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据《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座位于地下的“福地天堂”,真是金碧辉煌,固若金汤。
而根据考古发现,除了18万平方米的地宫外,以封土堆为中心的陵园四周还分布着众多的陪葬,它们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还有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600多处陪葬墓。
从“山”上下来之后,在陵园景区的林木间看到了多处文物展台,上面展示着从秦陵出土的部分文物,但我不知道它们是真的还是伪造的。主题展厅少有人至,水道展区里重现了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为了排除秦始皇陵园内的地面雨水,古人在地下铺设了管道。其中五角形的陶水道属于排水的主管道,出水量大,在陵的西北角发现了五排,它们并列穿过内城墙,可以推测当时地面迳流量的巨大。还有一种青石水道,由上、下两块青石相合而成,里面形成曲折的单孔、双孔或三孔通道,起到减缓流速、防止破坏出水口地面的作用。
在离开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之前,在景区标志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纪念碑墙下拍照留念。
折腾得几乎有气无力了,包围在人潮人海之中的景区,才是真正的兵马俑博物馆无疑,90元一张的门票也证实了这一点,而16岁以下的学生凭身份证是可以免费进入的。听说有电瓶车坐,就觉得自己实在是走不动了。天气闷热得很,恨自己不是狗,不可以伸出舌头释放体内的热气。体贴的先生从KFC里买了三罐冰冻可乐,吞下里面的冰块,将胃里的温度降下来。买了车票,走向右边的小门,检了门票和电瓶车票,然后排在长长的队伍里等待乘车,身边有很多老外。又检了一次车票才得以乘坐,电瓶车开起来就风凉了一些,没多远就到了景区入口,再出示门票被检了一次,才算是进入了兵马俑博物馆景区。
与太多的游客一起涌入了一号坑。眼前盛大开阔的坑里,排列着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他们不言不语,却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难怪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而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
耳边充盈着众多导游激昂的讲解声,说的都是与老杨有关的故事。话说1974年的3月,中国西北地区遭遇了持续的干旱,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村民不得不采用多打井的方式来取水活命。当时打井的技术并不怎么样,村民老杨在一口挖了一半的废井中,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有人认为那了妖怪,有人以为是神像,幸好有位新华社记者回乡探亲,回京后将此事在报纸上进行了披露,引起了李先念的注意,马上派考古队进驻西杨村,才揭开了历史的真相,解开了一个千古旷世之谜,也震惊了全世界。
关于秦皇赢政的生平和政迹,正史野史都了解得太多了,所以在此不想多说什么,只说说眼前这些兵马俑吧。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兵马俑的价值在于它们是以个体形象呈现出来的整体塑造艺术,这8千兵马造型各异,绝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巅峰之作。
气势宏伟、结构科学一号坑是1979年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坑道距地表有5米深,由青砖铺地,内侧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的顶,顶上铺着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面是被填埋的土。俑坑的最东端有3排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俑,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排成38路纵队,分别站在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发掘出来的这些兵马俑几乎没有完整无损的,经过考古工作者一件件的拼凑,才形成了眼前的盛大规模。
沿着俑坑绕场一周,意外地与3号车一家撞了个满怀,看来这个世界还真是小。坑的后部,是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地上散落着胳膊、脚、盔甲,有的还被半埋在岁月的风尘里。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工作完成之后.整个1号坑将出土6000多个相貌各异的兵马桶。
秦俑博物馆让我感觉晕头转向,出了一号坑,随着人流又来到了三号坑。1989年对外开放的3号坑是在1976年发现的,它占地520平方米,向里成凹字形。与1号坑的人多马多不同,在3号坑只发现了1辆战车和64件武士俑。这些武士两两相对站立,从其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仪器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应该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
这些俑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原型制作的,因而相貌神态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各个栩栩如生,却又绝对的相貌、形体不同。这8000个地下御林军,个个气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最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拉长了镜头仔细瞧,从其胡须梳理方式和长相等面部特征中还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陕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
那些穿窄袖战袍外套,披挂齐腰短甲,脚登紧带兽皮鞋,头戴防风帽的,显然是机警的骑兵。跪射兵双目直视前方,神情专注,左脚着地,左膝弓起,右腿脆地,脚底向后翘起的是,连鞋底的针角都看得清清楚楚,两头细致密集.中间疏稀.完全符合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在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很多农民仍喜欢穿这种鞋,只是鞋尖不再向上翘而已。另外几乎每个俑的衣襟上都刻着制作工匠的姓名,这一点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制度的要求,说白了就是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涌坑中的马是典型的河西走廊马,马的两耳立起,由头、颈、躯干和腿四部分组成。腿是实心的,躯干却是中空的,分段烧好后,再组合在一起。马俑的体型健壮优美,由此可知秦人为养好马的世族。
信道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即担心死后成不了仙,又担心死后的寂寞,曾经想到用4000名童男童女为其殉葬,并下旨给李斯来承办此事。李斯心中惧怕,没敢马上执行命令,因为建筑长城已惹得民怨沸腾,再让牺牲如此众多的童男童女殉葬,会是火上浇油,李斯自己恐怕也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聪明的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不如制作与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兵马俑来守护亡灵,还可以壮声威。秦始皇闻听此言后大喜,重新降旨,让李斯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00名御林军为原型来制作陶俑,且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才更像是真的,看来秦始皇绝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秦始皇还再三嘱咐李斯,此事万万不能叫御林军知道。因为秦朝时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被复制克隆了,那么他的魂儿也就被勾走了,魂儿都没了,人还能活吗,这可是人生中的大忌啊。秦始皇又想这些御林军陪葬,又不愿惹怒他喜爱的这些御林军,就将这一难题推给了工匠们。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工匠只好在动工之前,先深入到御林军的生活中去,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老乡、熟人,来了解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然后再用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将头脑里的艺术形象制成陶俑。形象问题解决了,在炼制上又出现了问题。将这些陶俑放进窑里一烧,却全都被烧炸了,工匠们正百思不解,一个个性张扬的工匠帮了大忙。为了发泄对监工的仇恨,他把制好的监工陶俑的头“砍”掉,将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净”其内脏,放到窑里分段来烧,竟成功的没有炸窑。他把头和四肢装在俑身上,一个活生生的监工就出现了。由此,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俑工程,8000名御林军俑就这样被造了出来。
没带角架,俑坑内光线不足,手抖得厉害,拍出来的俑实在是不清楚。但并不感觉遗憾,因为这些千年兵马俑,之前一直是长在心里的,这次得以与实物进行对照,已经感激治涕零了。
又转到了1994年开放的2号坑遗址上,遗址上方修建了大理石建筑,3个俑坑全都被保护在建筑物里,不必经受风吹日晒雨淋。
2号坑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1号坑相同,但布阵更复杂,兵种更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的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南部是由8排每排8辆共64乘战车组成的方阵,中部是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俑,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这4个独立方阵组成的大型曲尺形军阵,形成了“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的古代军阵的生动图谱。2号坑的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是专门用来运送这些沉重的俑的通道。
在2号坑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随着考古工作者们持续的发掘,估计此坑内可出土兵俑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
三个坑各具风格,都给了我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人世间欲望的巅峰,无非是做一位显赫的帝王。然而,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都无法逃脱命运的终点,那就是死亡。秦始皇要万年长生,派遣方术之士徐芾带领500童男童女出海寻访长生不死之术,却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是旅程艰险还是畏罪潜逃,已无从得知。但这件事却促使秦始皇为自己注定的死亡去做其它的准备工作,既然不能求得今世长生,那么就只有通过经营来换取来世的轮回了。秦始皇认为人死后会有一个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带到地下,他在阴世间的生活会与生前一样。于是成就了这些陶制的兵马俑来作为秦始皇阴间的护卫者。因为皇陵尚未开掘,人们就只能生活在对死后的秦始皇的种种猜测之中,如果他真的躺在由纯金打造的棺材里,在水银河上飘来飘去,那么他就真的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死后还在活动着的帝王了。
走出室外,停在花坛边休息。不时有旅行团队经过,听见一个导游幽默地介绍说还有五号坑,原来是茅厕,拉撒也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
最后前往参观的是秦皇陵文物陈列厅,大厅正中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左手牵着一个身高只及他二分之一的裙装娃娃,脚下是蚂蚁般涌动的游人,其中就包括我。小宽声称自己累了倦了,找个座位坐下来不肯前行,与先生一起进入陈列室参观,原来大家争取前往看望的,却是装在密封玻璃里面的两乘青铜车马。它们出土于1980年,被人们叫做一号车马和二号车马。
一号车马为驷马高车,二号车马为骡马安车。初发现时,两乘车马均破损严重,尤其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安车,已破碎成了1500多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修复之后,射灯的照射下,它们看上去已经完好如韧。两乘车的车、马、人都是仿照真车、真马、真人缩小二分之一的比例制成的,仅安车上的金银饰物就有1720件,重达7公斤。青铜车马制作精美形象自不必多说,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们了解、研究秦朝车制、冶金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科。
从安放青铜车马的展厅出来,却找不到小宽了,因为他停在入口处休息,而我们是随着人流从出口处出来的。先生只好再从入口进去,把小宽带出来。
结束了对兵马俑博物馆的参观,出来时没有电瓶车乘坐,所有人都必须从商业街里绕行。商家以大声的叫卖来拉客,形成混乱的商战战场,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一组组大大小小的兵马俑。
虽然太阳已经没有刚才那般毒辣了,而对刚刚从凉爽的西藏出来的我们来说,西安还是让人感觉到浑身去不掉的暑气和燥热。钻进KFC吃了点零食,主要是贪恋它的清凉。28元的消费,索要了面额20、10的两张发票,其中的一张被我刮出了五元钱的奖金,就概率来说,手气着实不错。
回到车里,温度计上显示为39度,还好有肯德基的冰镇着,没被烤熟。
继续驶向华清池的方向,路过属于骊山风景区一部分的兵谰亭,停车观望,要购买45元一张的门票方能进入。据说当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晚间休息时发动兵变,蒋介石急忙在卫兵的搀扶下从后窗逃走,到达了骊山上的兵谏亭。兵谰亭曾经三易其名,曾经被改名为逃跑亭,后来为了修复与台湾的关系,才改为兵谰亭。时间关系,拍拍照即走人。
终于看到了华清池景区的大门了,门票75元一张,还没得商量。感觉陕西人太宰人了,不就是一个洗澡的池子吗,沾了历史的光,修成一个园林,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了,意思,太没意思了。如果是50元以内,我会考虑进去看一眼那个池子,既然超出了预期,不看也罢。在兵马俑博物馆时,听到热心的导游向团员推荐晚上在华清池的演出,名为《长恨歌》,据导游渲染,门票相当抢手不好订。连续20几天的征程,人已经感觉相当疲惫了,对再精彩的演出都提不起精神了。
景区附近的街道被装扮得挺漂亮,主路边的路灯是宫灯的造型,辅道边的路灯则为大红的中国结,串起18只灯炮,密集而夸张,但对打造景区的形象至关重要。
还是尽快赶去西安城吧,行驶37公里后,经过修建中的西安高尚住宅群,正式抵达西安市大雁塔的南门东侧。于洋同学帮忙订了唐华酒店,发全我的信息中却写成了“唐快乐快快华酒店”,因为导航仪里找不到,就停车问路,把路人也问得一头雾水,成了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只好打电话给于洋问个清楚,得知是唐华酒店后,导游就有了方向感,车头一转便是。
四星级的唐华酒店前庭后院,后院回廊蜿蜒曲折,廊下是水池,池中鹅鸭鹅。不仅环境幽雅,管理也不错,就是寻找房间吃力一些。幽默的酒店管理人员用鸭、马、兔、虎、熊猫几个动物头像来对区域进行标识,绕了几个弯才能找到位于兔区的房间。
床是窄了点儿,上网还需另外收费30元,虽然我们有无线上网卡,不用他们的网线也一样可以上网,却还是让人感觉不够爽快。如今100多元的商务酒店标准间都可以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了,400元的房间却不能,应该也不差这点儿钱吧,再说真正使用的人也不会很多,何不大大方方地送这个人情呢。
于洋一家很快赶来了,夫人和女儿都是第一次见到,夫人贤惠,女儿可爱,好人好命。两家人出门去吃饭,因为对西安的路况不熟悉,决定打车前往。酒店门前刚好是单行线,打出租车要去往另外一条街道。傍晚的大雁塔边,聚集了好多的人,分不给哪些是闲暇的游客,哪些是乘凉的当地人。从街边公园穿过,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西安人将名人诗词、历史典故、民间游戏等雕成塑像、制成碑坊、刻成石字,行走其间,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丰满起来。
吃饭的地方名为乾州食府,特色应该是当地的面食,记得于洋刚去西安的时候,一次网络聊天,问他适不适应,经常吃些什么,于洋介绍了裤带面,说我只要吃上一根就会饱了,因为他才吃两根。于是玩笑说我会去西安,到时候一定要请我吃面,看来于洋也是还记得这件事情的。菜牌里的菜各个精美,却因缺乏了解而无从下手,还是请地主于洋来吧。接下来写些什么,我不说你都能猜到,当然会是这一餐美食了。
长安乱炖,是用细粉丝、娃娃菜和肉丸一起炖出来的,细细嫩嫩的很好吃。蕨根粉用来凉拌,加了醋,酸酸的爽口。刚刚炸出来的糕点酥得直掉渣,里面包着的馅象小时候吃的月饼馅的配料,缺乏经验的小宽愁得不知道该如何吃下去,才不损他的斯文少年形象。服务员一直在于洋的身后忙活,原来是在烧制用来烫面条的汤。汤烧好了,把一小块干面饼放进小碗里,再把装在小碟里的碎葱、香菜、姜沫等倒进小碗,然后将烧热的汤也倒进碗里,这碗面就可以吃了。有点半信半疑,平时煮面都要用大火烧好久,什么高级面仅用热汤烫一下就能熟呢?还是勇敢地尝了一尝,面条是有点硬,味道都在汤里,所以把汤都喝了,胃里空间有限,面条留待下次来西安时再吃也无妨。
不善喝酒的于洋为了招待绕远道而来的老同学,还是点了几只北京产的青岛啤酒,酒精含量9度,酒瓶的形状与平时常见的不太一样,更圆润一些。
结账后索要了发票,为人总是公平善良的于洋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我的那张又刮出了五元的奖金,看来今天的手气相当不错,可以去买六和彩了。
打出租车回酒店,起步价只有六元,不足深圳的一半。夜晚的西安城,街道两边华灯璀灿,居民楼里灯光温暖。不甘心过早入睡,到酒店后没回房间,而是取了睡在车里的角架,去隔壁的大雁塔下拍西安的夜景。
大雁塔的每个窗口都透着明亮的光,夜晚的空气稍微凉爽一些了,忙碌了一天的小贩还不肯收档,正在散步人还有很多。而有了角架的鼎力相助,镜头里西安的夜晚,变得更加温暖清晰起来。
八水绕长安的古都西安,八百里秦川,你们好啊!我将我的梦,交织在你们那悠长的梦里,祝福你们幸福安康,也请祝福我,爱我所爱,无怨无悔。